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名著讀后感
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心理學名著讀后感篇一
《水滸傳》是部龐大、復雜的小說,它生動地描寫、反映出了梁山起義的發生,發展壯大直至起義失敗的整個過程。它明確地描寫出了當時起義的社會根源和原由,并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義英雄的形象,且通過他們不同的反抗道路展開了起義過程,也具體地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其實,我認為情節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70回是以宋江、晁蓋為首,漸漸吸納江湖四方的豪杰上梁山。在這些好漢中,有自愿上山的,有的是被貪官污吏逼得無處可走的地步才上山的,還有的是受到感召而上山的。但不論如何,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當時那腐敗的政治。在這一時,那些梁山的英雄們也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殺得貪官污吏心驚膽戰,令人大呼痛快。而作者也有意借此發泄他對當時社會腐敗政權的不滿。后50回描述的是梁山好漢們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為國家效力的過程。他們北征遼國,剿滅虎田、王慶,眾頭領盡皆無損,威枕四方;南討方臘一役,卻使梁山英雄們損兵折將、七損八傷其生存者并未因此而獲得合理、應得的回報,反遭奸臣迫害,梁山好漢們幾乎沒有一個善終,表現出了忠心報國的無奈。
所以說《水滸傳》也同時反映出了北宋的政治和社會的腐敗、混亂。因此在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官員行賄和壓迫百姓的事實,表現出了當時百姓的有苦無處伸張的現象。而宋江等人和當朝政府官員對抗,替百姓出怨氣,就又表現出了此書的又一個中心思想:官逼民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此外,書中的主要任務有一百多個,他們的性情也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特性,語言、舉止都和其身份、地位緊密配合。而讀者們更可以從書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深刻地感受到他們的獨特個性。
雖然水滸中的人物大多都較粗魯,但作者寫人的粗魯更是使人稱奇:如魯達的粗魯是性急,不容得半點怠慢、史進的粗魯是任性、李逵粗魯是蠻橫、阮小二的粗魯是悲憤無說處,而焦挺的粗魯是本身的氣質不好……在這本書上還至少出現了十一二個個性鮮明的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這部以北宋末年社會為歷史背景的小說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書中的人物在這“替天行道”的旗幟下,好似作者也肯定和贊美了被壓迫的人民的反抗、復仇行為。比如說:武松為兄長伸冤,卻告狀無門,于是他拔刃血仇,最后被張都監陷害陷害后,血澗鴛鴦樓;林沖遇禍一再忍讓,被逼到絕境,終于復仇山神廟,雪夜上梁山;解珍、解寶為索回他們射沙的一只老虎,被毛太公送入死牢,從而引發了顧大嫂眾人劫獄反出登州……可以說,人民的反抗和復仇權力,在《水滸傳》中得到了有力的伸張。
梁山好漢是傳奇式的理想化人物,他們或勇武過人,或智謀超群,或身具異能,而做事光明磊落、敢做敢當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因為《水滸傳》中的這些傳奇式的英雄人物對讀者來說是吸引人的,所以《水滸傳》才這樣廣受讀者們的好評。
心理學名著讀后感篇二
有句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別說半部論語了,就單單幾則論語就告訴了我做人與學習的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這里面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話說某一天,子路來孔子家學習,穿著非常華麗的衣服,慢慢的走了進來,孔子讓他換一件衣服,子路聽到后連忙回家,換了一件非常樸素的衣服回來了。卻還是原來的樣子。孔子就對他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班里數學測試,成績出來后,我有一道題不懂,就去問老師。老師講過后,問我明白沒有,雖然我沒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說,怕老師說我笨,結果下一次考試又沒有答對,去掉了8分。
《論語》使我們懂得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會無往而不勝!
我讀了《論語》,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人必須要誠實守信,不要為一時的利益就撒謊騙人,而自己在后面吃更大的虧。
《論語》是一本古代名人孔子說的話,由他的弟子們編寫而成,里面有許許多多名言警句,提醒我們做人的道理,比如說:要誠實、有禮貌等。
我讀了以后,印象最深的是幾句關于誠實守信的名言警句,原來在語文書上學過,現在聯系《論語》中的其他內容,我對“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兩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說出來的話,絕對不能反悔。
就拿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有一次,小隊活動,我打電話給9位隊員,他們都一口咬定:“我來!”,結果,只來了8個人,是洪偉沒來,第二次,他又沒來,后來的幾次活動,我們都沒有告訴他,因為他不夠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林杭每次都來,現在我們總是第一個通知她。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不是沒有,而是很多,讀了《論語》,我告訴自己:要做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那樣誠實守信的人,不欺騙別人。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說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這么精煉,表達又這么生動、形象呢?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對于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己的大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該感到無比快樂與榮幸,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學習,我知道了該怎么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心理學名著讀后感篇三
整本書是適應時代的一本書,當下,“萬眾創業,大眾創新”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中國的年輕人有著無比高昂的創業熱情。創業者是一個管理者,但這本書里所講的匠人,并不是現代公司制度下的管理者,而是一個技術員工。此刻貌似越來越多的人拿到了本科畢業文憑,畢業后都去從事腦力勞動,去做白領了。反而做為技術工人的藍領此刻有很大的缺口,工資也高,我其實很想有一技之長。也想去學木匠,還想去開火車,或者去做一個工程師,但我最終的路還是和大多數人一樣,走進了一家公司,一點一點的磨練自我。
書中寫的雖然是秋山木工工坊的帶學徒的方法,可是里面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也是值得所有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學習的。每一件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值得用很多年去強調。比如和人打招呼、比如吃飯、比如和人說話該怎樣回答,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可恰恰是這些習以為常的事情確實最就應注意的。
以前讀過胡雪巖,明白了他也是從一個小學徒干起,學徒期間要為師父師娘倒夜壺,要沒有怨言的去做好師父交代給他的每一件事。其實這樣的帶徒方法不止是秋山木工有,中國也有。只可是這些傳統的行業在逐漸被機器大工業生產代替了,一個匠人在自我的`專業技能上投入的時間、感情、精力在逐漸減少。很大一部分需要由手和心共同完成的事情逐步被機器代替了。此刻到博物館看一些展品也會經常感嘆,獨具匠心、能工巧匠、匠心獨運等,可是機器生產出來的東西我們充其量也就感嘆一下:窩草,這技術這么牛逼,等這技術普及了以后再也沒人提起這牛逼的技術了。
其實對一項工作、對一個人、對待自我,是需要投入時間的,要堅信大器晚成這一信念。做事之前要學會做人,學會投入熱情,學會擔起職責,學會為自我的成果自豪、負責。
《匠人精神》這本書,不僅僅僅教會了我怎樣做事,更教會了我怎樣做人,去做一個富有活力、負有職責的人。《匠人精神》通篇沒有講怎樣運用那些工具,也沒講做家具的具體細節,只是講在進入作業場、進入工作前要做的一些心理上和情緒上以及思想上的準備工作,這些工作要做到實處,做到融入血液中還真需要投入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不斷的督促自我、要求自我。
雖然投入到了現代化的公司從事工作,可是這種傳統的塑造人才的方法值得現代人去學習,去實踐。那么從此刻開始,用心和身邊的人打好一個招呼吧。
心理學名著讀后感篇四
在這里我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昆蟲記》。
這是法國作家法布爾寫的。他從小喜歡昆蟲,書里面介紹了各種各樣的昆蟲的生活和它們千奇百怪的興趣愛好。
書中把昆蟲寫得活靈活現,讓人很容易了解到這些昆蟲的外貌和特點。法布爾描述了小甲蟲為它的后代做出無私地奉獻,為了后代操碎了心。還有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的進食,只不過動作慢了。這是多么生動有趣的語言呀!
在法布爾的筆下,這些小昆蟲顯得多么可愛呀!
讀了《昆蟲記》我知道這是一本昆蟲百科書,也讓我們認識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識!
心理學名著讀后感篇五
學是一種比小鳥非得還要遠的夢想,是比花朵開的還要美的情感。比星星閃的還要亮的智慧,是我們永遠都不會忘懷的一種信念。
《西游記》這本書是中國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這是一本神話故事,講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事情經過。
《西游記》中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如孫悟空是神通廣大,吃懶做的八戒和勤快的沙僧。這本書極具想象力,從而它便成為了中國人民那個最喜愛的古典名著之一。
書中的故事膾炙人口、曲折動人。其中真假美猴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章講述了是師徒四人在去取經的路上遇到了強盜,孫悟空只殺了他們,不料師父大怒再次趕走了孫悟空。孫悟空他只求助觀音。觀音他讓孫悟空在此等候。就在孫悟空等候的時候有個小猴子冒充孫悟空打傷了師父。后來,兩個孫悟空在花果山見上了,最后真的孫悟空打敗了假的孫悟空,假的變回了原型,原來只是一個小猴子。真相大白后孫悟空又繼續和師父一起去西天取經了。
這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陶冶情操、加強修養,使我們成長的路上充滿陽光與滋潤我們心靈的雨露。
心理學名著讀后感篇六
文中的一句句話語,一個個片段充分表達了詹天佑對工程的負責,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顆愛國心。
《詹天佑》一文描寫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國工程人員獨立修筑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在英俄等多數帝國主義國家的要挾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張鐵路的艱巨任務。
在勘測過程中,詹天佑常勉勵工作人員:“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他總是把這句話作為前進的動力,所以他遇到困難總是毫不畏懼。這讓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開鑿隧道時,山頂的泉水往隧道里滲,詹天佑身先士卒,帶頭提著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們同吃同住,不離開工地。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于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那些帝國主義國家估價的五分之一。
雖然我們不能像詹天佑那樣有那么偉大的業績,但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和他的優秀品質,讓“中國近代工程師之父”——詹天佑的偉人事跡和他那不屈不撓,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傳下去。
心理學名著讀后感篇七
讀完鄭永流教授的《法律方法階梯》深有受益,幾點體會記錄如下:
深刻認識法律的局限性
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法律只是眾多社會現象中的一種,盡管法律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法律仍然沒有超越社會的力量,也永遠不可能擁有超越社會的力量,因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這也是馬克思說過的原話。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法律總是跟隨著社會的腳步而不斷向前。法律僅是社會中調控手段之一,法律不可能將其觸角伸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因為在有的地方它是多余的或者說它是無能為力的。法律就其自身而言,由于種種原因也不是完滿的,總是存在著詞不達意或無法達意或不能達意之處。法律就像人一樣,不可能做到樣樣通樣樣精,這就需要審視自身,發現自己的長處了解自己的短處。對于法律自身的缺陷也就是法律漏洞要多加考究,以至于找到解決漏洞的方法。
錯位的法律推理觀
具有或然性,只能作為演繹推理的輔助方法,故為保證法律的正確適用最終都要依靠演繹推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小前提不相稱,也就是事實與規范存在緊張關系,這就需要去構建大小前提,建構意味著使實事一般化,將個案向規范提升,將規范具體化,使規范向個案下延,并在兩者之間來回審視,螺旋上升,最終使事實的小前提滿足規范的大前提,從而得出正確的法律判斷。法律應用中演繹推理的核心問題是大小前提的建構,在大小前提有不確定的情況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確定大小前提,在建構大小前提中要運用到多種法律方法以保證大小前提得到正確確定,從而得以順利實現推理結論。
對法律人的重新認識
之前總是覺得法律人僅僅就是掌握法律知識并從事法律工作的人,現在認為法律人的內涵遠非如此,法律人的.真正內涵應該是有一套自己的完整的關于法律方法理論與法律思維的人。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與思維角度決定了對事物的看法,知識結構與思維角度又是很難分開的,兩者相互作用與配合。知識結構是在長期的學習與生活中形成的,是對外部世界的客觀認識與體驗的總和,是一種剛性的,最起碼來說對自己是一種剛性的,因為自己及外界的局限性這種剛性不易改變,往往成為我們判斷事物的基礎。對一個新事物的探究就是在自己的這種剛性的知識結構上的不斷尋求進而不斷汲取新的東西重新積淀為知識結構中的組成部分。思維角度或思考方法是無意識的站在自己的不同立場運用自己的知識結構對事物觀察或判斷的方式,知識結構制約著思維角度同時思維角度也豐富著知識結構。對事物的認識就是在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轉換思維角度中完成的。法律人我認為首先也應當先構建起自己的法律基本概念,這也就是成為自己剛性知識結構中的一部分,是構筑我們自己法律長城的第一步,其次就是在這個永不完善的第一步上進行修補增加,這種修補增加斷不是臆造的而是必須建構在一種科學的認知法律的方法之上,有了這個方法的武器,法律人才能不斷地科學地擴大增強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在這個無盡的法律認識之路上取得進步,而《法律方法階梯》一書正是教給了我們以“漁”。只有獲得并掌握了這種“漁”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法律人”。
心理學名著讀后感篇八
一群海鷗正依著老人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了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了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常都不一樣了。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看到這一幕幕的場景,我思緒萬千,眼前仿佛浮現出了一幕幕老人與海鷗的生動畫卷。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老人在每年的冬天,都步行二十里的路,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因此,這位老人與這一群海鷗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文章還講述了老人與海鷗之間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故事一: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省吃儉用,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路,無論是春夏秋冬,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你瞧!那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退開一步,撮著嘴向海鷗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把餅干掃干凈了。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還給海鷗取了名,親昵的呼喚它們。
故事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就在這十多天后,老人突然去世了!這一消息讓所有的海鷗都很吃驚。它們翻飛盤旋在老人的遺像前,而遺像中的老人也正默默的注視著這群海鷗,注視著與自己相伴了多年的“兒女”們……過了一會,海鷗們紛紛落地,排成兩行,就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衣天使,久久凝望著老人的遺像……在為老人舉行隆重的葬禮上,我們抬著那幅遺像緩緩的向靈堂走去。老人背著那個藍布包,撮著嘴,好像還在呼喚著海鷗。在他的心里,一定是飛翔的海鷗。
其實動物和人一樣,也有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懷。只要你們用真心去對待動物,就會真正的體會到人和動物之間也會有深厚的感情。
心理學名著讀后感篇九
生命太短暫了,不應該用來記恨。人生在世,誰都會有錯誤,但我們很快會死去。我們的罪過將會隨我們的身體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花火。這就是我從來不想報復,從來不認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靜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臨。
——《簡愛》
在小說中,第一人稱往往比第三人稱好駕馭的多,因為不用考慮視覺的轉換,不用考慮情節之間的銜接,不用考慮那些事情需要浮出水面,就像寫人物的自傳一樣,把他的一生用文字描繪出來便好。這可也導致了大多數的名著都為第三人稱,因為第一人稱很難寫出彩,往往太過枯燥無味,一個個的“我”字有時也會顯得很尷尬,不太經得起咀嚼。然而在《簡愛》中真正出彩的就在于這個第一人稱。夏洛蒂運用了第一人稱最有力的武器——心理描寫,人物在劇情發展中,逐漸清晰明確,由一個微弱的輪廓,被添加上了血肉與情感,她的一舉一動,一喜一怒,都已經不像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夏洛蒂將她寫活了!所發生的一切,就像是她會說的語言,就像是她會做的事情。我們能夠完全體會出她的心情,知道她為何而大笑,為何而憂愁,她活生生地站在了我們面前。
生活的奧秘存在于藝術之中,藝術之中也存在生活的影子,夏洛蒂創造這本小說,就是因為她自己。八歲的夏洛蒂與她的三個姐妹被送進一所慈善學校進行學習,可與洛伍德學校一樣。她們完全沒有受到呵護與保障,饑餓,勞累,病痛無休無止地折磨著她們。很快,夏洛蒂便失去了兩個親愛的姐姐,簡愛是一個十分不討喜的孩子,不論是從長相還是性格,都沒有一點讓人喜愛的影子。她本是寄人籬下,應該戰戰兢兢地過日子,不敢有一絲一毫地惹怒女主人。哪怕受了委屈也應該忍氣吞聲。可是簡愛不,當她名義上的表哥一再欺負她的時候,她再也不能抑制住內心奔涌的情感,發瘋了一般和他對打起來。那時她對于流血的恐懼已經占據了身心,她無力去思考沉吟,這時所表露出來的,是最最真實的情感。
于是在第一章,我們剛認識簡愛的時候,作者便沒有任何緩沖,讓我們看見了一個不加掩飾的她。她桀驁不馴,從不忍耐和屈服為何物,對于自己內心的美好與堅持無比執著。她不會為了別人去妥協,做事情時不在乎要付出什么代價。她就是她,不為任何人所影響。
我們可以稱這種行為為“真”,返璞歸真,堅守本真。她不是一個幻想中完美無缺的人,她的缺點多如牛毛,甚至有時會讓我們這些讀者有些無法理解,可她是真實的。她可能是你我中的任何一個人,在現實血淋淋的慘劇面前,在沉重的壓迫與限制下,不逃避,不躲閃,睜大眼睛,挺直腰脊,毫不畏懼地奮斗著,頭破血流也要苦苦堅持,堅持著自己的內心。
我們漸漸開始理解她,在紅房子中的恐懼與無助,更讓我們發掘出了她心中柔軟的一面,她不過是被壓制得太苦,被逼迫得太緊,一顆千瘡百孔的心再也無法粉飾太平,于是才揭竿而起,不再忍住內心的反抗。可她其實也是渴望認同,渴望同伴,渴望大家將她融入集體的,這一點,在洛伍德學校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簡愛很在乎別人對她的看法,極其懼怕自己曾經的過往被揭開。當她被罰在教室中承受眾人目光的洗禮時,她內心的崩潰已經無以復加,哪怕桀驁,哪怕孤僻,但她始終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
簡愛有一個知音叫做海倫,將這個世界看得很透,面對不公平與欺壓,她總是能夠默默地忍下去,用平和淡然的心態來面對每一個人,面對生活。她將簡愛鋒利的棱角漸漸磨平,賦予她經過歲月沉淀的寬和,與一種宗教般的寬容。當海倫死后,簡愛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她自出生以來唯一的好友竟就這樣離她而去。可是盡管海倫陪伴他簡愛身邊的時間有限,可她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她,簡愛開始自強自立,再也沒有輕易地發瘋大吼,她開始懂得控制自我。這是一次成長的蛻變,簡愛褪去了毛躁與鋒芒畢露。
人生這么長,何必只爭朝夕?人生如此短暫,又如此寶貴,何必庸人自擾,為一些消失浪費時間,倒不如珍惜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平靜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