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千陽》讀后感
《燦爛千陽》讀后感
《燦爛千陽》讀后感1
去年有看過原著,看完后心情是一種悶悶的,仿佛夏日的暴雨來之前的午后,給人難受又沉悶的悲苦,想打開窗,但沒有風。現在重讀了一遍,再讀的過程中這種感覺依舊不減。
真的很佩服作者的文筆,描述的人物,風景能給人一幕幕強烈畫面感。描述的心理活動是那么細致入微,直接撞擊心口又在某些點上產生共鳴,感同身受。
對mariam和laila的命運只能悲憫,而我最感到傷心的是娜娜。父親,和自己愛的人的軟弱飽受摧殘硬生生練就了她的尖酸刻薄,對世界充滿敵意,看清了當時男人的本質就是把罪惡推給女人,普通指南針總是指向南一樣。形成了她自己的一套女性在當時的生存哲理就是兩個字忍耐。可是她有著愛,有著這個世界對她的來說是唯一溫情的mariam,她的唯一,生怕她離去,所以使用了她女兒不太理解的方法,想要讓女兒安穩度過,她告訴她女兒生存的不二法則,告訴女兒從她人生當中所總結出了人生道理。但是,像她自己小時候也會對父親存著無盡的信任和愛一樣,她的mariam也是如此。當一切已來不及,她唯一的希望破滅,她所說的生活哲學一忍耐,也沒有辦法挽留她。她帶著無愛,無望的心情結束自己的生命,哀莫大于心死。在那樣一個活不下去的地方,也許早早的眼不見為凈的死也是另一種活法。
《燦爛千陽》讀后感2
《燦爛千陽》以兩個女人的一生作為主線,講述了在動亂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讓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慘命運。
萊拉是幸運的,從小在開明的父親呵護下無憂無慮地成長,隨著房子被擊中父母離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卻又被希拉德設下的圈套誤以為塔里克已經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發現自己有了塔里克的孩子,為了這個孩子她違心地嫁給了希拉德。但是經歷了種種磨難她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與塔里克還有孩子們在一起。
瑪麗雅姆作為一個“哈拉米”(私生子)從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不幸,從那么期盼父親的到來到去找父親結果被遠嫁到遙遠的地方,離開了家,母親因為她的出走而自殺,希拉德是個殘暴專橫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萊拉。曾經與母親娜娜在房頂看月亮,在樹下看落葉,在河邊釣魚的日子只能是美麗的回憶,快樂只屬于過去。最終,她選擇自己一人承受殺人的懲罰不肯與萊拉共同離去。
命運讓萊拉與瑪麗雅姆相識,并同在一屋檐下受著希拉德的非人折磨,從最初的敵視到后來的親密如母女一般,萊拉在瑪麗雅姆的幫助下(與希拉德對打中打死了他)脫離了苦海,而瑪麗雅姆卻被執行了死刑。但是瑪麗雅姆在最后是平靜淡然的離去,她在生命的最后幾年得到了萊拉與萊拉孩子真心的愛,她用自己的最后力氣幫助了她們,她覺得自己這么做是值得的。而當萊拉回到瑪麗雅姆生活的小村莊,見到了瑪麗雅姆生前喜愛的毛拉之孫,并打開了瑪的父親留給她的東西與信,萊拉哭了,瑪麗雅姆的父親扎里勒的懺悔與道歉來得太晚了,一切都成為了遲到的愛。
《燦爛千陽》引領著我用眼、用心去領略這個國家的風景、人物、事件,沒有機會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書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這個井底之蛙能夠讀到并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經歷過的體驗。也許我還是不能更深刻的領會書中的內涵,還是無法想象那里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對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膚淺的認知,但是,這已然為我打開了一扇窗,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與更紛繁復雜的命運。
初看《燦爛千陽》的名字,我錯以為應該是輕松快樂的故事,當翻開書,一頁頁一字字地認真讀過之后,便發現我真是大錯特錯了,雖然作者為這兩個故事設置了還算不錯的結局,但其中間的波折、痛苦、欺騙、暴力、水深火熱卻更讓我記憶深刻。不知道燦爛的千陽是否能夠最終照耀在他們身上,不知道風箏是否最終能夠快樂地飄揚,只有祝福、只有祈盼。當經歷了如此創傷的人們重新看見燦爛的太陽與舞動的風箏,那將是一幅更加美好與幸福的景象吧。
《燦爛千陽》讀后感3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后又一次深深感動我的書,感謝作者帶給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讓我認識了阿富汗,讓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經歷過的苦難,盡管這苦難或許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給我的是人性的光輝,人們心底埋葬的關于希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希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兩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讀書筆記 )帶著不屬于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著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摧殘,心底潛藏著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寬恕的年代,有著無法抹去的記憶,最終,自由與幸福抵達了穿越了戰亂的萊拉,用瑪利亞姆的生命。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阿富汗,這使我十分震驚,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這么近的年代發生,這并不是過去,或者這還是未痊愈的傷疤。
我沒法去深刻地體會阿富汗女性的苦難生活,我無法了解她們一生的深重災難,但是,由她們,我更加感激并珍惜現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擁有自己權利。我出生并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和平的國度。
我喜歡看書中字里行間傳遞給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贖的毅力,她們有她們的信仰,或許我無法完全理解這樣的信仰對她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隱約可以體會,信仰是她們身體中不能缺少的東西,就像大腦,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實施殘暴、謀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這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帶給我的遠遠不止這些。
《燦爛千陽》讀后感4
寒假最大的收獲莫過于讀了《燦爛千陽》。這本溫暖而又殘酷的書牢牢拴住了我的心靈。瑪麗亞姆和萊拉這兩個名字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我為瑪麗亞姆的死深感悲痛。我認為她理應得到上帝的寬耍因為這個悲劇是由這個動蕩不定的社會所造成的。如果沒有家庭暴力,就不會有她的所作所為,她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
我看到了人的渺校法官固然同情瑪麗亞姆的遭遇。也理解她。可她身為一個小小的法官又能怎樣?是塔利控制了這一切!他也無能為力。他如果寬恕了瑪麗亞姆,自己也會性命難保。在黑暗的社會里,一丁點兒亮光終究會被黑暗所吞噬,成不了大氣候。她們受盡了磨難,拉希德根本不把她們作為人來看待,僅僅是一個生孩子的工具。而她們又能如何?只有一個字,忍!在動亂的社會之下。惟有忍耐才能使她還保留著一個真正的自我。惟有忍耐才能使她們還保留著自己那寶貴的尊嚴。這個社會真正實現男女平等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婦女必須穿著布卡才能出行。且出行時必須由男人所伴同。如沒有遵守,擅自一人前行,所帶來的只能是棍鞭的懲罰。她們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只能默默地接受,默默地順從。她們甚至沒有反抗的權力。才14、15歲,就被家人逼迫所出嫁。早早的失去了童年,過早的看到社會的殘酷。這個社會令她們丟掉了許多,許多。
社會需要改革,需要還給她們自由、平等。需要使婦女真正獲得解放。我為瑪麗亞姆和萊拉所動容。她們給予了對方最真摯的情感。告訴了我們即使社會再陰暗,溫情也依然存在;那股暖流直抵人的心底,匯成愛的海洋。惟有彼此都付出,才能鑄就堅固的情誼之墻。看到瑪麗亞姆的就義,看到萊拉訪問瑪麗亞姆的故居時,我的眼淚不聽話的流了出來,心里泛起了一次又一次波瀾。這造就了一種美,一種悲劇特有的美。是那種夕陽西下的美,只有在惡劣的環境下所產生的情感更就能打動人的心弦。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還給阿富汗婦女們一個屬于她們自己的季節。也正如文章所說:“瑪麗亞姆就像是河床里的一塊巖石,經受著流水的沖刷”。不錯,瑪麗亞姆忍受著重重的家庭暴力以及社會不平等的待遇,但在她的心靈深處,依然藏有高尚的節操,只是不肯流露。她已深受社會的摧殘。但當另一位心存高潔的人----萊拉來到她身邊時,她的心門不由自主的打開,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對于情感的需求與寄托,只不過有些人是不善于表達的。惟有情感才能激起新的感情。這種情感促使瑪麗亞姆獲得了最高的救贖,促使萊拉過上了新的生活。書讀完了。我的心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沖擊,一次又一次的洗禮。在剎那間,我突然明白了書名的真實含義:太陽不會計較任何一塊土地。它的燦爛的光芒會照射到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它會給阿富汗帶來光明,使它暖暖的照在每個人的心上;而瑪麗亞姆與萊拉的情誼就如同那懸掛在高空中的太陽,它永遠光芳萬丈!我希望和平與自由真正有一天能來到阿富汗,能讓那里的男女老少真正感受到宛如春天般的希望與光明。
《燦爛千陽》讀后感5
讀這本書,是因為一個律師的推薦。同時這本書也是《追風箏的人》的作者胡塞尼的作品。
這本書描寫的故事發生在阿富汗。
一、女主人公瑪麗雅姆
女主人公瑪麗雅姆是一個私生女,被當地人所忌諱和厭惡。他的父親扎里勒很富有,有三個太太,10個孩子(不連她)。他的母親因為她的出走尋父,而選擇了自殺。而他的父親為了名聲,拒絕了與她相見。最后為了不與她同處一個城市,在她15歲的時候,將他嫁給了一個大她20多歲的鞋匠。
她的丈夫拉希德是一個專橫跋扈的人,脾氣暴躁,喜歡發號施令,并且經常無理由家暴,重男輕女,認為女人天生就應該服從男人,不喜歡女孩,并把瑪利亞姆當成奴仆一樣在驅使。
瑪利亞姆認為自己作為一個私生子,是一個羞恥的人,害死了母親,被父親拋棄,走到哪里都將會被人唾棄和指責。她結婚之后7次流產,一次次遭受著丈夫的暴力,忍氣吞聲,過著沒有尊嚴的日子。
二、女主人公萊拉
萊拉的父親是個知識分子,接受過好的教育,卻因為戰爭,父母雙亡。在被拉希德的欺騙下,他誤以為她的情人塔里克死亡。為了在戰爭的環境下,保護自己肚子里的塔里克的孩子,忍辱負重嫁給了當時已經將近60歲的拉希德。在生下塔里克的孩子(女)阿拉茲之后,她為拉希德生下了一個兒子。盡管她也經常遭受拉希德的家庭暴力,但是她會反抗,并且經常敢于和他爭吵。
三、歧視婦女的制度
在第一次策劃逃跑付諸于行動時,因為國家規定女人外出必須有男人跟隨,他們的行蹤被暴露,沒有成功逃跑。不得不感嘆于阿富汗歧視婦女的制度,女人像是男人的附屬品,不能獨立外出,設置各種關卡。
四、不可能的友誼。
瑪利雅姆和萊拉身為拉希德妻子,看似他們之間不可能存在友誼,但是因為他們共同處于拉希德的控制下,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兩個人之間有了深厚的友誼,相互做家務和吐露心聲。在拉希德幾乎要掐死萊拉的時候,一直以來懦弱、膽小的瑪麗雅姆殺死了拉希德,讓一切苦難從此結束。但是也因為此,瑪麗雅姆一人承擔了拉希德死亡的責任,最后被處死,成全了萊拉的幸福。
塔里克最后回來了,真相也浮出水面,拉希德當年為了讓萊拉死心,編造了塔里克死亡的消息。塔里克沒有忘記萊拉。他帶著萊拉和兩個孩子離開了……
五、印象最深刻
"如果一個國家的女人沒有接受教育,那這個民族將無法進步。"可見受過教育的女人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當一個女人處于暴力環境下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反抗和自強。男女平等才會有幸福的未來。
《燦爛千陽》讀后感6
阿富汗是一個會被人們淡忘的國家,關于的新聞基本都跟戰爭有關,屬于他們的似乎永遠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燦爛千陽》這部小說還是蠻震撼的。是書中的時間的讓我震撼,將近20xx年,離我們這么近,但卻像不屬于我們80后時代的中國,甚至可以導致于中國的清朝時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是經某人推薦的《追風箏的人》,看后還是挺震撼的,兩個小男孩之間的純真友誼,以及阿米爾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輩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內心救贖。《追風箏的人》高潮和轉折點應該是哈桑被侮辱那次,總體而言,整體小說還是趨于平淡細膩的發展的。
《燦爛千陽》給我的沖擊遠比《追風箏的人》強多了,它描寫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劇,兩個女人的悲劇,不是三個人,不,或許是那時整個阿富汗婦女的悲劇。有時想想我們總抱怨現代的社會不好,但我們慶幸我們所在的時代,這個中國,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數的我們不用擔心溫飽問題,不用擔心隨時而至的炮火取走我們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通過途徑捍衛我們正當的權益。
小說一開頭,就渲染一個女人的悲劇,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兒瑪麗亞姆和萊拉,她還是幸運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個時代,讓一個女人爭取權利,不現實,尤其是一個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瑪麗亞姆14歲被逼嫁人,一生無子女,她自認為這是她害死娜娜該有的報應。整部小說,我認為最悲劇就是瑪麗亞姆,萊拉受過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瑪麗亞姆從來都是逆來順受。是不是一個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著被傷害,所以我覺得一個女孩子還是潑辣點好,太溫柔遷順,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愛自己。
萊拉這個角色是我比較喜歡的,她敢愛敢恨,在那么一個環境,她應該算是個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沒有死,一切不過是個悲劇,她浪費那么多的青春。不過小說對于她的結局還是完滿的。也讓我們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這部小說以女性的視角展開的,女權問題我覺得是每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必然問題,在中國對于女權現狀可是說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個世紀阿富汗還處于那么一個封閉的情況,總覺得他們戰火不斷,但思想其他應該跟我們處于同一水平線,果然是自己視野狹窄了。
在我心里,一個完美的女人,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經濟能力,有一個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夢想的愛人,一個完整的家庭。有強大的包容性,但原則問題從不退縮。為這個目標好好努力。
《燦爛千陽》讀后感7
從《追風箏的人》到《燦爛千陽》,胡賽尼的小說里總是充滿淚水和辛酸,卻又飽含善意和希望。故事不同,但是他的筆下,最高貴的始終是生活在底層的那些普通人。他們不管遭遇的是炮火還是貧困,都始終守護著心底的善良。
反倒是那些看似體面的富人,自私又狹隘。富貴,富貴,其實富的未必貴。因為高貴不是以金子來衡量的,而是看一顆心的光芒。
曾經,小女孩瑪麗亞姆最最想見的人是扎里勒。每天,她的事情就是三件:在他沒來看她的時候等待她,在他來了的時候愛慕他,在他走了之后回味并重新等待。
可是有一天,她在最需要他支持的時候跑去找他,才明白一切落空了。她那么相信他、盼望他,原來都不值得。"我總是不停地想著你,我常常祈禱你長命百歲,我不知道我是你的恥辱。"為了自己的利益,她被他像個包袱一樣甩掉,像瘟疫一樣地躲避。
原來,他給她的那些關心和問候都是虛假的、廉價的。就像假花,就算做得再怎么逼真,再怎么好看,但是沒有香氣。一切都怪她自己想太多了。客車越駛越遠,她沒有回頭去看他逐漸向后退去的身影,也沒有回頭去看他消失在陣陣尾氣和灰塵之中。
后來的很多年后,當扎里勒發現自己再也遇不到一顆那樣純真無瑕的心靈,發現原來這份感情是那么罕有和寶貴時,怎么彌補也晚了。
他說"希望你會再一次敲響我的家門,給我一個機會做那些多年前就該做的事:為你開門,迎接你,把你抱在懷里。"他想實現當年她說過,要和他一起看《木偶奇遇記》的心愿。可是,他們已在傷心、戰亂和歲月中失散。
扎里勒最終懺悔了,并給瑪麗亞姆留下一張影碟、一份財富。可是,已經沒有意義了。她要的不是影碟,而是和他一起坐在影院、親密無間的好時光。她要的不是錢財,而是他毫不猶豫敞開的懷抱。
那個電影《木偶奇遇記》里,撒謊的匹諾曹鼻子變長了,受到了懲罰。扎里勒也一樣,因為曾經的欺騙和逃避,付出了沉重的懊悔和代價。
故事中,不管是富裕的扎里勒,還是強壯的拉希德,始終沒有他們看上去那么強大。他們的心是自私和懦弱的,所以才用強有力的外表偽裝自己。
真正強大的是少了一條腿的埃里克。當埃里克深愛的女孩萊拉已經衰老滄桑、面目全非時,他依然遵守當年的約定,來到她的身邊。對她呵護備至,甚至對她和別人的孩子也視如己出。他用盡一切熱情,溫暖并縫補她破碎和冰凍了的心。萊拉和埃里克半夜醒來,手仍然緊緊地握在一起,"握得指節發白,就像兒童緊張得抓緊氣球的繩子一樣"。
扎里勒和埃里克的強烈反差告訴我們:一個不在乎你的人,愛自己勝過愛你的人,就算你沖破險阻走到他的面前、把沉甸甸的心意捧出來送給他,他也會背過身去;而一個真心在乎你的人,就算你有一天變得又老又丑,就算你早就放棄了尋找他,根本沒打算去麻煩他,他也會穿越千山萬水找到你,用他熾熱的手掌捧起你、呵護你那顆千瘡百孔了的心。
實現了夢想的萊拉,沒有忘記好姐妹瑪麗亞姆的夢想。姐妹間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彼此理解的感情,反倒比變質了的親情和同床共枕實則冰冷自私的丈夫,更加深厚和溫暖。
讀《燦爛千陽》,總讓我不知不覺地想起《追風箏的人》。胡賽尼是個善于講故事的高手,不用華麗的辭藻,只用滿腔真情講述。總能讓你含著淚水,隨著主人公的命運心碎不已,淚流不止,卻又于絕望中發現人性中隱藏的光芒和美好。
就像故事中那些堅強善良的生命一樣,縱使有1000滴淚珠不斷灑落,但那晶瑩中會反射出1000個太陽,那是希望之光、真誠之光、善良之光。
《燦爛千陽》讀后感8
讀完小說后看評論里面說,譯者對于出版社擅自改了書名很不高興,應該是“一千個燦爛的太陽”。現在回頭來看,覺得的確,“燦爛千陽”有些過于追求語言上的美感,而在意向上表達得并不夠準確。“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但是就算是一千個太陽的光芒,也驅趕不走被戰爭籠罩的黑暗,散不去人們內心的恐懼與冷漠。瑪麗雅姆,小說的女主人公,她一生受盡了悲慘與屈辱,但是她的圣潔,她骨子里的堅忍頑強,在她靈魂深處的高貴品質,永遠不會隨著她的死而消逝,她永遠都在人們心中,在那里,她會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
在讀這本小說時,哭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瑪麗雅姆要被執行死刑的時候。胡塞尼用他溫婉柔和的筆觸,用了很長的篇幅,把瑪麗雅姆的心境描繪的及其細膩感人。她自出生就是低賤的‘哈拉米’,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讓她一生受盡了悲慘與屈辱。最初,在隱約感到一切的信仰都是她臆想的美好時,她還是懂得去抗爭,但是慢慢她已經不再有力氣去爭取,她明白一切都是徒勞。她一生所遇非人,多年來已經心如死灰,一直躲在自己心里的角落,對周遭的一切漠不關心。她說“愛是是人遍體鱗傷的錯誤,而它的幫兇,希望,則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而她再也不會讓自己存在一絲一毫的愛與希望。她不知道悲哀失望是什么滋味,麻木的活著,毫無怨念。可是就算是這樣,就算她沒有過上幾天好日子,就算是她強迫自己用現實的殘酷層層包皮裹住內心,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還是有嫩芽從內心深處沖破層層阻礙迅速成長起來,那是她積壓了一生的希望。她終于還是夢到自己可以不被排除在兄弟姐妹之外,夢到父親來接她回家,夢到母親呼喚她回家吃飯,夢到好多好多美好的片段。她知道自己一生都過得不好,但還是忍不住希望可以活得再長久一些。她強迫自己壓下去的希望,最后還是都燃起來了,雖然再也沒有機會實現。她覺得自己從萊拉和阿茲莎那里得到了愛,這是她黑白的人生中僅有的色彩。為了萊拉一家能活下去,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在最后時刻,她所表現出來的堅強,令人深深地震撼與感動。
第二次,是萊拉到瑪麗雅姆的泥屋去,在那里,萊拉讓自己的懷念盡情釋放,當她閉上眼睛,瑪麗雅姆的面容就那么清晰的在腦海中浮現。突然之間,時光又仿佛迅速倒流,她看見年輕的瑪麗雅姆就坐在桌邊認真的縫一個布娃娃。這一幕也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現,我看見還是那么年輕的瑪麗雅姆,面容平靜祥和,眼神透亮純凈,充滿對未來的希望。這個女孩,她以后不會對生活有太多要求,不會展露自己的悲哀失望以及被人嘲笑的夢想,縱使生活艱辛,但心中的愛與善良始終不曾被磨滅。她不停地被污泥沖刷,內心卻依然高貴圣潔,她的靈魂深處,有著任何人、任何事都無法將之摧毀的信念與希望。在萊拉離開泥屋時,她輕聲對瑪麗雅姆說著再見,仿佛不忍吵醒她的安睡,而我,也早已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
最后一次,是在萊拉取走瑪麗雅姆的父親留給她的東西時。萊拉無法理解那個放著木偶奇遇記的錄影帶,瑪麗雅姆跟萊拉講了幾乎是所有的遭遇,但是唯獨沒有提及這點。坐在父親的電影院里面和兄弟姐妹一起看木偶奇遇記,是她小時候多么強烈的愿望,不過她早已明白了那時她是多么的異想天開吧。我不知道她會不會后悔,如果她當時想要的不多,滿足于跟父親一周一次的相聚,能理解母親愛她的方式,那么這個謊言是不是就不會被戳破,或者至少持續的再久一些。現在父親把木偶奇遇記寄給她了,可是她再也看不到了,也永遠不會知道父親在用這種方式,企圖贖罪,祈求她的原諒。而那封信,更是讓我淚水漣漣一度讀不下去。信里滿滿的寫著一位父親的無奈羞愧以及懺悔,他說瑪麗雅姆是個乖女兒,說他懷念和她在一起的日子,說他后悔太多太多的事情,說他終于恍然大悟的時候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他給瑪麗雅姆封上了自己的一點遺產,他知道一切已經太遲,但還是希望死后能當她的好父親。已經心肌衰竭面臨死亡的他,多么希望最后還能見見自己的女兒,他希望像一位真正的父親那樣,為她開門,然后把她抱在懷里。但是他終究沒有等到。一想到這位老父親始終滿懷期待等著敲門聲響起,但最后落寞而又絕望的死去,就心酸的不能自已。瑪麗雅姆小時候那種心情,終于也輪到他來體會。而更讓我感到心痛的是,瑪麗雅姆不曾有機會閱讀這封信。她永遠也不會知道,曾經深深傷害過她的父親,在最后時刻不停地跟她說著原諒我,那么真切的懇求她來看看他。她這一生都沒有好日子,而上天連父親做的最后一點彌補都不肯給她。
最后,萊拉堅持回到了自己的家園,重建了孤兒院,她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帶著希望,活下去。這個國家有著絡繹不絕的苦難,在這個國家最底層的婦女,更是受盡了落后制度的壓迫,不過它就像聳立的城墻,雖然傷痕累累,一點兒都不漂亮,但依然屹立著,而它的子民,雖然可能都已對生活絕望,但我相信,他們被冷漠恐懼包皮裹住的心里,總會有希望的嫩芽試著沖出障礙。瑪麗雅姆離他們并不遠,她就在這兒,她在所有人心中。在那兒,她永遠會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讓希望的嫩芽得以茁壯生長,最終成為茂密的樹林,為他們撐開自己的那片天空。
《燦爛千陽》讀后感9
我是先看完《追風箏的人》再看《燦爛千陽》的,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么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讀后感 )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起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著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干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蕩,大國強國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可以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助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可以謂之“博愛”。
我們可以自己問問自己,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后又考慮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為,不論多么文明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于自己的認識。這是取決于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系,以及人類自身與自己今后所面對的毀滅之間的關系。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作為關系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為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我是很愿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知道,自己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應該學習的品質。而現在,批評似乎多于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知道,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必須做的。
一千個燦爛的太陽能照亮這片苦難的土地?能溫暖這些冰冷徹骨的心?
當世界上絕大多數土地都逐漸走出了那些深切的苦難之后,這些被我們遺忘或者根本就不熟知的無法想象的苦難的時空,只能讓我們記住兩個字——感恩。
關于不可寬怒的時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哎是真的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耳畔縈繞著安果曼的詩句:我夢想有一天我可以打開鳥籠我可以操出失去欣喜地鳴一段詩我并非脆弱如微風中顫抖立柳樹,我是個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