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衽”的成語(7個)
本文整理了衽扱囊括、披發左衽、出于水火,登之衽席等含“衽”的成語7個,其中“衽”開頭的成語2個,“衽”結尾的成語2個,“衽”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衽”開頭的成語【第1句】:衽扱囊括[rèn xī náng kuò]
【解釋】比喻全部擒獲或肅清。
【出處】清·唐甄《潛書·兩權》:“天下多群盜,衽扱囊括,可次取也。”
【第2句】:衽革枕戈[rèn gé zhěn gē]
【解釋】以鎧甲為席,以兵器為枕。形容戰事頻繁,生活不安定。
【出處】嚴復《原強》:“當是之時,哀哀黔首,衽革枕戈,不得喙息,蓋幾靡有孑遺,秏矣!”
“衽”結尾的成語【第1句】:披發左衽[pī fà zuǒ rèn]
【解釋】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示例】或披發左衽,奮迅泥潭,或從容傅會,望表知里。 ——晉·潘岳《西征賦》
【第2句】:被發左衽[pī fà zuǒ rèn]
【解釋】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出處】《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示例】或被發左衽,奮迅泥滓。 ——晉·潘岳《西征賦》
“衽”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出于水火,登之衽席[chū yú shuǐ huǒ,dēng zhī rèn xí]
【解釋】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從水火中拉出來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難中的人們。
【出處】章炳麟《致南京參議會論建都書》:“國維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則其幸耳。”
【第2句】:連衽成帷[lián rèn chéng wéi]
【解釋】衣襟相接而成帷幕。形容人多。
【出處】《史記·蘇秦列傳》:“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第3句】:拔諸水火,登于衽席[bá yū shuǐ huǒ,dēng yú rèn xí]
【解釋】拔:拉出來;諸: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從水火里拉出來,放在床席上。比喻解救陷于困境中的百姓。
【出處】明·宋濂《閱江樓記》:“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