《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
《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
《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1
結局不喜歡,中間好拖沓,我覺得鳥配不上這么好的結局。
整個過程中鳥的妻子對于鳥存在的意義像是一種背負。 可是鳥才是其妻子一家的背負,一個占著便宜還想著逃離去非洲的鳥。
在結局里鳥以后卻會被冠以慈父的名目,而這之前火見子對他的包容和性上的付出,他卻又輕巧地逃離了,這對其他人是不公平的。
孩子宛如是他用來證明自己的一個工具,最后一刻,他只是怯懦了嗎,他像是逃脫不了女制片人和外交官的質問,因為不愿意做個壞人嗎?他覺得火見子是在誤導她,就一口氣返回去了,去接受那個孩子。他心里那股不知道怪誰給他一個這樣畸形的孩子的氣憤,就這樣找到了出口。開始卻讓火見子去承受他的不安、委屈,甚至是終于找到借口的再酗酒和性,最后還是火見子來承受他的指責。然后他像是一身輕松地去做個慈父還是順從的好丈夫。
《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2
赤裸的坦白 評大江鍵三郎《個人的體驗》 這是一部寫一個父親面對剛出身有殘疾的兒子時的內心掙扎。 文中到處凸顯這位父親對突發事件內心的走向,及其反轉,都刻畫得淋漓盡致。結合作者的親身經歷,也撫養了一個手術后乃有智力障礙的兒子,是否可以認為主人公“鳥”所經歷的掙扎和銳變,恰是作者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呢。 未曾撫養過孩子,可能不能更深刻地理解,身為“鳥”這樣有殘疾孩子的父親真實面對的問題,那種遇事的彷徨和現實的壓力。 非洲地圖之旅,對鳥來說,似乎有著別有深意。 當他步入婚姻開始,便漸漸覺得夢想變得匪夷所思,異乎尋常的遙遠,甚至認為孩子的降臨將完全阻斷他對夢想的追逐。可一個有腦疝的殘疾兒子的出現,讓他內心又生出了一絲絲的渴望,期待他的衰弱,他生命的終止,可又不敢自己動手,甚至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齷蹉,害怕自己希望孩子死去的想法暴露,怕接觸人們異樣的眼光,對他的譴責。 于是,他開始逃避。希望借酒消愁,可以忘記所有的煩惱。跑到火見子的住宿,尋求安慰。不再關注國家時事,不在乎職場生涯,似乎周邊的一切都可以拋開。 可在渾渾噩噩中,在夢境中,最初那美好的夢想,都似變了模樣,不再是昔日期待的美景,倒是更像一場殺戮,他不停地奔跑,卻怎么也擺脫不了野豬的圍攻,更映射了他在醫院里面對醫生護士的情景和內心。 然而,他的逃避,一開始就存在。在婚姻開始之初,在那四個月的酒醉里,放棄研究生的義務,拋開工作和學習之時。在他看來家庭和夢想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之時,便已經開始了他的逃避。 特別是和火見子的接觸,雖然清晰地看清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卻和同樣逃避現實的火見子一起,只不過是兩個可伶的人聚作一團,抱團取暖而已。 反倒菊比古的出現,有了反轉。深思,菊比古在他過去的那段時間里,是不是正代表了鳥最無畏的時候,不怕困難,不認輸。再次相遇,菊比古的出現,讓他開始自我反抗,不再自欺欺人,勇敢地站起來承擔自己的責任。 全文對鳥的心理描述刻畫得淋漓盡致,說他人不敢說,揭示內心的丑陋,亦像作者對自己的獨白,寫出他在面對自己兒子時的全部過程,亦坦坦蕩蕩,不是什么人都有的那份果敢和勇氣。
《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3
日本是一個具有侵略性與嚴謹工匠精神的一個民族。一手發動了世界大戰,然在戰爭中侵略,在一顆原子彈毀了所有。故事就是以戰后背景而展開,是作者在極端苦悶之中創作的一部以自身經歷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在他獲獎的作品中,《個人的體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該小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部好的作品,是作者經歷與感悟的經歷體驗。該作品的思路來源于大江所遭遇的兩件對其影響深遠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大江的長子大江光的誕生,這個孩子在剛誕生的時候瀕臨死亡過程的邊緣,躺在玻璃箱中毫無生機,這對大江來說是一個巨大打擊。另一件事情是廣島原子彈爆炸,在同一年,大江來到廣島,目睹了廣島人民所遭遇的巨大災難。這兩件事情對大江的打擊使他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他不僅開始反思這個世界,反思社會現實,也因此,他把目光轉向了人們一直在逃避的殘疾兒童和核威脅問題。
作品描寫了二戰后,日本的一名年輕人一直沉溺在性和酒的麻醉之中,但當他的第一個兒子誕生的時候,自己兒子腦殘疾的現實使他受到深深的震撼并開始覺醒,在生與死的兩難境地中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或聽從情婦勸告,借黑市墮胎醫之手埋掉病兒,或接受醫生建議,為病兒施行腦疝氣手術以拯救其生命。最終決定聽從醫生的建議,這也意味著,自己通將會留下嚴重腦疾的兒子共度生涯,從而把個人的不幸升華為人類的不幸。大江不僅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進小說,而且也敢把自己思想的缺陷暴露出來,對常人而言,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面對畸嬰的誕生,大江也同常人一樣,雖表面接受了這個孩子,但內心未嘗沒有放棄的想法。大江在童年推出這部作品,其根源所在也就非常明顯。鳥的內心掙扎,未必不就是大江內心所想,他是想通過小說把自己內心的痛苦表現出來,在自己創造的虛幻世界中挖掘個人的體驗,并以此來描寫人類的通性。大江長期以來都對人的存在和本質問題非常關注,該作品的產生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既只有那些敢于承擔責任并與命運進行抗爭的人,才能超越心靈的地獄。瑞典文學院在評論這部諾貝爾獲獎作品時認為,作者“本人是在通過寫作來驅趕惡魔”,在自己創造的想象世界里挖掘個人的體驗,并因此成功的描繪了人類所共通的東西。
《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4
新聞上總是時不時出現,新生兒因為出生缺陷被遺棄。也有始終對自己有缺陷子女不離不棄。
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的我們,很難想象要經歷多大的思想斗爭才能狠心將自己的孩子拋棄。或者下了多大的決心,生活很大可能會隨之改變,而義無反顧接受自己有缺陷的孩子。
事情發生后的,鳥直接選擇了逃避。酒精,找舊情人慰藉。輾轉反側,舊情人火見子猶如心理對立面的小惡魔,慢慢訴說直接放棄孩子的種種好處。放棄,可以得到自由,可以去非洲旅游。接受,可能得到一個智障的孩子,拖累自己一生。
結尾在與自己年輕時的朋友幾分鐘的交談下,找到了自己。略顯唐突。但是我覺得恰到好處,頓悟一般。有些人生的選擇不就是那電光火石的一瞬間嗎?
一念一世界,一顧一人生。
只有真正成為智力障礙兒童的父親,才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
《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5
這是一個可以使人感到那不斷下沉再試圖掙扎又下沉,讀著讀著感到一絲壓抑,最后又忽然變得很正能量的故事。可能是和我的這些年來的心里路程很相像吧,這個點就是頹廢與希望,未來的日子還是灰色的晦澀的,大概這是生活原本的樣子。而為了自己的私欲逃避一些人生路上不得已遇到的坎坷,那是不負責任的。即使是實現了夢想,或換來的是更大的虛空。這本書要講的事情很簡單,雖然鳥突遇的生活難題可算作上天的不太公平,但挫折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現實和理想總是不相容,面對現實的無奈和困境,你該怎樣去面對呢?
鳥真的是一個符合他名字氣質的主角,需要掙脫束縛,渴望自由。不想被婚姻所裹住,不管有沒有這個孩子,他面對生活可能會有的困苦都是不積極的,他害怕夢想被現實所打敗,對未來的生活總不太有信心。正在這個時候,他的兒子出生了,還是個殘疾孩子,隨時有死亡或智力不全的問題,這對于鳥來說是更大的難題,是巨大的沖擊。
面對殘疾的孩子,面對殘酷的現實,本來就害怕夢想不能得以現實、對于未來有種種不確定的鳥,選擇了逃避,也就此開始一場游走在內心的黑暗隧道的體驗,這條隧道極其容易走到盡頭的,如果他愿意去拉開那張幕布的話。他在現實里,找到了一個看起來安全的地方,那就是火見子的懷抱,通過性愛和酒,迫使自己不去想嬰兒的事情,以此來逃避現實。在此之前,就是鳥結婚之后的一段時間,他也喝酒宿醉了很多天。這從一定的程度上就應對了面對出生之后的殘疾嬰兒他所表現出來的消極和沉淪,這是對待這件事他必然會選擇的路徑。毋庸置疑,他是自私的人和沒有責任感的父親。
是的,鳥連斗爭都不愿意,只想著破罐子破摔,想著孩子不能成為阻止他夢想前進(欲望實現)的絆腳石,未來漫長的生活不止是黯淡無光,居然還有層層疊疊的負擔與苦難,不能這樣,利己主義的觀點一直在他腦子里揮之不去,但他知道這樣的想法是不應該的,實在有違常理道德底線,他也會感到痛苦,為自己有這樣的想法而無比羞恥。不斷的內心的掙扎著。在這本書閱讀的過程中,還是很能沖擊讀者的感官的,如同煉獄一般的反反復復,如果你的生活里哪怕是充滿了一些無奈,無論是小絕望還是大絕望,便覺得和他一起繼續糾結著人生中的痛苦的選擇。這樣的個人體驗,是大多人都有過或長久或短暫的自我糾結,自我說服,也是自我成長。
對于最后的結局,我覺得很理解,也許是舊人舊事在給予他警告,他想起了曾經的一次逃跑,想到了生活的意義。更是在傷害孩子這件事上,看著孩子的哭泣,喚醒了鳥的父性。成長并不是一瞬間的,但選擇踏出那一步就是一個新的開始。想到,現在的醫學發達了,如果鳥提前知道他的孩子生下可能是有缺陷的,他肯定是不會要的。那這一場內心的掙扎還會存在嗎?綜上所述,我覺得會的,即便沒有這些大事情,生活中的困難仍然要時不時的像一卷風一樣的襲擊而來。必須“忍耐”,欣然接受生活里的困苦,哪怕風吹雨打,總不能老像一朵蔫了的花。
這本《個人的體驗》是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也和他的真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在他27歲那年,他的長子出生,頭蓋骨先天異常,腦組織外溢,和小說中鳥的孩子的狀況是一致的,并留下了無法治愈的后遺癥。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鳥所面臨的困境就是作者大江健三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所產生的內心苦惱。鳥對于生活的拷問、對有這樣一個孩子所感受到的痛苦與無措,是大江健三郎的真實體會。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這個孩子,他才能寫出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
現實中的大江健三郎并沒有因為長子的缺陷而怏怏不樂,從此走向頹廢的邊緣,而是把這樣的選擇放置在小說當中。他在于展現個人的痛苦體驗之外,希望通過作品用以小見大或以大思小的方式表達對于人類的不可預知的或普遍的現象的認同。無論大社會,還是個人心理;無論是時代的變遷讓人無法適應,還是家庭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巨累;無論大災難,還是小困惑。那歷經種種時因懼怕而產生的退縮是極不可取的。也許你會經歷和鳥一樣的漫長的心靈拷問,也許你總會知道逃避深處還是虛空恐懼。我也是這樣認為,不管到哪里,人生的痛苦是一樣的,現實的荒誕感也是真切的。那你要問生命甚至是社會延續下去的意義在哪里,可能就是不斷都遇見你所要面對的,必需要你負責任的東西,然后順著正確的路走下去,最真實的感受就是所謂正確的。
《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6
上帝有一片蘋果園,每次上帝會摘下一個蘋果都會吃光,那樣的蘋果像是身體上完美的人,也有的只咬了一口就會丟棄,那個被丟下的蘋果就像世界上從出生身體上有缺陷的部分的人們。不幸的人在這世界上總會遭遇比常人不幸的遭遇,那樣的境遇是很多人都無法體會,或者不同的體會的感覺。人有生老病死,就看你怎么去面對這樣的人生了。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作品《飼育》獲得第39屆芥川文學獎
《個人的體驗》獲第11次“新潮文學獎” ,《洪水蕩及我的靈魂》獲第26次“野間文學獎”等等。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廣島札記》、《萬延元年的足球》、《飼育》、《個人的體驗》等等。
整本書讀起來有些壓抑,部分總給人一種絕望的感覺,“鳥”人如其名,他就像里鳥兒那樣的渴望自由,想去非洲大陸探險,實現自己的夢想,可惜的是自身婚姻枷鎖牢牢套牢了他。婚姻這些年徹底改變他,年年輕輕的他就如同中年似的模樣,身體瘦弱,面容憔悴,頹廢,自身力量就像40歲人一樣,在游戲廳被一群欺負的人欺負,他的表現就如同喪家之犬一樣。
大江健三郎的先天性頭蓋骨異常且有智力缺陷的長子光的出生,給了一次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兒子的病情給了他一次巨大的心靈沖擊,在此之前他根本沒有關注的這樣的人體缺陷方面的話題,在走訪原子彈轟炸地區,更加讓他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人性方面,更讓他有了深刻的思考,個人體驗也是他體驗了這一切的痛苦和絕望的不幸。
鳥對于自己的殘疾的孩子出生,是非常難受的,尤其在醫生和護士的無道德的嘲笑下,他的內心也是崩潰和憤怒的,對于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他都沒有一絲當父親的喜悅感覺,他內心空蕩蕩的和冷漠的,甚至是恐懼的.。他沒有擔起一個做父親的責任,麻木的逃避現實的生活,甚至去了情人那里放蕩的生活,用酒麻痹自己的神經,夢想的崩塌徹底讓鳥對生活覺得了無希望,對于自己的孩子甚至產生希望能夠衰弱的去世,這樣陰暗的一面讓人感到一絲絲寒冷和害怕。但是鳥內心的良心道德還是戰勝了這一切,他還是接受手術的建議,去接受這樣的殘疾孩子,他也戰勝了這一切的給他帶來的恐懼感,他會接受一切父親的責任。
人生總有很多不幸的的地方,有人逃避有人接受這樣現實,這樣痛苦的過程,不論是肉體上的還是靈魂上都給人給來一種創傷,但是我們得勇敢接受這樣的不幸,逃避更會讓人看不到一絲的希望,只有勇敢面對,才會迎接希望的明天。
《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7
對于這本書的背景和由來我就不多說了,我并沒有比在看這篇文字的你更了解什么。 首先吸引我的是這個故事的主題,圍繞著一個“麻煩”所展開的主人公的一系列自我沖突。一直以來我都對這類矛盾主題的文字所吸引。這當然也是根據我個人的體驗而產生的,所以寫下這些東西可能也會和別的文章有點區別。 鳥 “無法避免” “無法避免”地結了婚,酗了酒,醒來后人生猶如戰后一樣,一片荒蕪。 “無法避免”地做了爸爸,還是一個畸形兒的爸爸。 孩子畸形是對鳥的羞辱和重負,同時也是一種解脫,讓鳥看到了逃離的可能性,所以鳥就在這樣的感情中一直糾結著,煎熬著。 另一個鳥,火見子。 讀后回憶整篇小說,感覺火見子就是鳥的另一個自己。
一個在平行世界里留給“另一種選擇/可能性”的自己。火見子是從丈夫去世后就完美地對現實世界進行篩選然后再生活,精心地守護者自己的人。鳥也表示過希望火見子是自己妻子的這類想法。他們彼此間的吸引也是因為他們的相似性,他們一起能夠更好的安慰彼此,能夠更好的逃離…… 另一個鳥,菊比古 中學時代跟著鳥屁股后面的一個GAY,在他們的一次行動中軟弱的菊比古想要放棄結果被鳥拋棄了的朋友。菊比古也可以說是一個在平行世界面前做出了另一個選擇的鳥。鳥的妻子把孩字——那個鳥打算放棄的孩子取名叫菊比古(這肯定不是偶然啦)。
行文到97%的時候也是因為跟菊比古的重逢,被菊比古的話喚醒了那個酗酒后沉睡的自己,鳥終于做出了選擇。 文章里還多次出現了笑,各種不同的笑。這一點也挺讓我感到有興致的。甚至覺得笑才人是最豐富的表情,有什么是笑無法表達的感情嗎?你確定還有比笑更適合這個感情的表情嗎? 這樣不知恬恥守護的究竟是怎樣的自己? 鳥是在這樣的自問中做出的選擇。 這個問題也同時深深地打在了我的心上,可以說我對這篇小說的所有期待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滿足了。在我不斷的逃避生活、逃避愛情、逃避婚姻,對自己漸行漸遠的夢想和越來越說不出口的執著里,我從沒有意識到問自己這樣的一個問題。只是無法自拔(無法避免?)地沉浸在一種毫無希望的希望中,同時過著一種半隔絕的幻想生活。 我有了答案,但更加認清楚自己的軟弱并不能讓人變得勇敢。 如果我是鳥,那么我肯定會和火見子去了非洲,最后再次上演那一幕……
《個人的體驗》優秀讀后感8
越來越覺得讀書要讀對時候。過早的讀完一本好書,以為自己讀懂了,實際上就是錯過了。我記得去年看完多麗絲·萊辛的《第五個孩子》,在書評中提到《個人的體驗》這本書,因為兩者的情節和主題驚人的相似——都是因為畸形兒的出生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最后所有人里外不是人,要么忍耐,要么敬而遠之。
當時我是這么理解的,但是直到看完大衛·林奇的電影《橡皮頭》,那種畸形兒的視覺沖擊力讓我明白,我以前的理解還是太淺了,這實際上是一個永恒的難題。最近的新聞中也有產房事故,雖然不是畸形兒的問題,但是依然牽涉到選擇——到底要不要剖腹產,最后成就一場悲劇。輿論場的反應令人心寒,鍵盤俠們自行腦補了大量子虛烏有的臆測,于是悲劇又變成了一場互不示弱的鬧劇。看來中國的輿論場還在發育中。
讀書除了要讀對時候,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要想初步進入一個作家的創作世界,至少要先讀2到3本該作家的作品,而且最好是從傳記開始。拿我來說,我是先讀了大江健三郎的自傳性隨筆集《在自己的樹下》才開始認真看他寫的小說。他的小說有一種被卷入巨大窒息絕望不可復返的強烈漩渦的感覺。雖然我沒有先天不足的孩子,亦沒有用奇怪方式自殺的友人,然而,某些細致到如荒漠上某一粒砂礫一樣的體驗描寫還是帶來擊中人心的共感。
那本隨筆集中也曾透露過,1963年,先天性頭蓋骨異常且有智力缺陷的長子光的出生,給了大江健三郎一次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自此,他不再憤世嫉俗,而是積極憑借自己的文字為世人找尋出路。此后對廣島遭原子彈轟炸地區的走訪,更增加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深度。同年,他發表了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
也許每個人都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災厄,我們該如何繼續自己的生活?這個問題似乎很深奧,但很有吸引力,大江也在積極地思考這個問題,并根據親身經歷創作了《個人的體驗》,與其說是虛構情境下對自我的審視,不如說是對自己尋求救贖的深刻記錄。
故事的主角鳥,不止身材樣貌像鳥,連性格也如鳥一般不愿被束縛,正是這樣的個性,讓他認為婚姻就是一道枷鎖,而孩子的到來便是要將他完全鎖住。因此,他從未有即將為人父的喜悅,更是毫無做父親的自覺與擔當,對孩子的誕生充滿緊張,甚至可以說焦慮。直到孩子的到來,先天性的殘疾,哪怕治好也很有可能是植物人,他不知如何面對,懦弱的逃離了這可怖的現實。他一頭鉆進舊情人火見子的溫柔鄉,沉迷在酒精和性里無法自拔,或者說離開了這兩樣東西,就要不可避免的想到被拋在醫院的孩子。
和所有看上去生活美好卻選擇自殺的人一樣,肉眼所能看到的東西,并不足以支撐一個人的存在。
“我不清楚腦中的結扣是什么,如果有一天我清楚了,我會克服它,我會后悔地說,和這愚蠢無聊之物牽連上之后,我的人生停頓了好幾年!反之,如果向它投降,把它當作自己的全部人生而走向自我毀滅,那么那時我也能漸漸明白那結扣的本來面目吧。不過,那時即使明白了,對我也沒有意義了。”
按現在的說法,鳥就是個渣男,對家庭沒有擔當,對婚姻不忠誠,但換個角度想想,我們身處那個境地,又有多少人不會逃避,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鳥的表現實際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可鳥真的能不管不顧的一走了之,去夢想中的非洲探險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無法逃避良心的譴責,那畢竟是他的親骨肉,怎能輕易割舍,埋藏的父愛逐漸破土而出。
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鳥的矛盾與煎熬,展現的淋漓盡致,真實而又合乎情理。我想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隨著鳥內心的不斷掙扎與拷問,而備受考驗。慶幸的是,鳥終究還是承擔起了父親的責任,接受命運帶來的挑戰,用最多的愛回饋給可憐的孩子。
最后幡然醒悟的鳥,如果按存在主義的說法就是順應世間的惡。可是大江或者日本人的關注點永遠不會像法國人那樣形而上,他們總是更局限更狹隘更特定私人的生存困境——
“即使是在個人的體驗里面,只要一個人漸漸深入那體驗的洞穴,最終也一定會走到看得到人類普遍真實的近路上。”
所以鳥的故事,從一開始非洲地圖出現的時候就打動了我,希望,理想,方式,另一種生活,虛幻。這條線索貫穿了整部作品,無論是作為意象的運用還是作為線索的推進都非常迷人,最終火見子去往了非洲而鳥留下,見到菊比古后爆發的突然而迅猛,目前看來似乎是大江作品里少見的正面力量,感覺他還是軟了一點下手不夠狠。我知道,偽裝的逃避才是最終態,這和勇敢無關,畢竟忍耐才是大部分人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