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吳”的成語(18個)
本文整理了吳市吹簫、越瘦吳肥等含“吳”的成語18個,其中“吳”開頭的成語7個,“吳”在中間的成語11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吳”開頭的成語【第1句】:吳市吹簫[wú shì chuī xiāo]
【解釋】吳:古國名。原指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逃至吳國,在市上吹簫乞食。比喻在街頭行乞。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簫,乞食于吳市。”
【第2句】:吳帶當風[wú dài dāng fēng]
【解釋】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后人以之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出處】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曹吳體法》:“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示例】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15章:“風采盎然,碧羅為衣,頗得'吳帶當風’之致。”
【第3句】:吳頭楚尾[wú tóu chǔ wěi]
【解釋】今江西北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于吳地長江的上游,楚地長江的下游,好像首尾互相銜接。
【出處】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職方乘序》:'吳頭楚尾?!?/p>
【示例】吳頭楚尾路如何? ——清·王士慎《江上》詩
【第4句】:吳牛喘月[wú niú chuǎn yuè]
【解釋】吳牛:指產于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臣猶見牛,見月而喘?!薄短接[》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于日,見月怖喘矣?!?/p>
【示例】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唐·李白《丁都護歌》
【第5句】:吳下阿蒙[wú xià ā méng]
【解釋】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出處】《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p>
【示例】馬灣有鬣,德小是崇,先生天游,而人曰佳墉。嗟乎!非吳下阿蒙。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記·續篇》
【第6句】:吳越同舟[wú yuè tóng zhōu]
【解釋】吳越:指吳國人和越國人。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出處】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示例】我們要學吳越同舟,一致抗日。
【第7句】:吳市之簫[wú shì zhī xiāo]
【解釋】比喻在街頭行乞。同“吳市吹簫”。
【出處】清·楊昭《<閑止書堂集鈔>跋》:“沉冤望雪,曾傳吳市之簫;急難號天,愛下秦庭之淚?!?/p>“吳”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越瘦吳肥[yuè shòu wú féi]
【解釋】不在乎越國人瘦和吳國人肥胖。比喻痛癢與己無關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70回:“圖求謀,多只為一身之計;縱奸貪,那里管越瘦吳肥?!?/p>
【第2句】:楚水吳山[chǔ shuǐ wú shān]
【解釋】楚地的水,吳地的山。指古時吳、楚兩國所屬地域。后用以指長江中下游一帶。
【出處】唐·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牙書》:“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
【示例】寄懷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惡帖中。 ——宋·陸游《出游歸鞍上口占》
【第3句】:天吳紫鳳[tiān wú zǐ fèng]
【解釋】天吳:古代傳說中的水神,虎身人面,八頭八足八尾;紫鳳:古代傳說中的神鳥,人面鳥身,九頭。泛指作為應急而用的古舊事物。
【出處】唐·杜甫《北征》:“天吳及紫鳳,顛倒裋褐也邪?”
【示例】平章春韭秋菘味,拆補天吳紫鳳圖。 ——宋·陸游《自笑》
【第4句】:楚舞吳歌[chǔ wǔ wú gē]
【解釋】泛指江南的輕歌曼舞。
【出處】元·薩都刺《江南樂》詩:“翡翠冠高羅袖闊,楚舞吳歌勸郎酌。”
【第5句】:天低吳楚,眼空無物[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
【解釋】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遠越覺得天下垂,除見蒼天之外,空無所有。現也比喻一無所見。
【出處】元·薩都刺《念奴嬌·登石頭城》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第6句】:蜀錦吳綾[shǔ jǐn wú líng]
【解釋】蜀錦:四川生產的彩錦;吳綾:綾的一種,最初出于吳郡。泛指各種精美的絲織品。
【出處】元·湯式《一枝花·贈美人》套曲:“價重如齊紈魯縞,名高似蜀錦吳綾。”
【示例】微風初動,輕飄飄展開蜀錦吳綾;細雨才收,嬌滴滴露出冰肌玉質。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2回
【第7句】:喘月吳牛[chuǎn yuè wú niú]
【解釋】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懼其類似者。
【出處】五代·譚用之《寄王侍御》詩:“喘月吳牛知夜至,嘶風胡馬識秋來?!?/p>
【示例】吠堯桀犬渾多事,喘月吳牛苦問天。 ——柳亞子《讀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詩
【第8句】:宋畫吳冶[sòng huà wú yě]
【解釋】用以作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稱。
【出處】據《莊子·田子方》載,宋元君召集眾畫家作畫,大家都敬立作畫,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認為他是真正的畫師。又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吳人干將、莫邪夫婦善鑄劍。
【示例】宋畫吳冶,刻刑鏤法,亂修曲出,其為微妙,堯舜之圣不能及。 ——《淮南子·修務訓》
【第9句】:楚尾吳頭[chǔ wěi wú tóu]
【解釋】古豫章一帶位于楚地下游,吳地上游,如首尾相銜接,故稱“楚尾吳頭”。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地方。
【出處】宋·朱熹《鉛山立春》詩:“雪擁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吳頭?!彼巍ね跞睢肚锶占纳岬堋吩姡骸霸丑@鶴怨草三尺,楚尾吳頭天一方。”
【示例】金陵乃名勝之區,王氣之鐘也,倚鐘阜,瞰長江,接天闕,枕后湖,龍蟠虎踞,楚尾吳頭……其美利有不可勝言者。 ——太平天國·宋溶生《建天京于金陵論》
【第10句】:抉目吳門[jué mù wú mén]
【解釋】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讒誅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p>
【示例】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目吳門死后忠。 ——明·高啟《謁伍相祠》
【第11句】:懸首吳闕[xuán shǒu wú què]
【解釋】猶言懸門抉目。以之為烈士殉國的典故。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
【示例】明·梁辰魚《浣紗記·允降》:“誓當懸首吳闕,以謝先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