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簫默》讀后感(精選10篇)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精選1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何以笙簫默》讀后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1
最初,看到一個書友對它的評價,其中有這樣一句“緣分是一群忙碌的蝴蝶,卻永遠飛不過滄海。蝴蝶飛不過滄海,卻原來是滄海那邊沒了等待。”因這一句話,我注意到這個美麗的名字——《何以笙簫默》。
作者在后記中有這樣兩段話:
世上美麗的情詩有很多很多,但是最幸福的一定是這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何以笙簫默》想表達的,就是這么一種幸福。
剛開始并不能完全體會“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含義,卻也為著“生死契闊”而動容。漸漸地成長,更加喜歡這兩句詩了。在愛的世界里,轟轟烈烈固然絢爛奪目,但能夠一生相守,寧靜安定,也是一種難求。越是成長越是能夠認清世間百態,越是覺得相戀容易相知難,相知容易相守難,甚至有時會懷疑這世界上是否存在海枯石爛,是否存在愛情。到最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來,幸福莫過于此。
以琛和默笙的故事,現實中何止千萬。相戀,誤會,分離,若求圓滿則結局是經歷滄桑的兩人相視而笑,相伴以后的生命,若是遺憾則結局會是各自悔恨、怨憤,難得的是他們各自那份對愛的堅持。就像應暉在回默笙的郵件中寫的“不是每個人都似何以琛能守得漫長寂寞”。是的,寂寞。往往,世事變遷不會讓感情轉移得那般迅速,而寂寞卻是愛情的強敵,可以讓人在通往幸福的路上迷失方向,甚至離開原有的軌道,最后,幸運者也許可以找到另一種幸福,而不幸者也許就從此與幸福無緣,然而,幸或不幸,在過程中總會有人受傷。傷害與被傷,都會有眼淚相伴。記得以前收到過這樣的信息:不要因為寂寞而愛錯人,更不要因為愛錯人而寂寞一生。緣分是本書,翻得不經意會錯過,讀得太認真會流淚……
在書的開篇,隱隱有些擔心,怕面對的是一種人生的遺憾。因而,翻看了一段結尾的文字,輕松的話語,想來,經歷過風雨之后,以琛和默笙即使不能“與子偕老”也可以談笑風生了吧。現實中有太多悲歡離合,有太多遺憾,總希望作品中能有一個圓滿的,讓人可以暫離現實中的悲傷和苦難,也是一種心懷希望吧。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2
如果平淡的愛情也能撥動人心弦的話,我想顧漫就是那個“云游詩人”。
她善于用平實的話語,溫溫的情感打動我們這些在大都市中習慣爾虞我詐的心。
看著兩個人從相戀——分離——再重逢——結婚,情節沒有太多波瀾,作者執意用一種“微火熬燉老鴨湯”的方法給我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可是我仍然在這樣的文章中,找到了心動,心痛的感覺。
痛——不一定是痛徹心扉的,也可以像這樣——在不知不覺之中讓它蔓延在呼吸里。
同樣——心動不一定要大笑,也可以看到他們倆在一起就會不自覺地嘴角上揚。
自然,不刻意才是最真實,最美麗的。
這篇文從頭看到尾,似乎我都沒發現——那句“我愛你”,而是在向我訴說著,他們更加地承諾——“在一起”。
愛情就是這樣,愛不一定要用嘴講才是愛,愛是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不論那個他(她)在多么遙遠的地方,也不論他(她)是否能找到來時路,我都會在一個顯眼的位置等著他(她)的歸來。
愛就是如此地堅定不移。
顧漫也用《何以笙蕭默》給我們詮釋了那句人人為之艷羨的——“執子之手,與之偕老。”
如白開水一般的愛情故事,細品就是這樣的無雜質。
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七年分離造成的裂痕時時刻刻在提醒著彼此的傷痛,也許只是細小的傷口。
可是同樣痛不欲生。
因為太在乎,所以受不起。
他們之間,其實在七年前就已經塵埃落定。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3
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是哪里來的勇氣把這本《何以笙簫默》讀完的,還記得翻開第一頁的時候,手還是顫抖的,穩了穩,才繼續往下翻。
曾經跟別人說過,我不會再為那個人哭了,可是,看何以笙簫默的時候,眼淚還是啪嗒啪嗒的落了下來。心里說不出來的難受。可是慶幸的是,趙默笙和何以琛的結局是完美的。雖然兩個人曾經有過沖突和破裂,但是那熾熱的愛和濃烈的思念,慢慢地將所有的碎片粘回一起,盡管仍然看得出有裂縫,然而這就像生活一樣,怎會如此完美呢?
哭紅的是眼睛,哭碎的確是愛情。
當我們仍想沉溺在懵懂的少年時,歲月卻無情地將我們往前踢,我們曾發誓要與命運抗爭到底,而到頭來才發現自己早已卷入命運安排的漩渦里。最后,被踢的遍體鱗傷,哪里還有掙扎的力氣?還好,往旁邊望去,幸災樂禍地看著,原來,你也一樣。在被歲月催促的過程中,有多少眼淚留在外,又有多少眼淚留在心里?大丈夫說,拿得起,放得下;可這放下的背后,又暗藏著多少秘密;在這拿得起的面前,又隱含多少辛酸呢?最痛的,不是放得下或拿得起;最痛的,是在午夜三更時分,夢里盡是你少年般的桃花面容。眼淚,只是暫時的止痛藥;忘記才是永恒。可惜,世道往往就是如斯的不公平,記起容易,忘記難。
所以,何以琛和趙默笙,選擇了記起,放棄了忘記。記起的不僅是那青蔥年代,還有那黯然神傷;記起的不僅是耳邊那喃喃念叨的我愛你,還有那刺痛心扉的對不起;記起的不僅是那恍如隔世般的愛戀,還有那雨中、風中飄散的恨意。雖然疼痛,卻不后悔。如果真是后悔,應后悔當初的口是心非;如果真是后悔,應后悔過去的不告而別。既然回來了,那我就不會再走了;既然不走了,哪還有什么比再次失去更令人恐懼呢?
當以琛拉著默笙的手去登記結婚時,臉雖掛淚,但嘴角上揚。以琛選擇了最有勇氣的的方法,選擇了最為痛苦的方法:既要記起,又要忘記。默笙選擇了最艱辛的路途,最幸福的懲罰:去愛你,而且,是一輩子。
何以笙簫默,最令我感動的不過就是一句話:在愛情面前,要有勇氣;勇于去愛,勇于去承擔;承擔過去,承擔現在,承擔未來。
何以笙簫默,最令我傷心的不過就是這一句話:有多少人可以在愛面前鼓起勇氣,有多少人可以在情面前無所畏懼?我們總是在愛情面前妥協,總是在愛情面前放棄,總是為自己、為他人而做了膽小鬼。一失足,滿盤皆輸:生命總是給太多機會我們去選擇,卻沒有給太多機會讓我們重新選擇,走錯了一步,落下的,只是滿目蒼夷。這滿目蒼夷,有誰愿再去?
這,就是何以琛和趙默笙的可貴之處:愿意去,且不畏懼。
但,卻是小說。但,心里仍有暖意。
愛情,太美麗了,不真實,所以,我和你之間只能有緣;
愛情,太悲切了,不牢靠,所以,我和你之間只能有怨;
愛情,太現實了,不浪漫,但是,只要執子之手,便是最幸福的事,最美麗的懲罰。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4
基本上兩天讀完資本小說的,今天正好沒事,一上午就奔就看完了70%。這本小說改變的電視劇《何以笙簫默》最近很火,多次穩居各類排行榜之首。有認識的兩個女孩子都比較喜歡這部劇和小說,我覺得這兩個女孩子也不錯,所以就想看看這部小說,期待了解這個社會需要什么,這兩位女孩子內心需要什么。
好久沒看小說了,基本去年除了司法考試外就怎么看書了。上次看的是馮唐的《萬物生長》,這次看的是顧漫的《何以笙簫默》,現在能夠記錄讀后感就更好開心了。
我覺得小說里面描繪的是美好期待和希望,這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小說里面,細節描寫更有想象的空間,內心刻畫更加入微,我認識的有兩個為人處世不錯的同學愛看小說,我父親腦袋瓜子靈光也愛看《今古傳奇》之類的小說,而我開竅比較晚,特別期待能夠對人有更深的了解,所以一直想多看幾部小說,期待獲得更多的感受和認知。
《何以》我看的比較快,就三個小時左右吧,細節沒有仔細把握,把大致情節瀏覽了一番,最后有一些感悟。
小說的結尾很完滿,男人帥女人愛,經濟基礎強大愛戀美好單純,情愛和諧孩子健康,父母放心友人祝福。我覺得這是我們的美好期待,面對生活的時候,期待美好而又不回避生活的真實,是我們獲得幸福應該有的態度。兩位男女主角,小時候家庭環境相近,高等教育,男人能力強女人會生活,對待過往都能夠放下。
我覺得在我們能夠從中的得到的啟示是:
一是單純而努力地追求。何以笙性格沉穩,趙默笙直爽溫暖,她能夠點燃他對生活的熱情,與其說是何以笙等待著趙默笙,不如說是趙默笙在何以笙的漫漫人生之路上接通了通向人生美滿的捷徑。與其說是趙默笙的勇敢執著和何以笙的耐心等待拯救了兩個靈魂,不如說是一個人的單純點燃了兩個人的生命。
二是持續不斷的努力和等待。趙默笙的勇敢,何以笙的等待,讓遲來的幸福還是來了,遲來的幸福才會被更加珍惜。
三是物質基礎很重要。兩人仿佛不食人間煙火,作者展示的物質基礎上的唯美精神享受,如果我們忽視了基礎的扎實,千萬不能誤以為是作者的狗血劇情。
四是情愛生活必不可少。當寫到何以笙輕吻趙默笙的額頭的場景時,我覺得這里充滿了溫暖和人性,寫到兩人翻云覆雨時的溫存與嬌羞時,我回想起了曾經的美好,這個體驗真實而美好,哪怕過了很久,也會讓人感到留戀和滿足。
五是接納自己,接納彼此,接納命運的安排。我在想,如果沒有英俊的外面、牛逼的成績、冷冷的形象,何以笙會得到這一份來之不易的情嗎?我想,可能還是有吧,不過這份情可能要原始多了,額頭的一個吻、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或者一陣翻云覆雨也會讓彼此開心很久。
生活很真實,要有美好期待,要有付出與等待,更要有聽從自己的心的勇氣,接納自己、加納自己的感受。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5
最近一篇名為《何以笙簫默》的小說紅遍了整個網絡,空間、微信、微博等等媒介鋪天蓋地的信息撲面而來,同學們擋都擋不住。于是,上課、課間、校園里的小路上、寢室總能聽到——《何以笙簫默》……漸漸地,漸漸地,漸漸地耳濡目染,我也成為了它的俘虜,加入了他們追劇人的行列,開始細細地品讀起來。
首先,《何以笙簫默》這一篇名就引人發醒,耐人尋味。看似毫不相干的幾個漢字組合在一起,怎么理解呢,不知道,從沒見過這樣摸不著頭腦的篇名啊。于是帶著這樣地疑惑自然而然就融入到了小說之中。也許這就是以前語文老師講解文章寫法時常掛在嘴邊的“巧設懸念,吸引讀者眼球,引起讀者興趣的效果”吧。看了書才知道,原來書中的男主人公名字叫何以琛,女主角名字叫趙默笙,還有一個女的叫蕭筱。篇名中的幾個零散散的`漢字總算找到了出處。盡管如此,讀到這里還是不清楚這三個的人物關系。就這個問題在一次寢室的臥談會上,寢室四人反復地研討了一番。大哥說這么明顯,三個人名必定是一場三角戀啊。三弟四弟連忙說,是是是肯定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戀關系。我則認為不然,沒準其中一個女的是個大燈泡是橋梁作用呢。有這樣的這樣的想法是因為高中的經歷。高中的幾對情侶每一次的和解都是閨蜜的功勞。事實證明這個故事的劇情還是被我給猜對了。這樣的新奇劇情,這也是這篇小說走紅的另一大原因吧。
作者還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默笙回國后的現狀,給讀者一肚子的疑惑急切地想知道默笙在機場期待的人是怎么樣的,他們會有怎么故事呢;想知道默笙和蕭筱是故友關系還好似甚為親密,為何蕭筱如此冷漠待默笙,這到底發生了什么……作者到了一個場景就抖露出一些他們的過去,不會全說出來,點到為止,達到意猶未盡的效果。
七年,七年光陰不算太長,但是對于年輕人來說這太關鍵了,太重要了。這七年是家庭、事業甚至是整個人生的決定期。以琛是一家著名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事業蒸蒸日上,如日中天。高大帥氣,年輕有為的他顯然是個黃金單身漢,成為眾多少女的追求對象,以玫更是對他體貼入微,窮追不舍。但是他七年來一直在等默笙的出現,對她矢志不渝心里從來沒有闖進第二個女人。對于默笙的不辭而別一走就是七年又是恨,這種又愛又恨的滋味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置身其中。默笙是善良的,在美國的時候自己都難保溫飽問題,還是義無反顧地獨自撫養鄰居家的孩子,盡管這期間飽受了艱辛,還是堅持到底,知道鄰居出獄。同時她對以琛也是不離不棄的,心里始終放著他。
他們倆七年來,從未聯系過但還是深愛著彼此,不曾改變過。這是難得的,是許許多多的人所做不到的。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情侶分手,有很多的夫妻離婚的實例。他們如果能像以琛默笙一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話,家庭是不會會更和睦,社會會不會更加和諧,人民的幸福指數會不會有所上升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6
再次看了這本小說,再次被里面的男主感動了一次。同時也覺的小說就是小說,這世界上怎么會有這么優秀的男人呢?簡直是極品,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男主的名字叫何以琛,是個英俊不凡,氣宇軒昂,自信沉著的一個男人,這些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個男人很深情,他可以在女主不辭而別7年里,一直監守的等著她!可以想象,他有多么愛她!優秀的男人身邊總是不缺乏女人的,可是,我們的男主一直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真是不容易啊。對于在現實的社會里,這樣的男人我覺的可能是不會有的。
女主趙默笙也是何其幸運能得到這樣優秀男子的鐘情和專一,畢竟女主不算優秀,7年后再次回來,男主的行為,讓無數讀者覺的,這樣完美的男子,怎么自己身邊就沒有呢?結局是可喜的,深愛彼此的兩人最終走到一快了。小說中覺的比較好玩的片段何以琛,何以琛以琛是怎么被她纏上的她也不太清楚,以琛更是莫名其妙,反正那時候她就追著他跑,直到有一次受不了,板著臉問:趙默笙,你為什么老是跟著我?換成現在的她大概會羞愧的無地自容吧!然而那時候她是那么的不知羞,睜大眼睛問:以琛,是你笨還是我笨,哎,你那么聰明,一定是我笨了,我怎么這么失敗,追了半天人就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猶記的以琛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后來提到這件事,曾好笑又好氣地說,他本來是想質問的口氣讓她感到羞愧的,誰料到這世上居然有臉皮這么厚的小女子,反將了他一軍。所以當時法律系的高才生遲遲反應過來后,居然只能結結巴巴地說;我不準備在大學里找女朋友。她那時單純的連借口都聽不出,一鼓作氣地問:那我現在排隊,等你大畢業了,可不可以有優先錄取權?面對毫無章法的對手,口若懸河的最佳辯手頓失滔滔,拋下一句有課就落荒而逃。她當然沒有就此氣餒,可在她想到更好辦法之前,居然聽到學校有人在傳:法律系的那個何以琛聽說有女朋友了,叫什么趙默笙,名字挺拗口的。她一聽幾乎是飛快地跑到自習室找到何以琛,急忙澄清:謠言不是我傳出去的,你要相信我。以琛從書中抬頭,目光清明地說:我知道。她傻傻地問:你怎么知道?以琛神色自若地回答:因為那是我傳的。這回終于換她堂目結舌,耳邊是他在冷靜的分析:我考慮過了,如果三年后你注定是我女朋友,我何不提早行使我的權利。
在現實的社會了,當你回到家把一天疲憊的面具摘下以后,躺在沙發里的時候,可以看看這本書哦,減輕壓力哦!凈化心靈!
祝愿各位有情人終成眷屬!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7
很久以前朋友就跟我推薦過《何以笙簫默》,一直推脫沒有時間,直至今日才抽出點時間一閱。其實哪里是沒有時間,是沒有耐性而已。可以說,入大學以來,幾乎不讀書了。經常是從圖書館抱回一大摞書,期限到了以后在原封不動的還回去。
曾經是多么的向往大學,不只一位老師提到過,大學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日子。閑時我閱讀各種小說,言情小說尤其對大學有各種美好的描述,讓人向往不已。剛來的兩個月,我確實是這么覺得,這才是生活,這才是屬于自己的自由。周末三五好友相邀而聚,社團活動中激揚文字,課后時間想怎么玩怎么玩。然而浮華的背后卻是無盡的蒼白,空虛。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隨后的一年,有些荒廢,有些麻木,有些無奈。于是開始懷疑所謂的大學究竟是什么?我來這是要干什么?是為財富,是為權勢,還是社會名望?
所幸,經過一年半的探索,在這個寒假之中找到了我的答案。答案來自于書中,也來自一次偶然的社會實踐。實踐本就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方法。(要知道馬克思所謂的實踐不只第一手實踐。通過書籍、口耳相傳等方式習得的他人經驗也屬于實踐,這是二手實踐而已。)于是重新拾起了看書的習慣,梁高祖說,“三日不讀謝玄詩,即覺口臭。”實際上惴惴不安的原因不正是對未來的缺乏信心嗎?信心來自于書籍,來自于前人積累百世的思想經驗。
這些天的思考使我終于明白,大學確實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是一個適宜于學習的地方,是一個讓幼稚少年成長的地方,盡管這成長使人傷痕累累。但是,在別的地方就不用成長了嗎?哪一代的青年人好過過?
《何以笙簫默》是顧漫的一本小書,寥寥十萬余字。是一法學系才子和一原本活潑調皮女孩子的故事。文筆細膩質感,不著筆墨間勾畫出那種旖旎浪漫,卻又不失生活氣息,顯得質樸真實。這是與《烈火如歌》并稱的兩本當紅網絡小說。恰巧明曉溪的《烈火如歌》初中時曾經讀過,還記得書籍背面讀者評語里有句話——這是一本讓人幸福的手心出汗的書。“幸福到手心出汗”當時我也是這種感覺。時逢少年,意氣風發,以為世間之事無所謂郁郁不平,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如此而已。才子佳人,珠聯璧合,承天之意,應時之和。
恰好與今日再《讀何以笙簫默》做出強烈對比,頓生感慨,文筆情節好雖好,但不甚符實際。才子不多,為何讓趙笙默撞到了何以琛?佳人不少,為何何以琛就選了趙笙默?簡單的分析一下即知,此類小說面向群體大都是青春期少女至未成家女性,對愛情懷有美好浪漫的幻想。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種小說滿足了女性對愛情浪漫美好的向往。
同樣對于男性,有一種小說如今大行其道。稱為玄幻小說,筆者恰好浸淫多年,是筆者為數不多的消遣之一。主角或是天賦異稟,或有機緣奇遇,或是帶著先進思想穿越回古代。反正不論如何最后總能笑傲江湖,建立不世功名。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這當然是每個男人所追求的愿望。這些小說迎合了男人虛榮的心理。現實慘淡,虛幻中尋求慰藉。除開有些作者文筆非凡、才思橫溢,文章中尚帶些詩詞歌賦,人生哲思,可以說無甚作用。
文學藝術可以陶情冶性,社會哲學可以安邦定國。
今天是三月二十日,恰逢春分。春分者,晝夜平分之意,此時太陽直射赤道,春暖花開,鶯飛草長。然而長春的天氣似乎不遵從這些節令,午后的陽光明媚,穿透云層。路旁整個冬天未曾變化的積雪終于開始消融,土地變得濕潤泥濘,屋檐下的融冰開始滴答作響,長春隨處可見的松柏依舊是那副直挺遒勁的風采。窗前的溫潤的陽光照射到臉上,悵然感慨: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喜歡少游一句詞,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
不經意間,東風已暗換幾度年華。記得一個朋友高考完畢后在日志里懷念高中:我來的時候,小池里開滿了蓮花,要走的時候,樹杈上長滿了青桃。前者開在夏末,后者生在在夏初。而我的青春啊,就在這夏末與夏初之間,像是被輪回遺忘在一中的校園。
記得我來的時候,是夏末,楊柳依依、芳草蔓蔓,噴泉上映著七彩的虹光;只是不知道我走那天會是一種怎樣的光景。畢竟,大學,我曾經經歷過。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舍本而逐末,是亦不可以己乎。
晚上修習中國哲學史,遇到一位老師,對我的思想很有啟發,堅定了我的信念。盡心盡力而已,不求有功,但求無悔。文天祥在宋朝淪落以后堅持抗金而后被捕,元人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竟不能使其投誠,文公著詩《過零丁洋》千古流傳,然而再其臨死之前還有一首《絕命詞》令人扼腕嘆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為其仁至,所以義盡。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矣。”
晚上跟父親聊天,所幸父親雖不理解,但是信任我。還提到一些我容易忽視的問題,初時欲出言反駁,但事后一想卻是一針見血。有這樣的支持我的父親母親我也足以自豪。
此時寢室內飲酒若干,氣血翻涌,有些上頭。嘗慕于太白斗酒十千詩百篇,非有太白之才,但逐太白之意。拉雜這些了這么多,不知所謂,算是意識流吧。
最后在寫一句話吧,這是父親的教誨。stayhungry,stayfoolish。求知若饑,虛心若愚。忌年少氣盛,忌心高氣傲。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8
昨天看了一篇小說,《何以笙簫默》。它的logo是:一個讓你相信愛情的故事。
很久以前我就告別了風花雪月的幻想,但偶爾我還是會關注那些唯美純真的愛情故事。那些故事總是在感動著我,讓我看到社會中現實、冷漠和爭斗之外的一點美麗、善良與單純。
一度喜歡悲劇,覺得悲劇相比喜劇更真實,更經典。從《碧甃沉》開始,我迷戀上了匪我思存的文字,迷戀上了烽火繚繞、悲涼憂傷的情節。雖然愛情小說很美,但與現實相差太遠,難免讓人腦殘的活在夢里。所以我寧愿流淚灰心絕望,看清這個社會的真相。
人生,有時就像是悲劇一場。
快樂,只是一時的得意忘形。
看到趙默笙,突然發現快樂其實很簡單。而我們的憂郁和壓抑,全然是作繭自縛。人活得簡單一點,糊涂一點,笨一點,原來真的是可以傻人有傻福的。就是因為太聰明,太敏感,太驕傲,所以,總是疲倦,又不得不疲倦。恍恍惚惚,若得若失。
我總是想做個獨立的女強人,精明、能干、成功。其實活的簡單一點多好。能夠隨意的撒嬌和歡笑,沒有什么利益爭斗,不用如履薄冰。
有些人說:你總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善良、可愛、單純。
有些人說:你有種莫名的清高、聰明和盛氣凌人。
這就是我。矛盾的集合體。
如果可以,我想只做前者。金錢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東西,是被我們的物欲所忽視并遺棄的最原始的快樂。只是生活的壓力,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疲憊不堪的放下了自己的理想和堅持,踏上一條我們厭惡的艱難的沒有夢想的路。
重新思考了一遍價值觀,我的野心如今僅是為實現自我價值。遇到了好丈夫,我愿意放棄我的事業,退居幕后相夫教子。沒有利益紛爭,也沒有人事權術。每天只是隨心所欲的善良單純的愛著、活著。早上起來為丈夫孩子做早餐,晚上飯后牽著丈夫的手散步看夕陽晚霞,周末組織全家去郊外旅游看綠水繁花。教孩子彈琴跳舞唱歌,給他講童話故事教她做人的道理……多美的生活啊!
文章最后何以琛的告白,讓我忍俊不禁。
“這頁第三節第一句。”
——“我們在春天的時候經常去郊外,天空藍得不可思議的季節……”
“第五行。”
——“愛說謊的孩子鼻子會變長,他微笑地刮著我的鼻子……”
“最后一句。”
——“你確定你九點看到他從這里出來?”
何以笙蕭默讀后感——最美不過的愛情
你要知道,即使有一天我們成了陌路,我仍會在心里輕聲喊著你的名字;你要知道,喜歡你并不從某個時候開始,因為我早已把它當作生命的一部分;你更要知道,我的等待不是執著,而是習慣,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習慣喊你、喜歡你、等待你,那必然是我閉上眼睛,停止呼吸的時刻。
我喜歡顧漫的《何以笙蕭默》,我甚至記得小說里的每個細節,記得何以琛說的每一句話,不是我記性好,而是他的話實在太少;雖然少,每字每句卻像水滴扣擊巖石,一點點融化心里最堅固的角落,讓我們多年筑起的故作輕松和強顏歡笑徹底崩塌。如果有這樣一個男人站在你的面前,外表冷漠卻渴望溫暖,擁抱你像擁抱最珍貴的寶物,受盡你留下的孤獨卻仍然無法對你放手,他因為你一個微笑騰云駕霧,也因為你一句話墜入地獄,你就是他的全部幸福全部快樂,你怎么忍心再次推開他,你怎么還能堅持單身的自由而不奮不顧身得投入被譽為“枷鎖”的婚姻。即便是枷鎖,因為有他,你也愿意一輩子不解開。
我早已過了看純情小說的年紀了,我也早已對愛情不再夢幻不再奢求,曾經渴望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如今只剩下對婚姻平靜的向往,我不是不相信于千萬人之中、于時間無窮荒野之間遇見他的可能,只是我可能已經不起遇見前那段漫長的等待,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趙默笙一樣幸運的,縱然我愿意等,能等來像何以琛那樣的男人嗎?垂手、淚眼、無語凝咽,無人愿意孤獨,只因這個世界上那個人始終未曾出現過。
有些傷口會隨時間慢慢愈合,有些傷口會在時間中慢慢潰爛,有些等待會變成習慣,有些記憶會相伴一生。有一天若我找到了不再將就的理由,請讓笙蕭靜默,請允許我塵埃落定。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9
這句話讓我對這本書感興趣。于是在網上下載了電子版,雖然電子版有錯別字、漏字,但不傷大雅不礙閱讀。
在讀之前我想這個故事應該是悲劇吧。
因為那文字有點感傷。
用一個晚上讀完了,確切是兩個小時讀完了,沒有每個字都去認真的品味,做一個聽眾,聽顧漫講述這個感傷卻有完滿結局的故事。
故事的結局居然是個圓滿的結局,有點小失望,我希望是一個悲傷的結局,那些感傷的句子才會顯得更加鮮血淋漓,才能更透徹心扉。
故事沒有很精彩,看多了韓劇便覺得這樣的故事套路挺幼稚的。
男主角何以琛,曾經的窮小子現在的高帥富。趙默笙——一個有個性的普通女,雖然曾經富有過。女二號喜歡男主角,男二號喜歡女主角。
故事發展:
七年后再次相遇,陳年舊事再次提起,兩人因愛不計前嫌,最后圓圓滿滿的在一起。恩恩怨怨都是過雨云煙,男女主角幸福生活happyending。女二男二很優秀,只是愛錯了人,但是懂得懸崖勒馬,又開辟自己的浪漫天地。是不是很熟悉的故事,當然,韓劇都是這樣干。
然而,這樣俗套的故事,依然有些文字是可以感動我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寫的文字,恰好感動了我。
能記得的大概只有這句話了
一直,很清醒的看自己沉淪。
為什么這句話讓我咯噔一下,因為,我也這么干過。
干了很多次,我的沉淪沒有何以琛那么激情,我的沉淪就是消極面對生活所有的一切,然后沉淪在韓劇中,電影中。沉淪完了怪自己,怎么這么放縱自己呢,然而,過一段時間,又一次沉淪。
好在,現在很清醒,不想再沉淪。
能記住的話,也就只有這句話了。
他們的故事,雖然很美,但是很不現實,所以看過也就知道童話也不過如此。現實中,童話發生的概率大概是幾千萬分之一吧,不值得期待。
原來我也不知不覺中長大,再美好的愛情故事,看過就好,不要愛上別人的愛情。
其實我也還在期待,但是現在的狀態也很好,其他,隨緣就好。
不是我眼光太高,只是我不愿意將就。
何以笙簫默讀后感 篇10
《何以笙簫默》一個讓你相信愛情的故事。一段年少的愛戀,牽出一世的糾葛。
七年分離造成的裂痕時時刻刻在提醒著彼此的傷痛,也許只是細小的傷口,可是同樣痛不欲生。
因為太在乎,所以受不起。他們之間,其實在七年前就已經塵埃落定。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愿意將就。我的世界里有她的出現,對我來說,除了她其他的都是將就。一人花開,一人花落,這些年從頭到尾,無人問詢。有些人的傷口是在時間中慢慢痊愈,如我。
他一直在等,只是誰都沒有料到等待的時間竟如此漫長。“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何時是個盡頭。”當何以琛在決定選擇等待的那一剎那,他或許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余地。沒有了默笙,他留給自己的唯有永遠都無法縫合的傷口。于是,他也只能等待,也許今生今世都無法等的到,那就給自己柔弱的心一個堅硬的外殼,掩飾住這一切,花開花落,我們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消逝,伴隨著那些曾經的往事,也一并消失不在。或許等到那一天,我們才都會釋然,才都會忘卻。
七年的等待,何以琛是幸運的,因為他還是等到了固然等待的這些年讓他亦痛苦不堪。我相信看過何以笙簫默的女生都希望自己能遇到一個何以琛,他學習好人溫柔,最重要的是,如果他認定了一個人,那么他就會一直到底的喜歡他,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情只會只增不減,他能給女人一種足夠的安全感。趙默笙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她很單純,很可愛,但吸引何以琛應該還是她的執著吧。我羨慕他們之間的愛情嗎,他們自身都有缺點,可是他們倆在一起,就會互補對方的缺點。
借用顧漫的一句話:世上美麗的情詩很多很多,但是最幸福的一定是這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