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磕”的成語(16個)
本文整理了磕牙料嘴、絆絆磕磕、跌磕蹭蹬等含“磕”的成語16個,其中“磕”開頭的成語9個,“磕”結尾的成語1個,“磕”在中間的成語6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磕”開頭的成語【第1句】:磕牙料嘴[kē yá liào zuǐ]
【解釋】多嘴多舌。
【出處】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三折:“咱與你甚班輩,自來不相會,走將來嗑牙料嘴。”
【第2句】:磕牙磕嘴[kē yá kē zuǐ]
【解釋】指談些無聊的話。
【出處】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三折:“咱與你甚班輩,自來不相會,走將來磕牙料嘴。”
【第3句】:磕頭禮拜[kē tóu lǐ bài]
【解釋】磕頭:舊時禮節,跪在地上頭碰地。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禮。恭敬地跪在地上叩頭行禮。
【出處】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你只望著大安州磕頭禮拜。”
【示例】乜寧禮再三央人,磕頭禮拜,他舅恨極,發誓再不上他的門。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3回
【第4句】:磕頭撞腦[kē tóu zhuàng nǎo]
【解釋】磕、撞:碰。跑在地上叩頭行禮。也指用頭頂撞他人,表明不肯善罷干休。也形容由于人多,人與人之間相互擁擠碰撞。
【出處】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自家揚州奴,我往常但出門,磕頭碰腦的都是我那朋友兄弟;今日見我窮了,見了我都躲去了。”
【示例】那些僧越加悚懼,磕頭撞腦,各顧性命,通跑凈了。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七回
【第5句】:磕頭燒香[kē tóu shāo xiāng]
【解釋】比喻求人說好話。
【示例】當官的都喜歡百姓給他磕頭燒香。
【第6句】:磕頭如搗蒜[kē tóu rú dǎo suàn]
【解釋】磕頭如同蒜錘搗蒜那么快。形容求饒的狼狽相。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可汗磕頭如搗蒜的說道:'我等肉眼凡夫,不知天使系何等神佛。’”
【示例】他嚇得磕頭如搗蒜般地求饒。
【第7句】:磕磕絆絆[kē kē bàn bàn]
【解釋】跌跌撞撞,指不太順利。
【出處】清·褚人獲《野叟曝言》:“到后來兩目如漆,只得磕磕絆絆,勉強下了山坡。”
【示例】人生道路難免會有磕磕絆絆的。
【第8句】:磕頭如搗[kē tóu rú dǎo]
【解釋】磕頭:跪在地上頭碰地。搗:捶打。磕頭快得像捶打東西一樣。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4回:“可汗磕頭如搗蒜的說道:'我等肉眼凡夫,不知天使系何等神佛。’”
【示例】他磕頭如搗蒜,一味求饒。
【第9句】:磕頭碰腦[kē tóu pèng nǎo]
【解釋】形容人多而相擠磕碰,或東西多而處處碰人。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志》第八十五回:“磕頭碰腦,又都是些樹木,不能動步,頭盔早已落地,萬縷青絲披散,繞住了槍桿。”
【示例】這有何難?放著相大爺一個名進士,磕頭碰腦,滿路都是同年,這有甚么難處!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八十三回
“磕”結尾的成語【第1句】:絆絆磕磕[bàn bàn kē kē]
【解釋】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腳不靈。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1章:“一人拖拉一雙,在爛席片炕上絆絆磕磕跑著,高興得嗚嗚直喊叫。”
【示例】她一路絆絆磕磕地走過來了。
“磕”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跌磕蹭蹬[diē kē cèng dèng]
【解釋】跌:跌到;磕:磕碰;蹭蹬:路途險阻難行。指人倒霉,不順利。
【示例】人生難免會有跌磕蹭蹬的時候。
【第2句】:閑磕牙[xián kē yá]
【解釋】磕牙:指說話。指說閑話,聊天。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沒人處則會閑磕牙,就里空奸詐。”
【示例】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
【第3句】:撞頭磕腦[zhuàng tóu kē nǎo]
【解釋】比喻碰壁,行不通。
【出處】《朱子語類》:“政如義理。只理會得三二分,便道只恁地得了,卻不知前面撞頭磕腦。”
【第4句】:楞頭磕腦[léng tóu kē nǎo]
【解釋】形容魯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樣子。也形容發楞發呆的樣子。同“楞頭楞腦”。
【出處】老舍《鼓書藝人》十五:“打頭的是小劉,楞頭磕腦地就撞了進來,站在一邊,光哆嗦,不說話。” 又《駱駝祥子》一:“一擱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點楞頭磕腦的。”
【第5句】:東磕西撞[dōng kē xī zhuàng]
【解釋】猶言東奔西撞。
【出處】《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你道這幾件事豈是容易做的?這都是要?a href='.com/baike/222/2449【第25句】:html' target='_blank' >瘧疾ǎ悴徽吹氐墓吹保袷墻淌槿慫縖汪為露]失了魂的一般東磕西撞。”
【第6句】:愣頭磕腦[lèng tóu kē nǎo]
【解釋】楞:呆,失神。形容言行魯莽冒失或發愣的樣子。
【出處】老舍《駱駝祥子》:“一擱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點愣頭磕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