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我”的成語大全(119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我負子戴、萬物皆備于我、自我批評等含“我”的成語119個,其中“我”開頭的10個,“我”結尾的18個,“我”在中間的9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我”開頭的成語
【第1句】:我負子戴[wǒ fù zǐ dài]
【解釋】指夫妻同安于貧賤。詳“我黼子佩”。
【出處】漢·揚雄《琴清英》:“祝牧與妻偕隱,作《琴歌》云:'天下有道,我黼子佩,天下無道,我負子戴。’”
【第2句】:我見猶憐[wǒ jiàn yóu lián]
【解釋】猶:尚且;憐:愛。我見了她尚且覺得可愛。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
【出處】南朝宋·虞通之《妒記》:“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
【示例】此即吾家小主婦耶?我見猶憐,何怪子魂思而夢繞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巧娘》
【第3句】:我心如秤[wǒ xīn rú chèng]
【解釋】表示自己處理事情極端公平。
【出處】《馮堂書鈔》卷三七引諸葛亮《雜言》:“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第4句】:我行我素[wǒ xíng wǒ sù]
【解釋】素:平素,向來。不管人家怎樣說,仍舊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出處】《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示例】笑罵由人笑罵,我行我素而已。 ——柔石《二月》十
【第5句】:我盈彼竭[wǒ yíng bǐ jié]
【解釋】盈:充滿;彼:他,對方;竭:盡。我們的士氣正旺盛,他們的勇氣已喪失。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示例】然后大王再還滎陽,合軍與戰,我逸彼勞,我盈彼竭,還怕不能破楚嗎!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二十七回
【第6句】:我輩情鐘[wǒ bèi qíng zhōng]
【解釋】比喻自己對人對事感情強烈、專注,不能忘情。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示例】我輩情鐘不自由,等閑白卻九分頭。 ——宋·陸游《讀唐人愁詩戲作五首》之四
【第7句】:我醉欲眠[wǒ zuì yù mián]
【解釋】我醉了,想睡覺。指為人真誠直率。
【出處】《宋書·陶潛傳》:“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直率如此。”?
【示例】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唐·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詩
【第8句】:我生不辰[wǒ shēng bù chén]
【解釋】生下來沒有遇到好時候。舊時指命運不好。
【出處】《詩經·大雅·桑柔》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示例】我生不辰,載離多難,桀逆構扇,巨猾滔天,始自牖里之拘,終類望夷之禍。 ——《梁書·敬帝紀》
【第9句】:我武惟揚[wǒ wǔ wéi yáng]
【解釋】形容威武凌厲,奮發向上的樣子。
【出處】《尚書·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
【示例】臺上的電燈,約有數百盞,又用瓦斯裝成一個橫匾,一副對聯。匾上寫的是“我武惟揚”。 ——清·陳天華《獅子吼》楔子
【第10句】:我黼子佩[wǒ fǔ zǐ pèi]
【解釋】指夫妻同享榮華。
【出處】漢·揚雄《琴清英》:“祝牧與妻偕隱,作《琴歌》云:'天下有道,我黼子佩,天下無道,我負子戴。’”
“我”結尾的成語
【第1句】:萬物皆備于我[wàn wù jiē bèi yú wǒ]
【解釋】于:表示被動。萬事萬物都為我所具備。指世上的一切完全為我所有。
【出處】《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第2句】:是非人我[shì fēi rén wǒ]
【解釋】正確與錯誤,他人與自己。泛指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復雜關系。
【出處】元·丘處機《玉爐三澗雪·自詠》詞:“不會深窮造化,隨緣且度朝昏,是非人我絕談論,復返生前混沌。”
【示例】你做了酒色財氣,你辭了是非人我,今日個老鄉惹上仙風,和小桃都成正果。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四折
【第3句】:爾為爾,我為我[ěr wéi ěr,wǒ wéi wǒ]
【解釋】爾:你。你是你,我是我。指兩者界限分明,互不沾邊。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第4句】:依然故我[yī rán gù wǒ]
【解釋】形容自己一切跟從前一樣,沒有變得更好。
【出處】唐·薛調《劉無雙傳》:“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示例】二分明月,照向誰家,一個詩人,依然故我。 ——清·吳錫麒《家慕橋詩集序》
【第5句】:歲不與我[suì bù yǔ wǒ]
【解釋】與:給。歲月不能再給我。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
【出處】三國·魏·吳質《答太子箋》:“日月冉冉,歲不與我。”
【第6句】:神必據我[shén bì jù wǒ]
【解釋】據:保佑。舊指神道一定保佑我。
【出處】《左傳·僖公五年》:“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
【第7句】:有以教我[yǒu yǐ jiāo wǒ]
【解釋】提出問題,希望別人幫助解答。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宋·王令《寄王正叔》:“賢子遠相問,幸有以教我;得報速是宜,翹企不容坐。”
【示例】君吳人,朝廷近臣,今雖去,宜有以教我。 ——《明史·黃鉞傳》
【第8句】:解衣衣我,推食食我[jiě yī yì wǒ,tuī shí sì wǒ]
【解釋】解:脫下;衣我:給我穿;推:讓;食我:給我吃。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示例】承娘子相愛,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此恩沒身難報。 ——明·周楫《西湖二集·寄梅花鬼病鬧西閣》
【第9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nìng jiào wǒ fù tiān xià rén,xiū jiào tiān xià rén fù wǒ]
【解釋】負:辜負;休:莫,不要。寧可讓我辜負一切人,不要讓任何人辜負我。指極其自私自利的處世態度。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第10句】:惠子知我[huì zǐ zhī wǒ]
【解釋】比喻朋友相知之深。
【出處】惠子指惠施,戰國宋人,在先秦諸子中屬名家,為莊周契友。惠死后,莊周過其墓,曾借匠石斫堊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見《莊子·徐無鬼》。
【示例】惠子知我,夫何間然。 ——李白《與賈少公書》
【第11句】:至公無我[zhì gōng wú wǒ]
【解釋】至:極,最;公:無私。公正到極點,絲毫沒有私心
【出處】元·劉祁《歸潛志》第七卷:“士大夫為吏者,當以至公無我處之,事自理,民自服。”
【第12句】:知我罪我[zhī wǒ zuì wǒ]
【解釋】形容別人對自己的毀譽。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示例】知我罪我,憐我殺我,悉聽世人,不復能顧其后矣。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
【第13句】:盡其在我[jìn qí zài wǒ]
【解釋】竭盡自己的力量做好應做的事情。
【出處】竭盡自己的力量做好應做的事情。
【第14句】:卿卿我我[qīng qīng wǒ wǒ]
【解釋】形容夫妻或相愛的男女十分親昵。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惑溺》:“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示例】它們在春情發動期,雌的和雄的碰在一起,難免“卿卿我我”的來一陣。 ——魯迅《準風月談·男人的進化》
【第15句】:六經注我[liù jīng zhù wǒ]
【解釋】注:解釋;我:自己的觀點。牽強地用各種經典著作中的論斷來解釋和證明自己的觀點,為自己的議論服務。
【出處】宋·陸九淵《語錄》:“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第16句】:寧教我負人,莫教人負我[nìng jiào wǒ fù rén,mò jiào rén fù wǒ]
【解釋】負:辜負;莫:不要。寧可讓我辜負一切人,不要讓任何人辜負我。指極其自私自利的處世態度。
【出處】《斬鬼傳》第六回:“寧教我負人,莫教人負我,奇方得自曹操。”
【第17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nìng wǒ fù rén,wú rén fù wǒ]
【解釋】負:辜負;毋:不要。寧可讓我辜負一切人,不要讓任何人辜負我。指極其自私自利的處世態度。
【出處】負:辜負;毋:不要。寧可讓我辜負一切人,不要讓任何人辜負我。指極其自私自利的處世態度。
【第18句】:鮑子知我[bào zǐ zhī wǒ]
【解釋】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我”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自我批評[zì wǒ pī píng]
【解釋】自己批判自己的缺點等。
【出處】鄧小平《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我們不但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還要有批評的精神。”
【示例】王朔《我是你爸爸》:“他只好也同時開展自我批評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安撫父親告慰自己。”
【第2句】:你敬我愛[nǐ jìng wǒ ài]
【解釋】指人們之間相互尊敬憐愛。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滿生與朱氏門當戶對,年貌相當,你敬我愛,如膠似漆。”
【示例】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15回:“只因這兩首詩,你敬我愛,又添上許多親熱。”
【第3句】:助我張目[zhù wǒ zhāng mù]
【解釋】張目:睜大眼睛,比喻張揚氣勢。比喻得到別人的贊助,聲勢更加壯大。
【出處】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墨翟不好伎,何為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示例】留學生中助我張目的人,較從前增加百倍,才曉得人心進化,是實有的。 ——章炳麟《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
【第4句】:舍我復誰[shě wǒ fù shuí]
【解釋】形容人敢于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同“舍我其誰”。
【出處】金·段克己《臨江仙·幽懷》詞:“皇天如欲治,舍我復誰耶?”
【第5句】:返我初服[fǎn wǒ chū fú]
【解釋】返:歸還;初服:未做官時的衣服。比喻辭官歸隱。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啟》:“愿返初服,從子而歸。”
【第6句】:彼竭我盈[bǐ jié wǒ yíng]
【解釋】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示例】文中……敘述了利于開始反功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7句】:非我族類[fēi wǒ zú lèi]
【解釋】族類: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條心的人。
【出處】《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示例】兵不厭詐,中外皆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亦是中外皆然。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8句】:天上天下,惟我獨尊[tiān shàng tiān xià,wéi wǒ dú zūn]
【解釋】惟:只有;尊:地位或輩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出處】《敦煌變文集·太子成道經》第一卷:“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示例】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佛釋迦牟尼》
【第9句】:誨爾諄諄,聽我藐藐[huì ěr zhūn zhūn,tīng wǒ miǎo miǎo]
【解釋】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講的人不知疲倦,聽的人若無其事。形容徒費唇舌。
【出處】《詩·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示例】方玭之為是書也,璨已長矣,詩曰:'誨爾諄諄,聽我藐藐。’悲夫! ——宋·陸游《跋柳氏訓序》
【第10句】:憐我憐卿[lián wǒ lián qīng]
【解釋】指彼此相愛憐。多指情人或夫妻之間。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惑溺》:“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九回:“有美一人,獨抱孤憤。憐我憐卿,飄飄意遠。”
【示例】敬真、全琇,一住數日,幾與各妓結不解緣,朝朝暮暮,憐我憐卿,還記得甚么軍事。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五十回
【第11句】:敵變我變[dí biàn wǒ biàn]
【解釋】敵方情況發生了變化,我方對策也要隨之作相應變化。形容機動靈活,隨機應變。
【第12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rén bù fàn wǒ,wǒ bù fàn rén]
【解釋】犯:侵犯。人家不侵犯我,我也不侵犯人家。
【出處】毛澤東《論政策》:“對于國民黨軍隊,應繼續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盡量地發展交朋友的工作。”
【示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第13句】:自我欣賞[zì wǒ xīn shǎng]
【解釋】指自己欣賞自己。
【出處】王朔《無人喝彩》:“韓麗婷端著兩盤拌好的涼菜出來,放在餐桌上,自我欣賞著:'色香還是挺勾人食欲的吧?”
【示例】要學會自我欣賞自己。
【第14句】:時不我待[shí bù wǒ dài]
【解釋】我待:“待我”的倒裝,等待我。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出處】《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示例】這項任務十分緊迫,時不我待。
【第15句】:乃我困汝[nǎi wǒ kùn rǔ]
【解釋】是我使你受害。
【出處】《新唐書·段顏傳》:“初,秀實為營田官。涇大將焦令諶取人田自占,給與農,約熟歸其半。是歲大旱,農告無入,令諶曰:'我知入,不知旱也。’責之急,農無以償,往訴秀實……秀實泣曰:'乃我困汝。’”
【第16句】:人棄我取,人取我予[rén qì wǒ qǔ,rén qǔ wǒ yǔ]
【解釋】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后用來表示不跟別人爭,仍然有好處。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第17句】:善為我辭[shàn wéi wǒ cí]
【解釋】好好地替我辭謝掉。后多用于請人代為說辭。
【出處】《論語·雍也》:“李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
【示例】實久謝人事,飾巾待終罷了,幸君善為我辭!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六十三回
【第18句】:人棄我取[rén qì wǒ qǔ]
【解釋】別人拋棄的東西我拾起來。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后用來表示不跟別人爭,仍然有好處。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示例】想到我們中國人最善于人棄我取,那么大概齒咬是更近于實際罷。 ——茅盾《某鎮》
【第19句】:畜我不卒[xù wǒ bù zú]
【解釋】畜:養育;卒:終。指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責沒有完成
【出處】《詩經·邶風·日月》:“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第20句】:實獲我心[shí huò wǒ xīn]
【解釋】表示別人說得跟自己的想法一樣。
【出處】宋·郭熙淳《林泉高致·山水訓》:“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之本意也。”
【第21句】:其奈我何[qí nài wǒ hé]
【解釋】奈:如何。能把我怎么樣?。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宋·李昉《太平廣記·報應十六》:“夫壽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
【示例】我不自動辭職,總統其奈我何。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二十六章
【第22句】:你來我去[nǐ lái wǒ qù]
【解釋】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候,張干辦在宋江面前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示例】如此親朋你來我去,也不能計數。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
【第23句】:自我得之,自我失之[zì wǒ dé zhī,zì wǒ shī zhī]
【解釋】從我手里得到的東西,又從我手里失去。比喻興敗無常或得失相抵
【出處】《梁書·邵陵王綸傳》:“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第24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tiān shì zì wǒ mín shì,tiān tīng zì wǒ mín tīng]
【解釋】天視、天聽:古人認為天有意志和知覺,可以視聽。天的視聽通過人民的視聽來體現。指按人民的意愿和喜好辦事。
【出處】《尚書·泰誓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示例】分明是天理人情的一段公案,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據此看去,明日的事,只怕竟有個八分成局哩。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
【第25句】:自我崇拜[zì wǒ chóng bài]
【解釋】指自己崇拜自己,盲目自大。
【示例】我們不要搞自我崇拜。
【第26句】:舍我其誰[shě wǒ qí shuí]
【解釋】舍:除了。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于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示例】我嫡孫也,欲立太子,舍我其誰!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
【第27句】:你死我生[nǐ sǐ wǒ shēng]
【解釋】形容斗爭非常激烈、不能共存。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5回:“如要再叫喚,我就打你致命,今日賭一個你死我生!”
【第28句】:自我作古[zì wǒ zuò gǔ]
【解釋】作古:創始。由我創造。指不沿襲前人。
【出處】唐·劉知己《史通·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示例】康樂稱太傅為宗袞,子建稱孟德為家王,皆自我作古。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
【第29句】:自我解嘲[zì wǒ jiě cháo]
【解釋】用言語或行動為自己掩蓋或辯解被人嘲笑的事。
【出處】郁彥《閩西一老人》:“居然沒有上火,反而自我解嘲地說:'年輕人,可別火氣太盛!你們就是吃了這個虧!’”
【示例】人關鍵時刻得自我解嘲,給自己臺階下。
【第30句】:你來我往[nǐ lái wǒ wǎng]
【解釋】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候,張干辦在宋江面前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示例】在過去的歲月里,他其實只知道人和人之間存在著恩怨,恩恩怨怨,你來我往。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三章
【第31句】:你恩我愛[nǐ ēn wǒ ài]
【解釋】指夫妻或情侶間相親相愛。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九卷:“你恩我愛,不覺已過一年。”
【示例】后才結了夫婦,你恩我愛,也可以稱得和好。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9卷
【第32句】:自我安慰[zì wǒ ān wèi]
【解釋】指自己安慰自己。
【出處】鄧小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我看沒有這種自我安慰的根據。”
【示例】我只是自我安慰罷了。
【第33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shùn wǒ zhě chāng,nì wǒ zhě wáng]
【解釋】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出處】《莊子·盜跖》:“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示例】在她控制的文藝陣地,瘋狂地實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法西斯統治。 ——周立波《一個偉大文獻的誕生》
【第34句】:先我著鞭[xiān wǒ zhuó biān]
【解釋】著:下。比喻快走一步,占先。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先生吾著鞭耳。”
【示例】我國若不先自下手,自辦銀行,自筑鐵路,必被外人先我著鞭,倒是心腹大患哩。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八回
【第35句】:三人行,必有我師[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解釋】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示例】豈不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要你擇其善者為親友。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一折
【第36句】:天上地下,惟我獨尊[tiān shàng dì xià,wéi wǒ dú zūn]
【解釋】惟:只有;尊:尊貴。佛家語。原是推崇釋迦尼牟最為崇高偉大的意思。后形容目空一切,極端狂妄自大。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地下,惟吾獨尊。’”
【示例】當其新識驟得,踴躍狂喜,亦有天上地下,惟我獨尊之勢,皆智之為也。 ——清·康有為《大同書》甲部
【第37句】:生我劬勞[shēng wǒ qú láo]
【解釋】指父母生養我們子女非常辛勞。
【出處】《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示例】念我先君,其艱其勤,生我劬勞,至于成人。 ——宋·張孝祥《代焚黃祭文》
【第38句】:自我標榜[zì wǒ biāo bǎng]
【解釋】標榜:吹噓,夸耀。自己吹噓自己。
【示例】他特別喜歡自我標榜。
【第39句】:你知我知[nǐ zhī wǒ zhī]
【解釋】只有你我兩人才知道這個秘密,不能對別人說。
【出處】明·無名氏《女姑姑》第二折:“你又青春,我又年少,則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咱兩個好歹要成了這親事罷。”
【示例】清·吳璿《飛龍全傳》第45回:“但此事只可你知我知,不宜泄漏。”
【第40句】:你追我趕[nǐ zhuī wǒ gǎn]
【解釋】形容競賽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出處】《新華半月刊》1960年第14期:“我們正處在一個你追我趕、飛躍向前的建設熱潮中。”
【示例】他們你追我趕,捷報頻傳。
【第41句】:順我者吉,逆我者衰[shùn wǒ zhě jí,nì wǒ zhě shuāi]
【解釋】順:順從;吉:吉利;逆:違逆;衰:衰敗。順從我的就會吉利,違背我的就會衰亡。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20卷:“承玄步虛,上躡玉機,衣斗履斗,流鈴煥威,順我者吉,逆我者衰,我行天真,萬里廓開。”
【第42句】: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xiào mà yóu tā xiào mà,hǎo guān wǒ zì wéi zhī]
【解釋】指為官聲名很壞,任憑人們笑罵,還是泰然自若當自己的官。
【出處】《宋史·鄧綰傳》:“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示例】并勸他'下野以示坦白’,不要'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53章
【第43句】:你憐我愛[nǐ lián wǒ ài]
【解釋】指人們之間相互尊敬憐愛。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何玉鳳、張金鳳彼此性情相照,患難與共,那種你憐我愛的光景,不同尋常姐妹。”
【第44句】:你東我西[nǐ dōng wǒ xī]
【解釋】指分手離去。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誰想當面一番錯過,便如此你東我西,料想那還有再會的日子!”
【示例】你東我西,各自去了。 ——清·張南莊《何典》第十回
【第45句】:先獲我心[xiān huò wǒ xīn]
【解釋】比喻別人先說出了自己心里想說的話。
【出處】《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示例】岑春煊主張裁撤湖北、廣東、云南三省巡撫,許多人有先獲我心之感。 ——高陽《慈禧全傳》八十三
【第46句】:你言我語[nǐ yán wǒ yǔ]
【解釋】言:說,講。指人們互相議論或爭論。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9回:“二人你言我語,一面行走,一面說笑,不覺到了柳葉渚,順著柳堤走來。”
【示例】寄姐的性氣豈是叫人數落發作的人,你言我語,彼此相強。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9回
【第47句】:自我表現[zì wǒ biǎo xiàn]
【解釋】顯示或宣揚自己的優點,使自己突出。
【出處】蘇雪林《郁達夫及其作品》:“現代文藝里'自我表現’,之特多,原是當然的道理。”
【示例】他好自我表現。
【第48句】:你奪我爭[nǐ duó wǒ zhēng]
【解釋】指相互爭奪。亦作“你爭我斗”、“你爭我奪”。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東扯西拽,你奪我爭,紛紛亂嚷。”
【第49句】:惟我獨尊[wéi wǒ dú zūn]
【解釋】本為推崇佛陀之辭,后用以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宗元庵主》:“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示例】你不要有惟我獨尊的念頭。
【第50句】:唯我獨尊[wéi wǒ dú zūn]
【解釋】原為佛家語,稱頌釋迦牟尼最高貴、最偉大。現指認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極端自高自大。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示例】孤家看來,朝里朝外,唯我獨尊。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
【第51句】:你唱我和[nǐ chàng wǒ hé]
【解釋】和: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體裁和韻腳來寫作詩詞。①指用詩詞相互酬答。②指雙方意見相同,互相支持。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日日的吟詩作賦,你唱我和。”
【示例】一時便有許多同類,你唱我和。 ——《照世杯·百和坊將天作有》
【第52句】:時不我與[shí bù wǒ yǔ]
【解釋】我與:“與我”的倒裝;與:等待。時間不會等待我們的。嗟嘆時機錯過,追悔不及。
【出處】《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示例】副總統執事:時不我與,歲且更新,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此為公祝。 ——章炳麟《致黎元洪書》
【第53句】:你謙我讓[nǐ qiān wǒ ràng]
【解釋】謙:謙讓。指雙方互相謙讓。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7回:“這是一件正經大事,大家鼓舞起來,別你謙我讓的。”
【示例】你謙我讓的局面不多見。
【第54句】:有我無人[yǒu wǒ wú rén]
【解釋】極言其自傲而輕視他人。
【出處】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二回:“[朱溫]到了難星已過,依然趾高氣揚,有我無人。”
【第55句】:如是我聞[rú shì wǒ wén]
【解釋】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于佛。佛教傳說,后為佛經開卷語。
【出處】《佛地經論》一:“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示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
【第56句】:自我作祖[zì wǒ zuò zǔ]
【解釋】自:從,由。由我創新,不循舊法。指不因襲前人舊例,有所創新
【出處】明·凌濛初《譚劇雜札》:“譬如以三家村學究口號歪詩擬《康衢》、《擊壤》,謂'自我作祖,出口成章’,豈不可笑!”
【第57句】:故我依然[gù wǒ yī rán]
【解釋】故我:舊日的我。仍舊是過去的我。指自己的境況和從前一樣,沒有變化。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說這次必要高中了。究竟到了出榜還是個依然故我,也無味的很。”
【示例】自己一動不動,故我依然,姓名卻已經歷了幾回升沉冷暖。 ——魯迅《革“首領”》
【第58句】:你貪我愛[nǐ tān wǒ ài]
【解釋】指夫妻或情侶間相親相愛。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4卷:“況且今日你貪我愛,一說一上,幽期密約,一墻之隔。”
【示例】紹聞與巫氏雖非佳偶,卻是少年夫婦,你貪我愛之時。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2回
【第59句】:無奈我何[wú nài wǒ hé]
【解釋】不能把我怎么樣。即無法對付我。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4回:“我主意拿的老老的,你縱有通天本領,也無奈我何。”
【示例】你最終還是無奈我何。
【第60句】:自我犧牲[zì wǒ xī shēng]
【解釋】為別人(或事)犧牲自己。
【出處】陶鑄《松樹的風格》:“我對松樹懷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
【示例】中華民族富于自我犧牲的傳統精神,在無數民族,革命先烈身上都可得到印證。
【第61句】:自我陶醉[zì wǒ táo zuì]
【解釋】陶醉:沉醉于某種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內心的安慰。指盲目地自我欣賞。
【出處】唐·崔曙《九日登望仙臺》詩:“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示例】學習有了進步時,決不能沾沾自喜,自我陶醉。
【第62句】:人我是非[rén wǒ shì fēi]
【解釋】是非:爭執,糾紛。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利害關系和糾紛。
【出處】元·馬致遠《黃粱夢》第四折:“一夢中十八年,見了酒色財氣,人我是非,貪嗔癡愛,風霜雨雪。”
【示例】一夢之中,見了人我是非,得失榮枯,遂有出塵之志。 ——明·無名氏《度黃龍》楔子
【第63句】:你推我讓[nǐ tuī wǒ ràng]
【解釋】指雙方互相謙讓。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卷:“他三個兀自你推我讓。”
【示例】他們你推我讓的,誰都不想當這個頭。
【第64句】:彼眾我寡[bǐ zhòng wǒ guǎ]
【解釋】彼:對方。指對方軍隊勢眾,而我方力量單薄。
【出處】《韓非子·難一》:“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示例】彼眾我寡,不宜久持,何不用火攻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 ——蓋曰
【第65句】:自我得之,自我捐之[zì wǒ dé zhī,zì wǒ juān zhī]
【解釋】捐:舍棄,拋棄。從我手里得到的東西,又從我手里失去。比喻興敗無常或得失相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
【第66句】:情鐘我輩[qíng zhōng wǒ bèi]
【解釋】鐘:集中;我輩:我們,我等。我們這些人最富于情感,容易動感情。
【出處】宋·蘇軾《答參寥二首》:“辯才遂化去,雖來去本無。而情鐘我輩,不免凄愴也。”
【示例】命薄佳人,情鐘我輩。海棠開后心如碎。斜風細雨不曾晴,倚闌滴盡胭脂淚。 ——宋·劉辰翁《踏莎行·雨中觀海棠》詞
【第67句】:爾詐我虞[ěr zhà wǒ yú]
【解釋】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示例】團結要是真正的團結,爾詐我虞是不行的。 ——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
【第68句】:恕我冒昧[shù wǒ mào mèi]
【解釋】請原諒我的冒昧。
【示例】恕我冒昧,說了這么多不中聽的話。
【第69句】:日不我與[rì bù wǒ yǔ]
【解釋】時日不等待我。極言應抓緊時間。
【出處】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過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
【第70句】:敵眾我寡[dí zhòng wǒ guǎ]
【解釋】敵方人數多,我方人數少。形容雙方對峙,眾寡懸殊。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示例】我們處在敵眾我寡的不利情況中。
【第71句】:分我杯羹[fēn wǒ bēi gēng]
【解釋】羹:肉汁。楚、漢相爭時,劉邦答項羽的話。比喻從別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示例】咱們情同兄弟,你在此危難面前得分我杯羹。
【第72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解釋】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示例】還不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寄人籬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么時候為止? ——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第73句】:非我莫屬[fēi wǒ mò shǔ]
【解釋】莫:沒有;屬:隸屬。除我以外不能屬于任何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以為非我莫屬也。”
【示例】吳景濂久懷著總理一席非我莫屬的念頭,而今竟被別人奪去,不覺又氣又恨。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2回
【第74句】:自我作故[zì wǒ zuò gù]
【解釋】作故:創始。由我創造。指不沿襲前人。
【出處】《國語·魯語上》:“宗人夏父展曰:'非故也。’公曰:'君作故。’”唐·劉知己《史通·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示例】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唐·劉知己《史通·稱謂》
【第75句】:彼棄我取[bǐ qì wǒ qǔ]
【解釋】別人不要的我拿來。形容不與世人共逐名利而甘于淡泊。
【出處】晉·皇甫謐《高士傳·任安》:“彼棄我取,與時而無爭。”
【示例】彼一時,此一時
【第76句】:你倡我隨[nǐ chàng wǒ suí]
【解釋】倡:帶頭,倡導。指彼此呼應。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1回:“真是那獅吼之聲,山鳴谷應,你倡我隨。”
【第77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fēi wǒ zú lèi,qí xīn bì yì]
【解釋】族類:同族的人。我是我們同族的人,他們必定不同我們一條心。指不是跟自己一條心的人。
【出處】《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示例】兵不厭詐,中外皆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亦是中外皆然。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78句】:先得我心[xiān dé wǒ xīn]
【解釋】得:適合,契合。比喻別人先說出了自己心里想說的話。
【出處】《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示例】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性善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性相近也。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孟子》
【第79句】:還我河山[huán wǒ hé shān]
【解釋】表示決心從侵略者手中奪回本屬于自己的國土。
【出處】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五卷:“徽宗嘗夢吳越錢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來朝,便終于還我河山。’”
【示例】……克服投降,戰勝困難,驅除日寇,還我河山的目的,是能夠到達的,抗戰的前途是光明的。 ——毛澤東《團結到底》
【第80句】:伯仁由我而死[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解釋】伯仁:晉周颙的字。表示對別人的死亡負有某種責任。
【出處】《晉書·周颙傳》:“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示例】倘伯仁由我而死,尚不免罪有所歸。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
【第81句】:你不仁,我不義[nǐ bù rén,wǒ bù yì]
【解釋】你不講仁義道德,我也就不道義了。
【示例】俗話說:你不仁,我不義,別怪我無情。
【第82句】:人取我與[rén qǔ wǒ yǔ]
【解釋】取:拿;與:給。指商人囤積物資,待時出售以獲厚利。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示例】我們要采取人取我與的方針,及時清理庫存。
【第83句】:你爭我奪[nǐ zhēng wǒ duó]
【解釋】指相互爭奪。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這些富貴公子,你爭我奪,依了張家,違了李家。”
【示例】今后這種你爭我奪的場面還不少。
【第84句】:順我者生,逆我者死[shùn wǒ zhě shēng,nì wǒ zhě sǐ]
【解釋】順從我的心意才能生存,違抗我的心意就要滅亡。
【出處】語出《莊子·盜跖》:“順吾意則生,逆吾意則死。”
【示例】聶紺弩《兔先生的發言》:“這些頭等角色,擺著順我者生,逆我者死的猙獰面目。”
【第85句】:爾虞我詐[ěr yú wǒ zhà]
【解釋】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示例】國內,南方各會黨首領之間,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售價煩惱。 ——任光春《戊戌喋血記》第十七章
【第86句】:你吹我捧[nǐ chuī wǒ pěng]
【解釋】指互相吹噓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
【示例】我很討厭你吹我捧的做法。
【第87句】:自我吹噓[zì wǒ chuí xū]
【解釋】比喻自我吹噓、夸張。
【示例】他本身是報紙編輯,因此每作新詩詞必在報紙上自我吹噓,儼然以當代文豪自居。
【第88句】:你兄我弟[nǐ xiōng wǒ dì]
【解釋】雙方以兄弟相稱,形容關系密切。
【出處】清·蒲松齡《東郭外傳》:“你逐日在外頭呼朋喚友,你兄我弟,是沒有工夫料理家務的。”
【示例】我們以后就以兄弟相稱,你兄我弟,這樣更加親切。
【第89句】:你死我活[nǐ sǐ wǒ huó]
【解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雙方斗爭非常激烈。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六:“大海只將折箸攪,你死我活,猛火燃鐺煮佛。”
【示例】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你死我活。 ——元·無名氏《度柳翠》第一折
【第90句】:歲不我與[suì bù wǒ yǔ]
【解釋】年歲是不等人的。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示例】歲不我與其奈何,兩鬢星星尚如此。 ——元·耶律楚材《用前韻感事》
【第91句】:名我固當[míng wǒ gù dāng]
【解釋】叫我這個名字實在很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