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魯”的成語(28個(gè))
本文整理了魯陽回日、豕亥魚魯、宋斤魯削等含“魯”的成語28個(gè),其中“魯”開頭的成語19個(gè),“魯”結(jié)尾的成語3個(gè),“魯”在中間的成語6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魯”開頭的成語【第1句】:魯陽回日[lǔ yáng huí rì]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出處】《文選·左思〈吳都賦〉》:“酣湑半,八音并,歡情留,良辰征,魯陽揮戈而高麾,回曜靈于太清,將轉(zhuǎn)西日而再中,齊既往之精誠。”劉逵注:“此言酣飲與音樂……良辰之所以覺也。故追述魯陽回日之意,而將轉(zhuǎn)西日于中盛之時(shí),以適己之盛觀也。”
【第2句】:魯連蹈海[lǔ lián dǎo hǎi]
【解釋】戰(zhàn)國時(shí)齊國人魯仲連不滿秦王稱帝的計(jì)劃,曾說,秦如稱帝,則蹈東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寧死而不受強(qiáng)敵屈辱的氣節(jié)、情操。
【出處】明·許時(shí)泉《武陵春》:“棄禮義而尚有功,魯連蹈海;墮名城以殺豪杰,李耳出關(guān)。”
【示例】畢竟此生恥秦帝,忍學(xué)魯連蹈海計(jì)。 ——龐樹柏《朱舜水祠落成征詩敬賦》
【第3句】:魯陽揮日[lǔ yáng huī rì]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出處】明·李東陽《得文敬雙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疊韻奉答》:“我歌又竟君不來,欲效魯陽揮日暮。”
【示例】魯陽揮日日難回,杞人憂天天不墜。 ——蔣同超《題葛癡人仰天長笑圖》詩
【第4句】:魯陽麾戈[lǔ yáng huī gē]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出處】唐·楊炯《渾天賦》:“魯陽麾戈兮轉(zhuǎn)于西日,陶侃折翼兮登于上玄。”
【第5句】:魯?shù)铎`光[lú diàn líng guāng]
【解釋】靈光:漢代殿名。比喻僅存的有聲望的人或事物。
【出處】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魯靈光殿者,蓋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
【示例】缶廬不作茫夫逝,魯?shù)铎`光白石翁。 ——柳亞子《六月一日初謁白石老人齊璜于快車胡同賦呈一首時(shí)老人年八十有九矣》
【第6句】:魯陽揮戈[lǔ yáng huī gē]
【解釋】指力挽危局。
【出處】《淮南子·覽冥訓(xùn)》:“魯陽公與韓構(gòu)難,戰(zhàn)酣日暮,援戈而之,日為之反三舍。”
【示例】至乃鄒衍吹律而寒谷暖,魯陽揮戈而暮景回……不測此何故也。 ——唐·白居易《禮部試策第四道》
【第7句】:魯魚陶陰[lǔ yú táo yīn]
【解釋】“魯”和“魚”、“陶”和“陰”字形相近易混。指傳抄刊印中的文字錯(cuò)誤。
【出處】明·焦竑《焦氏筆乘·衛(wèi)包改古文》:“'六經(jīng)’本皆古文,自唐天寶三年,詔集賢學(xué)士衛(wèi)包改古文,更作楷文,以便習(xí)讀,而俗書始雜之。至今則魯魚陶陰,字既差訛;聖圣體體,書復(fù)茍簡矣。”
【第8句】:魯戈回日[lǔ gē huí rì]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出處】清·丘逢甲《和平里行》:“魯戈回日難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第9句】:魯魚帝虎[lǔ yú dì hǔ]
【解釋】指文字傳抄錯(cuò)誤。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示例】較之西域元文,已經(jīng)三易。其中舛訛,不但魯魚帝虎而已。 ——清·阮葵生《茶余客話》第14卷
【第10句】:魯莽滅裂[lǔ mǎng miè liè]
【解釋】魯莽:粗魯莽撞;滅裂:輕率。形容行動(dòng)粗魯莽撞,做事草率,不負(fù)責(zé)任。
【出處】《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
【示例】惟時(shí)文之義理格律乃能入細(xì),凡文之不從時(shí)文出者,盡魯莽滅裂耳。 ——嚴(yán)復(fù)《道學(xué)外傳》
【第11句】:魯莽從事[lǔ mǎng cóng shì]
【解釋】魯莽:輕率。指說話做事不經(jīng)過考慮。
【第12句】:魯魚亥豕[lǔ yú hài shǐ]
【解釋】把“魯”字錯(cuò)成“魚”字,把“亥”字錯(cuò)成“豕”字。指書籍在傳寫或刻印過程中的文字錯(cuò)誤。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示例】因取歷朝著錄,略其魯魚亥豕之細(xì),而特以部次條別,疏通倫類,考其得失之故,而為之校讎。 ——清·章學(xué)誠《校讎通義》
【第13句】:魯縞齊紈[lǔ gǎo qí wán]
【解釋】古代齊國和魯國生產(chǎn)的白色細(xì)絹。后也泛指名貴的絲織品。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謝敕赍納袈裟啟》:“荀針秦縷,因制緝而成文;魯縞齊紈,藉馨漿而受彩。”
【第14句】:魯斤燕削[lǔ jīn yàn xuē]
【解釋】魯之削(小刀),宋之斤(斧頭),質(zhì)量都很好;如易地生產(chǎn),在魯造斤而在燕制削,質(zhì)量不會(huì)優(yōu)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條件限制,學(xué)習(xí)模仿達(dá)不到原來水平。
【出處】清·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虹橋錄下》:“其《京舵子》、《起字調(diào)》、《馬頭調(diào)》、《南京調(diào)》之類,傳自四方,間亦效之,而魯斤燕削,遷地不能為良矣。”
【第15句】:魯人回日[lǔ rén huí rì]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出處】南朝·梁·江淹《蕭拜太尉揚(yáng)州牧表》:“徒懷漢臣伏闕之誠,競無魯人回日之感。”
【第16句】:魯女泣荊[lǔ nǚ qì jīng]
【解釋】比喻留戀舊物,勾起對(duì)往事的緬懷。
【出處】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跋山谷字》:“予所以玩之者,實(shí)鍾魯女泣荊之情。”
【第17句】:魯靈光殿[lǔ líng guāng diàn]
【解釋】①漢代著名宮殿名。在曲阜(今山東曲阜)。②比喻碩果僅存的人或事物。
【出處】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魯靈光殿者,蓋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
【第18句】:魯衛(wèi)之政[lǔ wèi zhī zhèng]
【解釋】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
【出處】語出《論語·子路》:“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魯是周朝周公的封國,衛(wèi)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國,兩國的政治情況也像兄弟一樣差不多。
【示例】大家都在爭奪出版處。'有奶便是娘’,于是便生出了在文化強(qiáng)盜頤使下從事文化運(yùn)動(dòng)的滑稽現(xiàn)象。這種滑稽和所謂'官民合辦’其實(shí)是魯衛(wèi)之政。 ——郭沫若《從典型說起》
【第19句】:魯戈揮日[lǔ gē huī rì]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出處】明·李東陽《登五顯廟瑞芝亭》詩:“鬼斧鑿空通鳥道,魯戈揮日駐云梯。”
“魯”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豕亥魚魯[shǐ hài yú lǔ]
【解釋】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cuò)誤。
【出處】《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
【示例】宋·宋咸《注<孔叢子>序》:“然士大夫號(hào)藏書者,所得本皆豕亥魚魯,不堪其讀。”
【第2句】:登山小魯[dēng shān xiǎo lǔ]
【解釋】比喻學(xué)問既高便能融會(huì)貫通,眼光遠(yuǎn)大。
【出處】《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示例】三皇內(nèi)文,九鼎丹法,莫不究其條貫,猶登山而小魯;踐其戶庭,若披云而見日。 ——唐·岑文本《京師至德觀法主孟法師碑銘序》
【第3句】:漆女憂魯[qī nǚ yōu lǔ]
【解釋】魯穆公時(shí)國事危急,漆室之女對(duì)國家深感憂慮。指不當(dāng)政的人對(duì)國事?lián)鷳n。
【出處】《列女傳·仁智傳》:“其鄰人婦從之游,謂曰:'何嘯之悲也!子欲嫁耶?吾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吾豈為不嫁不樂而悲哉,吾憂魯君老,太子幼。’”
【示例】行見貞下起元,物極必反,沙汰之政,當(dāng)軸必已籌及,毋徒為漆女之憂魯也。 ——表·毛祥麟《墨馀錄·開例》
“魯”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宋斤魯削[sòng jīn lǔ xuē]
【解釋】宋國產(chǎn)的斧頭和魯國產(chǎn)的曲刀。比喻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的精良工具。
【出處】語出《周禮·考工記序》:“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出。”
【示例】夫宋斤魯削,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爾。 ——清錢謙益《河南開封府太康縣知縣李之茂授文林郎》
【第2句】:亥豕魯魚[hài shǐ lǔ yú]
【解釋】把“亥”字錯(cuò)成“豕”字,把“魯”字錯(cuò)成“魚”字。指傳寫或刻印中的文字錯(cuò)誤。
【出處】宋·文天祥《謝何樞密夢然啟》:“其如亥豕魯魚之謬,深有慚于負(fù)乘,敢自己于循墻。”
【第3句】:魚魯?shù)刍yú lǔ dì hǔ]
【解釋】指將魚誤寫作魯,帝誤寫作虎。泛指文字錯(cuò)訛。
【出處】清·金桌《〈南海百詠〉跋》:“余家向有鈔本,承訛踵謬,不無魚魯?shù)刍⒅В薏荒芤灰挥喺!?/p>
【第4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解釋】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zāi)難不會(huì)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內(nèi)亂的罪魁禍?zhǔn)祝偷貌坏桨矊帯?/p>
【出處】《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示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戰(zhàn)犯不除,國無寧日。這個(gè)道理,難道現(xiàn)在還不明白么? ——毛澤東《南京政府向何處去?》
【第5句】:齊紈魯縞[qí wán lǔ gǎo]
【解釋】古代齊國和魯國生產(chǎn)的白色細(xì)絹。后也泛指名貴的絲織品。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謝敕赍納袈裟啟》:“荀針秦縷,因制緝而成文;魯縞齊紈,藉馨漿而受彩。”唐·杜甫《憶昔》詩:“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示例】衣服輕細(xì)如霧,非齊紈魯縞之比。 ——唐·鄭還古《博異記·岑文本》
【第6句】:鄒魯遺風(fēng)[zōu lǔ yí fēng]
【解釋】孔子是魯人,孟子是鄒人,故以“鄒魯遺風(fēng)”指孔孟遺留下來的儒家風(fēng)氣。
【出處】《梁書·羊侃傳》:“吾聞仁者有勇,今見勇者有仁,可謂鄒魯遺風(fēng),英賢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