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柔”的成語大全(69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柔腸百轉、能剛能柔、內柔外剛等含“柔”的成語69個,其中“柔”開頭的32個,“柔”結尾的7個,“柔”在中間的3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柔”開頭的成語
【第1句】:柔腸百轉[róu cháng bǎi zhuǎn]
【解釋】柔和的心腸打了無數的結。形容心中郁結著許多愁苦。
【出處】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你若不依著我正道,我若不指與你迷途,柳呵,你便柔腸百結,巧計千般,渾身是眼,尋不見,花枝兒般美少年。”
【示例】秋痕給跛腳提醒這一句,柔腸百轉,方覺一股刺骨的悲酸,非常沉痛!整整和跛腳對哭到天亮。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二十七回
【第2句】:柔媚嬌俏[róu mèi jiāo qiào]
【解釋】溫柔和順,嫵媚俏麗。
【示例】他帶來一個柔媚嬌俏的女孩。
【第3句】:柔能制剛[róu néng zhì gāng]
【解釋】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亦作“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出處】《后漢書·臧宮傳》:“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嵴叩乱?,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p>
【示例】看起來這兵法不過是柔能制剛,弱能勝強,以逸待勞,能勇能怯之意。 ——明·沈采《千金記》第五出
【第4句】:柔情俠骨[róu qíng xiá gǔ]
【解釋】溫柔的情態,俠義的性格。
【出處】《花月痕》第七回:“只有秋痕韻致天然,雖肌理瑩潔,不及我那紅卿,而一種柔情俠骨真與紅卿一模一樣?!?/p>
【第5句】:柔勝剛克[róu shèng gāng kè]
【解釋】柔:柔順;克:勝。一個以柔順取勝,一個以剛強取勝。比喻方法雖然各異,但是結果相同,都能取得成功。
【出處】《尚書·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p>
【第6句】:柔剛弱強[róu gāng ruò qiáng]
【解釋】柔:弱;剛:強。柔弱可以勝過剛強。
【出處】《老子》第三十六章:“柔之勝剛,弱之勝強?!?/p>
【第7句】:柔枝嫩條[róu zhī nèn tiáo]
【解釋】柔嫩的枝條。比喻溫柔美貌的妙齡女子。
【出處】明·高濂《玉簪記·詞媾》:“如本是柔枝嫩條,休比做墻花路草。”
【第8句】:柔遠懷來[róu yuǎn huái lái]
【解釋】安撫邊遠地區,懷柔歸附者。
【出處】唐·張九齡《敕劍南節度使王昱書》:“柔遠懷來,在卿良算?!?/p>
【第9句】:柔懦寡斷[róu nuò guǎ duàn]
【解釋】指軟弱面不果斷。
【出處】語出《韓非子·亡徵》:“緩心面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茹,通“懦”。
【示例】[邊鎬]及冠翹秀……后嗣主愛其博雅,累用之,然而柔懦寡斷,惟好釋氏。 ——宋·文瑩《玉壺清話》
【第10句】:柔遠能邇[róu yuǎn néng ěr]
【解釋】懷柔遠方,優撫近地。指安撫籠絡遠近之人而使歸附。
【出處】《書·舜典》:“柔遠能邇,惇德允元?!?/p>
【示例】瞻龍顏而有喜,肅虎拜以揚休,伏愿居安慮危,柔遠能邇。 ——明·張居正《擬唐回鶻嗢沒斯率眾內附賀表》
【第11句】:柔茹寡斷[róu rú guǎ duàn]
【解釋】柔茹:柔軟。指處事軟弱不果斷。
【出處】《韓非子·亡征》:“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第12句】:柔情密意[róu qíng mì yì]
【解釋】指溫柔親密的情意。
【出處】《紅樓夢》第一一一回:“內中紫鵑也想起自己終身一無著落……如今穿懸在寶玉屋內,雖說寶玉仍是柔情密意,究竟算不得什么,于是更哭得哀切。”
【第13句】:柔膚弱體[róu fū ruò tǐ]
【解釋】指柔弱的身體。
【出處】《三國志·魏志·王朗傳》:“且少小??啾蝗焯?,泰溫則不能便柔膚弱體,是以難可防護,而易用感慨?!?/p>
【第14句】:柔茹剛吐[róu rú gāng tǔ]
【解釋】軟的吃下去,硬的吐出來。比喻欺軟怕硬。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p>
【第15句】:柔心弱骨[róu xīn ruò gǔ]
【解釋】形容性情柔和。
【出處】《列子·湯問》:“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p>
【第16句】:柔筋脆骨[róu jīn cuì gǔ]
【解釋】柔弱的筋骨。比喻文章疲軟無力。
【出處】明·宋濂《〈王君子與文集〉序》:“士之有志于文者夥矣,抽青媲白,組織文繡,柔筋脆骨,點綴形似,徒夸艷乎?!?/p>
【第17句】:柔情蜜意[róu qíng mì yì]
【解釋】溫柔甜蜜的情意。
【出處】《收獲》1981年第1期:“瞪得圓溜溜的眼珠里,流露出只有傅連山才看得出來的柔情蜜意。”
【示例】你的柔情蜜意讓我難以忘懷。
【第18句】:柔腸百結[róu cháng bǎi jié]
【解釋】柔和的心腸打了無數的結;形容心中郁結著許多愁苦。
【出處】《花月痕》二七回:“秋痕給跛腳提醒這一句,柔腸百轉,方覺一股刺骨的悲酸,非常沉痛!整整和跛腳對哭到天亮。”
【示例】那姑娘終日悶悶不樂,一幅柔腸百結的模樣,讓人看了心酸。
【第19句】:柔情綽態[róu qíng chuō tai]
【解釋】指柔美的情態。
【出處】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瑰恣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
【第20句】:柔而不犯[róu ér bù fàn]
【解釋】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出處】《后漢書·胡廣傳》:“柔而不犯,文而有禮,忠貞之性,憂公如家?!?/p>
【第21句】:柔情似水[róu qíng sì shuǐ]
【解釋】柔:溫柔。溫柔的情感象水一樣。形容男女之間情思纏綿不斷。
【出處】宋·秦觀《鵲橋仙》詞:“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示例】見他穿一身白紗衫褲,頭上只帶著一排茉莉花條,趁著那楊柳纖腰,梨花白面,趁顯得柔情似水,媚態如春。 ——清·張春帆《九尾龜》六十二
【第22句】:柔腸寸斷[róu cháng cùn duàn]
【解釋】柔軟的心腸一寸一寸地斷開。形容女子的憂愁苦悶。
【出處】清·沙張白《再來詩讖記》:“先夫之亡,妾柔腸寸斷?!?/p>
【示例】淚盈盈,只怕柔腸寸斷,不忍來聽。 ——吳梅《風洞山·鴆媒》
【第23句】:柔能克剛[róu néng kè gāng]
【解釋】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同“柔能制剛”。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某素知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p>
【示例】你的性質,柔能克剛,你好好地耐,將來總有出頭露日的一天……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三
【第24句】:柔情媚態[róu qíng mèi tài]
【解釋】指柔美的情態。同“柔情綽態”。
【出處】清·李心衡《金川鎖記·陳生》:“[陳生]見一女子,年僅及笄,殆天人也……遂患心疾,輾轉昏憒中,忽憶柔情媚態,則啞然笑;又憶浮萍斷梗,何處追尋,則啜以泣。”
【第25句】:柔枝嫩葉[róu zhī nèn yè]
【解釋】柔軟嬌嫩的枝葉。比喻溫柔美貌的妙齡女子。
【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憶夫》:“綠茵盡摘不留,且莫惜明年難茂,柔枝嫩葉,多應人采揪。輕舒手,羅裙寬褪腰肢瘦。”
【示例】溫香軟玉世應稀,柔枝嫩葉誰能比?纖腰柳舞,翠裙影低,嬌喉鶯囀,《陽春》調低,謾夸西子多嬌麗。 ——明·謝讜《四喜記·花亭佳偶》
【第26句】:柔遠綏懷[róu yuǎn suí huái]
【解釋】安撫遠方歸順者。懷,歸附。
【出處】清·林則徐《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雖以天朝柔遠綏懷,亦不能任其藐玩,應即遵照新例,一體從重懲創。”
【第27句】:柔腸粉淚[róu cháng fěn lèi]
【解釋】指女子柔弱的心腸和含情的眼淚。形容女性的纏綿情意。
【出處】宋·歐陽修《踏莎行》詞:“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p>
【第28句】:柔中有剛[róu zhōng yǒu gāng]
【解釋】形容人的性格溫柔中帶有剛強。
【示例】他的性格是柔中有剛。
【第29句】:柔遠懷邇[róu yuǎn huái ěr]
【解釋】懷柔遠方,安撫內地。
【出處】后蜀·何光遠《鑒誡錄·誅利口》:“豈謂蜀國皇帝,柔遠懷邇,居安慮危?”
【第30句】:柔風甘雨[róu fēng gān yǔ]
【解釋】柔:溫和。和煦的春風和及時的春雨。泛指和風細雨。
【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四時》:“然則柔風甘雨乃至,百姓百壽,百蟲乃蕃。”
【第31句】:柔聲下氣[róu shēng xià qì]
【解釋】猶言低聲下氣。形容恭順謙卑的樣子。
【出處】清·沈起鳳《諧鐸·雞談》:“愿天下處閨房者,持予雄辯,壓彼雌風,毋柔聲下氣,養同木雞也?!?/p>
【示例】令長子珍就傅……嘗曰:'婦人舍言、容、工,無所謂德。言只柔聲下氣,容只衣飾整潔,工則針黹、紡績、酒漿、菹醢,終身不能盡?!?——《清史稿·列女傳一·鄭文清妻黎》
【第32句】:柔遠鎮邇[róu yuǎn zhèn ěr]
【解釋】安撫遠方,安定內地。
【出處】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移帝伊洛,定都酆鎬,柔遠鎮邇,實敬攸考。”
“柔”結尾的成語
【第1句】:能剛能柔[néng gāng néng róu]
【解釋】剛:剛強;柔:溫和。指可以溫和也可以強硬。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回:“竊謂夫為將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p>
【示例】以她的模樣年紀來說,實在不易再得個這樣的寶貝。能剛能柔才是本,她得瀎泧他一把兒。 ——老舍《駱駝祥子》十六
【第2句】:摧剛為柔[cuī gāng wéi róu]
【解釋】摧:挫敗。變剛強為柔順。
【出處】《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上乃赦季布,當是時,諸公皆多季布能摧剛為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時。”
【第3句】:玉軟花柔[yù ruǎn huā róu]
【解釋】形容女子嬌嫩柔弱,如花似玉。
【出處】宋·周紫芝《西江月》詞:“羅袖云輕霧薄,醉肌玉軟花柔。”元·王仲誠《中呂·粉蝶兒》套曲:“昨宴東樓,玳筵開舞裙歌袖,一團兒玉軟花柔。”
【示例】我那妃子啊,愁殺你玉軟花柔,要將途路趲。 ——清·洪昇《長生殿·驚變》
【第4句】:吐剛茹柔[tǔ gāng rú róu]
【解釋】柔:軟;剛:硬。吐出硬的,吃下軟的。比喻怕強欺軟。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p>
【示例】毛玠清公素履,司馬芝忠亮不傾,庶乎不吐剛茹柔。 ——《三國志·魏志·崔琰等傳贊》
【第5句】:做剛做柔[zuò gāng zuò róu]
【解釋】指用各種方法進行勸說。
【出處】《醒世姻緣傳》第五回:“又叫宅里再暖出一大瓶酒來與腳戶吃,做剛做柔的將腳戶打發散去。”又第四三回:“那禁子們做剛做柔的的解勸?!?/p>
【第6句】:百煉鋼化為繞指柔[bǎi liàn gāng huà wéi rào zhǐ róu]
【解釋】繞指柔:柔軟得能在手指上纏繞。經過百煉的鋼,竟然變成可以繞指的柔軟之物。比喻經歷失敗后變得無能為力。后用來比喻使火爆強硬的性情變得柔順。
【出處】清·曾樸《孽?;ā返谌寤兀骸白詮幕ù淝偌迊砗?,竟把他這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了。”
【第7句】:外剛內柔[wài gāng nèi róu]
【解釋】外表剛強而內在柔弱。同“內柔外剛”。
【出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議論》:“兵戈既起,將帥擅權,武吏功臣,過求姑息。邊蕃遠郡,得以驕矜,外剛內柔,上陵下替,此為屈辱又非多乎?”
【示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太祖推服桑維翰》:“邊藩遠郡,得以驕矜,外剛內柔,上陵下潛,此為屈辱又非多乎?!?/p>
“柔”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內柔外剛[nèi róu wai gāng]
【解釋】內心柔弱,外表剛強。亦作“外剛內柔”。
【出處】《周易·否》:“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p>
【示例】她是一個內柔外剛的女子。
【第2句】:能柔能剛[néng róu néng gāng]
【解釋】柔:溫和;剛:剛強。指可以溫和也可以強硬。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0回:“竊謂夫為將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
【示例】然有道者,固能柔能剛,能弱能強。 ——梁啟超《王荊公傳》第11章
【第3句】:優柔厭飫[yōu róu yàn yù]
【解釋】比喻為學之從容求索,深入體味。同“優柔饜飫”
【出處】明·宋濂《故東吳先生吳公墓碣銘》:“遐爾學徒,爭奔走其門,先生隨其資器,孳孳訓迪,必使優柔厭飫而后已?!?/p>
【第4句】:恬言柔舌[tián yán róu shé]
【解釋】猶言甜言蜜語。
【出處】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書》:“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違己者?!?/p>
【第5句】:以柔克剛[yǐ róu kè gāng]
【解釋】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p>
【示例】他要拼老命,孤注一擲,我們則要忍耐,力避同敵人正面交鋒,以柔克剛,在敵人的后方狠狠地打。 ——李連慶《風云急》
【第6句】:剛亦不吐,柔亦不茹[gāng yì bù tǔ,róu yì bù rú]
【解釋】剛:硬、強;柔:軟、弱;茹:吃。對強硬的不害怕,對軟弱的不欺侮。形容不欺軟怕硬。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
【第7句】:似水柔情[sì shuǐ róu qíng]
【解釋】柔:溫柔。溫柔的情感象水一樣。形容男女之間情思纏綿不斷。
【出處】宋·秦觀《鵲橋仙》詞:“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第8句】:優柔無斷[yōu róu wú duàn]
【解釋】優柔:猶豫不決。指做事猶豫,拿不定主意。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
【示例】前后七上疏請除罷釋氏,詞皆激切,帝春秋高而優柔無斷。 ——元·釋念常《佛祖通載》卷十一
【第9句】:舌柔順終以不弊 [shé róu shùn zhōng yǐ bù bì]
【解釋】弊:破壞。道家認為舌軟易存,齒硬易折。比喻為人、說話柔順,才能避免禍患。
【出處】《孔叢子·抗志》:“老萊子曰:'子不見夫齒乎?雖堅剛,卒盡相摩;舌柔順,終以不弊。”
【第10句】:仁柔寡斷[rén róu guǎ duàn]
【解釋】謂柔弱而缺乏主見。
【出處】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則仁柔寡斷之主,漢獻、唐昭之儔耳!”
【第11句】:溫柔鄉[wēn róu xiāng]
【解釋】比喻女色迷人之所。
【出處】漢·伶玄《飛燕外傳》:“是夜進合德,帝大悅,以輔屬體,無所不靡,謂為溫柔鄉?!?/p>
【示例】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一回:“乃流寓于眾香國之溫柔鄉,而自號花也憐儂云。”
【第12句】:茹柔剛吐[rú róu gāng tǔ]
【解釋】柔:軟;剛:硬。吃下軟的,吐出硬的。比喻怕強欺軟。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第13句】:優柔不斷[yōu róu bù duàn]
【解釋】優柔:猶豫不決。指做事猶豫,缺乏決斷。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九:“貢禹、薛廣德、韋元成、匡衡也,四人皆握娖自好,當優柔不斷之朝,無所規救。”
【示例】自太祖開基,太宗承統,其中列圣相傳,并無荒淫暴虐之主,只是優柔不斷,姑息為心。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一回
【第14句】:外柔中剛[wài róu zhōng gāng]
【解釋】柔:柔弱;中:內心。外表柔和而內心剛正。
【出處】《新唐書·盧坦傳》:“姚大夫外柔中剛,監軍若侵之,必不受。我留,恐及禍?!?/p>
【第15句】:優柔失斷[yōu róu shī duàn]
【解釋】優柔:猶豫不決。形容遇事猶豫,不能當機立斷。
【出處】《舊唐書·高祖紀論》:“由是攫金有恥,伏莽知非,人懷漢道之寬平,不責高皇之慢罵。然而優柔失斷,浸潤得行,誅文靜則議法不從,酬裴寂則曲恩太過?!?/p>
【第16句】:手如柔荑[shǒu rú róu tí]
【解釋】荑:剛長出的茅草。比喻女子的手纖細柔嫩。
【出處】《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p>
【示例】燈下端詳,越加嬌艷,但看她眉如遠山,面如芙蕖,膚如凝脂,手如柔荑,低鬟弄帶,真個銷魂。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六十一回
【第17句】:溫柔體貼[wēn róu tǐ tiē]
【解釋】溫順關懷體貼。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20回:“襲人才將心事說出,蔣玉菡也深為嘆息敬服,不敢勉強,并越發溫柔體貼,弄得個襲人真無死所了?!?/p>
【第18句】:溫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解釋】溫柔:溫和柔順;敦厚:厚道。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
【出處】《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p>
【示例】依孔子的見解,詩的靈魂是要“溫柔敦厚”的。 ——聞一多《詩人的橫蠻》
【第19句】:剛克柔克[gāng kè róu kè]
【解釋】鍘:剛強;克:制伏,克服;柔:柔和。以剛強制勝或以柔和制勝。指根據不同的情況而采用不同的辦法來解決。
【出處】《尚書·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一曰剛克,一曰柔克。”
【第20句】:剛柔相濟[gāng róu xiāng jì]
【解釋】剛強的和柔和的互相調劑。
【出處】《周易·蒙》:“剛柔節也?!?/p>
【示例】凡為將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第21句】:優柔寡斷[yōu róu guǎ duàn]
【解釋】優柔:猶豫不決;寡:少。指做事猶豫,缺乏決斷。
【出處】《韓非子·亡征》:“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p>
【示例】他做什么事都沒有主見,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
【第22句】:外柔內剛[wài róu nèi gāng]
【解釋】柔:柔弱;內:內心。外表柔和而內心剛正。
【出處】《晉書·甘卓傳》:“卓外柔內剛,為政簡惠?!?/p>
【示例】張季德《一家有一家的事》:“好在他的妻子很賢惠,外柔內剛,精明強干。”
【第23句】:陰柔害物[yīn róu hài wù]
【解釋】陰:暗地里;柔:溫柔;害物:殘害萬物。外表上一團和氣,內心里陰險狠毒。
【出處】《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p>
【示例】李義府陰柔害物,人謂之笑里藏刀;李林甫奸詭諂人,世謂之口蜜腹劍。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
【第24句】:優柔魘飫[yōu róu yàn yù]
【解釋】優柔:不慌不忙地;魘:吃飽后滿足的樣子;飫:飽食。比喻從容舒緩地體味其含義,并從中得到滿足。
【出處】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魘而飫之,使自趨之?!?/p>
【第25句】:茹柔吐剛[rú róu tǔ gāng]
【解釋】柔:軟;剛:硬。吃下軟的,吐出硬的。比喻怕強欺軟。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示例】梁啟超《中俄交涉與時局之危機》:“利用我茹柔吐剛之劣根性?!?/p>
【第26句】:以柔制剛[yǐ róu zhì gāng]
【解釋】以:用。柔:柔和。制:制服。剛:剛強。用柔和的辦法去制服剛強的。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示例】《清史稿·河渠志》:“專在固守高偃,實得全河關鍵,以柔制剛,其法最善。”
【第27句】:葬用柔日[zàng yòng róu rì]
【解釋】柔日:天干中的乙、丁、己、辛、癸五天,其余五天為剛日。春秋時代習俗,死者埋葬必須選擇柔日
【出處】清·顧炎武《日知錄·經義·葬用柔日》:“春秋葬用柔日,漢人不知此義,皆用剛日。”
【第28句】:優柔饜飫[yōu róu yàn yù]
【解釋】比喻為學之從容求索,深入體味。亦作“優柔厭飫”。
【出處】語出晉·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
【示例】如此然后求諸四君子之全書,沉潛反覆,優柔饜飫,以致其博而反諸約焉。 ——清·戴名世《〈四書朱子大全〉序》
【第29句】:懷柔天下[huái róu tiān xià]
【解釋】懷柔:舊指統治者用政治手腕籠絡人心,使之歸順。使天下歸服。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
【第30句】:剛中柔外[gāng zhōng róu wài]
【解釋】剛:剛硬,堅強;中:里,內心;柔:軟弱,柔和。表面柔順,內里剛強。指人外柔而內剛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內藏殺機的策略。
【出處】《三十六計·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后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