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隙”的成語大全(5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隙中觀斗、鑿空投隙、一隙不通等含“隙”的成語56個,其中“隙”開頭的4個,“隙”結尾的33個,“隙”在中間的19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隙”開頭的成語
【第1句】:隙中觀斗[xì zhōng guān dòu]
【解釋】隙:門隙,門縫。從門縫中看爭斗。比喻不能看到整個情況。
【出處】宋·蘇軾《超然臺記》:“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如隙中之觀斗,又烏知勝負之所在?”
【第2句】:隙大墻壞[xì dà qiáng huài]
【解釋】墻縫大了就要倒。比喻錯誤不及時糾正,就會造成禍害。
【出處】《商君書·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第3句】:隙穴之窺[xì xué zhī kuī]
【解釋】比喻執著地努力,最后達到目的。
【出處】清·龔自珍《太倉王中堂奏疏書后》:“掞區區抱螻蟻之忠,逞隙穴之窺,于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奏請冊立皇太子,疏前后十余上。”
【第4句】:隙末兇終[xì mò xiōng zhōng]
【解釋】隙:嫌隙,仇恨;兇:殺人;終、末:最后,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出處】《后漢書·王丹傳》:“張、陳兇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示例】休言婚媾本相親,隙末兇終反喪身。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十二回
“隙”結尾的成語
【第1句】:鑿空投隙[záo kōng tóu xì]
【解釋】指尋找時機、捏造罪名。
【出處】《新唐書·酷吏傳序》:“推劾之吏,以嶮責痛詆為功,鑿空投隙,相矜以殘。”
【第2句】:窺伺間隙[kuī sì jiàn xì]
【解釋】窺:暗中觀察;伺:守候,等待機會。暗中觀察,準備伺機采取行動。
【出處】漢·吾丘壽王《驃騎論功論》:“內用商鞅、李斯之謀,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窺間伺隙,既并海內之后,以威力為至道,以權詐為要術。”
【示例】必能使寇賊奸宄不敢窺伺間隙,則江淮足以高枕而臥。 ——唐·獨孤及《為杭州李使君論李藏用守杭州功表》
【第3句】:抵瑕蹈隙[dǐ xiá dǎo xì]
【解釋】隙:裂縫,間隙。指攻擊別人的弱點或錯誤。
【出處】唐·柳宗元《答問》:“而仆乃蹇淺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示例】要請人幫忙,想抵瑕蹈隙揀人的便宜,要先懂萬國公法,不然處處授人權柄。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4句】:逾墻鉆隙[yú qiáng zuān xì]
【解釋】逾:越過;鉆:穿孔,打眼。越墻、鉆洞。指對女子作挑逗的行為。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示例】妾與君無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逾墻鉆隙,何能白首。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
【第5句】:伺瑕導隙[sì xiá dǎo xì]
【解釋】指尋釁生事。
【出處】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日本必欲取之者,非報德也,非助英也,蓋欲伺瑕導隙,借以問鼎神州。”
【第6句】:騏驥過隙[qí jì guò xì]
【解釋】形容時間過得飛快。
【出處】《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第7句】:可乘之隙[kě chéng zhī xì]
【解釋】隙:空子,機會。可以被對方利用的弱點、空隙。
【出處】宋·晁補之《雞肋集》:“當是時,皆有可乘之隙,而中國不可取。”
【示例】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第8句】:睚眥之隙[yá zì zhī xì]
【解釋】睚眥:發怒時瞪眼睛;隙:嫌隙。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嫌隙。比喻極小的怨恨。
【出處】《三國志·魏志·董卓傳》:“今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絢,民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禍亂。”
【示例】當此南北交訌,奈何與市井細民,申勃谿之談,修睚眥之隙乎。 ——《明史·黃道周傳》
【第9句】:攻瑕蹈隙[gōng xiá dǎo xì]
【解釋】瑕:瑕疵;蹈:踩。攻擊瑕疵,蹈住縫隙。比喻利用對方的弱點進行攻擊。
【出處】章炳麟《讀<日本國治>》:“忠憤者因是以攻瑕蹈隙,欲致屆幕府而先倡攮夷之議。”
【第10句】:滌瑕蹈隙[dí xiá dǎo xī]
【解釋】指攻擊別人的弱點或錯誤。
【第11句】:指瑕造隙[zhǐ xiá zào xì]
【解釋】猶言尋找事端,制造分裂。瑕,玉上的斑點。隙,裂縫。
【出處】宋·朱熹《少帥魏國張公行狀下》:“彼或內變既平,指瑕造隙,肆無厭之欲,發難從之請,其將何詞以對?”
【第12句】:乘間伺隙[chéng jiàn sì xì]
【解釋】利用空隙或漏洞以等待機會。
【出處】晉·傅玄《傅子》:“分任授職,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
【示例】陛下初攬政事,乃小人乘間伺隙之時也。 ——宋·范祖禹《論聽政》
【第13句】:乘間投隙[chéng jiān tóu xì]
【解釋】乘機挑撥離間。
【出處】宋·辛棄疾《九議之一》:“然而特怵于天下之士不樂于吾之說,故切切然議之,遂使小人乘間投隙,持一偏可喜之論以媒己私利。”
【示例】萬一防閑闊略,不幸有李園,呂不韋之徒乘間投隙,豈細故哉。 ——清·張廷玉《明史·徐文華傳》
【第14句】:乘堅伺隙[chéng jiān sì xì]
【解釋】鉆空子等待時機。
【出處】晉·傅玄《傅子》:“分任授職,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
【第15句】:窺間伺隙[kuī jiàn sì xì]
【解釋】窺:暗中觀察;伺:守候,等待機會。暗中觀察,準備伺機采取行動。
【出處】漢·吾丘壽王《驃騎論功論》:“(秦)內用商鞅、李斯之謀,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窺間伺隙,既并海內之后,以威力為至道,以權詐為要術。”
【示例】彼謂釁皆由我,窺間伺隙,造此紛壇,亦理所應有也。 ——明·朱之瑜《與佐藤彌四郎書》
【第16句】:乘間抵隙[chéng jiān dǐ xì]
【解釋】指趁機鉆空子。
【出處】清·黃遵憲《駁革命書》:“于是浮浪之士,失職這徒,乘間抵隙。”
【示例】他們暗藏于抗戰陣營中,乘間抵隙,便利私圖,呼朋引類,施其魔力。 ——《中共中央為紀念抗戰兩周年對時局的宣言》
【第17句】:連抵其隙[lián dǐ qí xì]
【解釋】連續攻擊他談話中的漏洞。
【示例】他的話連抵其隙,讓他沒有還擊的機會。
【第18句】:伺間候隙[sì jiàn hòu xì]
【解釋】利用空隙或漏洞以等待機會。
【出處】晉·傅玄《傅子》:“分任授職,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晉書·王彌等傳論》:“王彌好亂樂禍,挾詐懷奸,命儔嘯侶,伺間候隙。”
【第19句】:觀釁伺隙[guān xìn sì xì]
【解釋】釁、隙:破綻、漏洞。探察對方的破綻、漏洞,以待時機。
【出處】《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且阻兵無眾,古之明鑒,誠宜暫息進取小規,以蓄士民之力,觀釁伺隙,庶無悔吝。”
【第20句】:瞰瑕伺隙[kàn xiá sì xì]
【解釋】窺伺對方空隙。
【出處】清·薛福成《論不勤遠略之誤》:“各國莫不欲奪我所不爭,乘我所不備,瞰瑕伺隙,事端遂百出而不窮。”
【第21句】:駒光過隙[jū guāng guò xì]
【解釋】指光陰易逝。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21回:“先生,何必自苦!人生如駒光過隙,總要及時行樂,方是達人。”
【第22句】:偶變投隙[ǒu biàn tóu xì]
【解釋】猶言投機取巧。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私利。也指靠小聰明占便宜。
【出處】宋·秦觀《謝王學士書》:“每觀今時偶變投隙之士,操數寸之管,書方尺之紙,無不拾取青紫為宗族榮耀。”
【第23句】:逾墻窺隙[yú qiáng kuī xì]
【解釋】指男女偷情。
【出處】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示例】輕則欲火煎熬,憂患病死;甚且逾墻窺隙,貪淫犯法而不之顧。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一回
【第24句】:尋瑕伺隙[xún xiá sì xì]
【解釋】尋:找;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何:觀察,隙:空子,機會。找別人缺點,看是否有空子可鉆。指待機尋釁。
【出處】漢·吾丘壽王《驃騎論功論》:“內用商鞅李斯之謀,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窺閑伺隙。”
【示例】此校學生曾起反對校長風潮,后雖平息,而常憤憤,每尋瑕伺隙,與辦事人為難。 ——魯迅《兩地書》
【第25句】:駟之過隙[sì zhī guò xì]
【解釋】用以比喻光陰飛逝。
【出處】語出《墨子·兼愛下》:“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駟馳而過隙也。”
【第26句】:投間抵隙[tóu jiān dǐ xì]
【解釋】指伺機鉆營。同“投隙抵巇”。
【出處】明·劉基《贈奕棋相子先序》:“有乘機應變攻守之法,避實擊虛,投間抵隙,兼弱取亂之道,無所不備。”
【示例】長素乘之,投間抵隙,其言獲用。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第27句】:伺瑕抵隙[sì xiá dǐ xì]
【解釋】指尋釁生事。同“伺瑕導蠙”。
【出處】孫中山《自傳》:“習于舊污者,視民主政治為仇讎,伺瑕抵隙,思中傷之為快。”
【第28句】:鉆穴逾隙[zuān xué yú xì]
【解釋】指偷情、私奔、偷竊等行為。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果報》:“安丘某生通卜筮之術,其為人邪蕩不檢,每有鉆穴逾隙之行,則卜之。”
【第29句】:不虞之隙[bù yú zhī xì]
【解釋】指意外的誤會。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寶玉]與黛玉同隨賈母一處坐臥,故略比別個姊妹熟慣些。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既親密,則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這日不知為何,二人言語有些不和起來。”
【第30句】:窺閑伺隙[kuī xián sì xì]
【解釋】窺:暗中觀察;伺:守候,等待機會。暗中觀察,準備伺機采取行動。
【出處】漢·吾丘壽王《驃騎論功論》:“內用商鞅李斯之謀,外用白起王剪之兵,窺間伺隙,既并海內之后,以威力為至道,以權詐為要術。”
【第31句】:乘虛蹈隙[chéng xū dǎo xì]
【解釋】猶言切中窾竅。比喻叩擊中節。
【出處】《老殘游記》第十回:“黃龍舉起磬擊子來,在磬上鏗鏗鏘鏘的亂擊,協律諧聲,乘虛蹈隙。”
【第32句】:乘敵之隙[héng dí zhī xī]
【解釋】乘:趁,利用;隙:空子,機會。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自古無不犯錯誤的將軍,敵人這有岔子可尋,正如我們自己也難免出岔子,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第33句】:白駒過隙[bái jū guò xì]
【解釋】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處】《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示例】白駒過隙,日月穿梭,才見梅開臘底,又早天氣回陽。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回
“隙”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一隙不通[yī xì bù tōng]
【解釋】隙:空隙,孔。一孔不通。比喻一點都不懂。
【出處】明·宋應星《野議·學政議》:“而書旨、文字一隙不通者,百人之中,不下三十人。”
【第2句】:乘隙而入[chéng xì ér rù]
【解釋】趁著虛弱疏漏的地方進入。
【出處】明·劉基《郁離子·麋虎》:“間不自入,乘隙而入。”
【示例】我們要嚴加防范,防止敵人乘隙而入。
【第3句】:杜隙防微[dù xī fāng wēi]
【解釋】杜隙:杜絕疏失。杜絕疏失,防患于未然。
【出處】明·陳子龍《整飭京營疏》:“擇才望大臣素為都人信服者以統之,彈壓維制,杜隙防微,亦不為無助也。”
【第4句】:有隙可趁[yǒu xì kě chèn]
【解釋】隙:空隙。指事情有漏洞可以利用
【出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76回:“今既有隙可趁,這事是決意要做的!”
【第5句】:無隙可乘[wú xì kě chéng]
【解釋】隙:空子、機會;乘:利用。沒有空子可鉆。
【出處】《宋書·律歷志下》:“臣其歷七曜,咸始上元,無隙可乘。”
【示例】每羨暹羅繁富之國,要來吞并,只是無隙可乘。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十五回
【第6句】:過隙白駒[guò xī bái jū]
【解釋】隙:空隙;白駒:原指白馬,后比喻日影。比喻時光像駿馬一樣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
【出處】《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示例】恁兄弟一片功名心更速,豈不聞光陰如過隙白駒。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第7句】:鉆隙逾墻[zuān xì yú qiáng]
【解釋】指偷情、私奔、偷竊等行為。
【出處】宋·陳亮《祭潘叔度文》:“此鉆隙逾墻之賤,而懼行已之無恥也。”
【第8句】:兇終隙末[xiōng zhōng xì mò]
【解釋】兇: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后,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出處】《后漢書·王丹傳》:“張、陳兇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第9句】:有隙可乘[yǒu xì kě chèng]
【解釋】指事情有漏洞可以利用。
【出處】《秦并六國平話》卷中:“萬一有隙可乘,如蚌鷸相持,只為漁者之利耳。”宋·樓鑰《攻媿集》卷九十五:“公之有行,請益兵備,機有可乘,雖烹可畏。”
【示例】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時伐之,更等何時?(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回)
【第10句】:乘隙搗虛[chéng xì dǎo xū]
【解釋】趁空子,攻虛弱。
【出處】金·王若虛《送王士衡赴舉序》:“恐乘隙搗虛,瑕者畢堅,而勝負之勢未可料也。”
【第11句】:捫隙發罅[mén xì fā xià]
【解釋】捫:摸;隙、罅:裂縫。指尋找可乘之機以鉆營。
【出處】宋·王令《答劉公著微之書》:“今夫人爵,人之求者,猶研精苦思,捫隙發罅,以窺求門戶,雖所學固不中節,然張巧射中之心不為不勤矣。”
【第12句】:窒隙蹈瑕[zhì xì dǎo xiá]
【解釋】窒:阻塞不通;隙:縫;蹈:踩;瑕:污點。堵塞縫隙,踩住短處。比喻抓住別人缺點趁機謀利。
【出處】漢·揚雄《解嘲》:“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窒隙蹈瑕而無所詘也。”
【示例】矯情役智,揚逸名利之間;窒隙蹈瑕,干沒翹之地。(唐·王勃《平臺秘略論十首·褒客七》)
【第13句】:批隙導窾[pī xì dǎo yín]
【解釋】比喻善于從關鍵處入手,順利解決問題。同“批郤導窾”。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養生主》:“批大隙,導大窾。”
【示例】何謂'大猷’?批隙導窾,迎刃而解,棋局一著勝人千百者是也。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
【第14句】:投隙抵巇[tóu xì dǐ xī]
【解釋】指伺機鉆營。
【出處】宋·李光《與張德遠書》:“懷不能已,時時妄言,投隙抵巇者,因肆無根,雖一時宴譚嬉笑之語,無不聞者!自度禍對無日矣。”
【第15句】:因隙間親[yīn xì jiàn qīn]
【解釋】因:利用;間:離間。利用對方之間的矛盾,離間其親密關系。
【出處】明·西湖逸士《投筆膚談》:“因隙間親,因佞間忠,因利間爭,因疑間廢。”
【第16句】:小隙沉舟[xiǎo xì chén zhōu]
【解釋】隙:裂縫。指小小的裂縫可以使整個船只沉沒。比喻小差錯能釀成大災害。
【出處】《關尹子·九藥》:“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
【第17句】:兇終隙未[xiōng zhōng xì wèi]
【解釋】指交道不永,朋友最終變成仇人。隙,嫌隙,仇恨。
【第18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dù zhòng mù zhé,xì dà qiáng huài]
【解釋】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縫隙大了,墻就要倒塌。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出處】《商君書·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第19句】:投隙抵罅[tóu xì dǐ xià]
【解釋】指伺機鉆營。同“投隙抵巇”。
【出處】明·高啟《評史·李泌》:“蓋小人懷傾險之情,挾奸亂之術,居人父子間,投隙抵罅,常幸有其事,以茍一切之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