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樹之戀觀后感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山楂樹之戀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1
一直不喜歡讀情感類的書籍,因為我怕看到情深處會掉眼淚,所以我不敢看,最近也許很輕松,不想讓自己有任何的不開心吧!開心時刻我是那么的珍惜,但是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是習慣借助一本書讓自己入眠,那么山楂樹之戀是我的首選了,一開始沒有太多的喜歡,后來越看是越投入……
山楂樹之戀是發生在八80年代的愛情,他是那么多純真,那么的真實的一對戀人,那樣的年代里對于下鄉的知青是不能光明正大的談戀愛,還有靜秋的家里成分不好,因此對于那么一個年代,即便是向往的愛情都不能明目張膽的去追求,還有靜秋當時打零工貼補家里經濟的那段時間,看得出靜秋是個很善良堅強的的姑娘,一直到后來下鄉碰到老三后,不知不覺的兩個人的默契的相愛了,以至于后來老三偷偷的背著靜秋總在經濟上資助!老三總是在默默的關注靜秋的生活、工作、愛情的力量最終使她們終于相愛了,但是那段美好的時光是那么的短暫,老三病了,而且是絕癥,為了不讓靜秋知道自己的真實的情況,竟然編造了一個謊言,那時的老三再也不能喜歡靜秋,就在病的時候還派弟弟去多次探望靜秋!
當我懷著沉痛的心情獨到最后,直到老三即將離開人世,他的弟弟才找到了靜秋,靜秋抓住老三的手說:我是靜秋的時候,老三已經不能說話了,只看到老三的臉上流出了眼淚……就這樣老三離開了靜秋去了另外的世界!當我讀到最后也突然為此深深感動,我也很不自然的掉眼淚了,這是怎樣的一段的真摯感情呢?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莫非世界上真有這么真摯的感情?好偉大啊!多么神圣的愛情!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2
山楂樹上,花兒開了,遠遠望去,仿佛緋紅的輕云,開得如火如荼,燦若朝霞。花兒落了,無聲無息,如同劃破夜色的流星,不留一絲痕跡。那棵山楂樹,承載了怎樣的美好記憶,又承載了誰的悲傷,誰的淚水?
電影里,老三對靜秋說,“你活著,我就活著,要是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樸實簡單的話語,卻能輕易地觸動人的心弦。那個青春如火的年代,真摯的情感,如同純潔的蓮花一般,悄悄在兩人心底綻放。沒有玫瑰花的浪漫,沒有甜言蜜語的誓言,但是愛的花朵卻開得絢爛無比,悄悄的,占據了兩個人的心靈。然而殘酷的命運最終要將兩人分開。山楂樹下,只剩下了靜秋一個人的身影,晶瑩的液體寂靜的落下,在地上綻開一朵朵美麗的淚花。我為他們的愛情感動,也為最后的結局而惋惜。也許,這就是宿命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曾聽過一個故事,像極了靜秋與老三的愛情。
這個故事是在外婆家,從長輩們口中斷斷續續地聽來的。曾經在外婆家的村子里,有一對深深愛著彼此的情侶。男孩很帥,高高的個子,英俊白皙的臉龐。他常常帶著女孩去河邊玩,幫她整理頭發,給她買漂亮的'發夾……兩人常常牽著手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但是,最終他們還是逃不過宿命的牽絆。就在他們結婚的前一天,男孩突然急病發作,撇下女孩匆匆的走了。他們的愛情,也終止了。這是個真實的故事,與《山楂樹之戀》出奇的相似。同樣的感人至深,同樣的使人扼腕嘆息。也許就是因為不完美的結局,才使這個故事愈發的凄美,如此的令人心痛。
山楂樹下,悲傷涌動。那滿樹的紅花,紅的像血。花瓣之上,是否還存有悲傷的淚水?幾度花開花落,流年似水,緩緩流去,但山楂樹下那美麗的諾言,晶瑩的淚水,卻凝聚成了永恒的風景。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3
許是剛剛看完原著的關系,對故事的每個脈絡都記憶的清清楚楚,所以對電影的感覺,就只剩下了挑剔。自己不知道沒有看過原著的人會會也這樣?有了原著的比較,你會覺得,如果說原著是一框架結構的房子,那么電影更像是在蓋房子前搭的腳手架。就是這樣的感覺"空洞"。
我們的張導講故事的本事就像是把一枝繁葉茂的'山楂樹'修剪成了一根光溜溜的'棍子'。可能是借助影像來演繹一個大部分時間內心活動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吧?沒有了艷麗色彩,更沒有以前張導所慣用的旁白來補充時間流逝;取而代之的是文字。可能是導演怕用這樣是手法讓大家覺得我們又在看一部新《我的父親母親》了吧?故事一開始的靜秋喜歡老三,那種少女懷春,欲說還羞的矛盾心理也沒有表現出來。
一出來,兩人間接觸戲不多,就產生了愛慕。不知道沒看過原著的人,是否覺得故事發展有些不合乎邏輯。許是電影時間有限,張導刪減了一些兩人以外的其他故事情節,把靜秋知道老三有未婚妻那段刪掉有些不妥,可能張導怕用這段戲有些節外生枝,只是用文字點到而已。還是把有限的時間留在兩人感情發展主線上了。影片后半部,更沒有靜秋對老三的懷疑。只是為了情節的需要那么一點點的演繹。小寶沒有看過金庸先生的武俠原著,但據身邊的n多武俠迷們評論,所看過的金庸武俠劇的,都說不好。可能是那個你熟悉的文字在你腦子里出現的江湖,一下子直觀的呈現在你眼前時,你發現那不是你腦子里的江湖。就同有些影迷看周星馳電影,熟悉了電影里周星馳說話的語調和表情,當真的周星馳站在面前時,不能接受周星馳說話的語調和表情一樣,都懷疑,這是周星馳嗎?話題有些散了,還是回來吧!就張藝謀的電影而言小寶更喜歡《我的父親母親》。對這部電影的滿意程度就打65分。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4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歲了,但是我能等你一輩子,純正年代的美好愛情。這是影片結束之后,黑底白字,如此清晰的印在屏幕上,帶給我的是小小感人背后的大大的感動。影片的劇情很簡單,講的就是在文革時期一對戀人的故事。女主人公的純真,男主人公對自己心愛的女朋友的愛護,那一份若有若無淡淡的愛意,就如流水一般,一點點的沁入人的心扉。也許打動我的并非影片本身,而是在現在的電影中,很難在找到這樣一部清新淡雅的影片,現在的影片都是無所不用其極,將性和欲作為影片的賣點大肆渲染。
但凡影片中有一點和性和欲沾邊的,都會被拿來進行炒作,進行刻意的放大,然后以此作為票房收入的一個棋子。縱觀現在的影片市場,的確充斥著太多的少兒不宜,為了賺錢,也許很多導演都忘記了當初自己的追求了,在這個社會中,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眾人皆醉我獨醒實在是太難,有多少人被現實打敗,放棄了初衷,放棄了自己最初的夢想。但是話又說回來,現在的社會真的很需要這樣的一縷清風,能夠喚醒人們日益腐濁的心靈,也許收效甚微,但是只要有那么幾個人被喚醒,這不也是功德圓滿嗎?電影的制片人不能因為這種類型的電影好賣,就拼命將自己好好的作品包裝成那種樣子,抱著一種不管我的電影是什么風格,反正先把人騙過來再說的態度啊,就好比不能因為人們沉溺于毒品,就不管毒品是否有害,拼命進口倒賣給人們大眾啊,那時需要的是林則徐,而現如今我們也需要林則徐這樣的人,而他們又在哪里?在哪里?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5
傳說中"被稱為史上最干凈的愛情——山楂樹之戀",早有聽聞這個經典電影要重拍。終于等到張藝謀導演的山楂樹之戀能在網絡上觀看了,周末回家我連夜看完,真是太感動,太傷感了。故事女主人公靜秋清純樸實、柔弱,惹人疼愛,男主人公孫建新陽光活躍,堅強又體貼,對靜秋更是不惜一切的付出,直至生命的結束……
故事講述的是一段發生在1975年前后的愛情故事:靜秋是個漂亮的城里姑娘,因為父親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時很受打擊,靜秋一直很自卑。靜秋和一群學生去西坪村體驗生活,編教材。她住在村長家,認識了孫建新—"老三"。老三愛上了靜秋,很愛,靜秋怕他欺騙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氣的老三是軍區司令員的兒子,卻是極重情誼的人,甘愿為靜秋做任何事,給了靜秋前所未有的鼓勵。他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時候,1976年,老三他還很年輕。
我原以為是多么浪漫、美好、純真的愛情,最終由于男主人公因從事的地質勘探工作遇到的放射性物質而導致的白血病最終悄然離開人世,真是痛心和惋惜。在網上查到,據說這完全是一個女孩的真實經歷,男女主人公的愛戀因懵懂而愈見純真。然而,他們忍受了清貧,克服了特殊時代所造成的種種困難,卻仍無力迎來幸福的結局,這個令所有人心酸落淚的故事,20xx年,小說主人公"老三 ;逝世三十周年,"靜秋"將三十年前的回憶交給了好友作者艾米,請她寫成小說《山楂樹之戀》。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6
晚上無聊找電影看,列表里赫然一部“山楂樹之戀”,雖然沒什么大期待,但也不免俗地點擊開看了看。故事很老套,甚至有些讓人感覺無知,唯一動人的,只有那份真情。大部分影評都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靜秋”,其實,每個人心中也都有個“老三”吧。
曾經也會有那么一個人,如此珍愛疼惜你,在他的眼中你是最美的,不論做什么都是可愛的。他恨不得把全世界最美好的東西都送到你面前,他心中無時無刻都在掛念著你。那時候的天是湛藍的,陽光是燦爛的,只要兩個人相守,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靜靜地互望,心中都是無比的甜蜜。青春總是如此簡單、如此快樂,只可惜人總要在殘酷的現實中長大,時間不會永遠停留在幸福的時刻,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分岔,讓人遠離那個看似近在咫尺的彼岸。“老三”如果不是得了絕癥,電影中的故事也將只是平凡的生活,不會擁有如此凄美的色彩。現實生活總抵不過電影,生命的軌跡永遠讓人糾結。
“我等不了你一年零一個月,也等不到你二十五歲,但我會等你一輩子”,多么讓人潸然淚下的話語,可現實中又有幾個人能履行這“一輩子”的承諾?“我等你,一天,一年,一輩子”,永遠都會記得這條短信,雖然從開始就知道只是個無法兌現的諾言,無論自己怎樣固執地守在原地,別人總是要繼續生活的。就讓這份美好保留在心中吧,有些時候,相見不如懷念。ps:本來只是記事本上隨手的感慨,雜亂卻最最直接。結果本子意外泡水,很怕這些記憶隨之消失,挪到這里當個備份吧。
山楂樹之戀觀后感7
看到同學發說說,說自己看《山楂樹之戀》感動到流淚。后面他的朋友有嘲諷的,不以為然的,不禁想寫寫自己的想法。
想起靜秋為《山楂樹之戀》寫的后記中的一句話:“能為別人的故事感動到流淚的人,心還是年輕的。”如果一個人,明明知道世間千般苦,還沒有司空見慣麻木無感,不吝惜自己的感情,愿意在別人的故事里感動。那只能說明ta的心還是干凈的,沒有蒙塵的。(不包括矯情的眼淚和境遇相同的傷感)。如果有一個人,愿意為不相干的人或事付出感情,那這個人,值得我們尊敬,嘲笑他們的人,是否該想想,是何時起,已經忘記了同情?記得有人告訴我,同情并沒有高高在上的意味,那些不被接受的同情,都是傷了人自尊的。沒有人會拒絕溫暖。如果一個人,看到別人同情比自己苦的人,不但不理解,反而去挖苦嘲笑,那么,那種人,如何能讓人心生好感?
或許他們不是故意,或許他們只是說說而已,只是碰巧被我看到,借題發揮了。我沒有立場指責他們,寫這篇文字,也只是想起有些人的麻木不仁,并不就是針對了誰。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這并不是我們麻木的理由。人心本善,同情是人性的本能反映。我們每個人都在忙碌,忙到沒有時間打點自己的內心,讓那些初生時的美好一點點流逝,到頭來,卻又自己嘆什么人情冷暖,這難道不是最大的諷刺,天大的笑話?
這番話,有點重了。若是得罪了誰,只能道一聲抱歉。話已說出,覆水難收,當然,也沒打算收。我并不高尚,也沒有高高在上地說教誰。我只是認為,對于那些還沒忘記感動的人們,我們應該表達尊敬,并且,向他們學習。平視所有傷痛,真心而別無二致地同情和理解每一個人,體諒他們的不易,不吝送出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