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格”的成語(41個)
本文整理了格于成例、別創一格、訓格之言等含“格”的成語41個,其中“格”開頭的成語15個,“格”結尾的成語13個,“格”在中間的成語1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格”開頭的成語【第1句】:格于成例[gé yú chéng lì]
【解釋】為傳統的慣例所限制。表示不能達到目的。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內中只有安公子此時不但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來沒個點鼎甲的,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兒了。”
【示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6回:“內中只有安公子此時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來沒有個點鼎甲的。”
【第2句】:格殺弗論[gé shā fú lùn]
【解釋】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同“格殺勿論”。
【出處】清·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洋人入其界者,登時格殺弗論。”
【第3句】:格高意遠[gé gāo yì yuǎn]
【解釋】指文章的格調高雅,含意深遠。
【出處】宋·王禹偁《送丁謂序》:“去年得富春生孫何文數十篇,格高意遠,大得六經旨趣。”
【第4句】:格殺勿論[gé shā wù lùn]
【解釋】格:打;格殺:打死;勿論:不論罪。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出處】《后漢書·劉盆子傳》:“諸卿皆老傭也。今日設君臣之禮,反更殽亂,兒戲尚不如此,皆可格殺。”
【示例】如有白拒捕等事,格殺勿論。 ——《負曝閑談》第三回
【第5句】:格物窮理[gé wù qióng lǐ]
【解釋】窮究事物的道理。
【出處】明·方孝孺《答鄭仲辯》:“其無待于外,近之于復性正心,廣之于格物窮理。”
【示例】偶閱近人《夜談叢錄》,見所載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記所疑,俟格物窮理者詳之。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
【第6句】:格殺無論[gé shā wú lùn]
【解釋】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同“格殺勿論”。
【出處】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三章第三節:“清政府以'格殺無論’對付人民,人民也以'格殺無論’對待賣國賊。”
【第7句】:格殺不論[gé shā bù lùn]
【解釋】格:打;格殺:打死;不論:不論罪。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出處】《后漢書·劉盆子傳》:“諸卿皆老傭也。今日設君臣之禮,反更殽亂,兒戲尚不如此,皆可格殺。”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王履謙便下令包圍活捉,格殺不論。”
【第8句】:格格不入[gé gé bù rù]
【解釋】格格:阻礙,隔閡。形容彼此不協調,不相容。
【出處】《禮記·學記》:“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
【示例】我本不知“運動”的人,所以凡所講演,多與該同盟格格不入。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
【第9句】:格格不吐[gē gē bù tǔ]
【解釋】指有所格礙,不能盡情論述。
【出處】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元豐類稿》:“《上歐陽舍人書》文弱而碎,其論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
【示例】因為要推倒舊東西,就要著力,太著力,就要'做’,太'做’,便不但'生澀’,有時簡直是'格格不吐’了。 ——魯迅《花邊文學·做文章》
【第10句】:格其非心[gé qí fēi xīn]
【解釋】格:正;非:不正確。糾正錯誤、不正確的思想。
【出處】《尚書·冏命》:“繩愆紀繆,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第11句】:格天徹地[gé tiān chè dì]
【解釋】格:感通;徹:貫通,深透。感天動地。
【出處】清·冒襄《影梅庵憶語》第二卷:“此種精誠,格天徹地,嘔血剖心,能與龍比并忠,曾閔齊孝。”
【第12句】: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解釋】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第13句】:格古通今[gé gǔ tōng jīn]
【解釋】窮究古代,通曉當代。指學富識廣。
【出處】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四折:“賢才抱德隱田園,格古通今眾所傳。今番詔取為官后,保祚皇圖億萬年。”
【第14句】:格格不納[gē gē bù nà]
【解釋】指難以接受。
【出處】清·昭槤《嘯亭雜錄·詩文澀體》:“其《新唐書》好用僻字澀句,以矜其博,使人讀之,胸臆間格格不納,殊不爽朗。”
【第15句】:格不相入[gé bù xiāng rù]
【解釋】猶言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協調,不相容。
【出處】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如果專是請教別人,則各人的嗜好不同,總是格不相入的。”
【示例】從格不相入,而成為視之懵然,結果即不免有些弄得亂七八糟,誰也莫明其妙。 ——魯迅《扣絲雜感》
“格”結尾的成語【第1句】:別創一格[bié chuàng yí gé]
【解釋】指開創一種新的風格或形式。
【出處】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與蘇渙》:“僅存的三首,從內容來說,實在是別創一格。”
【第2句】:三等九格[sān děng jiǔ gé]
【解釋】猶三六九等。指等級和類別多,有種種差別。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六二回:“孟玉樓道:'娘,不是這等說,李大姐倒也罷了,沒甚么倒吃了他爹恁三等九格的。’”按,《漢書·古今人表》將人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三等九格”之說本此。
【第3句】:仙風道格[xiān fēng dào gé]
【解釋】猶言仙風道骨。仙人的風度,道長的氣概。形容人的風骨神采與眾不同。
【出處】宋·蘇舜欽《朝奉大夫天章閣待制王公行狀》:“公襟上高爽,有仙風道格,日與二三逸人,放意于江山之間。”
【第4句】:聊備一格[liáo bèi yī gé]
【解釋】姑且備為一種風格或格式。
【出處】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五卷:“余于別集中求其措語無害大雅者擇錄一二,非賞其工也,聊備一格而已。”
【示例】但是以為談論文藝,思想、生活問題應該大談特談,談技巧則只宜'聊備一格’,否則就有些不妙。 ——秦牧《<藝海拾貝>跋》
【第5句】:擺老資格[bǎi lǎo zī gé]
【解釋】擺出自己具有基于年長的聲譽或權威
【示例】他動不動就愛擺老資格
【第6句】:有恥且格[yǒu chǐ qiě gé]
【解釋】指人有知恥之心,則能自我檢點而歸于正道。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示例】天下有重典而不為酷者,懲一儆百,辟以止辟是也;有最輕之典而人莫敢犯者,有恥且格是也。 ——清·魏源《軍儲篇一》
【第7句】:不拘一格[bù jū yī gé]
【解釋】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出處】清·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示例】不但體裁,風格,題材,表現手法可以鼓勵勇于創新,甚至連主題,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 ——秦牧《“果王”的美號》
【第8句】:獨具一格[dú jù yī gé]
【解釋】單獨有一種特別的風格、格調。
【示例】我們的風格獨具一格。
【第9句】:自成一格[zì chéng yī gé]
【解釋】指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香山于古詩律詩中,又多創體,自成一格。”
【示例】自然,各人的做法不盡同……辦得各有特色,自成一格。 ——《新華日報》19【第43句】:【第3句】:5
【第10句】:別開一格[bié kāi yí gé]
【解釋】指開創一種新的風格或形式。
【出處】陳春華《丙午萍醴起義記》:“是役事跡,馮自由同志之《開國前革命史》已將大略記錄,故本篇別開一格。將當日香港《中國日報》紀錄及由各方面采集之資料,詳細排敘,不厭求詳。”
【第11句】:形禁勢格[xíng jìn shì gé]
【解釋】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于進行。同“形格勢禁”。
【出處】《三十六計·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示例】逆亮自知形禁勢格,巢穴迥遙,恐狂謀無成竄身無所,故疾趣淮上,僥幸一勝,以謀潰中原之心而求歸也。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觀釁》
【第12句】:別具一格[bié jù yī gé]
【解釋】別:另外。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出處】別:另外。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示例】這個畫家的人物畫拙中見巧,別具一格。
【第13句】:不名一格[bù míng yī gé]
【解釋】指不局限于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收藏·元》:“有元一代畫家,全講氣韻,不名一格,實能超出唐、宋人刻畫之習。”
“格”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訓格之言[xùn gé zhī yán]
【解釋】指可以奉為行為準則的教誨之言。
【出處】《孔子家語·五儀》:“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
【示例】明·趙南星《明敕贈吏科都給事中繼川魏公碑》:“夫訓格之言, 可剿襲也;中繩之行,可假托也。”
【第2句】:破格錄用[pò gé lù yòng]
【解釋】格:規格,標準;錄用:任用。突破原來的標準任用人才。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27回:“此外新進之士,有奇才異能的,亦應時破格錄用。”
【示例】季交恕寫了一道上黎元洪'自愿投筆從戎,請求破格錄用’的半萬言書。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三章
【第3句】:致知格物[zhì zhī gé wù]
【解釋】致知: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理。獲得知識,推究事物的原理
【出處】西漢·司馬遷《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第4句】:捍格不通[hàn gé bù tōng]
【解釋】固執成見,不能變通。
【出處】《禮記·學記》:“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鄭玄注:“捍:堅不可入之貌。”
【示例】其余十八行省,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捍格不通呢?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
【第5句】:降格相從[jiàng gé xiāng cóng]
【解釋】降:降低;格:規格,標準。指屈己從人。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收藏·總論》:“即有一二卷冊條幅,又為海內士大夫家珍秘,反不如降格相從,收取明人之易為力耳。”
【第6句】:形格勢禁[xíng gé shì jìn]
【解釋】格:阻礙;禁:制止。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于進行。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示例】他日經營戎素,有形格勢禁之能,雖徙首都于關、洛可也。當今之時,豈暇倉猝離北京乎? ——章炳麟《駁黃興主張南都電》
【第7句】:鉤辀格磔[gōu zhōu gé zhé]
【解釋】鷓鴣的叫聲。
【出處】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詩:“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鉤辀硌磔聲。”
【示例】曲詰崎嶇,乃雙聲也;鉤辀格磔,乃疊韻也。 ——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前集》卷二
【第8句】:捍格不入[hàn gé bù rù]
【解釋】捍:絕;格:堅硬;捍格:相互抵觸,格格不入。過于堅硬而難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見完全不合。
【出處】《禮記·學記》:“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鄭玄注:“捍:堅不可入之貌。”
【第9句】:破格任用[pò gé rèn yòng]
【解釋】格:規格,標準。突破原來的標準任用人才。
【出處】《清史稿·選舉志五》:“皇上對天下知府中權其繁劇難治者三十,許二品以上官薦舉,破格任用。”
【示例】嗣昌即奏良玉有大將才,請破格任用,應拜為平賊將軍,有旨報可。 ——蔡東蕃《明史演義》第九十六回
【第10句】:形格勢制[xíng gé shì zhì]
【解釋】格:阻礙;制:制約。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于進行。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示例】正額之輸,上供之需,邊疆之費,雖欲損毫厘不可得。形格勢制,莫可如何。 ——《明史·賈三近傳》
【第11句】:降格以求[jiàng gé yǐ qiú]
【解釋】格:規格,標準。降低標準去尋求。
【出處】魯迅《墳·燈下漫筆》:“那么到親戚朋友那里借現錢去罷,怎么會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講愛國了,要外國銀行的鈔票。”
【示例】選拔干部不能降格以求、濫竽充數。
【第12句】:體天格物[tǐ tiān gé wù]
【解釋】體天:體察天意;格物:推究事物的規律。能體察上天的意志,推究事物的規律而適應它。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贊當今至孝純仁,體天格物。”
【示例】萬歲這才叫體天格物,善知老年人的心哪。 ——二月河《康熙大帝》三十一
【第13句】:破格提拔[pò gé tí bá]
【解釋】不遵常規選拔提升。
【出處】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打破那些關于臺階的過時的觀念,創造一些適合新形勢新任務的臺階,這才能大膽破格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