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勇”的成語大全(7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勇貫三軍、散兵游勇、有勇有謀等含“勇”的成語76個,其中“勇”開頭的15個,“勇”結尾的25個,“勇”在中間的36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勇”開頭的成語
【第1句】:勇貫三軍[yǒng guàn sān jūn]
【解釋】貫:通“冠”,第一;三軍:軍隊的總稱。指勇敢或勇猛是全軍第一。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回:“吾想黑身有異術,勇貫三軍,吾非敵手?!?/p>
【第2句】:勇而無謀[yǒng ér wú móu]
【解釋】謀:計謀。雖然勇敢,但沒有智謀。
【出處】唐·陸贄《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王)武俊蕃種,有勇無謀?!?/p>
【示例】呂布,豺狼也,勇而無謀,輕于去就,宜早圖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第3句】:勇猛直前[yǒng měng zhí qián]
【解釋】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出處】宋·朱熹《答劉智夫書》:“若勇猛直前,便以頭目腦髓布施,亦無不可也?!?/p>
【示例】朱自清《論氣節(jié)》:“知識階級開頭憑著集團的力量勇猛直前,打倒種種傳統(tǒng),那時候是敢作敢為一股氣。”
【第4句】:勇夫悍卒[yǒng fū hàn zú]
【解釋】勇猛兇悍的武士與兵卒。
【出處】《新五代史·周書·王進傳》:“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與俱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異豺狼之牧斯人也?!?/p>
【第5句】:勇退激流[yǒng tuì jí liú]
【解釋】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卻。比喻在得意順遂時,見機引退,以求明哲保身。
【出處】宋·蘇軾《贈善相程杰》詩:“火色上騰雖有數(shù),急流勇退豈無人。”
【示例】她在當紅之際勇退激流,離開影壇,令影迷懷念不已。
【第6句】:勇冠三軍[yǒng guàn sān jūn]
【解釋】冠:位居第一;三軍:軍隊的統(tǒng)稱。指勇敢或勇猛是全軍第一。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p>
【示例】延伯單馬入陣,旁若無人,勇冠三軍。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蘭記·法云寺》
【第7句】:勇男蠢婦[yǒng nán chǔn fù]
【解釋】粗野無知,笨手笨腳的男女。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五回:“寶玉素昔最厭勇男蠢婦的,今日卻如何又命這兩個婆子進來?其中原來有個原故?!?/p>
【第8句】:勇猛果敢[yǒng měng guǒ gǎn]
【解釋】形容處事勇敢決斷。
【出處】《漢書·翟方進傳》:“勇猛果敢,處事不疑。”
【第9句】:勇于私斗,怯于公憤[yǒng yú sī dòu,qiè yú gōng fèn]
【解釋】私:私利;怯:畏縮。為了爭取個人私利很勇敢,為了大家的利益在行動上則畏縮不前。
【第10句】:勇退急流[yǒng tuì jí liú]
【解釋】勇:果敢;退:退卻,離去。比喻在官場得意時及時隱退,以明哲保身
【出處】宋·陸游《福州請仁王堅老疏》:“勇退急流,雖具衲子參尋之眼;旁觀袖手,要非邦人向慕之誠?!?/p>
【第11句】:勇動多怨[yǒng dòng duō yuàn]
【解釋】勇動:魯莽妄動。魯莽妄動必招致很多怨恨。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列御寇》:“智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貴?!?/p>
【第12句】:勇猛精進[yǒng měng jīng jìn]
【解釋】原意是勤奮修行?,F(xiàn)指勇敢有力地向前進。
【出處】《無量壽經(jīng)》卷上:“勇猛精進,志愿無倦?!?/p>
【示例】是僧聞言,即對佛發(fā)愿,勇猛精進,自是宴然無夢矣。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
【第13句】:勇往直前[yǒng wǎng zhí qián]
【解釋】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道統(tǒng)一·周子書》:“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p>
【示例】人人懼摩拳擦掌,個個勇往直前。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三回
【第14句】:勇于自責[yǒng yú zì zé]
【解釋】敢于承認錯誤并自我批評。
【示例】男子漢要知錯就該,勇于自責。
【第15句】:勇者不懼[yǒng zhě bù jù]
【解釋】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出處】《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勇”結尾的成語
【第1句】:散兵游勇[sǎn bīng yóu yǒng]
【解釋】勇:清代指戰(zhàn)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tǒng)帥的逃散士兵。現(xiàn)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
【出處】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著確保城鄉(xiāng)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應向當?shù)厝嗣窠夥跑娀蛉嗣裾墩\報到?!?/p>
【示例】余漢謀的參謀長葉肇,要逃去海南逃不出,就帶領一些散兵游勇和一些地方的土匪頭子,逃到深山里。 ——陳殘云《山谷風煙》
【第2句】:酒后之勇[jiǔ hǔ shī lóng]
【解釋】比喻嗜酒善飲、才高能詩的人。
【出處】清·丘逢甲《東山酒樓次柳汀韻》:“狂飲且共樓頭醉,酒虎詩龍各自豪?!?/p>
【示例】你這樣做只是酒后之勇,算不了什么
【第3句】:潰兵游勇[kuì bīng yóu yǒng]
【解釋】指逃散的士兵。
【出處】李昌《回憶民先隊》七:“國民黨部隊的潰兵游勇,帶槍到處搶劫肇事,很影響群眾的抗日情緒。”
【第4句】:萬夫之勇[wàn fū zhī yǒng]
【解釋】形容非常勇敢。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吾有萬夫之勇,豈懼他人哉!今夜乘著月色,正好使糧車行走?!?/p>
【示例】他還有二個兄弟,有萬夫之勇;一個妹子,有妖法之能;手下有許多徒弟,五千嘍兵。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十回
【第5句】:外怯內(nèi)勇[wài qiè nèi yǒng]
【解釋】外表顯得怯懦,實際卻很勇敢。
【出處】《三國志·魏志·荀攸傳》:“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p>
【第6句】:知恥近乎勇[zhī chǐ jìn hū yǒng]
【解釋】知道羞恥,已經(jīng)接近了勇敢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p>
【第7句】:萬夫不當之勇[wàn fū bù dāng zhī yǒng]
【解釋】當:抵擋。一萬個人也抵擋不住。形容非常勇敢。
【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想關云長但上陣處,憑著他坐下馬、手中刀、鞍上將,有萬夫不當之勇?!?/p>
【示例】你的萬夫不當之勇,就這樣被一兩個陰險的奸賊葬送了! ——郭沫若《孔雀膽》第四幕
【第8句】:裝怯作勇[zhuāng qiè zuò yǒng]
【解釋】本來膽怯,卻裝出勇敢的樣子。
【出處】魯迅《墳·“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以為'打死老虎’者,裝怯作勇,頗含滑稽,雖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卻怯得令人可愛?!?/p>
【第9句】:賁育之勇[bēn yù zhī yǒng]
【解釋】賁:孟賁;育:夏育。二人都是秦武王時的壯士。孟賁、夏育的勇氣。泛指壯士的勇氣。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力稱烏獲,捷言慶志,勇期賁育。”
【示例】愿抑賁育之勇,懷王霸之計。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3回
【第10句】:匹夫之勇[pǐ fū zhī yǒng]
【解釋】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力。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p>
【示例】你說盡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嬌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無及。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十三回
【第11句】:一夫之勇[yī fū zhī yǒng]
【解釋】猶言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力。
【出處】《三國志·魏志·荀彧傳》:“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zhàn)而禽也?!?/p>
【示例】郤谷悅禮樂,敦《詩》《書》,為晉元帥;杜預射不穿札,建平吳之勛。是知中權制謀,不取一夫之勇。 ——《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元年》
【第12句】:慈故能勇[cí gù néng yǒng]
【解釋】富有慈善心腸的人,就有勇氣。
【出處】《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p>
【第13句】:兼人之勇[jiān rén zhī yǒng]
【解釋】兼人:一人抵多人;勇:勇敢。抵得上幾個人的勇氣。形容十分勇敢。
【出處】《漢書·韓信傳》:“受辱于胯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p>
【示例】欲差官赍禮前去,天下慌亂,盜賊生發(fā),恐中途疏虞,你卻有兼人之勇,可當此任么?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五回
【第14句】:血氣方勇[xuè qì fāng yǒng]
【解釋】血氣:精力;方:正;勇:勇猛。憑一時感情沖動而迸發(fā)出的勇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夫子過孟賁遠矣?!彼巍ぶ祆浼ⅲ骸懊腺S血氣之勇。”
【第15句】:自矜其勇[zì jīn qí yǒng]
【解釋】矜:自以為賢能。自以為勇敢過人
【出處】明·周承邦《兵家要領·戒驕篇》:“驕則自高其功,自神其智,自矜其勇。”
【第16句】:無拳無勇[wú quán wú yǒng]
【解釋】拳:力氣,力量。沒有武力,也沒有勇氣。
【出處】《詩經(jīng)·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為亂階。”
【示例】我又無拳無勇,真沒有法,在手頭的只有筆墨,能寫這封信一類的不得要領的東西而已。 ——魯迅《兩地書》八
【第17句】:小怯大勇[xiǎo qiè dà yǒng]
【解釋】怯:害怕。遇小敵怯陣,見大敵勇猛。形容臨陣時的心理作用。也比喻對小事退讓,對大事力爭。
【出處】《東漢紀·世祖光武皇帝》:“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
【第18句】:豬突豨勇[zhū tū xī yǒng]
【解釋】豨:野豬。指拼命向前沖,不怕死的人(含貶義)。
【出處】《漢書·食貨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寡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
【第19句】:兵強將勇[bīng qiáng àng yǒng]
【解釋】兵力強盛,將領勇猛。形容軍力強大。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七回:“宋江等將勇兵強,打破了宛州、山南兩座城池?!?/p>
【示例】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3回:“臣李綱啟奏陛下,王善兵強將勇,久蓄異心。”
【第20句】:使智使勇[shǐ zhì shǐ yǒng]
【解釋】使:用。用人所長,以收其功。
【出處】《新唐書·侯君集傳》:“軍法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且郧笆ナ谷耍厥账L而棄所短?!?/p>
【第21句】:大智大勇[dà zhì dà yǒng]
【解釋】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氣。
【示例】我們很佩服他在處理此事過程中所展示的大智大勇。
【第22句】:大仁大勇[dà rén dà yǒng]
【解釋】形容為人仁義且勇敢。
【出處】曹靖華《采得百花釀蜜后》:“在'大夜彌天’的年代,他本著大仁大勇的精神,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p>
【第23句】:血氣之勇[xuè qì zhī yǒng]
【解釋】指憑一時感情沖動產(chǎn)生的勇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夫子過孟賁遠矣?!彼巍ぶ祆浼ⅲ骸懊腺S血氣之勇?!?/p>
【示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9回:“汝等不知兵法,只憑血氣之勇,強欲出戰(zhàn),致有此敗?!?/p>
【第24句】:自告奮勇[zì gào fèn yǒng]
【解釋】告:稱說,表示。主動要求擔任某項艱巨的任務。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三回:“這饒守原本只有這一個獅子國;因為上頭提倡游學,所以他自告奮勇,情愿自備資斧,叫兒子出洋?!?/p>
【示例】好心的漁戶自告奮勇,選拔了五十多名上等青年獵手,披弓帶箭前去尋找。 ——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六
【第25句】:將在謀不在勇[jiàng zài móu bù zài yǒng]
【解釋】謀:謀略;勇:勇猛。作為將帥,最重要的不是勇猛,而是謀略。
【出處】明·徐渭《英烈傳》第七十一回:“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示例】將在謀不在勇,徒靠這個軍器,恐不中用。這位傅大將軍,未免要臨陣蹉跌呢!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三十三回
“勇”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有勇有謀[yǒu yǒng yǒu móu]
【解釋】既勇敢,又有智謀。形容人智勇雙全。
【出處】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八回:“黃文金見秀全議論不凡,從行的又皆有勇有謀的人物,更自嘆服。”
【示例】肖飛雖然是心靈腿快,有勇有謀,但是這個任務他總覺著有不小的困難。 ——劉流《烈火金鋼》第十二回
【第2句】:奮勇爭先[fèn yǒng zhēng xiān]
【解釋】奮:振起,發(fā)揚。鼓起勇氣,沖在最前面。
【出處】明·瞿式耜《飛報首功疏》:“時各官兵陸續(xù)奔來,奮勇爭先,與賊死戰(zhàn)。”
【示例】清·吳璿《飛龍全傳》第25回:“一個個摩拳擦掌,奮勇爭先?!?/p>
【第3句】:大勇若怯[dà yǒng ruò qiè]
【解釋】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膽怯的樣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著冷靜。
【出處】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力辭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p>
【示例】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愛著他,要他藏鋒斂鍔,以成大器。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
【第4句】:精進勇猛[jīng jìn yǒng měng]
【解釋】原意是勤奮修行?,F(xiàn)指勇敢有力地向前進。
【出處】《無量壽經(jīng)》卷上:“勇猛精進,志愿無倦?!?/p>
【第5句】:銜勇韜力[xián yǒng tāo lì]
【解釋】銜:含;韜:掩藏。把勇氣和力量掩藏起來。比喻收斂鋒芒,等待時機成熟。
【出處】唐·柳宗元《奉平淮夷伯雅表》:“銜勇韜力,日思予殛。”
【第6句】:兵勇將猛[bīng yǒng jiàng měng]
【解釋】士兵勇敢,將帥勇猛。形容戰(zhàn)斗力很強。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6回:“訴說宋江等兵勇將猛,折了五將,全軍覆沒,特來懇告元帥,借兵報仇?!?/p>
【第7句】:余勇可賈[yú yǒng kě gǔ]
【解釋】余勇:剩下來的勇力;賈:賣。原意是說,我還有余力可賣,誰要就可以來買。表示還有力量沒有用完。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欲勇者賈余余勇?!?/p>
【示例】其在過渡以后,達于彼舉,躊躇滿志,其有余勇可賈與否,亦難料也。 ——清·梁啟超《過渡時代論》
【第8句】:見義勇為[jiàn yì yǒng wéi]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p>
【示例】見義勇為真漢子,莫將成敗論英雄。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
【第9句】:將勇兵雄[jiàng yǒng bīng xióng]
【解釋】將:將領;兵:士卒;雄:強有力。將領和士兵都英勇威武。形容軍隊戰(zhàn)斗力很強。
【出處】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憑著俺人強馬壯,將勇兵雄,覷劉玄德兵微將寡,一鼓而下,這一去必然平新野樊城?!?/p>
【示例】曹操將勇兵雄,袁紹尚能不怕?
【第10句】:一勇之夫[yī yǒng zhī fū]
【解釋】指只憑勇氣而不會使用計謀的人。
【出處】元·無名氏《連環(huán)計》第四折:“我兩個無過是一勇之夫,但有出力去處,自當效命,生死不辭。”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69回:“刻下諸將中沒有他的對手,究系一勇之夫?!?/p>
【第11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zhòng shàng zhī xià,bì yǒu yǒng fū]
【解釋】在豐厚的賞賜之下,一定有膽量去做的人。舊指用大量金錢、財物作鼓勵手段,可誘導人為之效力。
【出處】漢·黃石公《黃石公三略》上:“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士。”
【示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罰若明,其計必成。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
【第12句】:怯防勇戰(zhàn)[qiè fáng yǒng zhàn]
【解釋】小心設防,勇敢出戰(zhàn)。
【出處】《梁書·馮道根傳》:“怯防勇戰(zhàn),此之謂也。”
【示例】諸君不聞怯防勇戰(zhàn)?若俟寇逼城下,何暇及此!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四十回
【第13句】:奮勇前進[fèn yǒng qián jìn]
【解釋】奮:發(fā)揚。鼓起勇氣,一直向前。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左右二拒,一齊鳴鼓,鼓聲如雷,各各奮勇前進?!?/p>
【示例】我們要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奮勇前進。
【第14句】:激流勇退[jī liú yǒng tuì]
【解釋】勇:果敢;退:退卻,離去。比喻在官場得意時及時引退,以明哲保身。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五章:“田福軍一回來,他就激流勇退,也許會給省委造成一種他尊重上級決定,并且已改變對田福軍的看法,支持和信任他放手工作的印象?!?/p>
【第15句】:恃勇輕敵[shì yǒng qīng dí]
【解釋】恃:倚仗,仗恃。仗著自己勇敢而不把對手放在心上。
【出處】《舊唐書·蘇定方傳》:“又矯稱別奉圣旨,以知節(jié)恃勇輕敵,使文度為其節(jié)制,遂收軍不許深入?!?/p>
【示例】汝本恃勇輕敵而來,探吾虛實,于中取事,卻以甜言哄我。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十一回
【第16句】:勤勞勇敢[qín láo yǒng gǎn]
【解釋】勤奮勞動,有勇氣,有膽量。
【出處】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我們的人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
【第17句】:奮勇向前[fèn yǒng xiàng qián]
【解釋】奮發(fā)而努力鼓起勇氣朝前方挺進。
【出處】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那時軍隊有一種新氣象,官兵之間和軍民之間大體上是團結的,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滿了軍隊?!?/p>
【第18句】:智勇雙全[zhì yǒng shuāng quán]
【解釋】又有智謀,又很勇敢。
【出處】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某文通三略,武解六韜,智勇雙全 ?!?/p>
【示例】要講究策略,有勇有謀,智勇雙全。
【第19句】:奮勇當先[fèn yǒng dāng xiān]
【解釋】鼓起勇氣,趕在最前面。
【出處】《隋書·史祥傳》:“公竭誠奮勇,一舉克定?!?元·關漢卿《哭存者》第二折:“更有俺五百義兵家將,都要的奮勇當先,相持對壘?!?/p>
【示例】更有俺五百義兵家將,都要的奮勇當先,相恃對壘。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
【第20句】:智勇兼全[zhì yǒng jiān quán]
【解釋】既有智謀,又有勇氣,二者兼?zhèn)洹?/p>
【出處】明·張鳳翼《紅拂記·奸宄覬覦》:“我一向頗有窺西京之意,叵耐楊素那老兒威名甚重,智勇兼全,故此掩甲收兵,未遂所愿?!?/p>
【示例】若得似二位兄長這樣智勇兼全的出來,倡義領眾,四方之人,自然聞風響應。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
【第21句】:將勇兵強[jiàng yǒng bīng qiáng]
【解釋】將:將領;兵:士卒。將領和士兵都英勇頑強。形容軍隊戰(zhàn)斗力很強。
【出處】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折:“你道我將勇兵強有誰及,爭奈待罪犯歇馬在這云州地?!?/p>
【示例】我軍將勇兵強有誰能敵。
【第22句】:敢勇當先[gǎn yǒng dāng xiān]
【解釋】猶奮勇當先。比喻勇于承擔重任,領頭去干。
【出處】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四折:“若不是老相國雄才大略,和鏄諸敢勇當先,豈有今日。”
【示例】他每都能騎戰(zhàn)馬,出來的敢勇當先。 ——明·無名氏《紫泥宣》第一折
【第23句】:智勇兼?zhèn)鋄zhì yǒng jiān bèi]
【解釋】形容人既有智謀,又很勇敢。
【出處】《北齊書·段韶傳》:“段孝先忠亮仁厚,智勇兼?zhèn)?,親戚之中,唯有此子,軍旅大事,宜共籌之?!?/p>
【示例】此女獨從容就義,智勇兼?zhèn)洌词穬砸鄡H見。(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婦女》)
【第24句】:驍勇善戰(zhàn)[xiāo yòng shàn zhàn]
【解釋】驍:勇猛。指矯健勇猛,善于作戰(zhàn)。形容戰(zhàn)將英勇出色。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zhàn),每蕩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余人。”
【示例】旋由粵軍司令李烈鈞,引眾堵截,麾下都是銳卒,驍勇善戰(zhàn),非龍軍所能與敵。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四回
【第25句】:精兵勇將[jīng bīng yǒng jiàng]
【解釋】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將領。形容戰(zhàn)斗力很強的將士。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4回:“現(xiàn)受汝寧郡都統(tǒng)制,手下多有精兵勇將。”
【第26句】:急流勇進[jí liú yǒng jìn]
【解釋】在急流中勇敢前進,形容果斷、勇猛,一往無前。
【出處】宋·邵伯溫《邵氏見聞錄》:“以火箸畫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p>
【示例】人們站在這幅照片前,感到一種急流勇進的撼人力量。 ——何為《美的留影》
【第27句】:奮勇直前[fèn yǒng zhí qián]
【解釋】奮:振起。勇氣十足地直往前沖。形容在艱巨的任務或困難前不畏縮。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驅(qū)使,奮勇直前,水火不避?!?/p>
【第28句】:有勇知方[yǒu yǒng zhī fāng]
【解釋】有勇氣且知道義。
【出處】語出《論語·先進》:“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焙侮碳猓骸胺?,義方?!?/p>
【示例】圣天子以大將囑我,統(tǒng)爾三軍,凡三軍之士,各宜有勇知方,不負上意。 ——《四游記·鍾離將兵伐寇》
【第29句】:智名勇功[zhì míng yǒng gōng]
【解釋】有謀略、有膽量和功夫。形容人文武兼?zhèn)洹?/p>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p>
【示例】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宋·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
【第30句】:英勇善戰(zhàn)[yīng yǒng shàn zhàn]
【解釋】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戰(zhàn)。
【出處】鄧小平《軍隊整頓的任務》:“這說明我們軍隊的傳統(tǒng)是好的,是英勇善戰(zhàn)的?!?/p>
【第31句】:使智使勇,使貪使愚[shǐ zhì shǐ yǒng,shǐ tān shǐ yú]
【解釋】使:用;貪:不知足;愚:笨。用人所長,以收到好的功效。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點,以發(fā)揮他的長處。
【出處】《新唐書·侯君集傳》:“軍法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長而棄所短?!?/p>
【第32句】:英勇不屈[yīng yǒng bù qū]
【解釋】屈:屈服。勇敢出眾,不屈不撓。
【出處】鄧小平《工人階級要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作出優(yōu)異貢獻》:“各地都有大批先進分子不怕他們的白色恐怖,同他們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p>
【第33句】:英勇頑強[yīng yǒng wán qiáng]
【解釋】勇敢出眾,強硬不屈。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則是在他們面前表示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力,這就是給以殲滅戰(zhàn)的打擊?!?/p>
【示例】王朔《給我頂住》:“你還得機智靈活,英勇頑強,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p>
【第34句】:好勇斗狠[hào yǒng dòu hěn]
【解釋】狠:暴戾,兇惡,殘忍。愛逞威風,喜歡斗歐。形容人兇強好斗。
【出處】《孟子·離婁下》:“好勇斗很,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
【示例】兩位勇士都是好勇斗狠的,但他們兩人生長在一個地方,卻從沒有見過面。 ——郭沫若《齊勇士比武》
【第35句】:急流勇退[jí liú yǒng tuì]
【解釋】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卻。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時為了避禍而及時引退。
【出處】宋·蘇軾《贈善相程杰》詩:“火色上騰雖有數(shù),急流勇退豈無人?!?/p>
【示例】官人宜急流勇退,為山林娛老之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第36句】:有勇無謀[yǒu yǒng wú móu]
【解釋】只有勇氣,沒有計謀。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沖,缺乏計劃,不講策略。
【出處】唐·陸贄《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王)武俊蕃種,有勇無謀?!?/p>
【示例】畢豐有勇無謀,極貪酒色,不恤下人,嘍羅盡皆離心。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