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我的家鄉-1356字作文
我美麗的家鄉在黃海之濱,廬山腳下,有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地方,那就是我美麗的家鄉——贛榆縣石橋鎮。她地處14個沿海開放城市連云港市海州灣畔,位于江蘇省最北部蘇魯交界處,東西長約7。9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陸域面積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萬畝。
東有10公里黃金海岸線,西有蘆山、龜山,中有廣闊的平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宜人;204國道、同三高速公路、石林公路穿境而過,距連云港及日照港口、白塔埠機場不足一小時車程,海陸空交通便捷。這里物華天寶,歷史悠久;這里山川秀美,美不勝收;這里鐘靈毓秀,人才薈萃;這里民風淳樸,民俗豪放。它是一顆,鑲嵌在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它是一片,溫暖、吉祥、絢麗多姿的土壤;它猶如一位嫵媚阿娜、淡雅脫俗的美麗少女……
然而,歷史不會忘記,曾幾何時,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曾屢屢遭受腥風血雨、頻繁戰亂而支離破碎;曾幾何時,我們生活在單色調的社會中,中山裝、的確良、平頭、公社是我們缺衣少食,物資匱乏的代名詞;曾幾何時,稅費重、上學難、看病貴是老百姓沉重負擔,只得無奈地感嘆:“孩子越大,家長越怕”、“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作為與改革開放同齡的一代人,我所經歷的一切是改革開放所取得輝煌業績的最真實記載:我不知道父輩們所說的拿著限量的票去排隊買東西是怎樣的情形,但我深深地記得,小時候,我們會跟著賣冰糖葫蘆的小販走好久,那一串串的糖葫蘆,那悠長的叫賣聲具有無窮的誘惑力;我們會將一小撮白糖用紙包起來,和幾個好朋友用手指蘸著分享好一陣子,那種享受決不壓于現在小朋友吃肯得雞、麥當勞。最盼望的莫過于是過年了,除了能有一套新衣服的獎賞外,還能得到一筆幾角甚至一兩塊不菲的壓歲錢,將它壓在枕頭下面甜蜜一整夜,那種興奮、富足感是現在小朋友無法體會不到的;讀師范時,我將擁有一臺21吋的彩色電視機,并裝上一部電話作為了我大半生奮斗目標,還沒有想象力去擁有手機空調之類的了。
但轉瞬之間,空調、電腦都已成為人們的日常消費品,汽車已進入許多普通人的家庭。短短時間里,超市、電腦、因特網、私車、高速、飛機……一個個新詞層出不窮,一條條公路四通八達,一座座高樓鱗次櫛比……這一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高速地改變著。是什么,給中國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給大給帶來如此生機?是改革開放,是石橋人的勇敢與智慧。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
正是這一偉大的決策,一扇塵封五千年的大門終于被推開,中華大地重新煥發了生命活力,中華民族終于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正是這一偉大的決策,中國旺盛的生命力找到了新的出口,尋著早春的氣息蓬勃生長,不斷壯大。正是這一偉大決策,我們石橋這一小小山區城鎮,也在祖國母親的哺育下,享受著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結出累累碩果。
今天,我們不能不對站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時代的弄潮兒發出由衷的感嘆,不能不贊嘆石橋人民克服困難、銳意進取、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開創精神。是改革開放讓石橋的創業者和建設者們披肝瀝膽,乘風破浪,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改革開放賦予了石橋人獨有的精神!我看到了石橋精神,他們,沒有更多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腳踏實地,自強不息!我聽到了石橋精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正是石橋黨員干部的錚錚誓言,他們把“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為人生的導航,更把為民謀福,為民謀利真真切切地落到實際行動上!時代在召喚,熱血在奔騰。今天的石橋人,正搭乘改革開放的航船,揚起進步的風帆,駛向理想的彼岸。弘揚自強不息之石橋精神,建繁榮昌盛之和諧社會,創美好輝煌之石橋未來,續蒸蒸日上之燦爛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