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趨”的成語大全(58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趨前退后、畫地而趨、亦趨亦步等含“趨”的成語58個,其中“趨”開頭的20個,“趨”結尾的10個,“趨”在中間的2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趨”開頭的成語
【第1句】:趨前退后[qū qián tuì hòu]
【解釋】形容猶豫害怕欲進又退的樣子。
【出處】元·曾瑞《留鞋記》楔子:“我見他趨前退后,待言語卻又早緊低頭。”
【示例】那小娘子抬頭觀省,遠遠的也認得是樂小舍人,見他趨前退后,神情不定,心上也覺可憐。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三
【第2句】:趨人之急[qū rén zhī jí]
【解釋】熱心主動幫助別人解決困難。
【出處】《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史記·游俠列傳》:“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趨人之急,甚已之私。”
【第3句】:趨之若鶩[qū zhī ruò wù]
【解釋】趨:快走;鶩:野鴨。象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著趕去。
【出處】《明史·蕭如薰傳》:“如薰亦能詩,士趨之若鶩,賓客常滿。”
【示例】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鶩呢!(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第4句】:趨炎附熱[qū yán fù rè]
【解釋】趨:奔走;熱:比喻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示例】止有白長吉一味趨炎附熱,說妹子是窮骨頭,要跟恁樣餓莩,壞他體面。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五
【第5句】:趨名逐利[qū míng zhú lì]
【解釋】趨:奔向;逐:追逐。比喻自私自利,只追求個人的名譽和利益。
【出處】唐·唐求《山居偶作》:“趨名逐利身,終日走風塵。”
【示例】我自都中起身,覺得人生世上,趨名逐利,毫無趣味。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五回
【第6句】:趨炎附勢[qū yán fù shì]
【解釋】趨:奔走;炎:熱,比喻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示例】所有朋誼及那些趨炎附勢的,男男女女,都擁擠望周府來。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十五回
【第7句】:趨炎趕熱[qū yán gǎn rè]
【解釋】趨:奔走,投靠。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明·康海《中山狼》第四折:“稍覺冷落,卻便別處去趨炎趕熱,把那窮交故友撇在腦后。”
【第8句】:趨權附勢[qū quán fù shì]
【解釋】趨:奔走;權: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宋·李覯《名公手書·蕭注》:“注鄙人,然而有志于圣賢之術,心銘足下之道,故發此書以聞,非今之趨炎附勢輩,聞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為是非。”
【示例】我只要趨權附勢,那里管殺人媚人。 ——明·楊珽《龍膏記·羅織》
【第9句】:趨吉避兇[qū jí bì xiōng]
【解釋】謀求安吉,避開災難。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2回:“吾等問于高明之人,當趨吉避兇。”
【示例】誰都想趨吉避兇。
【第10句】:趨時奉勢[qū shí fèng shì]
【解釋】迎合時尚,依附權勢。多用作貶義。同“趨時附勢”。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若是他得了官時去看他,教人道我趨時奉勢。”
【第11句】:趨時附勢[qū shí fù shì]
【解釋】迎合時尚,依附權勢。多用作貶義。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如此人趨時附勢以得富貴而自為樂者也。”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二》:“蓋趨時附勢人情則然,古今所同也。何責于薄俗哉?”
【示例】指親托故廝還,趨時附勢故相干。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
【第12句】:趨炎慕勢[qū yán mù shì]
【解釋】趨:奔走,投靠;炎:熱。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三回:“至于冷祝夫妻、都飆母子,一味不過利其所有,趨炎慕勢,奴顏婢膝,昏夜乞憐,與那街坊上的花子何異?”
【第13句】:趨勢附熱[qū shì fù rè]
【解釋】趨:奔走,投靠。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示例】趨勢附熱的人往往丟失的是人格。
【第14句】:趨舍異路[qū shě yì lù]
【解釋】趨舍:趨向或舍棄,進取或退止。指遵循和舍棄的道路不同。
【出處】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仆與李陵趨舍異路,素非相善也。”
【示例】科舉不改,聰明之士,皆務習帖括,以取富貴,趨舍異路,能俯就乎? ——清·梁啟超《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第15句】:趨之如鶩[qū zhī rú wù]
【解釋】趨:快走;鶩:野鴨。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競相追逐某一事物。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27回:“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鶩呢!”
【示例】早上起來還沒吃東西,自然大家趨之如鶩。 ——茅盾《脫險雜記》
【第16句】:趨利避害[qū lì bì hài]
【解釋】趨向有利的一面,避開有害的一面。
【出處】漢·霍谞《奏記大將軍梁商》:“至于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
【示例】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過程中趨利避害。 ——鄧小平《解放思想,獨立思考》
【第17句】:趨吉逃兇[qū jí táo xiōng]
【解釋】趨:趨向。趨向吉祥避開災難。
【出處】明·張鳳翼《灌園記·田單鐵籠》:“即墨近城東,不須憂恐,趨吉逃兇,仗劍當陪奉,管取平安保我宗。”
【第18句】:趨炎奉勢[qū yán fèng shì]
【解釋】趨:奔走,投靠。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7回:“且說外面這些趨炎奉勢的朋友,先前賈宅有事都遠避不來,今兒賈政襲職,知圣眷尚好,大家都來賀喜。”
【第19句】:趨舍有時[qū shě yǒu shí]
【解釋】趨舍:趨向或舍棄,進取或后退。比喻人的得失、升降有一定的時機。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
【第20句】:趨之若騖[qū zhī ruò wù]
【解釋】鶩:鴨。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著趕去。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27回:“白云觀就是他納賄的機關,高道士就是他作惡的心腹,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騖呢!”
【示例】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馳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趨之若騖。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
“趨”結尾的成語
【第1句】:畫地而趨[huà dì ér qū]
【解釋】趨:疾走。只在規定的范圍內行動。比喻不知變通。
【出處】《莊子·人世間》:“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第2句】:蟻附蠅趨[yǐ fù yíng qū]
【解釋】如蟻附膻,如蠅逐臭。指攀附奉承別人。
【示例】為人不能學蟻附蠅趨一樣實際。
【第3句】:禹行舜趨[yǔ xíng shùn qū]
【解釋】原指僅模仿圣賢之外表而不注意內在的品德修養。后亦用以形容舉止循規蹈距。
【出處】《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楊倞注:“但宗圣人之威儀而已矣。”
【示例】彼見夫盛名鼎鼎之先輩,明目張膽以為鄉黨自好者所不為之事,而其受社會之崇拜,享學界之尸祝自若也,則更何必自苦以強為禹行舜趨之容也。 ——梁啟超《論私德》
【第4句】:同欲相趨[tóng yù xiāng qū]
【解釋】欲望相同,趨向一致。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第5句】:大勢所趨[dà shì suǒ qū]
【解釋】大勢:指整個局勢。整個局勢發展的趨向。
【出處】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示例】解放區人民的力量,大后方人民的力量,國際形勢,大勢所趨,使得國民黨不得不承認這些東西。 ——毛澤東《關于重慶談判》
【第6句】:亦步亦趨[yì bù yì qū]
【解釋】原意是說,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張,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
【示例】尾巴主義是成功的仇敵。刊物內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趨”,那是刊物的尾巴主義。 ——鄒韜奮《經歷·幾個原則》
【第7句】:惟利是趨[wéi lì shì qú]
【解釋】一心為利,別的什么都不顧。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若以罪之大小而論,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輩無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趨,豈知善惡果報之道。”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77回:“惟利是趨,不顧后患。”
【第8句】:尺步繩趨[chǐ bù shéng qū]
【解釋】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申為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出處】宋·蘇洵《廣士》:“而繩趨尺步,華言華服者,往往反擯棄不用。”
【示例】以彼其文,豈不周規折矩,尺步繩趨,佳乎否乎?(清·馮桂芬《復莊衛生書》)
【第9句】:一步一趨[yī bù yī qū]
【解釋】步:行走;趨:快走。別人走一步,他也走一步。形容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9回:“只好疊著精神,穩著步兒,探著腰兒,挺著胸兒,直著頸兒,一步一趨,望前而行。”
【示例】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老頑固們還更罵我是維新派,是一步一趨在學周孝懷、周觀察。”
【第10句】:唯利是趨[wéi lì shì qū]
【解釋】唯:只有。一心求利,別的什么都不顧。
【出處】《左傳·成公十三年》:“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示例】故凡待援于人者,類為人所持以自斃。況夷狄之唯利是趨,不可以理感情合者乎?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德宗》
“趨”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亦趨亦步[yì qū yì bù]
【解釋】形容事事追隨和模仿別人。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
【示例】茲及為矩為規,亦趨亦步。 ——清·張學誠《文史同義·言公下》
【第2句】:附炎趨熱[fù yán qū rè]
【解釋】比喻趨附時貴權勢。
【出處】明·王錂《春蕪忘·宴賞》:“下官楚大夫登徒履便是,附炎趨熱,色厲內茬。”
【第3句】:逐名趨勢[zhú míng qū shì]
【解釋】追求名聲和權勢。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交際》:“世俗之人,交不論志,逐名趨勢,熱來冷去,見過不改,視迷不救。”
【第4句】:背本趨末[bèi běn qū mò]
【解釋】古代常以農業為本,手工、商賈為末。指背離主要部分,追求細微末節。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上》:“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趨末。”
【示例】民多背本趨末,或有饑寒之色。 ——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
【第5句】:去本趨末[qù běn qū mò]
【解釋】指棄農經商。同“去本就末”。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高誘注:“……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
【第6句】:繩趨尺步[shéng qū chǐ bù]
【解釋】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申為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出處】宋·蘇洵《廣士》:“而繩趨尺步,華言華服者,往往反擯棄不用。”
【示例】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 ——《宋史·朱熹傳》
【第7句】:避兇趨吉[bì xiōng qū jí]
【解釋】避開兇險,趨向吉祥。
【出處】宋·王觀國《學林·詩卜》:“曾參不入勝母,漢祖不留柏人,避兇趨吉,所不可廢。”
【示例】想伊必是大仙,休咎事曾經明辨,論避兇趨吉,惟人當自先。 ——明·沈鯨《雙珠記·真武靈隱》
【第8句】:齊趨并駕[qí qū bìng jià]
【解釋】猶言并駕齊驅。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1回:“甲寅以后為文明華敷之世,雖燦爛可觀,尚不足與他國齊趨并駕。”
【第9句】:云趨鶩赴[yún qū wù fù]
【解釋】比喻從四方奔赴而至。
【出處】清·魏源《淮北票鹽志敘》:“夫票鹽售價不及綱鹽之半,而綱商岸懸課絀,票商云趨鶩赴者,何哉?”
【第10句】:阿時趨俗[ē shí qū sú]
【解釋】阿:迎合。迎合時尚和世俗。
【出處】惲代英《再復畢幾庵書》:“故辦雜志者,當研究社會心理。然此決非阿時趨俗,只以順其勢而利導之耳。”
【第11句】:鳧趨雀躍[fú qū què yuè]
【解釋】鳧:野鴨。象野鴨那樣快跑,象鳥雀那樣跳躍。形容十分歡欣的樣子。
【出處】唐·盧照鄰《窮魚賦》:“漁者觀焉,乃具竿索,集朋黨,鳧趨雀躍,風馳電往,競下任公之釣,爭陳豫且之網。”
【示例】聞之者鳧趨雀躍,見之者足蹈手舞,非測日之表可儔,非凌云之梯足數。 ——唐·梁涉《長竿賦》
【第12句】:急趨無善跡[jí qū wú shàn jì]
【解釋】比喻辦事求快就不可能盡善盡美。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長卿首尾溫麗,枚皋時有累句。故知疾行無善跡也。”《舊唐書·朱敬則傳》:“然而急趨無善跡,促柱少和聲,拯溺不規行,療饑不足食。即向時之妙策,乃當今之芻向也。”
【第13句】:隨聲趨和[suí shēng qū hé]
【解釋】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么說,就跟著怎么說。見“隨聲附和”。
【出處】宋·孔煒《文安謚議》:“其學務窮本原,不為章句訓話,其持論雄杰卓立,不茍隨聲趨和。”
【第14句】:避難趨易[bì nán qiù yì]
【解釋】指避開困難的而揀容易的做。
【出處】見“避難就易”。
【示例】這就因為以前不承認簡體字的合法地位的原故,因為群眾寫字的習慣總是避難趨易的。 ——《人民日報》19【第55句】:【第6句】:1
【第15句】:群蟻趨膻[qún yǐ qū shān]
【解釋】膻:羊臊氣。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
【出處】梁啟超《說國風》:“國人之慕西風,若群蟻之趨膻。”
【第16句】:蜂趨蟻附[fēng qū yǐ fù]
【解釋】比喻很多人迎合投靠。
【出處】《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聯升社學和鐘鏞社學》:“果然蜂趨蟻附,攘攘熙熙,誠不出神靈所料者矣。”
【第17句】:避俗趨新[bì sú qū xīn]
【解釋】指舍棄舊俗而追求新潮。
【出處】葉圣陶《未厭集·苦辛》:“'拜年’有什么意義呢?無非是崇尚虛文的陋俗罷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趨新。”
【第18句】:巧偽趨利[qiǎo wěi qū lì]
【解釋】巧:奸詐。偽:虛偽。趨:追求,靠近、趨向。奸詐虛偽,唯利是圖,唯勢是從。
【出處】《漢書·地理志下》:“周人之失,巧偽趨利。”
【示例】凡巧偽趨利之徒群集之處,定是聚斂無厭之官藏身之地。
【第19句】:堯趨舜步[yáo qū shùn bù]
【解釋】①指如堯舜之行。頌揚帝王的儀容舉止。②指堯舜的德政。比喻政局穩定而清明。
【出處】《宋史·樂志十三》:“皇帝降席,流云四開;堯趨舜步,下躡天階。”
【示例】先帝猶是堯趨舜步之時,我皇上已處禹馳湯驟之世。 ——黃鴻壽《假飾立憲及組織貴族內閣》
【第20句】:行合趨同[xíng hé qū tóng]
【解釋】行為志趣相同。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
【第21句】:摳衣趨隅[kōu yī qū yú]
【解釋】摳:提;隅:角落。提起衣襟,走到角落坐下。古時指見到尊長時應有的禮貌。
【出處】《禮記·曲禮上》:“毋踐屨,勿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喏。”
【示例】望退食之余,許其摳衣趨隅,進而教之。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卷一百二十
【第22句】:蠅趨蟻附[yíng qū yǐ fù]
【解釋】像蒼蠅樣往來飛逐,像螞蟻般紛紛聚集。比喻許多人向一個有吸引力的地方集中。含貶義。
【出處】《隋書·高祖紀》:“申部殘賊,充斥一隅,蠅飛蟻聚,攻州略地。”
【示例】較之今日蠅趨蟻附,戀戀于勢利之場者,大相遠矣。 ——清·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一回
【第23句】:追趨逐耆[zhuī qū zhú shì]
【解釋】指追逐時尚。
【出處】《漢書·揚雄傳下》:“今夫弦者,高張急徽,追趨逐耆,則坐者不期而附矣;試為之施《咸池》,揄《六莖》,發《蕭韶》,詠《九成》,則莫有和也。”顏師古注:“追趨逐耆,隨所趨向愛耆而追逐之也。趨,讀趣,耆,讀嗜。”
【第24句】:東趨西步[dōng qū xī bù]
【解釋】指相背而行。
【出處】漢·焦贛《易林·比之損》:“二人異路,東趨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處。”
【第25句】:逐新趨異[zhú xīn qū yì]
【解釋】逐:追逐。指追求新奇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夫吃文為患,生于好詭,逐新趨異,故喉唇糾紛;將欲解結,務在剛斷。”
【第26句】:褪后趨前[tuì hòu qū qián]
【解釋】形容前前后后向人獻殷勤。
【出處】元·賈仲明《荊楚臣重對玉梳記》第三折:“你道是如何發付,我索避著不做。我這里斂袂回身,褪后趨前,眼笑眉舒。”
【示例】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著笑臉兒褪后趨前。 ——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
【第27句】:一趨一步[yī qū yī bù]
【解釋】趨:快走;步:慢走。形容緊跟著人家走。也比喻模仿或追隨別人。
【出處】明·湯顯祖《復俞淳初侍御書》:“舍親易瑞之一趨一步,自是孔門卓爾。”
【示例】隨伴舞蹈群傀儡,一趨一步真奇特。 ——陳毅《崖縣看京劇,有小丑表演絕佳》
【第28句】:附勢趨炎[fù shì qū yán]
【解釋】指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
【出處】明·無名氏《贈書記·奚媽辨本》:“朝庭一時無公道,我難道附勢趨炎,把是非顛倒。”
【示例】附勢趨炎吾不慣,卑躬屈膝太無顏。 ——粵劇《搜書院》第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