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怨”的成語大全(100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怨女曠夫、肩勞任怨、曠夫怨女等含“怨”的成語100個,其中“怨”開頭的18個,“怨”結尾的42個,“怨”在中間的4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怨”開頭的成語
【第1句】:怨女曠夫[yuàn nǚ kuàng fū]
【解釋】指沒有配偶的成年男女。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內無怨女,外無曠無。”
【示例】假若是怨女曠夫,買成了成雙作對。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
【第2句】:怨府禍梯[yuàn fǔ huò tī]
【解釋】怨府:眾怨歸聚的地方;禍梯:禍害的由來。指怨恨的集中點,禍害的根由。
【出處】《史記·趙世家》:“毋為怨府,毋為禍梯。”
【第3句】:怨聲盈路[yuàn shēng yíng lù]
【解釋】盈:滿。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烈不滿。
【出處】《魏書·高肇傳》:“肇既當衡軸,每事任己,本無學識,動違禮度,好改先朝舊制,出情妄作,減削封秩,抑黜勛人。由是怨聲盈路矣。”
【示例】百姓不堪需索,怨聲盈路。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四十八回
【第4句】:怨氣滿腹[yuàn qì mǎn fù]
【解釋】胸中充滿了怨恨的情緒。形容怨憤之氣極大。
【出處】《后漢書·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p>
【第5句】:怨天尤人[yuàn tiān yóu rén]
【解釋】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
【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示例】便是那憤懣不平之氣,放誕無忌憚之言,心中口中,怨天尤人個不了。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六回
【第6句】:怨天怨地[yuàn tiān yuàn dì]
【解釋】抱怨天又抱怨地。形容埋怨不休。
【出處】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緣,自作自受,怨天怨地?!?/p>
【示例】逢我們使他們一使兒,就怨天怨地的。你說說可有良心?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9回
【第7句】:怨詞詈語[yuàn cí lì yǔ]
【解釋】抱怨與罵人的話語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四卷:“這老嫗獨居,誰人到此,亦有詩句?足見怨詞詈語遍于人間矣!”
【第8句】:怨聲滿道[yuàn shēng mǎn dào]
【解釋】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烈不滿。
【出處】《后漢書·李固傳》:“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
【第9句】:怨曠思歸[yuàn kuàng sī guī]
【解釋】曠:久;怨曠:長期別離。長期別離,盼望早日還鄉。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自出幽冀,或故營部曲,咸怨曠思歸,流涕北顧?!?/p>
【示例】留義募將士既久,咸怨曠思歸,或有輒去者,乃題鄴城門。 ——《晉書·成都王穎傳》
【第10句】:怨入骨髓[yuàn rù gǔ suǐ]
【解釋】恨到骨頭里。形容怨恨到極點。
【出處】《史記·秦本紀》:“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婦,令我君得自愉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p>
【示例】锜僭侈誅求,六州之人怨入骨髓。 ——《新唐書·李絳傳》
【第11句】:怨怨哀哀[yuàn yuàn āi āi]
【解釋】形容哀怨的樣子。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空教我悶轉加、愁無奈,只落得哭哭啼啼、怨怨哀哀?!?/p>
【示例】沒來由怨怨哀哀,我這里七林林轉過庭槐,慢騰騰行過廳階,孤椿椿靠定明亮隔。 ——元·馬致遠《黃梁夢》第二折
【第12句】:怨聲載道[yuàn shēng zài dào]
【解釋】載:充滿。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烈不滿。
【出處】《詩比·大雅·生民》:“實覃實訏,厥聲載路?!薄逗鬂h書·李固傳》:“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p>
【示例】凡有些余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時里外怨聲載道,豈不失了你們這樣人家的大體?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第13句】:怨家債主[yuàn jiā zhài zhǔ]
【解釋】怨家:仇人。佛教指與我有冤仇的人。
【出處】《無量壽經》卷下:“怨家債主,焚漂劫奪?!?/p>
【示例】業道受苦及怨家債主悉愿布施歡喜。 ——唐·孔思義《造像記》
【第14句】:怨聲載路[yuàn shēng zài lù]
【解釋】載:充滿。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烈不滿。
【出處】《詩經·大雅·生民》:“實覃實訏,厥聲載路。”《后漢書·李固傳》:“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
【示例】州縣征輸,星火逼迫,或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怨聲載路,和氣未洽。 ——《舊唐書·張廷珪傳》
【第15句】:怨天憂人[yuàn tiān yóu rén]
【解釋】怨:怨恨;天:命運;憂:怨:怨恨;天:命運;憂:責怪。怨恨天命,責怪別人。形容遇到不稱心的事情一味歸咎客觀,埋怨別人。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示例】要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不要怨天憂人。
【第16句】:怨怨焦焦[yuàn yuàn jiāo jiāo]
【解釋】哀怨焦急的樣子。
【出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呀!見孩兒臥血泊,那一個哭哭號號,這一個怨怨焦焦,連我也戰戰搖搖,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沒大道?!?/p>
【第17句】:怨氣沖天[yuàn qì chōng tiān]
【解釋】怨憤之氣沖到天空。形容怨恨情緒極大。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員一見其尸,怨氣沖天,手持九節銅鞭,鞭之三百,肉爛骨折?!?/p>
【示例】其時百姓為貪官所逼,怨氣沖天,早已大眾齊心,一呼百應。(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第18句】:怨離惜別[yuàn lí xī bié]
【解釋】怨:怨恨;惜:舍不得。依依戀戀不忍分手。常用于男女之間。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兩下里怨離惜別,分外恩情,一言難盡。”
“怨”結尾的成語
【第1句】:肩勞任怨[jiān láo rèn yuàn]
【解釋】猶任勞任怨。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第2句】:深仇宿怨[shēn chóu xiǔ yuàn]
【解釋】猶深仇大恨。深而大的仇恨。
【出處】董必武《反侵略聲中紀念錢亦石先生》:“甚至彼此之間深仇宿怨的人也在'抗日第一’的前提下,一致攜手?!?/p>
【第3句】:德以抱怨[dé yǐ bào yuàn]
【解釋】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恩德回報仇怨。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劉繇傳》:“知敦以厲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誠深恩重分,美名厚實也?!?/p>
【第4句】:敵惠敵怨[dí huì dí yuàn]
【解釋】猶言報德報怨。
【出處】《左傳·文公六年》:“夷之蒐,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欲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示例】夫古人敵惠敵怨,不及其子。 ——明·張居正《答江兵憲蔡春壹書》
【第5句】:天怒民怨[tiān nù mín yuàn]
【解釋】天公震怒,人民怨恨。形容為害作惡非常嚴重,引起普遍的憤怒。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
【示例】三綱盡絕,五倫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惡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回
【第6句】:深仇重怨[shēn chóu zhòng yuàn]
【解釋】怨:仇恨。極深極大的仇恨。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阿金》:“在鄰近鬧攘一下當然不會成什么深仇重怨。”
【第7句】:睚眥之怨[yá zì zhī yuàn]
【解釋】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p>
【示例】魯迅《華蓋集續編·再來一次》:“我那時和這位后來稱為'孤桐先生’的,也毫無'睚眥之怨’。”
【第8句】: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解釋】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出處】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第9句】:以直報怨[yǐ zhí bào yuàn]
【解釋】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對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處】《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示例】這叫做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
【第10句】:東征西怨[dōng zhēng xī yuàn]
【解釋】本指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后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出處】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p>
【示例】古先哲王,東征西怨。顧予不德,重以勞人。 ——唐·陸贄《重優復興元府及洋鳳州百姓等詔》
【第11句】:柳啼花怨[liǔ tí huā yuàn]
【解釋】形容景象凄涼,心境凄惻。
【出處】宋·盧祖皋《夜行船·暖入新梢風又起》詞:卻說當時,柳啼花怨,魂夢為君迢遞。
【第12句】:神怒民怨[shén nù mín yuàn]
【解釋】形容民憤極大。同“神怒民痛”。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六八回:“師曠退,謂羊舌肹曰:'神怒民怨,君不久矣!’”
【第13句】:鳥啼花怨[niǎo tí huā yuàn]
【解釋】形容悲傷怨恨。
【出處】明·徐復祚《紅梨記·請成》:“今日呵,只落得鳥啼花怨。”
【第14句】:纏綿幽怨[chán mián yōu yuàn]
【解釋】纏綿:心緒郁結;幽怨:隱藏內心的怨恨。形容縈繞在內心的怨恨。
【出處】茅盾《從牯嶺到東京》:“不大愿意我有這種纏綿幽怨的調子。”
【第15句】:沒齒無怨[mò chǐ wú yuàn]
【解釋】比喻永無怨言。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p>
【示例】固非不當,受命之日,沒齒無怨。 ——魯迅《致許壽裳》
【第16句】:任勞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
【解釋】任:擔當,經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刺權》:“夫食萬人之力者,蒙其憂,任其怨勞?!薄稘h書·石顯傳》:“誠不能以一軀稱快萬眾,任天下之怨?!?/p>
【示例】而楊嗣昌也完全執行他的主張,任勞任怨。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第17句】:猿悲鶴怨[yuán bēi hè yuàn]
【解釋】猿和鶴凄厲地啼叫。
【出處】宋·朱熹《送籍溪胡丈赴館供職》詩之二:“猿悲鶴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歸?!?/p>
【第18句】:猿啼鶴怨[yuán tí hè yuàn]
【解釋】猿和鶴凄厲地啼叫。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御淮》:“聽得猿啼鶴怨,淚濕征袍如汗。”
【第19句】:物情離怨[wù qíng lí yuàn]
【解釋】物情:眾情。指民心離散怨恨。
【出處】唐·陸贄《奏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今茲二庫,珍幣所歸,不領度支,是行私也。不給經費,非宣利也;物情離怨,不亦宜乎?”
【第20句】:以直抱怨[yǐ zhí bào yuàn]
【解釋】別人對自己有仇怨,自己以大公無私的態度對待之。
【示例】他與同事相處,一向抱著以直抱怨的宗旨,因此往往能化敵為友,融洽共處。
【第21句】:死而無怨[sǐ ér wú yuàn]
【解釋】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形容心甘情愿。
【出處】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不是我閑淘氣,便死呵死而無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示例】求大人請臬臺大人升一升冠,露一露頭部,倘沒有受傷痕跡,小人死而無怨。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七回
【第22句】:藏怒宿怨[cáng nù sù yuàn]
【解釋】藏、宿:存留。把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懷怨恨,久久難消。
【出處】《孟子·萬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示例】為人要心胸開闊,藏怒宿怨對自己沒有什么好處。
【第23句】:神怒鬼怨[shén nù guǐ yuàn]
【解釋】作惡多端,使鬼神都為之憤怒。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七回:“皇后諫陛下造此慘刑,神怒鬼怨,屈魂無申。”
【第24句】:勇動多怨[yǒng dòng duō yuàn]
【解釋】勇動:魯莽妄動。魯莽妄動必招致很多怨恨。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列御寇》:“智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貴?!?/p>
【第25句】:神怒人怨[shén nù rén yuàn]
【解釋】指人人怨恨憤怒。
【出處】《南史·傅縡傳》:“兆庶流離,轉尸蔽野,貨賂公行,帑藏損耗,神怒人怨,眾叛親離。”
【第26句】:鳳愁鸞怨[fèng chóu luán yuàn]
【解釋】比喻夫妻間因思念而生的愁怨。
【出處】明·王玉峰《夢香記·餞別》:“無奈分離一旦,你功名儻萬全,也思恩愛有三年。苦只為鶚薦鵬騫,博得鳳愁鸞怨?!?/p>
【第27句】:勞而不怨[láo ér bù yuàn]
【解釋】勞:勞苦,勞累。雖然很辛苦、很勞累,卻沒有怨言。形容孝子精心侍奉父母。也指當政者使民勤勞而民無埋怨。
【出處】《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薄墩撜Z·堯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p>
【示例】諫之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此大舜所以“只載見瞽瞍,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也。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第28句】:恩恩怨怨[ēn ēn yuàn yuàn]
【解釋】指人的感恩之情與仇怨之情。
【出處】王朔《我是“狼”》:“當你認定十年韜晦已足以使人們忘卻你和你下決心干掉的那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你便開始行動了?!?/p>
【第29句】:天怒人怨[tiān nù rén yuàn]
【解釋】天公震怒,人民怨恨。形容為害作惡非常嚴重,引起普遍的憤怒。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p>
【示例】天怒人怨,禍幾日深,非細故也。 ——《明史·倪岳傳》
【第30句】:云愁雨怨[yún chóu yǔ yuàn]
【解釋】喻指離情別愁。
【出處】宋·孫光憲《何滿子》詞:“歌袖半遮眉黛慘,淚珠旋滴衣襟。惆悵云愁雨怨,斷魂何處相尋?!?/p>
【第31句】:杯酒解怨[bēi jiǔ jiě yuàn]
【解釋】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飲酒言歡,消解仇怨。
【出處】《新唐書·張延賞傳》:“吾武夫雖有舊惡,杯酒間可解?!?/p>
【示例】杯酒解怨的方式現在還在使用。
【第32句】:猿驚鶴怨[yuán jīng hè yuàn]
【解釋】猿和鶴凄厲地啼叫。
【出處】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詩:“猿驚鶴怨草三尺,楚尾吳頭天一方?!?/p>
【第33句】:無尤無怨[wú yóu wú yuàn]
【解釋】尤:怨恨。毫無怨恨。
【出處】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他的態度是隨便飲酒,乞食,高興的時候就談論和作文章,無尤無怨。”
【第34句】:市恩嫁怨[shì ēn jià yuàn]
【解釋】市恩:買好,討好;嫁:轉嫁。討好別人,而把對自己的怨恨轉移給別人。
【出處】《宋史·呂大防傳》:“不市恩嫁怨,以邀聲譽,凡八年,始終如一?!?/p>
【第35句】:抱關之怨[bào guān zhī yuàn]
【解釋】抱關:守門人。指職位低微俸祿少的官吏的牢騷。
【出處】《后漢書·馬武傳附二十八將傳論》:“自茲以降,迄于孝武,宰輔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縉紳道塞,賢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關之怨?!?/p>
【第36句】:以德報怨[yǐ dé bào yuàn]
【解釋】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示例】君子不念舊惡,以德報怨。 ——宋·崔鶠《楊嗣復論》
【第37句】: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解釋】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p>
【第38句】:白華之怨[bái huá zhī yuàn]
【解釋】指女子失寵之哀怨。
【出處】《詩·小雅·白華》序:“白華,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為后,故下國化之,以妾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p>
【示例】賤者咸得秩進,各得厥職,以廣繼嗣之統,息白華之怨。 ——《漢書·谷永傳》
【第39句】:興觀群怨[xìng guān qún yuàn]
【解釋】興:聯想;觀:觀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認為讀《詩經》可以培養人的四種能力。后泛指詩的社會功能。
【出處】《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示例】明·顧起元《竹浪齋詩序》:“欲如古之所謂興觀群怨多識者,杳然不可復得于篇什內矣。”
【第40句】:東怒西怨[dōng nù xī yuàn]
【解釋】比喻遷怒于人。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厲色揚聲,東怒西怨?!?/p>
【第41句】:舊仇宿怨[jiù chóu sù yuàn]
【解釋】結了很久的怨仇。
【示例】他們終于化解了祖輩留下的舊仇宿怨。
【第42句】:絲恩發怨[sī ēn fà yuàn]
【解釋】絲、發:形容細小。形容極細小的恩怨。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文宗太和九年》:“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絲恩發怨無不報者?!?/p>
“怨”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曠夫怨女[kuàng fū yuàn nǚ]
【解釋】曠夫:大齡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齡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齡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p>
【示例】他兩個正是曠夫怨女,相見如餓虎逢羊,蒼蠅見血,那有工夫問名敘禮。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三卷
【第2句】:盜怨主人[dào yuàn zhǔ rén]
【解釋】比喻奸惡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盜憎主人”。
【出處】漢·劉向《說苑·敬慎》:“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
【第3句】:三怨成府[sān yuàn chéng fǔ]
【解釋】言與三人結怨則仇恨集身,難以免禍。
【第4句】:斂怨求媚[liǎn yuàn qiú mèi]
【解釋】指因向上獻媚,不顧人民怨恨而征收錢物。
【出處】《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歷元年》:“上生日,諸道節度使獻金帛、器服、珍玩、駿馬為壽,共直緡錢二十四萬。常袞上言,以為'節度使非能男耕女織,必取之于人,斂怨求媚,不可長也?!?/p>
【第5句】:敢怨而不敢言[gǎn yuàn ér bù gǎn yán]
【解釋】內心怨恨但不敢說出來。
【出處】宋·鄧牧《伯牙琴·吏道》:“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誅?!?/p>
【第6句】:鶴怨猿啼[hè yuàn yuán tí]
【解釋】形容凄涼悲慘的場景。多用以指戰亂、災禍后哀鴻遍野的凄慘景象。
【出處】元·張可久《木蘭花慢》詞:“錦樹鶯嘲蝶弄,翠蘿鶴怨猿啼?!?/p>
【示例】牢著眼看鳥飛兔走,急回頭怕鶴怨猿啼。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連枝秀》
【第7句】:構怨傷化[gòu yuàn shāng huà]
【解釋】構:構成,造成;怨:怨恨;化:教化。指在民眾中造成的怨恨,使對人民的教化受到傷害。
【出處】《漢書·平帝紀》:“苛暴吏多拘系犯法者親屬婦女老弱,構怨傷化,百姓苦之?!?/p>
【第8句】:蘭怨桂親[lán yuàn guì qīn]
【解釋】比喻所在的環境或經歷不同,因而遭遇也不同。
【出處】《晉書·陸機陸云傳論》:“是知蘭植中途,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保彌年之丹。非蘭怨而桂親,豈涂害而壑利?而生滅有殊者,隱顯之勢異也。”
【第9句】:任怨任勞[rèn yuàn rèn láo]
【解釋】任:擔當,經受。不怕招怨,也不怕吃苦。同“任勞任怨”。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刺權》:“夫食萬人之力者,蒙其憂,任其怨勞。”《漢書·石顯傳》:“誠不能以一軀稱快萬眾,任天下之怨。”
【示例】正是國家隆重之典,仕路清濁之源,非徒任怨任勞,還要其難其慎。 ——清·李漁《憐香伴·搜挾》
【第10句】:內無怨女,外無曠夫[nèi wú yuàn nǚ,wài wú kuàng fū]
【解釋】怨女:到了出嫁年齡而未嫁的女子;曠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指人們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業。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下》:“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示例】現代社會重男輕女思想十分嚴重,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的局面難以實現。
【第11句】:報怨雪恥[bào yuàn xuě chǐ]
【解釋】報:報復;雪:洗刷。報怨恨,洗刷恥辱。
【出處】《戰國策·燕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p>
【第12句】:以怨報德[yǐ yuàn bào dé]
【解釋】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來回報別人的恩惠。
【出處】《國語·周語》:“以怨報德,不仁?!?/p>
【示例】你自己想一想,你們做的事合理不合理?是不是以怨報德? ——冰心《斯人獨憔悴》
【第13句】:克伐怨欲[kè fá yuàn yù]
【解釋】①指好勝、驕傲、忌刻、貪婪四種惡德。②指關于四種惡德的理論。
【出處】《論語·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釉唬?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示例】萬厲甲辰九日,東林會講克伐怨欲。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
【第14句】:自怨自艾[zì yuàn zì yì]
【解釋】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現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出處】《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p>
【示例】但倘有不知道自怨自艾的人,想將這位先生“送進瘋人院”去,我可要拚命反對,盡力呼冤的。 ——魯迅《集外集·“音樂”》
【第15句】:宿怨深仇[sù yuàn shēn chóu]
【解釋】宿:舊有的;怨:仇恨。極深極大的仇恨。
【第16句】:亡國怨祝[wáng guó yuàn zhù]
【解釋】怨:埋怨;祝:太祝,舊時為執掌祭禮祝禱的官。舊指國家衰亡時,不從自身找原因,而去埋怨為國家祭祀祝禱的人。
【出處】漢·王充《論衡·解除》:“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
【第17句】:癡男怨女[chī nán yuàn nǚ]
【解釋】舊指愛戀極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滿足的男女。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酬?!?/p>
【示例】因數十年前,誤辦一宗公案,害許多癡男怨女,都湮沒在這恨水愁山,泉淚冤海。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四十三回
【第18句】:蝶怨蛩凄[dié yuàn qióng qī]
【解釋】比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
【出處】清·孫麟趾《金縷曲·定庵將歸托寄家書賦此送別》詞:“蝶怨蛩凄書不盡,只封將淚點教君寄?!?/p>
【第19句】:載道怨聲[zài dào yuàn shēng]
【解釋】載:充滿。道路上充滿了怨恨的聲音。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烈不滿。
【出處】《詩經·大雅·生民》:“實覃實訏,厥聲載路?!薄逗鬂h書·李固傳》:“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
【示例】笑雌黃舌饒,黑符心驕,綠豆兒眼小,博得個載道怨聲碧漢高。(清·感惺《斷頭臺·受讞》)
【第20句】:埋三怨四[mán sān yuàn sì]
【解釋】事事埋怨。
【示例】不要老是埋三怨四的,會有你的機會的。
【第21句】:市怨結禍[shì yuàn jié huò]
【解釋】市:買,換取;禍:災禍。換取怨恨,結下禍根。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己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
【第22句】:無怨無德[wú yuàn wú dé]
【解釋】既沒有怨恨,也沒有恩德。指彼此間沒有恩怨關系。
【出處】《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第23句】:構怨連兵[gòu yuàn lián bīng]
【解釋】構怨:結怨;連兵:交戰。因結怨而發生戰爭。
【出處】《周書·杜杲傳》:“本朝與陳,日敦交睦,輶軒往返,積有多年。比為疆場之事,遂炎仇敵,構怨連兵,略無寧歲,鷸蚌狗兔,勢不俱全。”
【第24句】:東怨西怒[dōng yuàn xī nù]
【解釋】指任意指責別人。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協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第25句】:抱怨雪恥[bào yuàn xuě chǐ]
【解釋】報:報復。雪:洗刷掉。報怨恨,雪恥辱。
【出處】《戰國策·燕策·樂毅報燕王書》:“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p>
【第26句】:民怨沸騰[mín yuàn fèi téng]
【解釋】人民的怨聲就象開水在翻滾一樣。形容人民對腐敗黑暗的反動統治怨恨到了極點。
【出處】清·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二十八:“自古大兵大役,未有不民怨沸騰,喪國亡身者?!?/p>
【示例】上半年在那里辦過幾個月厘局,不該應要錢的心太狠了,直弄得民怨沸騰,有無數商人來省上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
【第27句】:人怨神怒[rén yuàn shén nù]
【解釋】形容民憤極大。
【出處】《晉書·孔愉傳》:“天罰既集,罪人斯殞,王旅未加,自相魚肉。豈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災!”
【示例】奪百姓之食以養殘兇,剝萬人之衣以涂土木,于是人怨神怒,眾叛親離。 ——唐·辛替否《諫造金仙玉真二觀疏》
【第28句】:鶴怨猿驚[hè yuàn yuán jīng]
【解釋】形容對官場厭倦,有意歸隱的心情。
【出處】宋·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詞:“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p>
【示例】搔首倚薰風,一幅畫圖塵土中。鶴怨猿驚人去也,潛龍。誰絞香車起蟄松。 ——宋·王奕《南鄉子·和謝潛庵蔣山》詞
【第29句】:愁紅怨綠[chóu hóng yuàn lǜ]
【解釋】紅、綠:指花、葉。指經過風雨摧殘的殘花敗葉。多寄以對身世凄涼的感情。
【出處】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詩:“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p>
【第30句】:恩怨了了[ēn yuàn liǎo liǎo]
【解釋】了了:清清楚楚。對恩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指對有恩者報了恩,對有怨者報了怨。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恩怨了了,頗快心意?!?/p>
【第31句】:恨紫怨紅[hèn zǐ yuàn hóng]
【解釋】紫、紅:紫色和紅色的花,這里泛指各種顏色的鮮花。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讓人心煩意恨。形容花姿引起人的傷感。
【出處】清·陸珍《虞美人·花歌》:“恨紫怨紅滿南園?!?/p>
【第32句】:民怨神怒[mín yuàn shén nù]
【解釋】百姓怨恨,天神憤怒。形容作惡太甚,引進極大憤怒。
【出處】《晏子春秋·外篇七》:“不憚鬼神,神怒民痛,無悛于心?!?/p>
【示例】賦役不均,財用不節,民民怨神怒,感傷和氣,惟陛下裁擇以答天意,消弭災變。 ——蔡東藩《元史演義》第三十七回
【第33句】:資怨助禍[zī yuàn zhù huò]
【解釋】助長怨恨,促使禍患到來。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后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矣。”
【第34句】:埋天怨地[mán tiān yuàn dì]
【解釋】抱怨天,埋怨地。形容對什么都抱怨。
【出處】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廟里,埋天怨地?!?/p>
【示例】今日據著他埋天怨地,正當凍餓,念他一點小孝。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
【第35句】:恩怨分明[ēn yuàn fēn míng]
【解釋】恩:恩惠;怨:仇恨。對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p>
【示例】一剎那間便一生,何須恩怨苦分明。老來自笑猶閑氣,動為前人抱不平。 ——清·趙翼《甌北詩話·絕句二·讀史》
【第36句】:眾怨之的[zhòng yuàn zhī dì]
【解釋】眾人怨恨的目標。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一回:“可見得我們就這大關的事不是好事,我這當督檢的,還是眾怨之的呢?!?/p>
【第37句】:民怨盈涂[mín yuàn yíng tú]
【解釋】怨:怨恨;涂:通“途”;盈涂:充滿道路。人民的怨恨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的怨恨情緒非常大。
【出處】《宋書·臧質傳》:“敗道傷俗,悖亂人神,憶怨盈涂,國謗彌歲?!?/p>
【第38句】:恩甚怨生[ēn shèn yuàn shēng]
【解釋】給予太多的恩惠,反而會引起怨恨。
【出處】《亢倉子·用道》:“恩甚則怨生,愛多則憎至?!?/p>
【示例】不必過多施恩給他,小心會恩甚怨生。
【第39句】:以直報怨,以德報德[yǐ zhí bào yuàn,yǐ dé bào dé]
【解釋】直:公正、正直。以公道的態度對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與對自己有恩的人。
【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示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1卷:“超度蘇二爺,朱婆及蘇勝夫婦亡靈,這叫做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第40句】:人怨天怒[rén yuàn tiān nù]
【解釋】人民怨恨,天公震怒。形容為害作惡非常嚴重,引起普遍的憤怒。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