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籬”的成語(13個)
本文整理了籬壁間物、羊觸藩籬、寄人籬下等含“籬”的成語13個,其中“籬”開頭的成語2個,“籬”結尾的成語3個,“籬”在中間的成語8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籬”開頭的成語【第1句】:籬壁間物[lí bì jiān wù]
【解釋】指家鄉所產的平常之物。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德之休明,肅慎負其楛矢,如其不爾,籬壁間物亦不可得也。”
【第2句】:籬牢犬不入[lí láo quǎn bù rù]
【解釋】籬笆編得結實,狗就鉆不進來。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壞人就無法勾引。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煩惱做甚么?豈不聞古人言:'籬牢犬不入。’”
“籬”結尾的成語【第1句】:羊觸藩籬[yáng chù fān lí]
【解釋】羊角勾掛在籬笆上。形容既不能進,也不能退。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一回:“前無所往,退無所歸,羊觸藩籬,進退兩難。”
【示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1回:“前無所往,退無所歸,羊觸藩籬,進退兩難。”
【第2句】:關籥蕃籬[guān yuè fán lí]
【解釋】籥:鎖鑰;蕃籬:指籬笆,屏障。比喻邊疆像落了鎖的鐵壁,堅固異常。
【出處】《國語·楚語下》:“為之關籥蕃籬,而遠備閉之,猶恐其至也。”
【第3句】:進退觸籬[jìn tuì chù lí]
【解釋】前進后退都有障礙,指進退兩難。同“進退觸籓”。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后史》第44回:“進退觸籬,實維難處。”
“籬”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寄人籬下[jì rén lí xià]
【解釋】寄:依附。依附于他人籬笆下。比喻依附別人生活。
【出處】《南史·張融傳》:“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
【示例】魯想到自己從前在山東省里的時候,雖靠姊夫的光當了文案,然而終是寄人籬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八回
【第2句】:依人籬下[yī rén lí xià]
【解釋】依:依附,依靠;籬:籬笆。依附于他人籬笆下。指依靠他人生活。
【出處】《南史·張融傳》:“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
【示例】但彼尚不過連續俄路,依人籬下而已。 ——孫中山《鐵路計劃》
【第3句】:移東籬,掩西障[yí dōng lí,yǎn xī zhàng]
【解釋】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出處】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
【第4句】:竹籬茅舍[zhú lí máo shè]
【解釋】常指鄉村中因陋就簡的屋舍。
【出處】元·喬吉《賣花聲·悟世》:“塵風薄雪,殘杯冷炙,掩青燈我竹籬茅舍。”
【示例】眾人瞧那簽上,畫著一枝老梅,是寫著“霜曉寒姿”四字,那一面舊詩是:竹籬茅舍自甘心。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
【第5句】:傍人籬落[bàng rén lí luò]
【解釋】比喻依賴他人。
【出處】參見“傍人籬壁”。
【示例】吾輩所恃,在自家本領足以垂之后代,不必傍人籬落,亦不屑與人爭名。 ——清·顧炎武《與人札》
【第6句】:羊撞籬笆[yáng zhuàng lí bā]
【解釋】比喻進退兩難。
【出處】《周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
【第7句】:蕃籬之鷃[fān lí zhī yàn]
【解釋】蕃籬:籬笆;鷃:鵪鶉。籬笆中間的鵪鶉。比喻目光短淺,閱歷狹窄的人。
【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鳳皇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
【第8句】:傍人籬壁[bàng rén lí bì]
【解釋】傍:依靠;籬壁:籬笆墻。依靠著別人家的籬笆墻。比喻依賴或模仿別人。
【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話》:“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