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2回讀后感(儒林外史第2回讀后感100字)
儒林外史第二回讀后感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經說過:“人間至味是清歡”,而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種清歡之情。第二回作為整部小說的開端,讓我有了對于整部小說的期待和向往。
清華園中的嘉慶皇帝
在第二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皇帝形象——嘉慶皇帝。他不像其他皇帝那樣驕橫跋扈,反而是一個溫和、善良且富有文化素養的人。他不僅有修養,更有胸懷和度量,能夠容忍和包容各種人事物。這種與眾不同的形象讓我瞬間感受到了整個故事所傳遞出來的“清歡”之意。
學派之爭
在小說中,“學派之爭”成為了一大主題。南京八大山人、范純仁等知名學者相繼登場,為讀者展示了當時士人們關于“性靈”、“格物”等問題的種種爭論。這些爭論,呈現出了士人們對于學術和思想的執著追求,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風氣和文化背景。這些細節極具歷史意義,讓我對清代科舉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父子、師生情深
在第二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感人至深的情節。比如,“范文正”為了讓兒子“范遙”考上進士而不惜賣掉自己家中唯一的一把寶劍;比如,“楊時”在讀書期間不幸病倒,卻得到了“姚雪垣”的無微不至照顧;再比如,“周仲英”因為自己篤信佛教而放棄功名利祿,并最終成為了一位慈善家。這些情節雖然簡單卻非常真實動人,讓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總結
《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它通過描寫清代士人生活、展現清代封建社會風貌,反映了當時社會變革的方向和趨勢。尤其是第二回,讓我對于整部小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它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部歷史巨著,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細細品味其中的清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