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兒歌小貝殼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兒歌小貝殼教案篇一
《小貝殼》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藝術(教育科學版)一年級下冊。
《小貝殼》是藝術教材第九單元“藍色的大海”中的一個課題內容,著重引導學生在初步了解大海的基礎上,發現、感受、表現貝殼的自然美、藝術美,鼓勵學生發揮想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小貝殼描繪新的形象,展現個性化的設計,體驗藝術創造的樂趣。教學本課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感受大海。通過傾聽大海的 海浪聲――說說對大海的印象――看看大海的圖片幾個活動步驟,讓學生自然地進入課題,激起他們對大海的好奇和喜愛之情。
(二)撿貝殼。在這個環節中,先讓學生隨著歌曲《趕海的小姑娘》做律動,創設去海邊撿貝殼的情境,然后請學生在教室的周圍找貝殼(師課前已在教室內布置好貝殼),引導學生觀察手中的貝殼,并向大家作一簡單介紹。
(三)畫貝殼。先讓學生設計或寫生手中貝殼的外形,然后討論如何進行裝飾設計,再把貝殼畫完整。
(四)編故事。請每一組學生編一個有關貝殼的故事,大家把自己的小貝殼沿輪廓剪下,貼到海灘背景圖上,再進行添畫設計,每組表現一個貝殼故事,完成一幅大的貝殼作品進行展示,最后由組代表上臺講故事。
(一)本著藝術綜合的教學理念,以美術為切入口,兼及音樂、舞蹈、語言等。
(二)強調藝術學習的個性化,鼓勵學生 發揮想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小貝殼描繪新形象,展現個性化的設計。
(三)以人文主題為顯線,突出藝術學習的人文價值。例如通過聽、看、說激發學生熱愛大海的感情;在學生個人完成作品后,嘗試讓他們進行小組合作,編故事,剪貼添畫成一幅集體作品,體驗集體合作的快樂。
(教具)
1、海浪的錄音資料。
2、海景圖片資料。
3、歌曲《趕海的小姑娘》錄音磁帶。
4、貝殼若干(與學生人數基本相等)。
5、海灘背景圖(以學生分組數等份裁開)。
(學具)
1、繪畫用具。
2、剪刀。
3、雙面膠或膠水。
一.感受大海。
1、播放海浪聲。師:“聽,這是什么聲音?”(生答)
2、提問:“你們看到過大海嗎?誰來說說對大海的印象?”(生答)“那么沒看見過大海的同學,你們心目中大海是怎樣的呢?”(生答)
3、請學生欣賞海景。通過聽、說、看幾個環節,激發學生對大海的好奇和 熱愛之情。
二.撿貝殼。
1、師:“看到這么美的大海,大家一定很想去海邊玩一玩。”(課件點擊出示海灘景色)“現在,就讓我們跟著《趕海的小姑娘》一起出發吧!”
2、播放《趕海的小姑娘》錄音帶,師生一起做律動。
3、師:“剛才歌曲中那個趕海的小姑娘在海邊找到了許多美麗的貝殼(課件點擊在原先的海灘景色上添上貝殼),看,漂亮嗎?那請你們也在教室周圍找一找,看能否找到你喜歡的貝殼。”
4、播放歌曲《趕海的小姑娘》錄音帶,學生在教室里找貝殼。
5、請學生仔細觀察手中貝殼的外形、花紋和顏色。
6、師:“老師手中也有一個美麗的貝殼,你們想看嗎?”(出示貝殼)師介紹手中貝殼的外形特征。
7、請學生也來介紹自己手中的貝殼。
三.畫貝殼。
1、師:“聽了同學們的介紹,老師覺得如果不把這些貝殼畫下來,那真是太遺憾了,那現在就請同學們畫出你手中貝殼的外形,也可畫你曾經看到過或你想象的貝殼外形。”
2、學生畫貝殼外形。(播放背景音樂:《潛海姑娘》)
[在學生觀察貝殼的基礎上,描繪其外形輪廓,鍛煉了學生的寫生表現能力。]
3、師:“老師覺得單單畫貝殼的外形似乎太單調了,請同學們想想我們可以怎樣使它更漂亮,更豐富?”(生答)
4、師:“給貝殼添畫上美麗的花紋是個好主意,那我們可以添畫怎樣的花紋呢?”(生答)
5、總結:“我們可以給貝殼添畫點狀的、線條的、塊面的或者各種圖案的花紋,相信同學們會把你的貝殼添畫得更漂亮,更特別!”
6、學生添畫貝殼花紋。(播放背景音樂:《潛海姑娘》)
[通過添畫設計貝殼的花紋,發揮了其想象力,展現了其個性化的設計。]
四.編故事。
1、師:“同學們都畫好了一個美麗的貝殼,但老師覺得它們一個個呆著可能很孤單,那你們想想如果它們一起在沙灘上,可以做些什么事呢?請小組討論一下,為貝殼們編個有趣的故事。”
2、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3、師:“現在老師給你們每組一個小沙灘,請大家把你的貝殼剪下來,根據你們編好的故事,和組上的貝殼一起貼到沙灘背景圖上,可以再添畫適當的事物,讓畫更完整。”
4、發放沙灘背景圖,學生小組合作創作。(播放背景音樂:《水草舞》)
5、請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貝殼故事。把每組作品貼合成一個大沙灘,組合成大作品。
兒歌小貝殼教案篇二
1、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9個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況下的.發音;正確描摹和記憶“拾”等5個生字。
2、能朗讀課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標點停頓。背誦課文的第4、5小節,并學著用1~2句話試著介紹自己喜歡的貝殼。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聯系生活、感受語言美;
對貝殼產生喜愛、對大自然產生熱愛之情。
1、認識課文的9個生字;知道“扇”是多音字,了解“扇”在不同情況下的發音;正確描摹“拾”等5個生字;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好段。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好段,背誦課文的第4、5小節,并學著用1~2句話試著介紹自己喜歡的貝殼。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聯系生活、感受語言美;
對貝殼產生喜愛、對大自然產生熱愛之情。
1、出示投影片:
師:你們看,大海退潮了,海邊來了一群孩子。
出示:退潮了!退潮了!
我們一大群孩子喊著,笑著,跑著,跳著,來到金山衛海邊。
2、讀這句話,這是一群怎樣的孩子
這是一群(快樂)的孩子
興奮,高興
用興奮、歡快的語氣讀第一、二小節。范讀,指名讀,小組讀。
3、你知道他們為什么這么快樂嗎?出示課題:拾貝殼
1、瞧,他們看見了什么?(出示投影:海灘上許許多多銀光閃閃的貝殼。)
在課文中找出這一小節讀一讀。
2、你們見過貝殼嗎?
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實物貝殼或圖片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
3、說說你對貝殼的感覺:(形狀各異,五顏六色,外表有圖案、條紋、里面光滑……)表揚觀察仔細的學生。
4、出示投影:扇貝的殼
(同學們看一看,這就是那些孩子們從海邊拾回來的貝殼)
讓學生說出它的名字,說明原因。(從它的形狀看出像一把打開的骨扇。)
師:課文里面也寫道它了,你們找到那一小節讀一讀。
出示:看,一只扇貝的殼,象一把打開的骨扇,真漂亮!
指導朗讀。
(1)先小聲讀。
(2)指名讀
(3)教師抒情過渡:
扇貝的殼 送來大海 清新的風
5、大海不但為我們送來了清新的風,還為我們送來了清脆嘹亮的小喇叭聲。
瞧,(出示螺螄殼,看一看,它像什么?)
瞧,一只細長的螺螄殼,像一只張著嘴的小喇叭,真逗人喜愛!
請學生模仿一下小喇叭的聲音。
注意這一小節有兩個感嘆號,教師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6、把螺螄殼放在耳邊,能聽到大海的聲音。請一位學生作代表,聽一聽,把聽到的聲音描繪給大家。
7、看著這些貝殼你們喜不喜歡?
海灘上的孩子們更是愛不釋手,小聲讀第六、七小節。體會文中孩子戀戀不舍的心情。
8、出示練習:選字填空
擺 摸
我們把貝殼都( )在桌子上,大家用手( )著五彩的貝殼。
(1)為什么用“擺”而不用“放”?
(2)“摸”體現了什么心情?
若有貝殼實物,把它發下去,讓學生摸一摸體會一下。說說自己摸到貝殼時的心情。再學著課文中的樣子,選一種你喜歡的貝殼說一說。
9、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1、默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表示手動作的詞。
拾、摸、揀、擺、擠
學習里面的生字:擠、揀、摸
2、指導“喇叭”的寫法。
3、讀詞語:貝殼、退潮、擠、喇叭、逗人喜愛、揀、手帕、摸。
貝殼傳遞著海灘上美麗的故事。雖然我們很多同學沒有去過海邊拾貝殼,但這些美麗的貝殼卻把我們帶到了海邊,讓我們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齊讀全文。
這篇課文在描述貝殼的遣詞造句上有獨到之處,我讓孩子們模仿四、五小節,展開想象,說說自己喜歡或是見到的貝殼,學生說的很起勁。語文教學中的說話訓練既是模仿性訓練,又是創造性訓練,應該是模仿與創造性的統一。借用文本規范優美的語言材料,提供學生模仿的對象。同時提供更多的說話內容,讓學生在依照文本、學習文本,模仿文本的同時,又有自己個性化的一面。“教會學生畫瓢的方法,但是要能讓學生畫出各種各樣的瓢”,才是教師要尋找的教學手段。
兒歌小貝殼教案篇三
1、學習用單線表現四肢的變化,會仔細有目的地觀察。
2、幼兒在活動中,通過已有經驗和大膽的想象力,大膽進行跳舞小人的構造。
3、探索、發現生活中貝殼的特征。
4、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1、小貝殼若干;
2、有邊框的紙人手一張;
3、課件。
一、導入活動
幼兒(叮咚)跳著愉快的舞蹈進場,并討論都有什么好看的動作,引出主題。
1、小朋友,你們喜歡跳舞嗎?(喜歡)那就讓我們隨著音樂舞動起來吧!
2、請幾位幼兒展示舞蹈動作:
小朋友們跳得真好看,那我們跳舞時身體的那些部位在動?是怎么動的?跳給大家看看好嗎!
小結:原來我們在跳舞時手、手臂、腰、腿……動起來可以做出各種好看在動作。
剛才小朋友們跳得真好看,現在讓我們看看專業的舞蹈演員是怎么跳的!
二、出示課件讓幼兒通過討論、觀察,開闊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力。
1、請幼兒欣賞各種舞蹈的圖片。
(1)舞蹈演員的手臂動作是什么樣子的?
(2)舞蹈演員的腿步動作是什么樣子的?
(3)舞蹈演員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
2、請幼兒欣賞舞蹈簡筆畫小人:
專業舞蹈演員跳得動作太難做了,我們沒法做到,不過老師已經把這些動作用最少的線條記記錄了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3、幼兒觀察貝殼的形狀,討論可以做舞蹈小人的哪個部位。
這些舞姿實在是太美了,連小貝殼也想來學跳舞。
我們來看一看小貝殼像什么形狀可以做跳舞小人的什么部位?
三、教師制作。
1、將小貝殼粘在紙上;
2、添畫手臂和腿;
3、添畫面部表情。
四、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啟發。
提醒幼兒:
1、可以是一個人跳也可以是幾個人排成好看的隊形跳。
2、畫出各種好看的動作。
五、開一個舞蹈小人展覽會,請幼兒看看自己的作品。
把你制作的會跳舞的貝殼小人介紹給大家,讓我們看看哪個貝殼小人跳得最好看!
小百科:貝殼是生活在水邊軟體動物的外套膜,由軟體動物的一種特殊腺細胞的分泌物所形成的保護身體柔軟部分的鈣化物。貝殼的主要成分為95%的碳酸鈣和少量的殼質素。
兒歌小貝殼教案篇四
大班幼兒手部肌肉的靈活性、準確性日趨提高,如一成不變地使用同一種工具,同一種方法,將不利于促進手部肌肉的正常發展,也不利于藝術的表現與創造。
1、熟悉彩沙的性能,初步學習沙畫的作畫步驟。
2、對大自然產生興趣,熱愛大自然,大膽表現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3、培養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新意識。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會用它們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與創造,喜歡裝飾。
重點:沙畫的作畫步驟。
難點:固體膠涂均勻。
油畫棒、水彩筆、卡紙。
彩沙:固體膠、小勺、大盤。
環境:部分桌子放卡紙及油畫棒、水彩筆,幼兒任選一種比作畫,也可兩種工具交替使用。部分桌子中間放一大盤,內置一罐彩沙,若干小勺,固體膠。
語言引導――欣賞討論――操作演示――幼兒操作――引導講評
1、語言引導,引起興趣
建議教師可請幼兒介紹去海邊的經驗并通過設問來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初步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陽光、水、沙、空氣)
設問(1)、為什么大家都愛去海邊?
(2)在海邊可做些什么事?
2、欣賞討論
建議讓幼兒來尋找這張畫上“特別”的地方,說說它與我們平時畫的畫有什么不同?(有一處地方是用沙來代替深色的)
說明:范例中的哪一部分作沙畫可有教師自己選擇(根據沙的顏色)太陽、海水、樹和沙灘。
教師還可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上人物的動態及遠近的物體,提示幼兒運用已有的技能及新的方法組合創作。
3、操作演示
建議繪畫部分不演示,重點是演示作沙畫的步驟:
(1)在畫面中央決定某一部分作沙畫留出不涂色。
(2)將留出部分用固體膠涂均勻。
(3)用小勺把彩沙撒在固體膠上,并用小勺背面抹勻。
(4)把卡紙豎起,讓多余的彩沙會到大盤里。
說明:涂固體膠時可讓幼兒觀察涂均勻與不均勻的大小感,體會到做事認真、仔細與“美”的關系。
4、幼兒創作
教師可指示:誰拾的貝殼多?(表現出動態)
(1)選擇最突出的部分做沙畫。
(2)選擇彩沙是,注意配色。
(3)邊制作沙畫、邊思考制作步驟。
集體找找或由作者介紹哪一部分是沙畫。
說說制作時的體會:怎樣把沙畫作好的。
在教師的幫助下給沙畫噴定型膠。
說明:讓幼兒談談制作時的體會,有助于幼兒動作的內化和思維的發展,同時也為幼兒創設了相互學習,共享成功樂趣的環境。
此活動迎合幼兒愛玩沙的心理,又里利用蔡殺的特點與藝術活動相結合,為幼兒創設了大膽表現、自由創造,充分嘗試的機會,能進一步擴大使用工具材料的范圍,體會多種材料組合創造的效果,從而提高藝術表現能力。
兒歌小貝殼教案篇五
1、學習并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兒歌所表現的童趣。
2、樂于參與游戲活動,體驗角色表演的快樂。
白米飯、炒青菜若干盤,毛竹筷一雙,螞蟻卡片或者玩具3—4個,黑板一塊。
一、導入,產生興趣
(幼兒猜測一番后,配班老師走出來和螞蟻打招呼。)
2、螞蟻來呀來,螞蟻來呀來。我們一起來喊喊。
二、游戲中學習兒歌
1、咦,螞蟻怎么不過來啊?我們來問問它怎么了?
3、(把布揭開問,并給幼兒看)什么飯?(蛋炒飯)什么菜?(炒青菜)
總結:原來老師給螞蟻準備了它最喜歡吃的蛋炒飯和炒青菜。
(螞蟻慢慢爬過來說:“好香啊,那我用什么吃啊?)
4、對啊,螞蟻用什么吃啊?趕緊給螞蟻想想辦法。
5、瞧、老師給螞蟻準備了一雙筷子,用毛竹做成的筷子叫毛竹筷。
什么筷,毛竹筷。(連續說幾遍)螞蟻給你。(螞蟻邊吃邊說:“真香,我一定要吃個飽,然后摸摸肚子說:“吃抱了。還有那么多,吃不完,怎么辦?)
6、“吃不完怎么辦?”寶寶們,趕緊幫忙想辦法。
7、對啊,吃不完搬回家。(螞蟻說:“還有那么多的飯和菜我可搬不動”。)
8、來,我們一起來幫螞蟻搬。(螞蟻帶頭說:“吃不完,搬回家。哼喲哼喲搬得歡)
三、出示圖片,輸入完整。
1、老師把剛才我們逗螞蟻吃飯的游戲編成了一首兒歌你們聽…(整體輸入,并逐一出示范圖片)
2、我們一邊看著圖片,一邊來把兒歌讀一遍吧。(2到3遍,外加動作)
3、我們一起再來逗逗螞蟻,好嗎?(交換角色)
四、經驗遷移
1、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要再請螞蟻來做客,還可以準備些什么飯菜呢?
(引導幼兒將新的飯菜名編編新的兒歌里,大家一起念。)
2、我們把這個逗螞蟻的兒歌去教別的小朋友,讓他們一起來玩玩這個游戲。
螞蟻來呀來,
快快來吃飯。
什么飯?蛋炒飯。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毛竹筷。
吃不完,搬回家,
哼喲哼喲搬得歡。
兒歌小貝殼教案篇六
熟悉彩沙的性能,初步學習沙畫的作畫步驟。
對大自然產生興趣,熱愛大自然,大膽表現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重點:沙畫的作畫步驟。
難點:固體膠涂均勻。
油畫棒、水彩筆、卡紙。
彩沙:固體膠、小勺、大盤。
環境:部分桌子放卡紙及油畫棒、水彩筆,幼兒任選一種比作畫,也可兩種工具交替使用。部分桌子中間放一大盤,內置一罐彩沙,若干小勺,固體膠。
大班幼兒手部肌肉的靈活性、準確性日趨提高,如一成不變地使用同一種工具,同一種方法,將不利于促進手部肌肉的正常發展,也不利于藝術的表現與創造。
此活動迎合幼兒愛玩沙的心理,又里利用蔡殺的特點與藝術活動相結合,為幼兒創設了大膽表現、自由創造,充分嘗試的機會,能進一步擴大使用工具材料的范圍,體會多種材料組合創造的效果,從而提高藝術表現能力。
語言引導――欣賞討論――操作演示――幼兒操作――引導講評
語言引導,引起興趣
建議教師可請幼兒介紹去海邊的經驗并通過設問來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初步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陽光、水、沙、空氣)
設問(1)、為什么大家都愛去海邊?(2)在海邊可做些什么事?
欣賞討論
建議讓幼兒來尋找這張畫上“特別”的地方,說說它與我們平時畫的畫有什么不同?(有一處地方是用沙來代替深色的)
說明
范例中的哪一部分作沙畫可有教師自己選擇(根據沙的顏色)太陽、海水、樹和沙灘。
教師還可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上人物的動態及遠近的物體,提示幼兒運用已有的技能及新的方法組合創作。
操作演示
建議繪畫部分不演示,重點是演示作沙畫的步驟:
(1)在畫面中央決定某一部分作沙畫留出不涂色。
(2)將留出部分用固體膠涂均勻。
(3)用小勺把彩沙撒在固體膠上,并用小勺背面抹勻。
(4)把卡紙豎起,讓多余的彩沙會到大盤里。
說明
涂固體膠時可讓幼兒觀察涂均勻與不均勻的大小感,體會到做事認真、仔細與“美”的關系。
4、幼兒創作
教師可指示:誰拾的貝殼多?(表現出動態)
(1)選擇最突出的部分做沙畫。
(2)選擇彩沙是,注意配色。
(3)邊制作沙畫、邊思考制作步驟。
說明
當有的幼兒固體膠沒涂勻,沙畫部分出現“漏洞”時,應勸阻幼兒即時加深固體膠,這樣回使畫面“一團糟”,要鼓勵幼兒下次再嘗試。
5、引導講評
集體找找或由作者介紹哪一部分是沙畫。
說說制作時的體會:怎樣把沙畫作好的。
在教師的幫助下給沙畫噴定型膠。
說明
讓幼兒談談制作時的體會,有助于幼兒動作的內化和思維的發展,同時也為幼兒創設了相互學習,共享成功樂趣的.環境。
兒歌小貝殼教案篇七
有些小朋友在公園玩時,會折斷小樹枝玩弄,不愛護花草樹木。通過學習《小樹苗》兒歌,讓幼兒體會自然環境的美,增強幼兒愛護環境的意識,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1、通過學習《小樹苗》兒歌,讓幼兒欣賞、想象大自然的美,培養他們愛護環境的意識。
2、幫助幼兒理解兒歌意思,培養幼兒有感情朗誦。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兒歌內容,培養幼兒愛護環境意識。認識字:為、比。
1、兒歌掛圖《小樹苗》。
2、識字卡片:為、比。
3、錄音機、錄音帶。
一、 欣賞掛圖《小樹苗》,引出話題。
老師介紹圖片內容,指導幼兒觀察掛圖情景,幫助幼兒理解圖意。
二、教學兒歌內容。
1、放兒歌《小樹苗》 錄音帶,讓幼兒欣賞兒歌。
2、師:小樹苗是什么顏色的?什么形狀?兒歌里有什么人物?
3、帶領幼兒朗讀兒歌。
4、觀察圖片,老師提問,幼兒回答:
(1)、小樹苗像什么?
(2)、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顏色的帽子?
(3)、誰為它唱歌?
(4)、誰和它比長高?
5、認識字:為、比 變魔術游戲認讀字寶寶:為、比 用卡片閃讀,培養幼兒反應能力。
兒歌小貝殼教案篇八
培養幼兒表演及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兒歌,知道魚的生活環境。
知道團結的力量,養成友愛的好習慣。
美麗小魚的圖片。
有字寶寶及畫寶寶“魚”的黑板。
在黑板上面有許多魚的粉筆畫。
老師問:“大家好,歡迎小朋友到海底世界來玩!”
1.老師說:“小朋友知道小魚生活在什么地方嗎?(生活在水里)
如果小雨離開了水,它們就失去了生命。
2.小魚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珍惜寶貴的海底生物。
3.小魚在水中是靠尾巴游泳的。
2.老師說:“如果兩條小魚在水里面游的話,就不再孤單了。許多小魚一起游的話它們就會做好朋友。”
3.學習兒歌《小魚游》。
4.我們小朋友一起來到幼兒園,就像小魚一樣也不再孤單。大家要有團結合作的精神。幫助年紀小的弟弟妹妹,開開心心生活在幼兒園里面。
1.看看誰能做小表演家給大家朗誦兒歌《小魚游》。
2.在朗誦兒歌的時候加上小魚游的動作,看看哪位小朋友表演的最像。
通過兒歌,掌握小魚的生活環境,培養幼兒團結友愛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