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動力-1032字作文
永恒的動力——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美國著名作家海爾博士也曾斷言,海倫的《外生活的故事》是1903年文學界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品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們對于被譽為“精神楷模”的海倫和作為一個出色作家的海倫都可以有個初步的了解。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的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海倫·凱勒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渴求,她用熱情的態度勸戒世人應該珍惜享有的一切。她祈望擁有三天光明去看人的面孔、狗的眼睛、看自然景觀……海倫想看的事物實再太多太多了!三天光明!對于常人來說,這只是漫長人生道路中的短暫一瞬。而對于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
三天光明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人,無非是在燈紅酒綠中多一回醉生夢死,在滿腹哀怨中多一聲悲嘆。而我們的身邊也就有那么些人,他們整天東游西逛,無心向上。對于學習,他們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不是以積極的態度去勤奮學習、努力拼搏,而是哀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責怨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不用智力就能一舉成名。
現在的社會,是人才濟濟的社會,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海倫雙目失明,她還能用自己殘疾的身軀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聞名于世的書,而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奮斗,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呢?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中,用自己堅強樂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向世人揭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最可貴的是樂觀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斷前進,在逆境中獲得重生。“苦難對于弱者而言是一塊絆腳石,對于強者而言是一塊墊腳石。
”正是苦難鑄就了海倫·凱勒堅強的性格。
她作為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卻有著超越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達自己對求知的渴望和對人類的真摯友愛。她也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誡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類成功的最基本條件。
有健康身體而沒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縱然是身體殘疾也不會抱怨命運的安排,去渴求他人的憐憫,他們會憑著自己堅定的毅力到達理想的彼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部書的內容使我受益匪淺,我從中找到了學習的動力,找到了自信、堅強與樂觀。
透過這些,我看到了一種精神——堅忍不拔的精神,這也正是引導人類邁向未來的精神。
而只要這種精神存在,海倫·凱勒的名字就不會被遺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將為人們所珍視。正如羅斯福夫人為海倫的《我生活的故事》寫的前記所說:“這個故事是永遠不會完結的。
人類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認識,我們就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