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學生感動中國事跡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感動中國事跡篇一
王紳森早年在工作中遇到生活困難的學生,都會自掏腰包,及時幫助。退休后仍然通過各種方式去資助困難學生。
,他通過媒體得知常山女孩徐玲玲考上了大學,但由于生活拮據四處打工,便陸續資助了她18000余元。
為了幫助更多學生,王紳森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增加一些收入。自20起,他開始依靠回收廢舊物品掙錢助學。每天晚上10時許,老人就推著三輪車出門,直到凌晨三四點鐘回家。周邊的飯店、旅館、小超市都是老人廢品回收的來源,一個晚上下來,他可以撿滿兩輛三輪車,每個月能掙到四五百元。多年來,幾乎天天如此。被問及為何晚上才出去拾荒時,他說,白天撿廢品的人多,很多人以此為生,我不去跟他們爭,不能搶了人家生活的飯碗。
除了堅持助學,王老還以更多善行溫暖、影響著周圍的人們。在王紳森所住小區的單元門口,掛著50多把雨傘,全是他在廢舊物品回收時撿出并修好的。如今,這些雨傘已成為小區的“共享雨傘”,解決了突降大雨時路人的燃眉之急。
大學生感動中國事跡篇二
我是x大學x學院系x級x班的。我于20xx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20xx年11月被組織吸收,成為中共預備黨員,20xx年12月,正式注冊為中國校園文化。
我秉承著全心全意的為同學的服務的宗旨,加入了學生會干部這個大群體,在我著力貢獻校園文化的工作當中,一直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導航標,立足校園,服務社會,以為全面提高我院學生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力而努力。同時我注重個人能力培養,積極向上,熱忱地投身自愿者行動,熱心公益、 扶貧濟困 、服務群眾、 奉獻社會。
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工作需要志愿貢獻個人的閑暇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學風、促進學院進步而提供的志愿服務,校園文化的工作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大特征。而在當今社會,有些人片面地認為著力貢獻志愿工作是慈善為懷、樂善好施的表現,把學生志愿工作看成一種單方面的施予;把學生志愿者當作“廉價勞動力”;認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時間的人,才有資格或才會參加志愿工作這是很錯誤的想法。其實,每個人都有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和促進社會進步的能力,同樣,每個人都有促進社會繁榮進步的義務及責任。參與志愿工作是表達這種“權利”及“義務”的積極和有效的形式。在我們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發展,精神和心靈得到滿足,因此,參與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樂人”,同時也“樂己”。所以我參加校園文化組織,成為一名光榮的大學生志愿者,既是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同時也是在傳遞愛心和傳播文明。作為我院學生校園文化組織主要負責人之一,我積極參與我院校園文化活動工作的策劃、管理、組織工作,從加入組織至今我們在校內外開展了很多各類學生校園文化活動。
20xx年9月我參與組織我院志愿者為我院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搬殘疾人用具。為迎接肖慶倫教授的到來,20xx年10月15日,我組織我院學生干部,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打掃特教樓的衛生,給肖慶倫教授的到來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衛生環境,展現了我院風采;20xx年11月,我院舉行“四心教育”征文大賽,作為評選者之一,我對感恩等詞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理解,懂得幫助別人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去年我院是學校所有學院中最早舉行迎新晚會的院,作為我院迎新晚會主要負責人,經過團總支老師的指導和安排,我通過和團總支、學生會干部的配合,于20xx年10月中旬成功舉辦了教育科學學院首屆迎新晚會;20xx年11月5日,袁去病自然獎學金頒獎典禮在我校演播大廳舉行,我組織了校園文化對本次頒獎典禮進行學生干部志愿服務,對本次典禮成功舉行奠定了基礎。
我也一直積極參加我院校園文化組織組織的各項校外活動:20xx年3月我作為我院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名貢獻者,我與校大學生考研組織、校大學生特殊教育組織前往畢節地區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弘揚雷鋒精神”志愿服務活動。在活動中,我們發現有兩個小同學已經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與大家交流了,這是他們長期學習和鍛煉的結果,也是來自社會各界關愛的結果。我們深深的感受到,這些同學的成長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更多的關心和關愛。該項志愿服務活動得到了畢節日報報道。
在20xx年4月,我與我院學生會干部去畢節烈士陵園進行掃墓;在20xx年上半年我作為教育科學學院的一名團總支、學生會干部參加了畢節“兩創一建”活動,通過參與該項活動,使我對畢節創國家衛生城市、創省級文明城市、建山水園林宜居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我們策劃和組織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包括資金不足、人員調度不齊、辦公工具缺少、策劃可行性不高而不斷被否決等等,但我們沒有為此屈服,最終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度過了難關。在進行工作的同時,我注重成員組織協調、人際溝通和個人素質道德方面的培養,并強調了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現在我院校園文化建設者之間都有著良好的溝通和合作精神。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應時刻緊隨時代發展步伐,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精神,新的精神營造新的氣象。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需要在新氣象營造的新舞臺上去盡己所能地體現自我的價值。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工作為我提供了這個舞臺,提供了發展自我的空間,我一定會在這個空間里,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在這個時代發展的趨勢中去實現自我的價值,實現人生的意義,展現自我的風貌,用行動證明自己。
大學生感動中國事跡篇三
今天,我們在學校里看了20__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看完后,我的眼淚一直在打轉。讓我十分感動的人物是黃旭華,他從1958年開始做核潛艇。隱姓埋名,老父親去世時都沒見上一面,母親從63歲盼到99歲才見上他一面。有幾十年自己拾破爛,從沒穿過一件好衣服,卻把錢給了那些需要上學的孩子。有的為親人,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堅持著。這些人在不同的崗位上,他們堅守著一個“信念”,愛祖國,愛他人,這種愛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用盡了全部的心血。
他們雖然很辛苦,很累,但他們給我們的國家,社會帶來了多么大的正能量。讓我看了心里有鼓勁,放眼看過去看周圍,現在有些人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真應該好好看看學學,想想今后該怎么樣。
記住這些人物吧,他們引領我們走向新的輝煌,他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個榜樣,讓我們感受到了崇高和偉大。
大學生感動中國事跡篇四
滴答,滴答,中國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長,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時間無限細分,你讓速度不斷壓縮。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當第五十五顆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國人的夢。
【人物事跡】
謝軍,1959年出生,山西臨汾人,中共黨員,研究員。1982年畢業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技術系雷達專業,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獲碩士學位。歷任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4所副所長、所長,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F任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
謝軍與北斗的故事很早就開始了。1982年,謝軍大學畢業后即投身航天工業,參與了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風云二號氣象衛星、海洋二號衛星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并用了3年多的時間,讓北斗衛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準的原子鐘。20__年,謝軍擔任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
20__年6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一顆衛星發射成功,這代表著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斗三號衛星研制中,謝軍團隊創造性地實現了衛星批量化生產,僅用1年零14天將19顆導航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航天發射史的新紀錄!
大學生感動中國事跡篇五
有這樣一位人,他已年過八旬,卻依然冒著被新冠肺炎傳染的危險趕往武漢,他出生于醫學世家,父親鐘世攀是的兒科醫生,他曾在20__年“非典”疫情中沖鋒陷陣,帶領醫療團隊研究sars病毒……他,就是家喻戶曉的鐘南山院士。
南山院士于1936年出生在南京,祖籍福建,如今已經有84歲高齡,卻依舊擠在趕往武漢的高鐵上奔赴抗疫一線與病魔作斗爭。有人拍了這樣一張照片:高鐵上,鐘爺爺在餐廳一個窄小的座位上睡著了,滿頭銀發的他微微蹙眉,桌上還擺放著一疊厚厚的未曾看完的文件。這讓人看了既感動又心疼,淚水情不自禁溢滿了眼眶。
到達武漢后,鐘爺爺和他的團隊進行了初步研究,確定了病毒會“人傳人”的結論,讓全國人民一下子高度防備。
“想來想去,我只不過是一個醫生?!?/p>
“武漢一定能挺過關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
“待在家里,沒有特殊情況千萬別去武漢!”
一句句平凡的話語仍然在耳邊久久回蕩。謙虛、敢正視真理、為民著想……種種精神都在鐘爺爺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難能可貴的精神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當然,最讓我難忘的要屬鐘爺爺積極樂觀、永不服老的態度。
在一次盛大的頒獎典禮上,鐘爺爺看到別人用“耄耋”這個詞語來形容他時,爽朗地笑道:“耄耋?我還沒這么老吧?希望國慶xx周年時我還能站在這兒和大家說話!”是的,鐘爺爺每天都忙于救死扶傷,醫治病人,雖然據他的妻子李少芬說他每天的休息時間極少,但他依舊熱愛運動、樂觀向上,更擁有一顆懂得追求的愛國之心。
或許我將來不會學醫,但我依舊要學他那不驕不傲、永遠追求的精神,或許只是當一個平凡的教師,一名公司職員,一位管理人員,但我一定會勤奮努力,刻苦向上,為祖國開辟出一片絢麗多彩的新天地!
大學生感動中國事跡篇六
1998年1月5日,從全軍數千名優秀飛行員中選拔出的首批14名航天員進駐航天城,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這一天,從此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生日。此后的20年,航天員大隊圓滿完成6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實現多人多天、太空出艙、交會對接、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有11名航天員被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劉伯明就是其中光榮的一員。
20__年的秋天,神舟七號以天馬行空的優美姿態在太空繪就了當年最美的中國畫面,劉伯明與翟志剛、景海鵬三位航天員經過了68個小時多的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后,將這一壯舉留在了所有中國人的記憶里。
在入選航天大隊之前,劉伯明和另兩位航天員翟志剛、景海鵬一樣都曾經是飛行員,對于航天事業的熱愛,促使他報名并經過嚴格的選拔,進入了航天大隊。十幾年來,在航天大隊里,他經歷了嚴格的訓練,做好了隨時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出征太空的準備。在這一次的神七載人航天任務中,他終于夢想成真,實現了自己作為航天員的最高理想,并為祖國和人民帶來了成功太空漫步的捷報!
往返40多里路,也因此要比別的孩子早起兩三個鐘頭。為賺學費,劉伯明暑假到附近磚廠做力工。冬天的依安特別冷,即使不下雪,劉伯明騎到學校時也是臉上、脖子上、身上掛滿了白霜,衣服都是濕的,被同學們戲稱為“小雪人”。但是無論雨多猛、雪多大,他從未遲到或早退過。父親劉志生說,雖然每天騎車往返20公里很辛苦,但是劉伯明高中3年從未生過病,連感冒都沒有過。高中3年,鍛煉了劉伯明強壯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為他日后奠定了堅實基礎。
正是從高中時代的一篇英文課外資料中,劉伯明第一次接觸到了“航天”這個詞。“‘對個人來說,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大步。’讀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時說的這句話,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確是全人類的事業?!眲⒉魇潞蟊硎尽?/p>
大學生感動中國事跡篇七
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動,如熏人欲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凈而又寬敞。感動,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當這個世上已無感動的足跡的時候,那它也就隨之成了一個冰封的天地。冷酷,亦無情。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動,的確傷感,可是它補心,并且化作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勇氣。有的時候,感動讓人脆弱,因為它總是觸碰你內心里最軟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時候,感動讓人堅強,因為當你看到身邊還有那么多人,有尊嚴,善良堅強的活著的時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氣。
當我看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節目中的10個英雄人物,偉大的感人事跡令我的心靈震撼,并為之動容。同時也引發了我的深思。其中,有幾個人物令我記憶猶新?!按猴L化雨,秋月生輝,用救贖的力量點燃心燈,用堅強的意志見證奇跡?!边@是組委會給孫炎明的頒獎詞。
從警28年來,孫炎明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扎根基層,默默耕耘,把全部精力與心血都奉獻給了公安事業。7年前得知自我患有腦癌時,樂觀向上的他決定只給自我一個小時時間的悲傷,并在手術后以高度的熱情和職責心投入到工作中,用自我的愛心感化羈押在看守所的失足人員。
對于孫炎明來說,20__年過得十分充實、幸福、歡樂,十分有收獲,這讓他有強大的信任感,用心去做值得做的事情。他的體會是:如果你想人生有意義,就從本職崗位、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孫炎明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沒有振聾發聵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樸實的情懷和默默的奉獻,一朝愛崗不難,難就難在從業幾十年如一日地敬業,孫炎明難能可貴地做到了,對夢想的執著追求,對事業與崗位的執著堅守,讓他這個平凡的基層監管人民警察不再平凡。說完了愛崗敬業的孫炎明,再來說一說誠信仁義的孫家兄弟。人間有真情,有真愛?!靶帕x兄弟”孫水林、孫東林,他們兄弟倆20__以誠信為本,每年堅持大年三十前將工人們的工錢一分不少地發到每一個農民工手中。20__年年關,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孫水林為趕在年前把工錢發到農民工手上,返鄉途中遭遇車禍,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愿,來不及處理哥哥的身后事,趕在臘月二十九回到湖北黃陂,在賬本丟失的情景下,按照農民工自我報的賬目,給60余位農民工發放了33、6萬元工錢。信義兄弟堅守“新年不欠舊年薪,今生不欠來生債”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動詮釋了道德的真義、職責的力量和人格的偉大。
“不論是建筑領域還是其他領域,無論干任何事,誠實守信最可貴,得信義者得市場,誠信是立身之本。孫家兄弟的壯舉,足以讓那些克扣工錢拖欠工資的老板汗顏,”有關專家認為,孫家兄弟的義舉是一個家族對忠信的傳承,是一個商人對傳統道德的堅守,是一個企業家對現代契約職責的履行。哥哥遇不幸,弟弟義無返顧接力送薪,替哥哥發放良心工錢,這是誠信仁義的真誠體現,是中華民族恪守的道德標準,是對傳統道德的可貴堅持。孫家兄弟的行為充分體現了道德與職責是社會前行的基石。
大學生感動中國事跡篇八
“回想56年前,我還是一名中學生,我學雷鋒、唱雷鋒、演雷鋒(女扮男裝)。56年中我一直都在努力盡自己能力所及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沒想到現在我居然會成為學雷鋒活動中的代表出席表彰大會?!眲倓傤I到大獎的周秀芳感慨說。
這次作為“最美志愿者”代表參加大會,周秀芳認為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大家的。
今年71歲的周秀芳是鄞州區一名退休教師,多年來,她懷揣支教夢想,退而不休、不遠千里,遠赴貴州、湖南溆浦等地支教助學,用大愛情懷、用暖心溫情為貧困山區孩子點燃了希望與夢想之燈,為山區脫貧架起了愛心之橋。
至今,“愛心搬運工”周秀芳已將寧波、上海、杭州數萬市民的愛心和物資源源不斷地搬運到溆浦山區,捐建希望小學28所,目前已建成17所,讓近400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建校和資助貧困生累計捐獻款物達2300余萬元。
周秀芳先后被授予“中國好人”、“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全國扶貧攻堅“奉獻獎”、湖南省“最美湘女”、“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寧波市道德模范、“最美寧波人”等榮譽稱號。
在赴北京領獎前,周秀芳忙著落實新一批溆浦山區村民到寧波就業以及第三批溆浦教師到鄞州掛職的事情。2月26日下午,她還專門到善園,和一批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分享了她一路走來的艱辛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