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讀后感
《生命,生命》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命,生命》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命,生命》讀后感1
這學期,我學了《生命,生命》的課文,被里面“飛蛾”、“香瓜子”和“靜聽心跳”的故事深深打動。生命,擁有多么頑強的力量啊!但生命的力量不僅僅是沖破阻礙、活下去,更是要活出光彩、活出意義,帶給世界歡樂、思考和希望。斯蒂芬·威廉·霍金就是這樣的人。
霍金是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霍金的生平非常富有傳奇性,因為患有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從21歲起,他被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到后期,全身只有右眼下的一小塊肌肉可以活動。但他身殘志不殘,克服了種種困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級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融匯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么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游到廣袤的時空,探索宇宙之謎。
他的代表作《時間簡史》,撰寫于1988年。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書中描寫的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那么神奇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他興趣盎然地參與了各種有趣的活動。1992年,霍金在電影《星際迷航:下一代》中獻上自己的熒屏“處女秀”,之后又在美國美劇《生活大爆炸》第5季第21集中客串;20xx年,他乘坐熱氣球旅行,度過自己的六十歲生日;20xx年4月26日傍晚,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空間物理學家霍金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乘坐一架民用飛機體驗了夢寐以求的太空失重;20××年為英國BBc錄制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霍金經常出現在大學校園,和年輕人交流。大膽地追求美好的愛情,也會陪妻子和孩子去聽歌劇。雖然不能說話,但他用電腦打出的每一句話,都讓人意外,充滿智慧的幽默。
身體的殘疾沒有困住他,反而給他隱形的翅膀去飽覽人世間有趣的風景。不難推斷,他的有趣來自于常年與病痛作斗爭。對抗病痛是他活著的意義,而在戰斗中探尋宇宙是他生命的價值。也許,對于大眾而言,霍金研究的那些科學太過高深,而他樂觀可愛的心態,卻是任誰都可以學習的。
20xx年3月14日,霍金逝世,享年76歲。全人類以他一貫的態度來悼念他,各種幽默又深情的文字成為了互聯網上最美的風景。一個生命即使在消失時,帶給世界的仍是希望而非沉重,這就是生命能展現出的最神奇的力量吧!
《生命,生命》讀后感2
前天在女兒的課本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生命 生命》,我深有感觸。
文章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自己的心跳等三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
“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當作者把飛蛾捕捉時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飛蛾掙扎是為了求得生存,哪怕有一線希望它也不愿放棄。那股生命的力量不正是求生的欲望嗎?這樣看來凡是生物都有這樣強烈的求生欲,都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人是高級的動物,是不是在面臨生命威脅的時候更應該如此呢?我曾聽說過一件這樣的事,一個孩子因為和父母拌嘴,竟然自己在家喝了毒藥。可當他喝下時,卻發現自己還迷戀這個世界,于是開手機給家里人打電話,媽媽沒有拿著手機,聯系不上,慌亂中找到媽媽同事的號碼打了過去,媽媽得知趕回家時他已經危在旦夕,只說了一句:“我喝藥了。”就沒有再說話。雖然送往醫院進行救護了,但最終沒能從死神手中把他搶回來,給自己和家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生命是父母給的,每個人都應該去珍視,不要輕言放棄生命,當你放棄之時也是你后悔之時,人活著對于自己對于親人來說都是一種幸福。
“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種子的生命力的確旺盛,不要說磚縫,就是石縫也能破石而出。植物尚且如此,人是不是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應該迎難而上,越挫越勇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但要珍視它,而且要給生命留下精彩。只要自己曾經努力過,即使失敗了也算是成功,因為你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文中還有一句話值得深思: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它當然指得是生命了,你怎樣對待生命,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對它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也可以對它不負責,得過且過,醉生夢死,甚至放棄它。這兩種人生態度決定了不同的人生過程,前者使生命之花更加光彩,后者讓生命越來越暗淡以至消失。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沒有遇到點什么就自暴自棄,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這是無視自己的表現,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為何不好好善待它呢?
文中有一句話說得好,“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的人生態度,人生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的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生命就能穿越時空,成為永恒。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人都應該善待它。善待生命,善待自己,讓生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發出它應有的光彩。
《生命,生命》讀后感3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是一曲生命的頌歌。文章借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墻角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臟的跳動來感受自己的生命這些尋常小事,歌頌了執著的生命追求、頑強的生命意識和偉大的生命力。文章之所以顯得境界高遠,積極向上,源于作者對人生、命運等的深層思索,它既是作者的生命宣言,也是作者自我獨立性格及人格精神的寫照——作者就是一位努力抓住自己生命纖繩的強者。
作者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后來病情不斷惡化,但就是在與病魔搏斗中她仍筆耕不輟,用自己的奮斗歷程,詮釋著生命的頑強,演繹著生命的意義。人生在世,每日都與平凡瑣屑的凡俗生活為伍,隨時都可能與生老病死、困境磨難同行。在困境面前,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搏擊改變命運?小飛蛾在險境中“鼓動雙翅,極力掙扎”,不向困難和厄運低頭,使“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那種生之欲望令我震驚,使我忍不住放了它”;墻角磚縫中的一粒香瓜子,“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成長,昂然挺立”的英姿,更讓人敬服,“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正是小飛蛾,香瓜子那倔強的生命欲望,那擎天撼地的生命力,激勵作者藐視病魔,對生命有了一種更理性的思索,對人生有了一次更深邃的感悟。作者在沉疴折磨下,用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感受到自己“沉穩而有規律”的生命力,從而領悟到生命的本質——她忍著病痛,寫下了四十多個劇本和許多散文,使自己的生命有了飽滿厚重的質感。一粒種子可以輕易地頂破人力無法打開的人的顱骨,沙漠的紅柳為了獲得水分和養分,其根系竟可以綿延幾公里……生命的本質不就是不斷在困境中取得突破,在絕境中獲得新生嗎?是呀,生命本身無所謂高貴與卑微,但我們選擇使用生命的方式,卻可以決定生命是高貴還是卑微。對于生命,“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廢,庸碌一生”,所以“我必須對自己負責”,只有“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才能使人生“更為光彩有力”。
人活一世,應該“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它從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遇福遇禍,或喜或憂,我都愿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行文至此,作者那種珍惜自己的生命,堅強地活著、勇敢地活著、充實地活著,讓生命在奮斗進取中延長并閃耀光彩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已像一粒鮮活的種子那樣在讀者心中生根了!
《生命,生命》讀后感4
自從畢業一直沒有靜下心好好去讀一本書,但是來到鐵三官廟小學,學校為學生和老師提供了午讀時間,每天僅僅20分鐘的午讀時間,卻讓我重新感覺到看書的重要性。最近,我用7個午讀的時間看了一本孫明霞老師編著的《用生命潤澤生命》。
心靈上不僅感受到明霞的精彩智慧,而且通過教育敘述手法領略到她的課堂策略,可謂匠心獨運。能把副科演繹的如此精彩,令學生如此喜愛,可見明霞老師在教學上煞費苦心。明霞在課堂上煥發出學生的生命活力,彰顯生命的色彩,交給學生不僅是活的知識,還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讓我體驗到生命原來在教育中可以這樣演繹。
每一個新學期,明霞總是提前備好了迎接學生的課,她總是認真的做好準備,精心裝扮自己,用真情,用愛心,用知識和智慧,去赴一場和學生美好的約會,就這樣,一封寫給初一新生的書信,讓學生在第一節課堂上,在感情上贏得學生的芳心。一個小小的筆記本“收買”了學生的心,盡管筆記本很廉價,但學生心甘情愿的聽從明霞的指揮。作為一名老師,在第一節課堂上就把師生關系拉扯的如此近,相比今后的課堂上定能讓學生更加的聽“黨”指揮,至少學生在心中已經接納這位老師,這就是明霞的聰明智慧,提前備好了學生,讓學生的心貼近了老師的心房,更好的聆聽,這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更值得我去學習和揣摩。
明霞曾說:“真正用心關愛每個學生,用生命潤澤生命,用智慧啟迪智慧,我們收獲的就不僅僅是教育的成功,定然還有自身生命價值的提升。”學生不僅學習書本知識,還要用知識去體驗生命,她就是這樣去做的。面對生物中的性教育,許多老師采取自學處理,但明霞從被子植物的繁殖入手,以動物生殖為過渡,自然引入人的生殖這一課,輕松解決了困擾學生敏感的話題,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誕生。
使學生明白了,每一個生命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了不起、最偉大的生命。無論長相如何,個性怎樣,他們都是父母的唯一,也是世界的唯一。讓學生認識生命的同時,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感受到生命的分量,更加愛惜自己的生命,這種生命的引導,讓學生對生命多了一份敬畏和驚嘆,讓生命的價值去衡量生命得以體現。
文如其名,讀孫明霞老師的文字,就是閱讀一頁頁敞開的鮮活生命,閱讀一個充滿了靈性的美麗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