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腥”的成語(9個)
本文整理了腥聞在上、附膻逐腥、餐腥啄腐等含“腥”的成語9個,其中“腥”開頭的成語5個,“腥”結尾的成語1個,“腥”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腥”開頭的成語【第1句】:腥聞在上[xíng wén zài shàng]
【解釋】腥聞: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為丑惡的名聲。比喻丑名遠揚。
【出處】《尚書·酒誥》:“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
【第2句】:腥風血雨[xīng fēng xuè yǔ]
【解釋】風里夾著腥味,雨點帶著鮮血。形容瘋狂殺戮的兇險氣氛或環境。
【出處】唐·韓愈《叉魚招張功曹》:“血浪凝猶沸,腥風遠更飄。”
【示例】腥風血雨滿松林,散亂毛發墜山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
【第3句】:腥手污腳[xīng shǒu wū jiǎo]
【解釋】腥:弄臟;污:污染。指污染了手腳。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2回:“你這伙反賊,快早早下馬受縛,省得我腥手污腳!”
【第4句】:腥風醎雨[xīng fēng xián yǔ]
【解釋】猶腥風血雨。形容瘋狂殺戮的兇險氣氛或環境。
【第5句】:腥德發聞[xīng dé fā wén]
【解釋】腥德:穢惡的行徑。指丑惡的行徑為人所知。
【出處】漢·徐幹《中論·中道》:“是以辜罪昭著,腥德發聞,百姓傷心,鬼神怨痛,曾不自聞,愈休如也。”
“腥”結尾的成語【第1句】:附膻逐腥[fù shān zhú xīng]
【解釋】膻:羊臊氣。比喻依附和追隨權貴,追逐個人利益。
【出處】《明史·董傳策傳》:“干進無恥之徒,附膻逐穢,麕集其門。”
【示例】我們清白門第,斷不至于設招權倚勢之心,那無知小人,便看得咱家是附膻逐腥之地。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八回
“腥”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餐腥啄腐[cān xīng zhuó fǔ]
【解釋】比喻追求功名利祿。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夫鹓雛,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示例】攀龍附鳳有時輩,餐腥啄腐非吾儕。 ——清·高其倬《與熊敏思登蟠龍山頂望都城值大風有感呈敏思》詩
【第2句】:余腥殘穢[yú xīng cán huì]
【解釋】指吃剩的食物。
【出處】明·方孝孺《畸亭記》:“逐逐于眾人之后,求其余腥殘穢以自飫。”
【第3句】:血雨腥風[xuè yǔ xīng fēng]
【解釋】風里夾著腥味,雨點帶著鮮血。形容瘋狂殺戮的兇險氣氛或環境。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腥風血雨滿松林,散亂毛發墜山奄。”
【示例】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陳毅《梅嶺三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