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川”的成語(42個)
本文整理了川壅必潰、一馬平川、山崩川竭等含“川”的成語42個,其中“川”開頭的成語4個,“川”結尾的成語18個,“川”在中間的成語2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川”開頭的成語【第1句】:川壅必潰[chuān yōng bì kuì]
【解釋】壅:堵塞。潰:決口,堤岸崩壞。堵塞河流,會招致決口之害。比喻辦事要因勢利導,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后果。
【出處】《國語·周語上》:“邵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第2句】:川渟岳峙[chuān tīng yuè zhì]
【解釋】指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莊嚴。川,本作“淵”,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改。
【出處】《晉書·隱逸傳序》:“玉輝冰潔,川渟岳峙,修至樂之道,固無疆之休。”
【示例】且杓司盛年積學,川渟岳峙,人之期許與其所自許者非小。 ——清·錢謙益《梅榴司詩序》
【第3句】: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
【解釋】川:河流。形容行人、車馬等象水流一樣連續不斷。
【出處】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示例】兩個丫頭,川流不息的在家前屋后的走,叫的太太一片聲響。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
【第4句】:川澤納污[chuān zé nà wū]
【解釋】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能包容所有的善惡、毀譽。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川”結尾的成語【第1句】:一馬平川[yī mǎ píng chuān]
【解釋】平川:地勢平坦的地方。能夠縱馬疾馳的一片廣闊平地。指廣闊的平原。
【出處】馮德英《苦菜花》第十章:“敵人圍得甚緊,村外又是一馬平川,敵人展開重火力,我們幾次沖鋒都被敵人壓回來了。”
【示例】這里一馬平川,連座小山也沒有。
【第2句】:名山大川[míng shān dà chuān]
【解釋】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遠流長的大河。
【出處】《尚書·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
【示例】雖然那子胥多有本事,憑著俺這名山大川,長江險阻,那伍子胥怎便容易到的俺國來。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
【第3句】:名山勝川[míng shān shèng chuān]
【解釋】風景優美的著名河山。
【出處】《晉書·孫統傳》:“居職不留心碎務,縱意游肆,名山勝川,靡不窮究。”
【示例】祖國的名山勝川數不勝數。
【第4句】:虎落平川[hǔ luò píng chuān]
【解釋】平川:地勢平坦的地方。老虎離開自己稱王稱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權有勢或有實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權勢或優勢。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0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示例】他此刻有虎落平川之感。
【第5句】:海納百川[hǎi nà bǎi chuān]
【解釋】納:容納,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非常廣泛,而且數量很大。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
【第6句】:跋履山川[bá lǚ shān chuān]
【解釋】形容遠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出處】《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之侯。”
【示例】夫齊之去周二千余里,而使其已化之骨,跋履山川,觸冒寒暑,自東徂西,以葬于封守之外,于死者為不仁。” ——清·顧炎武《日知錄·太公五世反葬于周》
【第7句】:口壅若川[kǒu yōng ruò chuān]
【解釋】比喻禁輿論之害。
【出處】《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示例】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
【第8句】:血流成川[xuè liú chéng chuān]
【解釋】鮮血流成了河。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出處】隋·祖君彥《檄洛州文》:“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積怨滿于山川,號哭動于天地。”唐·釋道士《法苑珠林》卷九十八:“因遂害之,無問少長,血流成川,壞諸塔寺八百余所。”
【示例】清軍勇氣,陡增十倍,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川。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八十一回
【第9句】:彈壓山川[tán yā shān chuān]
【解釋】舊時形容帝王的威力很大,足以制服山河。
【出處】《淮南子·本經訓》:“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
【第10句】:防人之口,甚于防川[fáng ré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解釋】防:阻止;甚:超過;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出處】《晉書·孔嚴傳》:“古人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第11句】:百二山川[bǎi èr shān chuān]
【解釋】比喻山河險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出處】《全元散曲·新水令》:“隨人愿、照百二山川,照百二山川,一點金星瑞云里現。”
【第12句】:簞醪投川[dān láo tóu chuān]
【解釋】醪:醇酒。相傳古有一良將,將所得酒倒在河里,讓兵士從河中取水共飲。后表示將領愛惜部下,與部下同甘共苦。
【出處】晉·張協《七命》:“單(簞)醪投川,可使三軍告捷。”李善注引《黃石公記》:“昔良將之用兵也,人有饋一簞之醪,投河,而三軍為致死者,以滋味及之也。”
【第13句】:水積成川[shuǐ jī chéng chuān]
【解釋】川:河流。指水積多了才能成為河流。比喻在學習上日積月累,必然能成才。
【出處】漢·劉向《說苑·建本》:“水積成川,則蛟龍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圣,則富貴尊顯至焉。”
【示例】水積成川,載瀾載清。土積成山,歊蒸郁冥。 ——晉·張華《勵志詩九首》其七
【第14句】:高山大川[gāo shān dà chuān]
【解釋】高高的山嶺,奔流的大河。
【出處】宋·蘇軾《上樞密韓大尉書》:“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
【示例】他失去鎮定,他的心由家中跳到那高山大川,又由高山大川跳回小羊圈。 ——老舍《四世同堂》八十四
【第15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解釋】防:阻止;甚:超過。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示例】我們不能采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管理政策。
【第16句】:大山廣川[dà shān guǎng chuān]
【解釋】高山大河。
【出處】《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于大山廣川之上,高毋近水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者。”
【第17句】:跋涉山川[bá shè shān chuān]
【解釋】形容遠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示例】每歲十一月,天下貢舉人于含元殿前,見四方館舍人當直者,宣曰:“卿等學富雄詞,遠隨鄉薦,跋涉山川,當甚勞止。” ——宋·錢易《南部新書》丙
【第18句】:跋山涉川[bá shān shè chuān]
【解釋】形容遠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出處】《詩經·鄘風·載馳》:“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示例】跋山涉川任敢辭于艱險。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龍尾道》
“川”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山崩川竭[shān bēng chuān jié]
【解釋】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認為是重大事變或其征兆。
【出處】《國語·周語上》:“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示例】郎飽妾共飽,郎饑妾共饑;一饑一飽與郎共,山崩川竭無更移。 ——清·姚燮《雙鴆篇》
【第2句】:山輝川媚[shān huī chuān mèi]
【解釋】輝:光輝;媚:美好。形容風景非常優美。
【出處】晉·陸機《文賦》:“石韞玉而生輝,水懷珠而川媚。”
【第3句】:山川震眩[shān chuān zhèn xuàn]
【解釋】眩:看不清楚。形容斗爭激烈。
【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第4句】:山川米聚[shān chuān mǐ jù]
【解釋】指從高處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出處】語出《后漢書·馬援傳》:“捍援呴又于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
【示例】清·洪昇《長生殿·神訴》:“俯視塵寰,山川米聚。”
【第5句】:山川表里[shān chuān biǎo lǐ]
【解釋】表里:即內外。外有大河,內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險作為屏障。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宋書·謝靈運傳》:“近南則會以雙流,縈以三洲。表里回游,離合山川。”
【示例】魯口天下壯,襟楚帶三吳。山川表里營壘,屯列拱神都。 ——宋·岳甫《水調歌頭》詞
【第6句】:百川歸海[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釋】川:江河。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匯集到一個地方。
【出處】《淮南子·氾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
【示例】一自百川歸海后,長留風雨在江東。 (清·毛奇齡《禹廟》詩)
【第7句】:渭川千畝[wèi chuān qiān mǔ]
【解釋】用以言竹之繁茂。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示例】渭川千畝,淇泉菉竹,西北且然,況瀟湘、云夢之間,洞庭、青草之外;何在非水,何在非竹也! ——清鄭燮《為馬秋玉畫扇》
【第8句】:臨川羨魚[lín chuān xiàn yú]
【解釋】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
【出處】漢·揚雄《河東賦》:“雄以為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網。”
【示例】臨川羨魚是不現實的。
【第9句】:山川相繆[shān chuān xiāng liáo]
【解釋】繆:通“繚”,繚繞,糾結。形容山與河流相互交錯。
【出處】宋·蘇軾《赤壁賦》:“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示例】訪五昌舊壘,山川相繆,日費詩筒。 ——宋·吳文英《木蘭花慢》詞
【第10句】:山止川行[shān zhǐ chuān xíng]
【解釋】比喻堅不可摧,行不可阻。
【出處】清·唐甄《潛書·兩權》:“誠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勢也;以戰必勝,以攻必取者也。”
【第11句】:文川武鄉[wén chuān wǔ xiāng]
【解釋】原指出文臣武將的地區。后指教化普及,風俗純正的地區。
【出處】《南史·胡諧之傳》:“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
【第12句】:百川灌河[bǎi chuān guàn hé]
【解釋】河:黃河。所有的河流都流向黃河。比喻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出處】《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第13句】:一川風月[yī chuān fēng yuè]
【解釋】川:山間平地。一片風景優美的天地。
【出處】宋·楊無咎《永遇樂》詞:“一川風月,滿堤楊柳,今夜酒醒何處。調疏呵,雙棲正穩,慢搖去櫓。”
【示例】留取幽人臥空谷,一川風月要人看。 ——宋·朱熹《寄胡丈及劉恭父》
【第14句】:星奔川鶩[xīng bēn chuān wù]
【解釋】像流星盡馳,如江河涌流。形容迅疾。
【出處】南朝·梁·劉峻《廣絕交論》:“靡不望影星奔,藉響川鶩。”
【示例】算存亡在魚箋雁書,仗雄心要星奔川鶩。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八義記·平原發書》
【第15句】:百川朝海[bǎi chuān cháo hǎi]
【解釋】眾水奔流趨向大海。多比喻無數分散的事物都匯集到一處。
【出處】漢·焦贛《易林·謙之無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雖遼遠,無不到者。”
【第16句】:百川赴海[bǎi chuān fù hǎi]
【解釋】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歸大海。比喻眾望所歸或大勢所趨。也比喻許多事物由分散而匯集到一處。
【出處】《朱子語類·卷二·理氣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示例】許多文士在飽經戰亂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繼奔往鄴城,歸附到曹氏(曹操)周圍。 ——《建安文學》
【第17句】:星奔川騖[xīng bēn chuān wù]
【解釋】像流星飛馳,如江河涌流。形容迅速疾快。
【出處】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靡不望影星奔,藉響川騖,雞人始唱,鶴蓋成陰,高門旦開,流水接軫。”
【示例】算存亡在魚箋雁書,仗雄心要星奔川騖。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八義記·平原發書>》
【第18句】:巖居川觀[yán jū chuān guān]
【解釋】居于巖穴而觀賞川流。形容隱居生活悠閑自適,超然世外。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
【示例】樂世閑身豈易求,巖居川觀更何憂! ——宋王安石《次韻酬朱昌叔》之五
【第19句】:平川曠野[píng chuāng kuàng yě]
【解釋】曠:空闊。廣大空曠的平原田野。
【出處】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若平原曠野相逢,契丹抄掠我軍糧,則我軍不戰而潰。”
【示例】遙望山前平川曠野之地,顏良前部精兵十萬,排成陣勢。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第20句】:眾川赴海[zhòng chuān fù hǎi]
【解釋】眾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眾多的力量匯集在一起。
【出處】《隋書·音樂志中》:“天覆地載,成以四時。惟皇是則,比大于茲。群星拱極,眾川赴海。萬宇駿奔, 一朝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