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豕”的成語(30個)
本文整理了豕虱濡濡、遼東白豕、三豕渡河等含“豕”的成語30個,其中“豕”開頭的成語9個,“豕”結(jié)尾的成語7個,“豕”在中間的成語1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豕”開頭的成語【第1句】:豕虱濡濡[shǐ shī rú rú]
【解釋】豕:豬;濡濡:茍且偷安。豬身上的虱子,茍且偷安。比喻在個人小天地里茍且偷安,自我陶醉。
【出處】《莊子·徐無鬼》:“濡濡者,豕虱是也。”
【第2句】:豕而負涂[shǐ ér fù tú]
【解釋】豕:豬;涂:泥;負涂:背上有泥。豬身上有很多污泥。比喻骯臟污穢。
【出處】《周易·暌》:“上九,暌孤,見豕負涂。”王弼注:“豕而負涂,穢莫過焉。”
【第3句】:豕突狼奔[shǐ tū láng bēn]
【解釋】豕:豬;突:猛沖。象豬那樣沖撞,象狼那樣奔跑。形容成群的壞人亂沖亂撞,到處搔擾。
【出處】清·娮中人《<中西紀(jì)事>后序》:“豕突狼奔,堅瑕避亂。”
【示例】雖然沒有像抗戰(zhàn)初期的勢若燎原,可是敵寇的豕突狼奔,并未稍歇。 ——葉劍英《在敵后的兩年》
【第4句】:豕食丐衣[shǐ shí gài yī]
【解釋】吃豬狗之食,穿乞丐之衣。比喻極其貧困。
【出處】清·唐甄《潛書·考功》:“舉良吏而撥之高位,既顯榮而去矣。觀其境內(nèi),凍餓僵死猶昔也,豕食丐衣猶昔也。”
【第5句】:豕交獸畜[shǐ jiāo shòu chù]
【解釋】比喻待人沒有禮貌。
【出處】《孟子·盡心上》:“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第6句】:豕分蛇斷[shǐ fēn shé duàn]
【解釋】比喻支離破碎。
【出處】后蜀·何光遠《鑒誡錄·知機對》:“一擊而魚潰鳥離;四合而豕分蛇斷。”
【第7句】:豕虎傳訛[shǐ hǔ chuán é]
【解釋】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同“豕亥魚魯”。
【出處】清·錢大昕《〈甘二史考異〉序》:“而世之考古者,拾班范之一言,摘沈蕭之?dāng)?shù)簡,兼有竹素爛脫,豕虎傳訛,易斗分作升分,更予琳為惠琳,乃出校書之陋,本非作者之愆。”
【第8句】:豕竄狼逋[shǐ cuàn láng bū]
【解釋】狼狽逃竄的樣子。
【出處】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看這賴功賊容顏如糞土,出轅門豕竄狼逋。”
【第9句】:豕亥魚魯[shǐ hài yú lǔ]
【解釋】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出處】《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
【示例】宋·宋咸《注<孔叢子>序》:“然士大夫號藏書者,所得本皆豕亥魚魯,不堪其讀。”
“豕”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遼東白豕[liáo dōng bái shǐ]
【解釋】遼東:地名,在今遼寧省東南遼河以東;豕:豬。比喻少見多怪。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朱浮傳》:“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xùn)|,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于朝廷,則為遼東豕也。”
【示例】他就像遼東白豕一樣。
【第2句】:遼東豕[liáo dōng shǐ]
【解釋】比喻知識淺薄,少見多怪。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朱浮傳》:“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xùn)|,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于朝廷,則為遼東豕也。”
【示例】如井底蛙,如遼東豕,如夜郎之不知漢大,如匈奴之自謂天驕。 ——清·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
【第3句】:遼東之豕[liáo dōng zhī shǐ]
【解釋】遼東:地名,在今遼寧省東南遼河以東;豕:豬。比喻少見多怪。
【出處】《后漢書·朱浮傳》:“伯通自伐,以為功高天下。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xùn)|,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于朝廷,則為遼東豕也。”
【示例】考據(jù)之功,非書不可;子貧士也,勢不能購盡天下之書,偶有所得,必為遼東之豕。 ——清·袁枚《再答黃生》
【第4句】:蠢如鹿豕[chǔn rú lù shǐ]
【解釋】豕:豬;蠢:愚笨。笨得像鹿和豬一樣。
【出處】《孟子·盡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
【第5句】:長蛇封豕[cháng shé fēng shǐ]
【解釋】長蛇和大豬。比喻貪暴者。
【出處】宋·李綱《召赴文字庫祗候引對札子》:“長蛇封豕,蓄銳深謀,待時而發(fā),其意不淺。”
【示例】兇歲大兵儼相接,長蛇封豕欲安歸。 ——吳恭亨《得君復(fù)上海書卻寄》
【第6句】:木石鹿豕[mù shí lù shǐ]
【解釋】豕:豬。形容無知無識。
【出處】宋·朱熹《康塘三瑞堂記》:“城北十里余許,有名康塘者,山川佳勝,木石鹿豕,可縱居游,誠高蹈之墟、君子之居也。”
【示例】冤哉,謂我木石鹿豕耶!具有口鼻,豈有觸香臭而不知者?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珊瑚》
【第7句】:魯魚亥豕[lǔ yú hài shǐ]
【解釋】把“魯”字錯成“魚”字,把“亥”字錯成“豕”字。指書籍在傳寫或刻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示例】因取歷朝著錄,略其魯魚亥豕之細,而特以部次條別,疏通倫類,考其得失之故,而為之校讎。 ——清·章學(xué)誠《校讎通義》
“豕”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三豕渡河[sān shǐ dù hé]
【解釋】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三豕:應(yīng)為“己亥”。同“三豕涉河”。
【出處】《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
【示例】書有轉(zhuǎn)誤,三豕渡河之類也。 ——漢·蔡邕《月令問答》
【第2句】:狼奔豕突[láng bēn shǐ tū]
【解釋】豕:豬;突:猛沖。象狼那樣奔跑,象豬那樣沖撞。形容成群的壞人亂沖亂撞,到處搔擾。
【出處】明·歸莊《萬古愁》:“有幾個狼奔豕突的燕和趙,有幾個狗屠驢販的奴和盜。”
【示例】在中國戰(zhàn)場它還狼奔豕突,隨心所欲。 ——矛盾《東條的“神符”》
【第3句】:龍首豕足[lóng shǒu shǐ zú]
【解釋】猶言牛頭不對馬嘴。指對書義的解釋與原旨相去甚遠,風(fēng)馬牛不相及。
【出處】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夫今之俗,搢紳稚齒,閭巷小生,學(xué)以浮動為貴。用百家則多尚輕側(cè),涉經(jīng)記則不通大旨,茍取成章,貴在悅目。龍首豕足,隨時之義;牛頭馬髀,強相附會。”
【第4句】:牧豕聽經(jīng)[mù shǐ tīng jīng]
【解釋】一面放豬,一面聽講。比喻求學(xué)努力。
【出處】《后漢書·承宮傳》:“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xiāng)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jīng)》授諸生數(shù)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yè),因就聽經(jīng),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
【第5句】:三豕金根[sān shǐ jīn gēn]
【解釋】“三豕”本作“己亥”,“金根”,史傳有金根車,后誤作“金銀”。指字訛誤。
【出處】《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尚書故實》:“史傳有金根車,韓昶以為誤,改根為銀。”
【第6句】:出豕敗御[chū shǐ bài yù]
【解釋】出:突然出來;御:馬車。突然沖出一頭野豬使馬車翻車。比喻受到意外事故發(fā)生使事情失敗。
【出處】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王子于期齊轡而進之,彘突出于溝中,馬驚駕敗。”
【示例】做事要充分考慮,避免出豕敗御的事情發(fā)生。
【第7句】:蜂合豕突[fēng hé shǐ tū]
【解釋】如群蜂聚集,似野豬奔突。比喻眾人雜沓會合,橫沖直撞。
【出處】明·劉基《春秋明經(jīng)·公會齊侯楚人敗徐于婁林》:“今不然矣,中國之虛實在楚人目中矣!于是荊戶乘廣之旅,蜂合豕突以敗徐于婁林。”
【第8句】:三豕涉河[sān shǐ shè hé]
【解釋】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
【出處】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察傳》:“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
【示例】請不要犯三豕涉河的錯誤。
【第9句】:狼突豕竄[láng tū shǐ cuàn]
【解釋】象狼那樣奔跑,象豬那樣沖撞。形容成群的壞人亂沖亂撞,到處搔擾。同“狼奔豕突”。
【出處】清·錢謙益《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申公神道碑銘》:“狼突豕竄,無一尉一堠能少婕其角距者。此公之言驗于事后者也。”
【第10句】:見豕負涂[jiàn shǐ fù tú]
【解釋】看見豬趴在路上。比喻骯臟污穢。
【出處】《周易·暌》:“上九,暌孤,見豕負涂。”王弼注:“見豕負涂,甚可穢也。”
【示例】見豕負涂之愛豎,非次寵升,焦頭爛額之輔臣,無辜竄逐。 ——《舊唐書·懿宗紀(jì)論》
【第11句】:亥豕相望[hài shǐ xiāng wàng]
【解釋】指文字訛錯很多。
【出處】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一》:“吳興凌氏諸刻,急于成書射利,又慳于倩人編摩,其間亥豕相望,何怪其然?”
【第12句】:封豕長蛇[fēng shǐ cháng shé]
【解釋】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出處】《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
【示例】而今而后,所當(dāng)有利兵堅盾,環(huán)衛(wèi)其身,毋俾封豕長蛇,薦食上國。 ——魯迅《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
【第13句】:鹿馴豕暴[lù xùn shǐ bào]
【解釋】意指一會兒像鹿一樣柔馴,一會兒像豬一樣兇暴。形容狡詐。
【第14句】:亥豕魯魚[hài shǐ lǔ yú]
【解釋】把“亥”字錯成“豕”字,把“魯”字錯成“魚”字。指傳寫或刻印中的文字錯誤。
【出處】宋·文天祥《謝何樞密夢然啟》:“其如亥豕魯魚之謬,深有慚于負乘,敢自己于循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