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
《目送》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讀后感1
選擇買這本《目送》,純粹是被扉頁上的這段話吸引:“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我平靜讀完這段話的時候,心突然劇烈顫動了一下,那種感覺是不受控制的。龍應臺果然是一個奇女子,烈焰燎原卻長著一顆玲瓏心。我曾看過她寫的時文,犀利毒辣;沒想到她的散文卻完全是另一種文風:言語樸實,情感真摯,滄桑巨變和悲歡離合都在她筆下娓娓道盡,超脫而波瀾不驚。龍應臺是經歷過時局動蕩和家國變遷的人,所以文字里帶著難以安定的焦慮感;她又是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精英,人過中年,其文章格局越來越恢弘大氣,透著已嘗盡人間酸甜苦辣的超脫與豁達。她的特殊人生閱歷,決定了她寫散文時,字里行間總是充斥著淡淡的憂傷,哪怕是表達喜悅的時候,也似乎是在盡力壓抑和掙扎,知天任命而強作歡顏。她的散文風格,含蓄、溫婉、脆弱、感傷,用最犀利的筆把最真切的生活情感柔軟地寫到紙面上,讓人細膩地咀嚼、深沉地感動,正是人間煙火的味道。她的文字,像早春晨曦中的嫩草,帶著清新的芳香,撲面而來;亦如寒冬雪夜里的炭火,散發溫暖的光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收錄了龍應臺的七十三篇親情感悟散文。作者寫了兒子的成長單飛,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朋友的離散牽掛和兄弟的重逢攜手等。把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取舍”都訴諸文字,使讀者讀來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似曾相識的人生情景。通過分享她自己與親人相處時的喜悅、失意、脆弱和放手,龍應臺用平鋪直敘,帶著讀者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終極問題,把聚與散、離與合這類殘忍的選擇題血淋淋地擺到每個人面前,在不動聲色間徑直扣問人心,催人淚下。無論是生離死別還是緣聚緣散,世間所有的大小事,都沉寂于作者所記錄的生活點滴中。
《目送》所描寫的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甚至是正在經歷的日常親情瑣事,能輕易地引起人們的共鳴。文集的第一篇標題也是《目送》。文章開頭,作者寫了自己在兒子從第一天上學起到中學畢業,一次次看著他走進校門,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又寫到孩子十六歲時選擇出國留學,在機場離開時只留給了她一個決絕的背影。這個做母親的人,還未來得及品味兒子長大的喜悅,兒子就已經急不可耐地要離開自己了,只能看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獨自咀嚼剩下的落寞。文章第二段,龍應臺想起了自己成長的歲月,回憶作為女兒時與父親的一些瑣事。父親每次都開著破車來學校給她送東西,為了不讓她被同學取笑她,總是把車停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然后走到學校來。父親走時,作者就總是默默目送著他的背影消失,不敢去追。直到父親故去,看著他被推進殯儀館的熊熊爐火里永遠的消逝了,才后悔這輩子還沒去追趕過父親的背影,就已經再也沒有機會了。作者發出了那段觸目驚心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的眼眶不能自已的濕潤起來。“不用追”三個字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和內心。父母子女是血脈連結的緣分,骨肉至親卻經不住歲月沖蝕,在一次又一次習以為常的目送中,走著走著就徹底散了,再也不能回到一起了,再也不能再相見了。人是注定孤獨的,父母子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到了該分手的路口,父母只能站在那里目送子女遠去;而到了該子女目送父母遠去的時候,那就是再也不能相見的永別了。也許只有在永別的那一刻,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才看到那個一直默默注視著我們背影遠去的人的背影。那是被忙著長大的我們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后面默默注視著我們,保護著我們,在我們無助時第一個出現,在我們開心時抿嘴偷著樂。很多人都像龍應臺一樣,在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很多遍了。
《目送》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于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該盡的責任,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而是繁華褪盡處,不曾留下任何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在《目送》其他的篇幅中,龍應臺通過記錄親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分享了她所捕捉到的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在平常的柴米油鹽中參悟著生命的本相。第二篇《雨兒》,作者寫了她每天給患老年癡呆癥的母親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涂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著“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說著“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著:“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在另一篇《寒色》中,當別人問龍應臺“家,是什么”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著,作者歷數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在其他如《散步》、《為誰》、《我村》等文章里,龍應臺用她清新細膩的文字書寫了世間的人生百態,處處浸透著真摯濃郁的愛。這是一本“生死筆記”,讀完一本書就是讀遍一生。
也許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喜悅也好,慶幸也好,遺憾也好,不舍也好,都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一直向前走,用當下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再出發的時候,別急著走,回過頭來看一看身后目送的人,微笑著揮揮手,豁然作別:天涯路遠,我行有方;善自珍重,歸期再見。
《目送》讀后感2
這是一個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弦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著不凡的驕傲和銳氣,然而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后,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著留意峭壁上那叢艷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后感3
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讀后感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對于父母,總是覺得那是自己堅強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風港,從未想著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因為初中就開始住校,所以對于家的眷戀也逐漸減少。畢業后,最終也是選擇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過著一年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對于這樣的生活自己并沒有覺得不好,甚至是覺得充滿了自由。與家人的聯系更多的是電話,可是就是電話聯系也是老媽打電話居多。每次與老媽打電話,總覺得老媽很羅嗦,大大小小的瑣碎事都要一一報告,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或許能靜下心聽。
可是,對此,老媽卻樂此不疲。有時候,老媽打電話過來也會哭訴一番,大約是工作的不順心或者其他一些不開心的事。又或者,老媽打電話過來就一些事情慎重的問我的意見甚至有時希望我能做決定。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原來我們的位置已經“互換”了。
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我總是飯桌上最后一個吃完的,因為總是在飯桌上不停的說著學校發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媽一個人有耐心聽我講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樣邊哭邊傾訴。現在的老媽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當年的自己。原來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強大的,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們傾訴的時候,也有需要依賴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這樣的轉換,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是,我希望能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目送》讀后感5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余,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么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后,我目送著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
《目送》讀后感6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發。在光陰的故事里,每個清晨都氤氳著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磚一瓦都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里,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臺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著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發垂髫到青絲及腰……我愿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愿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發變烏絲,我愿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著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聲里,母親微涼的手牽著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著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著往事里的片段,目送著母親牽著長發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著父親帶著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