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在”的成語大全(253個)

32262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含“在”的成語大全(25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在家出家、自繇自在、吃自在飯等含“在”的成語253個,其中“在”開頭的26個,“在”結尾的27個,“在”在中間的20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在”開頭的成語

【第1句】:在家出家[zài jiā chū jiā]

【解釋】出家:做僧尼或道士。指不出家當和尚或道士,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出處】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七:“故戒法理曠事深,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示例】老身終南山人氏,在此在家出家,蓋了一座團標。 ——元·馬致遠《黃梁夢》第四折

【第2句】:在所不免[zài suǒ bù miǎn]

【解釋】免:避免。指由于某種限制而不能避免。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十七回:“即或不致明言取怨,那牽衣咳嗽,暗打機關,種種薄行,在所不免也。”

【示例】糧不實腹,衣不覆體,萬目肙肙,無所控告,以致道上物故者,在所不免。(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七)

【第3句】:在劫難逃[zài jié nán táo]

【解釋】舊時迷信的人認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災難是無法逃脫的。現有時也用來指某種災害不可避免。

【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夜月泣江舟》:“那兩個是船家將錢覓到,也都在劫數里不能逃。”

【示例】挨一天是一天唄。在劫難逃,有什么法兒?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4章

【第4句】: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zài rén wū yán xià,bù dé bù dī tóu]

【解釋】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順從

【出處】《上饒集中營·煉獄雜記》:“他勸你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第5句】:在此一舉[zài cǐ yī jǔ]

【解釋】在:在于,決定于;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行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示例】擒拿楊么,在此一舉。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三回

【第6句】:在在皆是[zài zài jiē shì]

【解釋】在在:一個挨一個。到處都是,形容極其常見。

【出處】清·袁枚《答友人某論文書》:“仆疑足下于詩文之甘苦,尚未深歷,故覺與我爭名者在在皆是,而獨震于考訂家瑣屑斑駁以為其傳校可必耶?”

【示例】像我一般的人在在皆是,而且未必如我一般,你何不一個個去尋著他們痛罵,卻單在這里罵我一人?(清·張春帆《九尾龜》第十六回)

【第7句】:在所不惜[zài suǒ bù xī]

【解釋】在:處于。表示處于某種情況,決不吝惜。

【出處】明·無名氏《嬌紅傳》:“樂極生悲,俗語不誣。妾病不能扶持,生愿不諧,死亦從兄,在所不惜也。”

【示例】果能攖城固守,區區民房,原在所不惜。 ——清·金念劬《避兵十日記》

【第8句】:在官言官,在府言府[zài guān yán guān,zài fǔ yán fǔ]

【解釋】指處在什么樣的地位就說什么樣的話。

【出處】《禮記·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第9句】:在所自處[zài suǒ zì chǔ]

【解釋】處:處理。在于自己如何處世。形容在一定的環境中,要自己選擇立足之處。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第10句】:在官言官[zài guān yán guān]

【解釋】指處在什么樣的地位就說什么樣的話。

【出處】《禮記·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示例】在官言官。我們既是私宅相見,何妨脫略些,何必客氣。 ——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

【第11句】:在行嫌行[zài háng yán háng]

【解釋】行:行業;嫌:嫌棄。干哪一行的人就嫌哪一行不好。

【示例】有很多人不愛自己的藝術,在行嫌行,這是不對的。

【第12句】:在人耳目[zài rén ěr mù]

【解釋】表示為人們所聽到看到,都已熟知。

【出處】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

【示例】豫省一災,官吏以吞賑款興大獄,昭昭在人耳目。 ——清·章炳麟《滿洲總督侵吞賑款書》

【第13句】:在陳之厄[zài chén zhī è]

【解釋】指饑貧等困境。

【出處】《論語·衛靈公》:“(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示例】幸虧女大王將衣箱送還;若不送還,只怕還有甚么'在陳之厄’哩!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一回

【第14句】:在所不辭[zài suǒ bù cí]

【解釋】決不推辭(多用在冒險犯難)。

【出處】鄒韜奮《經歷》:“只須能盡我的微薄的力量,推進或促成這個主張的實現,任何個人的艱險,是在所不辭的。”

【示例】對于你的請求我是在所不辭的。

【第15句】:在所難免[zài suǒ nán miǎn]

【解釋】免:避免。指由于某種限制而難于避免。

【出處】清·李寶嘉《活地獄》第九回:“或者陽示和好,暗施奸刁的,亦在所難免。”

【示例】這本書不是方言調查統計,應收未收或不該收而收的詞在所難免。 ——吳宗濟《<簡明吳方言詞典>序》

【第16句】:在天之靈[zài tiān zhī líng]

【解釋】迷信指人死后升了天的靈魂。尊稱死者的精神。

【出處】宋·陸游《渭南文集·湖州常照院記》:“遺弓故劍,群臣皆當追慕號泣,思所以報在天之靈。”

【示例】我并非說,大家都須天天去痛哭流涕,以憑吊先烈的“在天之靈”,一年中有一天記住他們就可以了。 ——魯迅《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

【第17句】:在谷滿谷,在坑滿坑[zài gǔ mǎn gǔ,zài kēng mǎn kēng]

【解釋】在山谷里就充滿山谷,在水坑里就充滿水坑。形容非常多,到處都是。

【出處】《莊子·天運》:“在谷滿倉,在坑滿坑。”

【第18句】: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zài rén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

【解釋】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順從。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8回:“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只是小心便是。”

【示例】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我只好委曲求全。

【第19句】:在人口耳[zài rén kǒu ěr]

【解釋】被人們所稱道、傳頌的。

【出處】清·汪琬《答王進士書》:“相距幾千百年,猶昭灼在人口耳。”

【示例】跡君經辦地方庶務,無慮數千百件,皆卓卓在人口耳,不可悉志,志其大者。(《朝議大夫廣西柳州府知府楊君愚墓志銘》)

【第20句】: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頭[zài tā yán xià zǒu,zěn gǎn bù dī tóu]

【解釋】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順從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9回:“'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頭!’大帥連這句俗語還不知道嗎。”

【第21句】:在色之戒[zài sè zhī jiè]

【解釋】指色欲方面的戒忌。

【出處】語出《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第22句】:在耳歷歷[zài ěr lì lì]

【解釋】形容往日聽到的聲音清清楚楚在耳邊回響。

【出處】宋·陳亮《祭王文卿父母文》:“及從先公游,磨礱乎道義而服膺其家范之懿,至今在耳歷歷也。”

【第23句】:在谷滿谷[zài gǔ mǎn gǔ]

【解釋】此指奏樂時聲音遍及各處,形容道的無所不在。后形容人物眾多。

【出處】《莊子·天運》:“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坑滿坑。”

【第24句】:在此存照[zài cǐ cún zhào]

【解釋】照:查考,察看。寫下字據保存進來,以作憑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2回:“執憑公文,在此存照。”

【第25句】:在天愿作比翼鳥[zài tiān yuàn zuò bǐ yì niǎo]

【解釋】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總在一起飛,古詩中比喻恩愛夫妻。愿作天上的比翼鳥。比喻夫妻感情深厚。

【出處】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第26句】:在他檐下過,不敢不低頭[zài tā yán xià guò,bù gǎn bù dī tóu]

【解釋】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順從

【出處】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老話頭:不怕官,只怕管。在他檐下過,不敢不低頭。只得要將銅錢銀子出去打點。”

“在”結尾的成語

【第1句】:自繇自在[zì yóu zì zài]

【解釋】形容沒有約束,安閑隨意的樣子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6卷:“索性把身邊所有,盡數分與三家,等三家輪供養了我,我落得自繇自在 。”

【第2句】:祭神如神在[jì shén rú shén zài]

【解釋】祭:祭祀;如:好像;在:存在。祭祀神靈時就象神靈真的存在一樣。形容用心虔誠。

【出處】《論語·學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示例】安老爺此時已經是滿面的祭神如神在的神情。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

【第3句】:智藏瘝在[zhì cáng guān zài]

【解釋】指賢人隱遁,病民之臣在位。

【出處】《書·召誥》:“厥終智藏瘝在。”周秉鈞易解:“紂政不善,賢者藏匿,病民者在位。”

【第4句】:人亡物在[rén wáng wù zài]

【解釋】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出處】宋·曾會《重登瀟湘樓》詩:“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

【第5句】:人在人情在[rén zài rén qíng zài]

【解釋】人活著時親朋好友講情誼,人死了親友就不講情誼了。指人情淡薄。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五回:“后來秦鳳自焚身死,秦母亦相繼而亡,所有子孫不知娘娘是何等人。所謂'人在人情在、人亡兩無交’。”

【示例】人在人情在。我們老爺又不是上海道的甚么頂門上司,不過是隔省的一個同寅。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一回

【第6句】:居心何在[jū xīn hé zài]

【解釋】居心:存心,用意。到底有什么用意。

【示例】你這樣做到底是居心何在?

【第7句】:猛志常在[měng zhì cháng zài]

【解釋】比喻雄心壯志,至死不變。

【出處】晉·陶潛《讀山海經》詩:“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示例】而他們猶有豪情似舊時,出關萬里,猛志常在! ——王蒙《狂歡的季節》一

【第8句】:悠閑自在[yōu xián zì zài]

【解釋】閑暇舒適,無憂無慮。

【出處】清·張貴勝《遺愁集·忠義》卷四:“此之謂從容就義也,死是何等事,乃能夫婦同心,又做得如此悠閑自在。”

【示例】有許多寫“田園生活”的詩和文章把農民生活寫得十分悠閑自在,但那其實出于不是農民的士大夫詩人的想象。 ——蒲韌《二千年間》五

【第9句】:悠游自在[yōu yóu zì zài]

【解釋】形容悠閑而舒適。同“悠游自得”。

【出處】沈從文《過節和觀燈》:“不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馬皮作成三丈來長的秋千條,懸掛在路旁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

【第10句】:一物不成,兩物見在[yī wù bù chéng,liǎng wù xiàn zài]

【解釋】見:通“現”。交易不成,貨物和錢卻在,兩無損礙。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二回:“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甚么!”

【示例】只恁地肯賣便收去了。不肯時,勉強不得。正是一物不成,兩物見在。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

【第11句】:虎瘦雄心在[hǔ shòu xióng xīn zài]

【解釋】比喻人窮志不窮。

【出處】元·萬松老人《從容錄》:“虎瘦雄心在,人貧場所存。”

【第12句】:大有人在[dà yǒu rén zài]

【解釋】形容某一種人為數不少。

【出處】《資治通鑒·隋紀煬帝大業十一年》:“帝至東都,顧眄街衢,謂侍臣曰:'猶大有人在。’意謂向日平楊玄感,殺人尚少故也。”

【示例】出面的雖是章士釗,其實黑幕中大有人在。 ——《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

【第13句】:蛇入筒中曲性在[shé rù tǒng zhōng qū xìng zài]

【解釋】比喻本性難改。

【出處】《大智度論》卷九十二:“譬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則直,出筒還曲。”

【第14句】:清閑自在[qīng xián zì zài]

【解釋】清靜空閑,無拘無束。形容生活安閑舒適。

【出處】元·王實甫《麗堂春》第四折:“老夫自謫濟南歇馬,倒也清閑自在。”

【示例】我向往過清閑自在的生活。

【第15句】:買賣不成仁義在[mǎi mài bù chéng rén yì zài]

【解釋】雖然買賣沒有做成,彼此間的感情還存在。

【出處】梁斌《紅旗譜》第一卷:“嫌人家來做買賣,買賣不成仁義在,打倒人家干嗎?”

【示例】買賣不成仁義在,我們下次再合作吧。

【第16句】:優游自在[yōu yóu zì zài]

【解釋】指悠閑舒適。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太平無事,尚可優游自在,一旦有警,早已嚇得意亂心慌,等到上頭派了下來,更把他急的走頭無路。”

【示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1回:“太平無事,尚可優游自在;一旦有警,早已嚇得意亂心慌。”

【第17句】:消遙自在[xiāo yáo zì zài]

【解釋】指逍遙自得。

【出處】明謝讜《四喜記·親憶瓊英》:“你看那人踏雪尋梅,那人寒江獨釣,何等消遙自在。”

【第18句】:自由自在[zì yóu zì zài]

【解釋】形容沒有約束,十分安閑隨意。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自由自在。’曰:'見后如何?’師曰:'自由自在。’”

【示例】看那些交了卷出去的人真象自由自在的仙人。 ——葉圣陶《馬鈴瓜》

【第19句】:一息尚在[yī xī shàng zài]

【解釋】息:呼吸,氣息;尚:還。還有一口氣。指生命的最后階段。

【出處】《論語·泰伯》:“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朱熹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示例】老夫一息尚在,無不為區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梅》

【第20句】:實實在在[shí shí zài zài]

【解釋】真實,不夸張,現實存在的。

【出處】鄧小平《關于經濟工作的幾點意見》:“就是說,我們的工作要扎實,效果要實實在在。”

【示例】我們需要實實在在干活的人。

【第21句】:安閑自在[ān xián zì zài]

【解釋】安靜清閑,自由自在。形容清閑無事。

【出處】明·李贄《焚書·預約·早晚禮儀》:“有問乃答,不問即默,安閑自在,從容應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示例】賢契們不必介懷,只恐朝廷放不下我;若能休致,老夫倒得個安閑自在。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十三回

【第22句】:音容如在[yīn róng rú zài]

【解釋】聲音和容貌仿佛還在。形容對死者的想念。同“音容宛在”。

【出處】《何典》第八回:“真堪愛,如花似玉風流態。風流態,眠思夢想,音容如在。”

【第23句】:癥結所在[zhēng jié suǒ zài]

【解釋】癥結:肚子里結塊的病。比喻事情或問題的關鍵所在。

【出處】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閻若璩》:“沈潛二十余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

【第24句】:無所不在[wú suǒ bù zài]

【解釋】到處都存在,到處都有。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4卷:“或存太一在兆左右,坐臥背向無所不在也。”

【示例】電燈光死去時發出的凄慘的叫聲還在空中蕩漾,雖然聲音很低,卻是無所不在。 ——巴金《家》四

【第25句】:逍遙自在[xiāo yáo zì zài]

【解釋】無拘無束,安閑自得。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丈夫運用堂堂,逍遙自在無妨。”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二十四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

【示例】倒不如院長,放下名心,逍遙自在。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四回

【第26句】:音容宛在[yīn róng wǎn zài]

【解釋】音:聲音;容:容顏;宛:仿佛。聲音和容貌仿佛還在。形容對死者的想念。

【出處】唐·曹松《巫峽》:“年年舊事音容在,日日誰家夢想頻。應是荊山留不住,至今猶得睹芳塵。”

【第27句】:交易不成仁義在[jiāo yì bù chéng rén yì zài]

【解釋】交易:做生意;仁義:仁愛和正義。生意雖沒有做成,但感情和義氣還是存在的。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二十四回:“買賣中的規矩,交易不成仁義在,雖然木料沒批,酒肴是要預備的。”

“在”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吃自在飯[chī zì zài fàn]

【解釋】指做沒有風險與責任的事,安閑享福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那趙聰原是個極貪安宴,十日九不在書房里的,做先生倒落得吃自在飯,得了重資,省了氣力。”

【第2句】:身在曹營心在漢[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解釋】漢:漢朝。原指關羽身在曹營,心想劉備。比喻身子雖然在對立的一方,但心里想著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五回至十二七回

【示例】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就是上馬金,下馬銀,也別想把我買動。 ——劉波泳《秦川兒女》第一部第二章

【第3句】:意在筆外[yì zài bǐ wài]

【解釋】意思或含義表現于筆墨之外。

【出處】宋·鄧牧《伯牙琴·洞霄詩集序》:“往往意在筆外,氣足以勝之也。”

【第4句】:告老在家[gào lǎo zài jiā]

【解釋】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鄉、故里。指因年老而辭職在故鄉安度晚年。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一位楊鄉宦到了宮保尚書,賜了全俸,告老在家。”

【示例】我已告老在家,不聞政事。

【第5句】: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chóu méi chái shāo]

【解釋】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我則道留下青山怕沒柴。”

【示例】只得勸母親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回

【第6句】:歷歷在耳[lì lì zài ěr]

【解釋】形容聽到的某種聲音清清楚楚地盤旋在耳邊。

【出處】宋·陳文尉《祭朱先生》:“念昔暫違,今焉永決,歷歷在耳,言猶未絕。”

【示例】見他兩個戲謔歌呼,歷歷在耳,氣得按捺不下,打一磚去。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八

【第7句】:清明在躬[qīng míng zài gōng]

【解釋】清明:指人的神志很清醒;躬:指自身。形容人的心地光明正大,頭腦清晰明辨。

【出處】《禮記·孔子閑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

【示例】只尹繼善此人清明在躬,多年的“江南王”。 ——二月河《乾隆皇帝》二十九

【第8句】:亡在旦夕[wáng zài dàn xī]

【解釋】旦:早晨;夕:晚上。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出處】《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大軍已駐乎心腹,鼎魚幕燕,亡在旦夕。”

【示例】再這樣下去就會亡在旦夕。

【第9句】:腥聞在上[xíng wén zài shàng]

【解釋】腥聞: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為丑惡的名聲。比喻丑名遠揚。

【出處】《尚書·酒誥》:“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

【第10句】:事在人為[shì zài rén wéi]

【解釋】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

【示例】俗語說事在人為,只要你勤奮努力,一定能有所作為。

【第11句】:禍在眼前[huò zài yǎn qián]

【解釋】災禍就在眼前。指災禍馬上要發生。

【示例】禍在眼前,得馬上回避。

【第12句】:全局在胸[quán jú zài xiōng]

【解釋】對于全盤棋的走法心中有數。比喻對整個形勢非常了解。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

【示例】我們做事要有全局在胸的觀念。

【第13句】:彰彰在目[zhāng zhāng zài mù]

【解釋】彰彰:非常明顯。十分明顯地擺在眼前,不容隱瞞。

【示例】他的文物歷史的研究成彰彰在目,成就斐然。

【第14句】:身在江海,心馳魏闕[shēn zài jiāng hǎi,xīn chí wèi què]

【解釋】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出處】《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示例】余獨坐一隅,孤憤五蠹,雖身在江海,而心馳魏闕。 ——唐·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

【第15句】:志在必得[zhì zài bì dé]

【解釋】立志一定要獲得。形容想要得到的決心很大。

【示例】當下發兵數萬,令大將李廣利統率,到大宛國貳師城取馬,為了志在必得,把李廣利封為貳師將軍。(金庸《射雕英雄傳》第七回)

【第16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mín shēng zài qín,qín zé bù kuì]

【解釋】匱:缺乏。人民的生計在于勤勞,勤勞就不會缺少衣食。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示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 ——晉·陶潛《勸農》

【第17句】:有理不在聲高[yǒu lǐ bù zài shēng gāo]

【解釋】只要你占住了理,就用不著高聲叫喊。

【第18句】:歲在龍虵[suì zài lóng shé]

【解釋】后指命數當終。同“歲在龍蛇”。

【第19句】:勝利在望[shèng lì zài wàng]

【解釋】在望:盼望的事就在眼前。指勝利即將到來。也指一件事情馬上就要成功。

【示例】她與汪永富剛剛展開的兩條道路殊死的搏斗,已經勝利在望,卻要前功盡棄。 ——陸文夫《人之窩》第十八回

【第20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sǐ shēng yǒu mìng,fù guì zài tiān]

【解釋】指萬事皆由天命注定。

【出處】《論語·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示例】豈不聞夏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何懼之有。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楔子

【第21句】:切切在心[qiè qiè zài xīn]

【解釋】切切:形容情意懇切真摯。牢牢地記在心里。形容殷切的思念。

【出處】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一折:“自從父母亡過,那鄭彩鸞也不知所何,小生常切切于心,不能見面。”

【示例】行者聞言,把功曹叱退,切切在心,按云頭,徑來山上。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二回

【第22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解釋】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

【出處】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示例】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請戰者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3回

【第23句】:矢在弦上,不得不發[shǐ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發出。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

【出處】《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晉·王沈《魏書》:“陳琳作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第24句】:上不在天,下不著地[shàng bù zài tiān,xià bù zháo dì]

【解釋】上不在天,指非星辰之類;下不著地,指非草木之類。形容偏僻閉塞的地方。

【出處】《韓非子·解老》:“[人]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

【示例】只叫他在這上不在天下不著地的地方,給我結了幾間茅屋,我同老母居住。《兒女英雄傳》第八回

【第25句】:心在魏闕[xīn zài wèi què]

【解釋】指臣民心在朝廷,關心國事。魏闕,古代天子和諸侯宮外的樓觀,其下懸布法令,因以代稱朝廷。

【出處】《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示例】中山子牟心在魏闕,而詹子不距。 ——三國·魏·阮籍《達莊論》

【第26句】:意在筆前[yì zài bǐ qián]

【解釋】①指寫字構思在落筆以前。②作詩文先作思想上的醞釀,然后著筆。亦作“意在筆先”。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第27句】:車在馬前[chē zài mǎ qián]

【解釋】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后,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拉車。比喻學習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就容易學會。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學記》:“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示例】我們干任何工作都有“車在馬前”的過程。

【第28句】:浮圖七級,重在合尖[fú tú qī jí,zhòng zài hé jiān]

【解釋】浮圖: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辦成事情的關鍵在最后。

【出處】《新五代史·李菘傳》:“為浮屠者,必合其尖。”

【示例】浮圖七級,重在合尖,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02回

【第29句】:吃苦在先,享受在后[chī kǔ zài xiān,xiǎng shòu zài hòu]

【解釋】吃苦的事情走在別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別人后面。

【出處】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與群眾同甘苦,不實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從組織決定,不接受群眾監督。”

【第30句】:兵已在頸[bīng yǐ zài jǐng]

【解釋】頸:頸項。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險已非常逼近。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5回:“夷吾曰:'此輩兵已在頸,尚欲累人耶?’”

【第31句】:似箭在弦[sì jiàn zài xián]

【解釋】好像箭已經搭在弓弦上,不得不發。

【出處】茅盾《子夜》八:“一句問話,似箭在弦,直沖到眉卿的臉上了。”

【第32句】:養兵千日,用在一時[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

【解釋】養兵:指供養訓練士兵;千日:指長時間。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用兵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0回:“朝廷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汝安敢出怨言,以慢軍心!”

【第33句】:心存高官,志在巨富[xīn cún gāo guān,zhì zài jù fù]

【解釋】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貴。

【出處】明·李贄《焚書·又與焦弱侯》:“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第34句】: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頭[jì zài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

【解釋】既:已經,已然;檐:屋檐。比喻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對方屈服。指依附或有求于人,只得委曲求全。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8回:“'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頭。’三藏只得雙手合著與他見個禮。”

【第35句】:黃雀在后[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釋】比喻伺機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

【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示例】大家都知道黃雀在后的道理,可就是容易忽視這一點。

【第36句】:智珠在握[zhì zhū zài wò]

【解釋】智珠:佛教指本性的智慧。比喻具有高深的智慧并能應付任何事情。

【出處】唐·張祜《題贈志凝上人》:“愿為塵外契,一就智珠明。”

【示例】然閣下智珠在握,或小試其使貪詐之才,而仍有毅然不惑之見,恐非香亭之所能知也。 ——清·袁枚《與劉介石太守》

【第37句】:羊毛出在羊身上[yáng máo chū zài yáng shēn shàng]

【解釋】比喻表面上給了人家好處,但實際上這好處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價里。

【出處】明·唐順之《公移·牌》:“稍稍借貸度日,有收之年送還田主。諺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示例】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 ——鄒韜奮《萍蹤憶語》

【第38句】:盈盈在目[yíng yíng zài mù]

【解釋】盈盈:美好的樣子。指美好的形象猶在眼前。

【出處】清·俞樾《楚士呂鳳梧》:“于舟中見一女子,美而艷,來橈去楫,一瞬即過,然思之盈盈在目也。”

【第39句】:息壤在彼[xī rǎng zài bǐ]

【解釋】息壤:地名,秦邑名。在息壤訂立的誓約還算數。多用作信誓的代稱。

【出處】《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武王召甘茂,欲罷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擊之。”

【示例】息壤在彼,“七月七日長生殿”的話,豈忘之乎?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

【第40句】:芒刺在躬[máng cì zài gōng]

【解釋】芒刺:谷類殼上的細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形容心中內心惶恐,坐立不安。

【出處】前蜀·杜光庭《楊鼎校書本命本樵詞》:“常懷再造之恩,未答自天之澤,兢憂度日,芒刺在躬。”

【第41句】: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biàn bǎ lìng lái xíng]

【解釋】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

【出處】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卷上:“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示例】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

【第42句】:話不在行[huà bù zài háng]

【解釋】指人說外行話,話不投機。

【示例】你話不在行,別人一聽就知是外行。

【第43句】:箭在弦上[jiàn zài xián shàng]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

【出處】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示例】我覺得以文字結怨于小人,是不值得的。至于我,其實乃是箭在弦上。 ——《魯迅書信集·致楊霽云》

【第44句】:病在膏肓[bìng zài gāo huāng]

【解釋】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同“病入膏肓”。

【出處】宋·朱熹《與臺端書》:“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顧以不當其任,雖欲一效其伎而無所施耳。”

【示例】便遇秦和醫國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 ——明邵璨《香囊記·問卜》

【第45句】:口談道德,志在穿窬[kǒu tán dào dé,zhì zài chuān yú]

【解釋】穿窬:指偷摸盜竊的行為。嘴上在講仁義道德,心里卻在想著翻墻越壁偷東西。常用以諷刺偽君子。

【出處】明·李贄《焚書·又與焦弱侯》:“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第46句】:道在人為[dào zài rén wéi]

【解釋】猶言事在人為。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三一回:“凈云:不打緊,道在人為,你見那里又一位王勃殿試來了。”

【第47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lǎo jì fú lì,zhì zà qiān lǐ]

【解釋】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出處】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四哥,你果有此心,眼前倒有個機會,可以做一番事業。”

【第48句】:寸鐵在手[cùn tiě zāi shǒu]

【解釋】寸鐵:很短的兵器。手里拿著一件短小的兵器。

【出處】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一折:“自幼學成十八般武藝,寸鐵在手,有萬夫不當之勇。”

【示例】我鐵中玉若有寸鐵在手,便是千軍萬馬中也可出入。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二回

【第49句】:芒刺在背[máng cì zài bèi]

【解釋】芒刺:細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樣。形容內心惶恐,坐立不安。

【出處】現在被獻忠這樣一看,感到跼蹐不安,猶如~。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7章:“現在被獻忠這樣一看,感到跼蹐不安,猶如芒刺在背。”

【第50句】:自在逍遙[zì zài xiāo yáo]

【解釋】無拘無束,安閑自得。

【出處】唐·趙彥昭《奉和圣制幸韋嗣立山莊應制》:“逍遙自在蒙莊子,漢主徒言河上公。”

【示例】八德池邊,談講三乘大法;七寶林下,任你自在逍遙。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

【第51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chéng rén bù zì zài,zì zài bù chéng rén]

【解釋】人要有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九卷:“諺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雖淺,然實切至之論,千萬勉之。”

【示例】自古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你好生記著我的話。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

【第52句】:危在旦夕[wēi zài dàn xī]

【解釋】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時間短。形容危險就在眼前。

【出處】《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

【示例】現在桂林又危在旦夕,柳州也將不保。 ——聞一多《組織民眾與保衛大西南》

【第53句】:高高在上[gāo gāo zài shàng]

【解釋】原指地位高,現在形容領導者脫離實際,脫離群眾。

【出處】《詩經·周頌·敬之》:“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

【示例】有著理智的青年朋友們眼看部長高高在上,“三青團”爪牙虎視眈眈,也只有沉默裝傻而已。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第二章

【第54句】:束在高閣[shù zài gāo gé]

【解釋】捆起來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著不用。同“束之高閣”。

【出處】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汪遵》:“朱門豪家,積書萬卷,束在高閣,塵暗簽軸,蠹落帙帷。”

【第55句】:高下在手[gāo xià zài shǒu]

【解釋】猶言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同“高下其手”。

【出處】宋·葉適《觀文殿學士知樞密院事陳公文集序》:“同列或二心二意,高下在手,必正色力爭,寧亟去,無茍徇,亦以此見排于俗。”

【第56句】:所在多有[suǒ zài duō yǒu]

【解釋】所在:處處,到處。指某類事情或現象到處都有,而且很多。

【出處】宋·鄭興裔《請禁民不舉子狀》:“至于生子恒多不舉,傷天理之和,滅人倫之大,末俗相沿,所在多有。”

【示例】當是時,海神廟饗,所在多有,惟北海尚闕。 ——《清史稿·禮志二》

【第57句】:如箭在弦[rú jiàn zài xián]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勢在必行。

【出處】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示例】既然補之與漢舉二將軍已率兩萬人馬進駐葉縣與裕州之間,大軍繼續東進,如箭在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六章

【第58句】:恫瘝在身[tōng guān zào shēn]

【解釋】恫瘝:病痛,比喻疾苦。病痛在自己身上。古時形容愛民的殷切,人民的痛苦就像在自己身上一樣。

【出處】《尚書·康誥》:“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

【示例】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處處恫瘝在身,非特一詩人云爾也。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二

【第59句】:白沙在涅,與之俱黑[bái shān zài niè,yǔ zhī jù hēi]

【解釋】涅:黑土。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也會跟它一起變黑。比喻好的人或物處在污穢環境里,也會隨著污穢環境而變壞。

【出處】《荀子·勸學》:“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第60句】:骨鯁在喉[gǔ gěng zài hóu]

【解釋】鯁:魚刺。魚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里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出處】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鯁之臣。《漢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示例】但近來作文,避忌已甚,有時如骨鯁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為人所憎。 ——《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

【第61句】:悶在鼓里[mèn zài gǔ lǐ]

【解釋】被包在鼓里面。比喻受人蒙蔽,對有關的事情一點兒也不知道。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觀天,悶在鼓里,怎么行?”

【第62句】:名聲在外[míng shēng zài wài]

【解釋】名聲:名譽,聲望。指人出名后,名聲在外流傳,為眾人所知。

【示例】他不但有名有姓,還是名聲在外。 ——林斤瀾《陽臺》

【第63句】:歷歷在目[lì lì zài mù]

【解釋】歷歷:清楚,分明的樣子。指遠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過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現在眼前。

【出處】唐·杜甫《歷歷》詩:“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

【示例】霧開,峰巒歷歷在目,登陟有路。 ——《清史稿·覺羅武默訥傳》

【第64句】:毫不在意[háo bù zài yì]

【解釋】絲毫不在乎或不介意。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一回:“我佛原是個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

【第65句】:高下在口[gāo xià zài kǒu]

【解釋】猶言信口雌黃。

【出處】《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叢猥,老胥抱文書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異時長官漫不省察,謹占署而已。”

【第66句】:如芒在背[rú máng zài bèi]

【解釋】形容極度不安。

【出處】《漢書·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示例】我聽了這兩句話,又是如芒在背,坐立不安。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二回

【第67句】:遙遙在望[yáo yáo zài wàng]

【解釋】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鴝鵒之巢,遠哉遙遙。”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鴝鵒之巢,遠哉遙遙。”

【第68句】:食骨在喉[shí gǔ zài hóu]

【解釋】魚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里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出處】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鯁之臣。《漢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第69句】:振鷺在庭[zhèn lù zài tíng]

【解釋】振:群飛的樣子;鷺:白鷺。白鷺群飛,集于庭中。比喻朝廷里人才濟濟。

【出處】漢·揚雄《劇秦美新》:“振鷺之聲充庭,鴻鸞之黨漸階。”

【示例】伏惟陛下道隱旒纊,信充符璽,六飛同塵,五讓高世。白駒空谷,振鷺在庭,猶懼隱鱗卜祝,藏器屠保。(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

【第70句】:成竹在胸[chéng zhú zài xiōng]

【解釋】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示例】他回答老師的問題從容不迫,成竹在胸。

【第71句】:項莊舞劍,志在沛公[xiàng zhuāng wǔ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

【解釋】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處】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名動也不動,已自愧悔。”

【示例】《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為之意,志在成各,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各也不動,已自愧悔。”

【第72句】:迫在眉尖[pò zài méi jiān]

【解釋】迫:緊迫;眉:眉毛。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勢十分緊迫。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8章:“因為他看見他的危險處境迫在眉尖。”

【第73句】:迫在眉睫[pò zài méi jié]

【解釋】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勢十分緊迫。

【出處】《莊子·庚桑楚》:“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列子·仲尼》:“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

【示例】新的內戰危機忽然又迫在眉睫了。 ——方紀《揮手之間》

【第74句】:鸞鵠在庭[luán hú zài tíng]

【解釋】指鸞鵠峙立于庭。比喻子孫賢俊。

【出處】宋·蘇軾《祭張文定公文》:“壽考之馀,報施亦豐。一子四孫,鸞鵠在庭,以華其終。”

【第75句】:毫不在乎[háo bù zài hū]

【解釋】毫:絲毫,形容細小;在乎:在意。形容絲毫不在意、無所謂的樣子。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但仍然毫不在乎地開著車來到這偏僻山莊,給生活于困境的孤兒寡母送這送那,關懷備至……”

【示例】他對此事毫不在乎。

【第76句】:所在皆是[suǒ zài jiē shì]

【解釋】到處都是。指某種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出處】宋·蘇軾《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第77句】:富在知足[fù zài zhī zú]

【解釋】有了財富之后,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

【出處】漢·劉向《說苑·談叢》:“富在知足,貴在求退。”

【第78句】:志在千里[zhì zài qiān lǐ]

【解釋】形容志向遠大。

【出處】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四哥,你果有此心,眼前倒有個機會,可以做一番事業。”

【第79句】:鳳凰在笯[fèng huáng zài nú]

【解釋】笯:鳥籠。鳳凰被關在籠中。比喻有才能者不能施展報負。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懷沙》:“鳳凰在笯兮,雞鶩翔舞。”

【第80句】:珠玉在側[zhū yù zài cè]

【解釋】側:旁邊。比喻儀態俊秀的人在身邊。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驃騎王武子是衛玠之舅,俊爽有風姿。見玠輒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第81句】:提心在口[tí xīn zài kǒu]

【解釋】心在口邊,幾乎要跳出來。形容擔心、恐懼。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不爭你握雨攜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示例】梁斌《播火記》:“他猛醒了一下,覺得失了口。立時提心在口,回過頭向左右看了看,見并沒有別人,才放下心來。”

【第82句】:言猶在耳[yán yóu zài ěr]

【解釋】猶:還。說的話還在耳邊。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

【出處】《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示例】言猶在耳,忠豈忘心。 ——唐·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第83句】:罪在不赦[zuì zài bù shè]

【解釋】赦:赦免。指罪行極重,不能得到赦免

【出處】蕭綱《答張灒謝示集書》:“論之科刑,罪在不赦。”

【示例】清·黃宗羲《蔣氏三世傳》:“直罪在不赦。”

【第84句】:兵在其頸[bīng zài qí jǐng]

【解釋】刀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險已非常逼近。

【出處】《國語·周語中》:“兵在其頸,其隙至之謂乎。”

【第85句】:兵在精而不在多[bīng zài jīng ér bù zài duō]

【解釋】兵士在于精壯而不在乎眾多。也比喻要求質量而不能只講數量。

【出處】《五代史平話·周史》:“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撫臺還跟我談起,兵在精而不在多,又說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第86句】:痌瘝在抱[tōng guān zào bào]

【解釋】痌瘝:病痛,比喻疾苦;在抱:在胸懷中。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出處】《尚書·康誥》:“恫瘝乃身。”

【示例】前回一個大善士,專誠到揚州動勸捐,做得那種痌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樣子。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

【第87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

【解釋】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示例】在討論會上,他的一番話卻暗有所指,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第88句】:成算在心[chéng suàn zài xīn]

【解釋】心中早已經算計好了如何應付的辦法。

【出處】宋·孔平仲《續世說·巧藝》:“李存進欲造浮橋,軍吏曰:'河橋須竹索……今無竹石,竊慮難成。’存進曰:'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

【第89句】:懷恨在心[huái hèn zài xīn]

【解釋】把怨恨藏在心里。形容對人記下仇恨,以伺機報復。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4回:“知縣聽玉姐說了一會,叫:'皮氏,想你見那男子棄舊迎新,你懷恨在心,藥死親夫,此情理或有之。’”

【示例】由于中斷了她與拉爾夫的友誼交往而對他懷恨在心。

【第90句】:珊瑚在網[shān hú zài wǎng]

【解釋】在網:都在網中。比喻有才學的人都被收羅了。

【出處】《新唐書·拂菻國傳》:“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墮鐵網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歲而黃,三歲赤,枝格交錯,高三四尺,鐵發其根,系網舶上,絞而出之。”

【示例】從此珊瑚在網,文博士本出宮中;玉尺量才,女相如豈遺苑外?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二回

【第91句】:長纓在手[cháng yīng zài shǒu]

【解釋】長纓:長帶子,長繩子。比喻所武裝力量掌握在手中。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闕下。”

【示例】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第92句】:醉翁之意不在酒[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解釋】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賞山里的風景。后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出處】宋·歐陽修《醉甕亭記》:“醉甕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示例】松坡果樂此不倦,我也可高枕無憂,但恐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借此過渡,瞞人耳目呢。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五二回

【第93句】:不在話下[bù zài huà xià]

【解釋】指事物輕微,或者理所當然,不值得一提。

【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四折:“以下各隨次第加官賜賞,這且不在話下。”

【示例】太史之類,不過傀儡,其實是不在話下的。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

【第94句】:有言在先[yǒu yán zài xiān]

【解釋】有話說在頭里。指事先打了招呼。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二:“他有言在先,你今日不須驚怕。”

【示例】況且你們已經有言在先,又何得反悔? ——清·吳趼人《痛史》第七回

【第95句】:近在眉睫[jìn zài méi jié]

【解釋】睫:眼睫毛。形容很近,就在眼前。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

【示例】期末考試近在眉睫了,我們得好好復習。

【第96句】:歲在龍蛇[suì zài lóng shé]

【解釋】歲,歲星;龍,指辰;蛇,指巳。后指命數當終。

【出處】《后漢書·鄭玄傳》:“五年春,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合之,知當命終,有頃寢疾。”李賢注:“北齊劉晝《高才不遇傳》論玄曰'辰為龍,巳為蛇,歲至龍蛇。賢人嗟,玄以讖合之’,蓋謂此也。”

【示例】歷險阻之馳驅,風如牛馬;慨身宮之偃蹇,歲在龍蛇。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

【第97句】:道在屎溺[dào zài shǐ nì]

【解釋】比喻道之無所不在。

【出處】《莊子·知北游》:“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示例】以道眼觀一切物,物物平等,本無大小塹久貴賤善惡之殊。莊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況。 ——嚴復《救亡決論》

【第98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bù zài qí wèi,bù móu qí zhèng]

【解釋】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

【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示例】卑職早就打算一個主意,想去回藩臺去,又因為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種事擱在心上已有多年了。 ——《晚清文學叢鈔·中國現在記》第六回

【第99句】:拳拳在念[quán quán zài niàn]

【解釋】拳拳:懇切。在念:在思念之中。形容老是牽掛著。

【出處】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老夫自登仕途以來,與兄弟張鎬數載不能相會,未知進取功名也流落四方? 老夫常切切于心,拳拳在念。”

【示例】圣祖遇諸宗人厚,遺詔猶以禮親王、饒馀親王子孫安全,拳拳在念。 ——《清史稿·諸王傳》

100、情在駿奔[qing zhai jun ben]

【解釋】一心急著去奔喪。

10【第1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hī kǔ zài qián,xiǎng shòu zài hòu]

【解釋】吃苦的事情走在別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別人后面。

【出處】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別人計較享受的優劣,而同別人比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10【第2句】:滿不在意[mǎn bù zài yì]

【解釋】全然不放在心上,不當一回事。

【出處】巴金《復仇集·不幸的人》:“這是一只破舊的提琴,他拿著弓滿不在意地拉著。”

【示例】這孩子對干什么事都滿不在意。

10【第3句】:妙在心手[miào zài xīn shǒu]

【解釋】巧妙在于心和手。指擅長書法,能得心應手。

【出處】宋·陳師道《后山叢談》:“善書不擇紙筆,妙在心手。”

10【第4句】:得失在人[dé shī zài rén]

【解釋】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于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出處】唐·陳子昂《與韋王虛己書》:“命之不來也,圣人猶無可奈何,況于賢者哉!仆嘗竊不自量,謂以為得失在人,欲揭聞見,抗衡當代之士。不知事有大謬,異于此望者,乃令人慚愧悔赧。”

10【第5句】:虛名在外[xū míng zài wài]

【解釋】虛名: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名聲。在外界有一個虛而不實的名聲。

【示例】他只不過是虛名在外罷了。

10【第6句】:風斯在下[fēng sī zài xià]

【解釋】斯:語助詞。是因為大風在它下面。指大鵬鳥憑借風力而高飛。比喻超越前賢。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

【示例】王右軍書本學衛夫人,其后遂妙天下,所謂風斯在下也。 ——宋·陳善《捫虱新話》

10【第7句】:宛然在目[wǎn rán zài mù]

【解釋】逼真地呈現在眼前。

【出處】宋·張景《飛丸記》第二十二出:“我味此詞,描情寫意,宛然在目,不讓長門洛神。聞得前日易生,他才高八斗,想必是他。”明·袁宏道《公安二圣寺重修天王殿疏》:“使來者一入斯堂,而文獻宛然在目,亦士林之一快也。”

【示例】以及宗廟丘墟,關山勞戍之苦,宛然在目。 ——清·鄭燮《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

10【第8句】:一著權在手,看取令行時[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kàn qù lìng xíng shí]

【解釋】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

【出處】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卷上:“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10【第9句】:如鯁在喉[rú gěng zài hóu]

【解釋】魚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里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出處】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鯁之臣。《漢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1【第10句】:蒙在鼓里[méng zài gǔ lǐ]

【解釋】好像被包在鼓里一樣。比喻受人蒙蔽,對有關的事情一點兒也不知道。

【出處】錢鐘書《圍城》:“我是要聽聽,否則我真蒙在鼓里,不知道人家在背后怎樣糟蹋我呢?”

【示例】我還蒙在鼓里,對此時一無所知。

1【第11句】:念茲在茲[niàn zī zài zī]

【解釋】念:思念;茲:此,這個。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出處】《尚書·大禹漠》:“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

【示例】他們和F總長,都“念茲在茲”,在塵埃中間和破紙旁邊離不開。 ——魯迅《而已集·談所謂“大內檔案”》

1【第12句】:事在必行[shì zài bì xíng]

【解釋】事情已經非做不可了。

【出處】宋·蘇軾《東坡志林·養生說》:“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犯無恕。”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6回:“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1【第13句】:勿忘在莒[wù wàng zài jǔ]

【解釋】比喻不忘本。

【出處】《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1【第14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jiàn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

【解釋】箭:弓箭;弦:弓上用以發箭的牛筋繩子。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發射。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動的時候。

【出處】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示例】至于我,其實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魯迅書信集》

1【第15句】:跳在黃河洗不清[tiào zài huáng hé xǐ bù qīng]

【解釋】比喻很難擺脫干系,避免嫌疑。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我何玉鳳這個心跡,大約說破了嘴也沒人信,跳在黃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鳳的身分了!”

【示例】我真是跳在黃河洗不清,再說也沒用

1【第16句】:功在漏刻[gōng zài lòu kè]

【解釋】漏:古代計時用的器具;漏刻:頃刻之間。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獲得成功。

【出處】《后漢書·光武紀》:“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意氣甚逸。”

1【第17句】:盡其在我[jìn qí zài wǒ]

【解釋】竭盡自己的力量做好應做的事情。

【出處】竭盡自己的力量做好應做的事情。

1【第18句】:鹡鸰在原[xià líng zài yuán]

【解釋】亦作“脊令”。比喻兄弟友愛之情。

【出處】《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1【第19句】:事在蕭墻[shì zài xiāo qiáng]

【解釋】謂禍亂出自內部。事,變故;蕭墻,宮室內當門的小墻。

【出處】語出《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示例】釁起他族,事在蕭墻。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1【第20句】:夙夜在公[sù yè zài gōng]

【解釋】從早到晚,勤于公務。

【出處】《詩經·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示例】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 ——《晉書·劉毅傳》

1【第21句】:意在言外[yì zài yán wài]

【解釋】語言的真正用意沒有明白說出來,細細體會就知道。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十五:“此絕句極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

【示例】無奈紅蕖意在言外,總要侍奉祖父百年后方肯遠離。任憑若勸,執意不從。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

1【第22句】:耿耿在懷[gěng gěng zài huái]

【解釋】耿耿:形容有心事;懷:心懷。老放在心里,不能忘懷,牽縈回繞。

【出處】郭沫若《題畫記》:“在日本時我也曾替他題過畫,當時是更加沒有把握,記得有一張《瞿塘圖》,我題的特別拙劣,至今猶耿耿在懷。”

1【第23句】:小心在意[xiǎo xīn zài yì]

【解釋】指做事十分認真與謹慎。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0回:“晁蓋道:'好兄弟,小心在意,速去早來。’”

【示例】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一回:“這官場之事不是容易干的,此去務要小心在意。”

1【第24句】:糠秕在前[kāng bǐ zài qián]

【解釋】糠秕:谷皮和癟谷,比喻無價值的東西。形容自己不如別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示例】鑿齒曰:'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晉書·孫綽傳》

1【第25句】:禍在朝夕[huò zài zhāo xī]

【解釋】夕:晚上;朝夕:比喻短時間。指禍患來臨在即。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楊光遠傳》:“承勛慮禍在朝夕,與諸弟同謀,殺節度判官邱濤。”

1【第26句】:恫瘝在抱[dòng guān zài bào]

【解釋】比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出處】清·馮桂芬《與許撫部書》:“執事恫瘝在抱,誠欲繼睢州、桂林之業,自非風行雷厲,恐無以溥實惠而挽頹風。”

【示例】前回一個大善士,專誠到揚州去勸捐,做得那種恫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樣子,真正有己饑己溺的神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

1【第27句】:人生在勤[rén shēng zài qín]

【解釋】人的生存和生活都要靠辛勤地勞動。

【出處】漢·張衡《應間》:“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示例】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宋史·辛棄疾傳》

1【第28句】:成敗在此一舉[chéng bài zài cǐ yī jǔ]

【解釋】舉:舉動。成功、失敗就決定于這次行動了。指采取事關重大的行動。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上》:“成敗之機,在斯一舉。”

【示例】這樁事,任大責重,方才一口氣許了公婆,成敗在此一舉。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

1【第29句】:遠在天邊,近在眼前[yuǎn zài tiān biān,jìn zài yǎn qián]

【解釋】形容尋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九回:“原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無論如何,你總要代我拉了來的。”

【示例】道姑道:'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女菩薩自去問心,休來問我。’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六回

1【第30句】:薄技在身[bó jì zài shēn]

【解釋】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示例】我們要有薄技在身,才不會被淘汰。

1【第31句】:太阿在握[tài ē zài wò]

【解釋】太阿:寶劍名。比喻掌握權柄。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內臣兼掌印廠》:“世宗神圣,以至今上,俱太阿在握,可無過慮。”

1【第32句】:公道自在人心[gōng dào zì zài rén xīn]

【解釋】公道:公正的道理;自:當然,自然。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眾人的心里。指群眾對事情的是非曲直知道的清楚明白。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王大將軍下,庾公問:'聞卿有四友……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論。’”

【示例】騎在馬上,自言自語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一番必力了。” ——清·燕谷老人《續孽海花》第六十回

1【第33句】:懸懸在念[xuán xuán zài niàn]

【解釋】老是掛在心上,放心不下。

【出處】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相離數載,不知他得志也不曾?使老夫懸懸在念。”

【示例】因不見賢徒,懸懸在念,今幸得勝而回。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三回

1【第34句】: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

【解釋】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身子是根本,俗話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示例】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1【第35句】:祝哽在前,祝噎在后[zhù gěng zài qián,zhù yē zài hòu]

【解釋】祝:祝禱;哽、噎:食物塞住喉嚨。古代帝王接養三老、五更,以示仁惠。當三老、五更進餐時,派人在前后祝禱他們不要哽噎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然而養三老于太學,親執醬而傀,執爵而酳,祝噎在前,祝鯁在后,公卿奉杖,大夫進履,舉賢以自輔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諫。”

【示例】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明帝紀》:“尊事三老、兄事五更,……祝哽在前,祝噎在后。”

1【第36句】:勢在必行[shì zài bì xíng]

【解釋】行:做。從事情發展的趨勢看,必須采取行動。

【出處】茅盾《子夜》:“光景是辦不到的,卻是保證全加倍一說,勢在必行。”

【示例】我們順應潮流的變化勢在必行。

1【第37句】:遠在千里,近在目前[yuǎn zài qiān lǐ,jìn zài mù qián]

【解釋】認為遠的話就遠在千里,認為近的話就近在眼前。指對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觀認識而轉移。也指要尋找的事物就在眼前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0回:“素臣喜道:'廳上所貼的對聯,有劉夏文臣四字,不知所謂,畢竟指著何人。’玉麟笑道:'遠在千里,近在目前。’”

1【第38句】:放在眼里[fàng zài yǎn lǐ]

【解釋】指重視,看得起。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趙溫雖說新中舉,無奈他是少年新進,王鄉紳還不把他放在眼里。”

1【第39句】:芒刺在身[máng cì zài shēn]

【解釋】芒刺:谷類殼上的細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形容心中內心惶恐,坐立不安。

【出處】柳青《創業史》第13章:“他覺得那個姓周的在背后盯住他,使他有如芒刺在身,脊梁骨癢癢,可又不敢回頭。”

1【第40句】:命在朝夕[mìng zài zhāo xī]

【解釋】命:生命。生命就在早晚之間。形容生命垂危。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龔勝傳》:“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隨使君上道,必死道路。”

1【第41句】:人生在世[rén shēng zài shì]

【解釋】指人生活在世上。

【出處】南朝·齊·蕭嶷《遺令》第六卷:“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年已老,前路幾何?”

【示例】人生在世,吃喝兩字。

1【第42句】:養軍千日,用在一時[yǎng jūn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

【解釋】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出處】《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示例】養軍千日,用在一時,到了關鍵時刻,我們應該拿出全部力量來拼搏。

1【第43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解釋】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示例】雖然這場大火使他的一切都付之一炬,但他相信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很快就能站起來。

1【第44句】:身在江湖,心存魏闕[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cún wèi què]

【解釋】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出處】《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示例】他此時雖然是已經罣誤,然而一言一動,仍不失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思想。 ——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第一回

1【第45句】:嘗在圍中[cang zhai wei zong]

【解釋】曾在被包圍之中。

1【第46句】:跳在黃河也洗不清[tiào zài huáng hé yě xǐ bù qīng]

【解釋】比喻無法擺脫嫌疑。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2回:“我何玉鳳這個心跡,大約說破了嘴也沒人信,跳在黃河也洗不清。”

1【第47句】:養兵千日,用在一朝[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zhāo]

【解釋】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一回:“盧俊義聽了大怒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許多推故。’”

【示例】夏十道:'國家養兵千日,用在一朝。別的不要講,這兩句話是人所共知的。’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

1【第48句】:昭然在目[zhāo rán zài mù]

【解釋】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出處】《魏書·楊播傳》:“若率眾一臨,方寸各亂,人人思歸,則郡圍自解。不戰而勝,昭然在目。”

1【第49句】:誹譽在俗[fěi yù zài sú]

【解釋】誹:指誹謗;譽:贊揚;俗:風氣、習慣。誹謗或贊揚在于當時的風習。后來引申指風氣、習慣的作用非常大。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故趨舍同,誹譽在俗;意行鈞,窮達在時。”

1【第50句】:有言在前[yǒu yán zài qián]

【解釋】已經把話說在前頭。指事前打好了招呼。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善繼看著許多黃自之物,眼里都放出火來,恨不得搶他一錠;只是有言在前,一字也不敢開口。”

【示例】奴家有言在前,與你同生同死。既然官人服毒,奴家義不獨生。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九

1【第51句】:一年之計在于春[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

【解釋】要在一年(或一天)開始時多做并做好工作,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礎。

【出處】南朝·梁·蕭統《纂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示例】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早作安排迎春耕。 ——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31章

1【第52句】:養軍千日,用在一朝[yǎng jūn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zhāo]

【解釋】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

【出處】《秦并六國平話》卷上:“王賁啟奏曰:'告陛下,養軍千日,用在一朝。’”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主公,可不道,養軍千日,用在一朝。為臣子要盡忠報國也呵!”

【示例】自古養軍千日,用在一朝。臣等呵,無能滅虎狼,無能滅虎狼,空愧熊羆將。 ——清·洪昇《長生殿·獻飯》

1【第53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móu shì zài rén,chéng shì zài tiān]

【解釋】舊諺。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于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3回:“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示例】不過剩下的五百萬就沒有把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茅盾《子夜》

1【第54句】:志在四方[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釋】四方:天下。立志于天下。指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扆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示例】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

1【第55句】:昭昭在目[zhāo zhāo zài mù]

【解釋】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出處】唐·裴度《寄李翱書》:“賈誼之文,化成之文也,鋪陳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1【第56句】: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jiàng zài jūn,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解釋】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1【第57句】:盡在不言中[jìn zài bù yán zhōng]

【解釋】盡:都,全部。指大家不言明,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我正是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劉不才不提王有齡,真所謂'盡在不言中’。”

1【第58句】:運用之妙,在于一心[yùn yòng zhī miào,zài yú yī xīn]

【解釋】指兵法運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且不要管他。'運用之妙,在于一心。’”

1【第59句】:身在林泉,心懷魏闕[shēn zài lín quán,xīn huái wèi què]

【解釋】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出處】《封神演義》第八回:“我老臣雖是身在林泉,心懷魏闕,豈知平地風波,生此異事。”

1【第60句】:樂在其中[lè zài qí zhōng]

【解釋】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示例】孔子曰:'樂在其中矣。’遂自號為'隨園’云。 ——清·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下卷

1【第61句】:公道總在人心[gōng dào zǒng zài rén xīn]

【解釋】公道:公正的道理。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眾人心里。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0回:“人家聽了,也只有再三勸慰;說什么公道總在人心。”

1【第62句】:簸之揚之,糠秕在前[bǒ zhī yáng zhī,kāng bǐ zài qián]

【解釋】糠秕:谷皮和癟谷,比喻無價值的東西。形容自己不如別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示例】亦曰'簸之揚之,糠秕在前’云爾。 ——明·睡鄉居士《<二刻拍案驚奇>序》

1【第63句】:珠玉在傍[zhū yù zài bàng]

【解釋】比喻儀態俊秀的人在身邊。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驃騎王武子是衛玠之舅,俊爽有風姿。見玠輒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示例】琳瑯觸目,朗月清風之俊人;珠玉在傍,鸞鳳虬龍之君子。(唐·王勃《秋日游蓮池序》)

1【第64句】:甲兵在胸[jiǎ bīng zài xiōng]

【解釋】甲兵:鎧甲和兵器,泛指武器。比喻胸中富有韜略。

【出處】《魏書·崔浩傳》:“汝曹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于甲兵。”

1【第65句】:民生在勤[mín shēng zài qín]

【解釋】人民的生計在于勤勞。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示例】何若自謀本業,知民生在勤,定當有濟。 ——清·王永彬《轉爐夜話》

1【第66句】:身在江湖,心懸魏闕[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xuán wèi què]

【解釋】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出處】《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示例】總是老先生身在江湖,心懸魏闕,故爾憂愁抑郁,現出此癥。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1【第67句】:大權在握[dà quán zài wò]

【解釋】手中掌握有很大權力。

【出處】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比如當縣長的同志,切不可大權在握,一切武斷獨斷。”

【示例】他大權在握,為所欲為。

1【第68句】:飛龍在天[fēi lóng zài tiān]

【解釋】比喻帝王在位。

【出處】《周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謂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

【示例】飛龍在天,方仰君臨之德;流虹繞渚,寶開圣作之祥。 ——宋·陸游《丞相率文武百僚請建重明節表》

1【第69句】:意在筆先[yì zài bǐ xiān]

【解釋】指寫字畫畫,先構思成熟,然后下筆。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示例】所謂沈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

1【第70句】:有約在先[yǒu yuē zài xiān]

【解釋】已經約定好了。指事情的處理方案已事先定好。

【出處】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老夫人,這事本已有約在先,況兼孩兒又執意定要嫁他,也是他的緣分了。”

1【第71句】:矢在弦上[shǐ zài xián shàng]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

【出處】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1【第72句】:身在福中不知福[shēn zài fú zhōng bù zhī fú]

【解釋】生活在幸福之中,并不感到幸福。也形容對優裕的生活不滿足。

【示例】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么好的孩子,還要罰!要是沒有他,你又不知道該怎么樣了。 ——老舍《四世同堂》九十三

1【第73句】:滿不在乎[mǎn bù zài hū]

【解釋】滿:全;在乎:在意。絲毫不在意。形容對事情一點也不重視。

【出處】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區區一條生命,在他們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馬糞一般,是滿不在乎的!”

【示例】交代了幾句話,滿不在乎地隨蘇沛霖到了朱家。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

1【第74句】:謀事在人[móu shì zài rén]

【解釋】謀:謀劃,安排。根據個人的能力策劃事情。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示例】不過剩下的五百萬就沒有把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茅盾《子夜》

1【第75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釋】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出處】《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示例】你們不可以打邊區。“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 ——毛澤東《質問國民黨》

1【第76句】:賢者在位,能者在職[xián zhě zài wèi,néng zhě zài zhí]

【解釋】賢德的人居于掌權的地位,有才干的人擔當合適的職務。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示例】古者明王不寶遠物,所寶惟賢,如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此皆一人之睿知,賢王之輔成也。 ——《元史·劉秉忠傳》

1【第77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解釋】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出處】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示例】雖然這場大火使他的一切都付之一炬,但他相信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很快就能站起來。

1【第78句】:貴在知心[guì zài zhī xīn]

【解釋】以知心交心為貴,指朋友之間心心相印。

【示例】年輕人交朋友,貴在知心。

1【第79句】:近在咫尺[jìn zài zhǐ chǐ]

【解釋】咫尺:很近的距離。形容距離很近。

【出處】宋·蘇軾《杭州謝上表》:“凜然威光,近在咫尺。”

【示例】那馬明明近在咫尺,卻誤為喪失不見,就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之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七回

1【第80句】:志在四海[zhì zài sì hǎi]

【解釋】猶志在四方。

【出處】北周·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儉,心包宇宙而無驕盈。”

1【第81句】:龍德在田[lóng dé zài tián]

【解釋】指恩德廣被,無所不在。

【出處】《易·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1【第82句】: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jī cái qiān wàn,bù rú bó jì zài shēn]

【解釋】積蓄財產,不如學點技術。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1【第83句】:耿耿在心[gěng gěng zài xīn]

【解釋】耿耿:有所懸念而不能忘懷。不能忘懷,牽縈于心。

【出處】《詩經·邶風·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示例】孤常念孔子稱文王之德,此言耿耿在心。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

1【第84句】:心不在焉[xīn bù zài yān]

【解釋】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處】《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示例】講話時做腔做勢,而又帶著心不在焉的樣子,這似乎都是紈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 ——柔石《二月》六

1【第85句】:項莊之劍,志在沛公[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

【解釋】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處】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蓋項莊之劍,志在沛公,青島之用兵,不在報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約,殆欲借端以樹兵威于我大陸,作強暴要索之先聲耳。”

【示例】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蓋項莊之劍,志在沛公,青島之用兵,不在報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約。”

1【第86句】:丑話說在前頭[chǒu huà shuō zài qián tóu]

【解釋】不中聽的話先說出來以免發生矛盾。

【示例】咱們丑話說在前頭,只有雙方沒有意見才能簽合同。

1【第87句】:王陽在位,貢公彈冠[wáng yáng zài wèi,gòng gōng tán guān]

【解釋】王:漢代王吉;貢:貢禹;彈冠:拂去冠上的灰塵。比喻好朋友進退相隨,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類相慶。

【出處】《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取舍同也。”

1【第88句】:叨在知己[tāo zài zhī jǐ]

【解釋】叨:謙詞,表示辱沒他人,自覺慚愧;知己:友誼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為您的知己朋友。

【出處】清·霽園主人《夜潭隨錄·崔秀才》:“謂叨在知己,亟當如命。”

1【第89句】:高下在心[gāo xià zài xīn]

【解釋】高下:比喻伸和屈。原意是做事要斟酌情況,采取適當辦法。后形容能胸有成竹地處理事情。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

【示例】今將軍仗皇威,掌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發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

1【第90句】:三星在天[sān xīng zài tiān]

【出處】《詩經·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1【第91句】:命在旦夕[mìng zài dàn xī]

【解釋】旦夕:早晚之間,形容極短的時間。生命垂危,很快會死去。

【出處】唐·陳子昂《為建安王與諸將書》:“盡病水腫,命在旦夕。”

【示例】今日之中國,又積數千年之沈疴,合四百兆之痼疾,盤踞膏肓,命在旦夕者也。 ——清·梁啟超《新民說·附錄》

1【第92句】:路在人走,事在人為[lù zài rén zou,shì zài rén wéi]

【解釋】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情成功是人做出來的。指在一定條件下,事情的好或壞在于人的主觀努力。

1【第93句】:簡在帝心[jiǎn zài dì xīn]

【解釋】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出處】《論語·堯曰》:“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示例】他老人家官聲甚好,早已簡在帝心,將來潤翁引見之后,指日就要放缺的。 ——《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

1【第94句】:將在謀不在勇[jiàng zài móu bù zài yǒng]

【解釋】謀:謀略;勇:勇猛。作為將帥,最重要的不是勇猛,而是謀略。

【出處】明·徐渭《英烈傳》第七十一回:“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示例】將在謀不在勇,徒靠這個軍器,恐不中用。這位傅大將軍,未免要臨陣蹉跌呢!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三十三回

1【第95句】:遭劫在數[zāo jié zài shù]

【解釋】指命中注定要遇到災難。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他竟要弄得到一處,這人也就算個遭劫在數的了!”

1【第96句】:禍在旦夕[huò zài dàn xī]

【解釋】災難在很短時間內就要降臨。形容處境非常危險。

【出處】唐·段成式《諾皋記·長須國》:“吾國有難,禍在旦夕,非駙馬不能救。”

【示例】倘是認真辦起來,你老是跑不掉,拖下去家破人亡,禍在旦夕。 ——清·頤瑣《黃繡球》第四回

1【第97句】:物在人亡[wù zài rén wáng]

【解釋】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出處】唐·張說《撥川郡王神道碑奉敕撰》:“武節方壯,朝露不待,王爵送終,宿恩未改,時來世去,人亡物在,銘勛謚忠,以告四海。”宋·曾會《重登瀟湘樓》詩:“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

【示例】真是物在人亡了。”(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八回 ——秋紋見這條紅褲子是晴雯的針線,因嘆道

1【第98句】:三星在戶[sān xīng zài hù]

【解釋】表示新婚之喜。

【出處】《詩經·唐風·綢繆》:“綢繆束楚,三星在戶。”

1【第99句】:有志不在年高[yǒu zhì bù zài nián gāo]

【解釋】指年輕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紀大。也指只要有志向,歲數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業。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樵子撫掌大笑不止,對子牙點頭嘆曰:'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

【示例】常言說得好:有志不在年高。我那一樁趕得上姑奶奶?(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八回)

200、生死有命,富貴在天[shēng sǐ yǒu mìng,fù guì zà tiān]

【解釋】舊時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常用作事勢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處】《抱樸子·對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藥物,所能損益。”

【示例】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強的。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三级电影网站|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亚洲欧美日韩三级| aa级国产女人毛片水真多| 精东传媒国产app| 年轻的嫂子在线线观免费观看 | 九九在线观看精品视频6| 四虎a456tncom|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综合一区二区性色av| 五月天婷婷丁香| 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45分钟| 日韩爱爱小视频| 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小sao货求辱骂|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首页|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办公室在线观看| 国内一级一级毛片a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 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我的初次内射欧美成人影视| 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欧美大成色www永久网站婷|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 要灬要灬再深点受不了看| 成人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中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日产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乱码工厂 日产精品卡二卡三卡四卡乱码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