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降”的成語(40個)
本文整理了降心俯首、明升暗降、紆尊降貴等含“降”的成語40個,其中“降”開頭的成語20個,“降”結尾的成語10個,“降”在中間的成語1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降”開頭的成語【第1句】:降心俯首[jiàng xīn fǔ shǒu]
【解釋】指虛心下氣,恭順服從。
【出處】梁啟超《變法通議·論科舉》:“遂今天下學子,雖有絕學高志,不能不降心俯首,以肆力于詩賦帖括之業,而通人碩儒,蹉跎不第。”
【第2句】:降心順俗[jiàng xīn shùn sú]
【解釋】降低心志,隨順流俗。
【出處】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
【第3句】:降妖捉怪[xiáng yāo zhuō guài]
【解釋】原指有法術的人可以降伏妖精,捉拿鬼怪。后比喻以強大的力量戰勝兇惡的敵人。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馬神仙騎龍升天》:“聞說葉天師慣會降妖捉怪,明日便張天師吃鬼迷也。”
【示例】狄員外合家大小沒有一個不感激相大妗子替他家降妖捉怪。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回
【第4句】:降格以求[jiàng gé yǐ qiú]
【解釋】格:規格,標準。降低標準去尋求。
【出處】魯迅《墳·燈下漫筆》:“那么到親戚朋友那里借現錢去罷,怎么會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講愛國了,要外國銀行的鈔票。”
【示例】選拔干部不能降格以求、濫竽充數。
【第5句】:降尊臨卑,屈高就下[jiàng zūn lín bēi,qū gāo jiù xià]
【解釋】降:降低;臨:面臨;卑:低微。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與地位低的人交往。
【出處】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折:“多謝也降尊臨卑,屈高就下。”
【第6句】:降龍伏虎[xiáng lóng fú hǔ]
【解釋】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后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出處】南朝梁·慧皎《梁高僧傳》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示例】降龍伏虎似平常,斬將封為斗木豸。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
【第7句】:降妖除怪[xiáng yāo chú guài]
【解釋】降:降伏。制伏妖魔鬼怪。比喻把兇惡的敵人制伏
【出處】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五回:“便也絕不顧慮,一口允許,前來替他降妖除怪。”
【第8句】:降志辱身[jiàng zhì rǔ shēn]
【解釋】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與世俗同流合污。
【出處】《論語·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示例】怪不得我問他做甚事,他不肯說,說怕辱沒了師傅。不知你肯降志辱身,做這等事,正是為人所不能為呢! ——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四回
【第9句】:降跽謝過[jiàng jì xiè guò]
【解釋】跽:跪;過:過失。下跪謝罪。
【出處】明·楊士奇《游東山記》:“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
【第10句】:降貴紆尊[jiàng guì yū zūn]
【解釋】紆:屈抑。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俯就。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降貴紆尊,躬刊手掇。”
【示例】但有時也降貴紆尊,跟病人研究研究用啥藥合適。 ——柏楊《暗夜慧燈》
【第11句】:降尊臨卑[jiàng zūn lín bēi]
【解釋】尊貴的人委曲自己的身分與地位較低的人交往。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郊特牲》:“此降尊以就卑也。”
【示例】多謝也降尊臨卑,屈高屈高就下。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折
【第12句】:降格相從[jiàng gé xiāng cóng]
【解釋】降:降低;格:規格,標準。指屈己從人。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收藏·總論》:“即有一二卷冊條幅,又為海內士大夫家珍秘,反不如降格相從,收取明人之易為力耳。”
【第13句】:降心相從[jiàng xīn xiāng cóng]
【解釋】降心:屈己;從:順從。降低自己去遵從別人。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謁焉,如舊婚媾,其能降以相從也。”
【示例】既料中國人必不失和,而孤拔以一水師提督,挾盛氣而來,謂閩官必降心相從,船局因垂手可得。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14句】:降人以心[xiáng rén yǐ xīn]
【解釋】降:降服。使人心服。
【出處】《三略·下略》:“圣人之政,降人以心;賢人之政,降人以禮。”
【第15句】:降尊紆貴[jiàng zūn yū guì]
【解釋】紆:彎曲,屈抑。降抑尊貴的地位,謙以自處。
【出處】清·梁啟超《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乃實由紆尊降貴,自放棄其貴族之特權,以結歡于處士。”
【示例】連國王喬治三世也不惜降尊紆貴,以推動新的農業經營為樂事。
【第16句】:降邪從正[xiáng xié cóng zhèng]
【解釋】降:降服;從:歸從。降伏妖邪,使之改邪歸正。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4回:“望爺爺與我們雪恨消災,早進城降邪從正也。”
【第17句】:降服而囚[xiang fu er qiu]
【解釋】脫去上衣,象囚犯那樣,表示謝罪。
【第18句】:降心下氣[jiàng xīn xià qì]
【解釋】指虛心下氣。
【出處】清·陳天華《警世鐘》:“降心下氣,和那平民黨維新黨,同心同德,不分畛域,共圖抵制外國,一切大禍可免。”
【第19句】:降本流末[jiàng běn liú mò]
【解釋】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明·何景明《<武功縣志>序》:“人才則由實而虛,文教則由振而委,亡弗降本流末暌正趨弊者矣!”
【第20句】:降顏屈體[jiàng yán qū tǐ]
【解釋】猶言卑躬屈膝。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府縣·邑令輕重》:“三年奏最,上臺即以兩衙門待之,降顏屈體,反祈他日之陶鑄;而二甲之為主事者,積資待次,不過兩司郡守。”
“降”結尾的成語【第1句】:明升暗降[míng shēng àn jiàng]
【解釋】指表面上升官,而實際上被削去權力。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6回:“就是再添一千個都老爺,也抵不上兩個監督、一個織造的好:這叫做'明升暗降’。”
【示例】明眼人可以看出你這是明升暗降的把戲。
【第2句】:嵩生岳降[sōng shēng yuè jiàng]
【解釋】嵩:指嵩山;岳:高大的山;降:降生。比喻大人物的出生。
【出處】《詩經·大雅·嵩高》:“嵩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
【第3句】:望風而降[wàng fēng ér jiàng]
【解釋】風:蹤影。降:投降。看見敵人的影子便繳械投降。形容軍隊毫無士氣。
【出處】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自起兵之后,所過城池望風而降。”
【示例】使這些地面望風而降,庶幾三府十八州,都屬大明。 ——《英烈傳》第七十回
【第4句】:禍從天降[huò cóng tiān jiàng]
【解釋】降:落下。比喻突然遭到了意外的災禍。
【出處】《舊唐書·劉瞻傳》:“咸云宗召荷恩之日,寸祿不沾,進藥之時,又不同義,此乃禍從天降,罪匪己為。”
【示例】正是禍從天降,災向地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第5句】:喜從天降[xǐ cóng tiān jiàng]
【解釋】喜事從天上掉下來。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貴腳踏踐地,使下官喜從天降。”
【示例】張順見了宋江,喜從天降。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
【第6句】:云蒸雨降[yún zhēng yǔ jiàng]
【解釋】云氣向上升騰,雨水降落。形容下雨。也比喻廣施恩澤。
【出處】漢·賈誼《鵬鳥賦》:“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云蒸雨降兮,錯繆相紛;大鈞播物兮,坱圠無垠。”
【示例】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開,云蒸雨降。(宋曾鞏《代人祭李白文》)
【第7句】:鴻飛霜降[hóng fēi shuāng jiàng]
【解釋】鴻雁為候鳥,每年深秋歸飛,其時開始霜降,因用以指時序的變化和年歲的更換。
【第8句】:拱手而降[gǒng shòu ér xiáng]
【解釋】拱手:兩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恭敬。恭恭敬敬地俯首投降。
【出處】元·無名氏《聚獸牌》第一折:“斬漢將湯澆瑞雪,放心殺敵兵拱手而降。”
【示例】正遇他兩個,略施了些武藝,他倆拱手而降。 ——元·無名氏《紫泥宣》第四折
【第9句】:崧生岳降[sōng shēng yuè jiàng]
【解釋】稱出身高貴的大臣,或喻天賦特異者。
【出處】《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毛傳:“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岳降神靈和氣,以生申甫之大功。”申,申伯;甫,甫侯,都是周宣王舅父,周朝重臣,相傳是古四岳后裔。
【第10句】:從天而降[cóng tiān ér jiàng]
【解釋】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現。
【出處】《漢書·周亞夫傳》:“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
【示例】哥哥,你真是從天而降也!萬乞救我一救。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一回
“降”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紆尊降貴[yū zūn jiàng guì]
【解釋】紆:屈抑。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做本不應自己做的事。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降貴紆尊,躬刊手掇。”
【示例】乃實由紆尊降貴,自放棄貴族之特權,以結歡于處士。 ——清·梁啟超《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
【第2句】:招降納款[zhāo xiáng nà kuǎn]
【解釋】招:招引;納:接納;款:投誠。指招引接納敵方投降、叛變的人擴充勢力
【出處】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明道》:“豈非招降納款,開之以自新乎!”
【第3句】:招降納叛[zhāo xiáng nà pàn]
【解釋】原指收容接納敵方投降叛變過來的人,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現指收羅壞人,結黨作惡。
【出處】《宋史·劉光世傳》:“楚州破,命光世節制諸鎮,力守通泰。完顏昌屯承楚,光世知其眾思歸,欲攜貳之。……獲敵不殺,令持錢文示其徒,有欲歸者,扣江執錢為信。歸者不絕。”
【示例】無論誰搞招降納叛、結黨營私的罪惡活動,都沒有好下場。
【第4句】:作善降祥[zuò shàn jiàng xiáng]
【解釋】舊指平日行善,可獲吉祥。
【出處】《尚書·伊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示例】'作善降祥’的古訓,六朝人本已有些懷疑了,他們作墓志,竟會說:'積善不報,終自欺人’的話。 ——魯迅《論睜了眼看》
【第5句】:一物降一物[yī wù xiáng yī wù]
【解釋】指有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制服它。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
【示例】世界上的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有一個東西進攻,也有一個東西降他。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第6句】:福無雙降,禍不單行[fú wú shuāng jiàng,huò bù dān xíng]
【解釋】降:降臨。福不會接連而來,禍災卻會接踵而至。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5回:“這才是福無雙降,禍不單行。我才脫了天條死難……又撞著這般惡魔,他來害我!”
【第7句】:招降納附[zhāo xiáng nà fù]
【解釋】招:招引;納:接納;附:歸附。指招引接納敵方投降、叛變的人擴充勢力
【出處】《元史·來阿八赤傳》:“今出兵分定其地,招降納附,勿縱士卒侵掠。”
【第8句】:伏虎降龍[fú hǔ xiáng lóng]
【解釋】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大,能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出處】南朝·梁·慧皎《梁高僧傳》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示例】學師父伏虎降龍,跨鸞乘鳳。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
【第9句】:一力降十會[yī lì xiáng shí huì]
【解釋】一力:力氣大的一個人;降:制服;會:會家,懂武藝的人。一個力氣大的人,可以戰勝十個會武藝的人。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回:“韓爺技藝雖強,吃虧了力軟;雷洪的本領不濟,便宜力大,所謂'一力降十會’。”
【示例】原就是想藉他的鐵牌,來克凌未風的寶劍,想以“一力降十會”,使凌未風難于兼顧。 ——梁羽生《七劍下天山》第十七回
【第10句】:招降納順[zhāo xiáng nà shùn]
【解釋】招收投降的人,接納敵方歸順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昔高祖之得天下,蓋為能招降納順,公何拒韓忠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