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于人生的句子
【第1句】: 論語里感悟生活的句子說幾個《論語》感悟生活的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哈不憂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泣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第2句】: 論語里感悟生活的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
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哈不憂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泣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第3句】: 論語中有關珍愛生命的句子
《論語.鄉(xiāng)黨》中“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段記載,充分體現了孔子對生命的關愛。
孔子的這個表現同當今社會現實中的一些冷漠現象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馬廄著了火,孔子聽說之后所問的是傷了人沒有,而不去問馬的情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財產,這種人文關懷恐怕是咱們現在很多人沒法比的。咱們現在遇到事故和災難,經濟損失是不會不提的。雖然按照規(guī)定也有通報人員傷亡情況,但更被關心的還是經濟損失,而不是人的生命,這恐怕是咱們現實社會常常出現各種冷漠表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中所說的人,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動物,主要是生物學的含義。古時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學的含義,常常還有身份的反映。我們可以通過人民這個詞來解釋這個問題。人民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政治意義上的內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稱。民是指的平民,是貴族以為具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而人則是指沒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他們沒有戶籍、沒有權利,僅僅剩下生物學上人的意義,比如奴隸,他們可以說沒有作為人的起碼權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這個物種之外,因而稱之為人。
馬在當時是貴族的重要工具和財產,但貴族一般只是使用,不會整天呆在馬廄里。負責飼養(yǎng)和管理馬匹,整天在馬廄工作的人多數是地位低下甚至沒有地位的人員。馬廄發(fā)生火災,首先會受到傷害的就是這些人,這句話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這些人,而不是馬的擁有人。
直到人文主義被提到相當高度的今天,人們對于財產的關心程度往往還是遠遠高于對人的關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對財產和親人之間作出選擇是,選擇的是財產。而孔子在那個社會身份等級分明的時代,對于同自己沒有直接關系而社會地位又很低,不被社會所關注的人員表現出這樣的關懷,不能不說是十分可貴的。
【第4句】: 論語中做人之道的句子
【第1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忽? 【第2句】:所謂圣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第3句】:小人之心,豈能度君子之腹。
【第4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5句】: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第6句】: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第7句】: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第8句】: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第9句】: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第10句】: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第11句】: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第12句】: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第13句】: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第14句】: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第15句】: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第16句】: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第17句】: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第18句】: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第19句】: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第20句】: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第21句】: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第22句】: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第23句】: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吾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第24句】: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
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槨,猶犬羊之槨。” 【第25句】: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第26句】: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第27句】: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第28句】: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第29句】: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第30句】: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第31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32句】: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第33句】: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第34句】: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第35句】: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第36句】: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第37句】: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第38句】: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第39句】: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第40句】: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第41句】: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第42句】: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第43句】: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第44句】: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第45句】: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第46句】: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第5句】: 求論語中有關為人處世的語句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白話)孔子說:能夠自我反省,責備自己重,而責人輕者,怨恨自然遠離了。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白話)孔子說:相處整天,言談從未論及仁義,好使小聰明,專弄一些投機取巧的事,這種人實在難以教化啊!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白話)孔子說:君子一切皆求之于自己,小人一切皆求之于他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白話)孔子說:君子莊敬自處而無所爭,與人和睦相處而不營私結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白話)孔子說:君子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言論,就推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行為有過失,就連他的言論也不理。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話)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這個字了,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白話)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言辭,但是話講得很好聽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一個仁人志士必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白話)孔子說:君子以他所說的話,超過他的行為為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話)孔子說:不要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應該憂慮自己沒有才能。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白話)有人問:以恩德報答仇恨,如何呢?孔子說:那將如何報答恩惠呢?不如以公正無私報答仇恨,以恩德報答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