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與結義,敗亦與結義-511字作文
假使沒有桃園結義,何來劉備之天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賣鞋漢最終成為漢中王,固然與他的皇室身份與溫厚的性格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最重要的還是有一個任他發揮的平臺,而這個平臺正是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張飛為他搭建的。劉備心地仁厚,能夠任人唯賢,有統治者的風范,但他懦弱的性格與此相悖,雖然《三國演義》一文中稱“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的確機智從容,大智若愚,但一經曹操探聽詢問,就嚇得手中匙箸落于地下,如果當時沒有雷聲,劉備又如何掩飾?歷史又將怎樣上演?他的謀士諸葛亮是他"三顧"所得那是因為他求賢若渴,有足夠的耐心,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劉備能夠認清時局,明辨是非,這一點值得稱頌。但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在長坂坡之戰中,當趙云救出幼主阿斗,抱于劉備前時,他卻擲之于地,他的愛將之心固然可知,但他棄子于地的表現很虛偽。
假使沒有“義”的存在,垂手而得的天下又怎會付之東流?當劉備得知荊州被東吳攻占,關羽兵敗被俘,不降,被殺時,出于“義”,他并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諫言,而是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從而導致被陸遜火燒連營。桃園之義掀起了他的怒火和沖動,恰恰是這沖動是他與一統天下無緣。當然,在這里對劉備批評了很多,但這是屬個人看法,劉備的為政風范與君子作風還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