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墻”的成語大全(103個(gè))
小編為您整理了墻花路草、頭撞南墻、扶墻摸壁等含“墻”的成語103個(gè),其中“墻”開頭的13個(gè),“墻”結(jié)尾的40個(gè),“墻”在中間的50個(gè),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墻”開頭的成語
【第1句】:墻花路草[qiáng huā lù cǎo]
【解釋】比喻不被人尊重的女子。舊時(shí)指妓女。同“墻花路柳”。
【出處】明·徐復(fù)祚《紅梨記·詩要》:“非執(zhí)拗,那壁廂是墻花路草,怎比得日邊紅杏倚云高?”明·高濂《玉簪記·詞媾》:“如本是柔枝嫩條,休比做墻花路草。”
【示例】彼墻花路草,尚且鐘情不舍,到底得合,況貴為妃嬪者乎!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七回
【第2句】:墻風(fēng)壁耳[qiáng fēng bì ěr]
【解釋】比喻秘密容易泄露,宜多防范。
【出處】明·羅貫中《粉妝樓》第十四回:“公子不可亂步,墻風(fēng)壁耳,速速請(qǐng)回,奴家得罪了。”
【示例】你想墻風(fēng)壁耳,萬一傳了出去,說我窩藏徐錫麟的黨羽,叫我如何吃罪得起。 ——清·畢偉生《開國奇冤·逮捕》
【第3句】:墻頭草[qiáng tóu cǎo]
【解釋】比喻無主見的人、順風(fēng)倒的人。
【示例】她是墻頭草——風(fēng)吹兩邊倒的人物。
【第4句】:墻上泥皮[qiáng shàng ní pí]
【解釋】比喻無用之物或微賤的人。
【出處】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二折:“你可休覷的微賤看的容易,莫把這堂中珍寶,你可休看承做墻上以。”
【示例】可正是堂上的糟糠,休猜作墻上泥皮。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第5句】:墻有縫,壁有耳[qiáng yǒu fèng,bì yǒu ěr]
【解釋】指秘密泄露。
【出處】《管子·君臣下》:“墻有耳,伏寇在側(cè)。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示例】你咬人的狗兒不露齒,是言不是語墻有縫,壁有耳。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
【第6句】:墻花路柳[qiáng huā lù liǔ]
【解釋】墻邊的花,路旁的柳。比喻不被人尊重的女子。舊時(shí)指妓女。
【出處】明·高明《二郎神·秋懷》套曲:“風(fēng)流。恩情怎比,墻花路柳?記待月西廂,和你攜素手。”
【示例】假如墻花路柳,偶然適興,無損于事。 ——《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huì)珍珠衫》
【第7句】:墻高基下[qiáng gāo jī xià]
【解釋】比喻名位雖高而才德低下。
【出處】《后漢書·郭太傳》:“史叔賓者,陳留人也。少有盛名。林宗見而告人曰:'墻高基下,雖得必失。’后果以論議阿枉敗名云。”
【示例】行不適道,文勝其質(zhì),郭林宗所謂墻高基下,雖得必喪,此之徒也。 ——《北史·序傳》
【第8句】:墻外漢[qiáng wài hàn]
【解釋】指非局中之人,不屬于某專業(yè)或不專于某門知識(shí)或藝術(shù)的人。
【出處】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慕容垂歌辭》:“我身分自當(dāng),枉殺墻外漢。”
【第9句】:墻倒眾人推[qiáng dǎo zhòng rén tuī]
【解釋】舊時(shí)比喻在一個(gè)人受挫折的時(shí)候,大家乘機(jī)打擊他。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六十九回:“他雖好性兒,你們也該拿出個(gè)樣兒來,別太過逾了,墻倒眾人推。”
【示例】傭人們也呼喚不靈了,總之“墻倒眾人推”了。(朱自清《笑的歷史》)
【第10句】:墻頭馬上[qiáng tóu mǎ shàng]
【解釋】為男女愛慕之典實(shí)。
【出處】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妾弄青梅憑短墻,君騎白馬傍垂楊。墻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示例】今夜里早赴佳期,成就了墻頭馬上。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一折
【第11句】:墻里開花墻外香[qiáng lǐ kāi huā qiáng wài xiāng]
【解釋】比喻人做出了成績,內(nèi)部還不知道,外面人倒先知道了。比喻成績不受本部門重視,卻為其他部門賞識(shí)。
【示例】這就是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狀況。
【第12句】:墻有耳[qiáng yǒu ěr]
【解釋】比喻秘密易于外泄。同“隔墻有耳”。
【出處】語出《詩·小雅·小弁》:“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墻有耳,伏寇在側(cè)。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第13句】:墻面而立[qiáng miàn ér lì]
【解釋】指面對(duì)墻壁。目無所見。比喻不學(xué)無術(shù)。亦作“面墻而立”。
【出處】《書·周官》:“不學(xué)墻面”孔傳:“人而不學(xué),其猶正墻面而立。”《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示例】若使墻面而立,沐猴而冠,吾所不取。 ——南朝·梁·簡文帝《誡當(dāng)陽公大心書》
“墻”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頭撞南墻[tóu zhuàng nán qiáng]
【解釋】撞:撞擊。指認(rèn)死理。
【示例】你不要在這里頭撞南墻鉆牛角尖了。
【第2句】:釁起蕭墻[xìn qǐ xiāo qiáng]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出處】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時(shí)值亂離,釁起蕭墻。”
【第3句】:觸事面墻[chù shì miàn qiáng]
【解釋】遇事像面對(duì)墻壁而立,一無所知。
【出處】晉·姚興《重答安成侯嵩》:“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觸事面墻,不知道理安在。”
【第4句】:撞倒南墻[zhuàng dǎo nán qiáng]
【解釋】比喻態(tài)度生硬,行動(dòng)固執(zhí),不知變通。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八十回:“我看你這位老爺子也是年高有德的人,你兩句濁語喪的去了。你就撞倒南墻吧。”
【第5句】:兄弟鬩墻[xiōng dì xì qiáng]
【解釋】鬩:爭斗。兄弟之間的糾紛,也比喻內(nèi)部爭斗。
【出處】《詩經(jīng)·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示例】而俠累那家伙,偏偏要兄弟鬩墻,引狼入室!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
【第6句】:鉆隙逾墻[zuān xì yú qiáng]
【解釋】指偷情、私奔、偷竊等行為。
【出處】宋·陳亮《祭潘叔度文》:“此鉆隙逾墻之賤,而懼行已之無恥也。”
【第7句】:不學(xué)面墻[bù xué miàn qiáng]
【解釋】指不學(xué)無知。
【出處】《書·周官》:“不學(xué)墻面,蒞事惟煩。”孔傳:“人而不學(xué)其猶正墻面而立。”孔穎達(dá)疏:“人而不學(xué)如面向墻,無所睹見。”
【示例】[漢成帝]之精《詩》《書》觀古文者,何以賢于不學(xué)面墻者乎! ——清·錢謙益《向言》之一
【第8句】:狗急跳墻[gǒu jí tiào qiáng]
【解釋】狗急了也能跳過墻去。比喻壞人在走投無路時(shí)豁出去,不顧一切地?fù)v亂。
【出處】《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人急燒香,狗急驀墻。”
【示例】今兒我聽了他的短兒,“人急造反,狗急跳墻”,不但生事,而且我還沒趣。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二十二回
【第9句】:禍稔蕭墻[huò rěn xiāo qiáng]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稔:醞釀。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出處】唐·劉賁《應(yīng)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策》:“禍稔蕭墻,奸生帷幄,臣恐曹節(jié)侯景復(fù)生于今日矣。”
【第10句】:見羹見墻[jiàn gēng jiàn qiáng]
【解釋】后用以指對(duì)圣賢的思慕。
【出處】相傳堯去世后,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之幻影于墻,食則見堯之幻影于羹。見《后漢書·李固傳》。
【示例】既改舊觀,亦資攻苦,見羹見墻,趨繩步矩。 ——清·戴名世《樊川書院碑記》
【第11句】:朽木糞墻[xiǔ mù fèn qiáng]
【解釋】朽壞的木頭,污穢的土墻。比喻沒有培養(yǎng)前途的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示例】宰予晝寢,夫子有朽木糞墻之喻。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
【第12句】:投杼逾墻[tóu zhù yú qiáng]
【解釋】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比喻謠言眾多,就連最親信的人也會(huì)動(dòng)搖堅(jiān)定的信念。
【出處】《戰(zhàn)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
【第13句】:宋玉東墻[sòng yù dōng qiáng]
【解釋】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謂宋玉東鄰有一女,姣好為楚國之冠,登墻窺視宋玉三年而宋玉不與之交往。
【示例】謝圣主恩波浩蕩,卻將個(gè)宋玉東墻,錯(cuò)猜做神女高唐。 ——明王驥德《男王后》第二折
【第14句】:紅杏出墻[hóng xìng chū qiáng]
【解釋】形容春色正濃,情趣盎然。
【出處】宋·葉紹翁《游小園不值》詩:“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
【示例】你要小心她干出紅杏出墻的事來。
【第15句】:癩狗扶不上墻[lài gǒu fú bù shàng qiáng]
【解釋】比喻沒出息的人,沒辦法扶助他長進(jìn)。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68回:“怨不得俗語說:'癩狗扶不上墻’的!”
【第16句】:銅壁鐵墻[tóng bì tiě qiáng]
【解釋】像銅鐵筑成的墻壁一樣。原比喻防御十分堅(jiān)固,不可摧毀。也比喻團(tuán)結(jié)一致。
【出處】宋·宋惠洪《石門文字禪·云庵真凈和尚行狀》:“至于入室投機(jī),則如銅崖鐵壁,不可攀登。”
【第17句】:穿穴逾墻[chuān xué yú qiáng]
【解釋】指偷竊行為。
【出處】明·楊慎《〈易·說卦〉“坎為盜”》:“坎之為卦,外陰柔而內(nèi)剛狠,有穿穴逾墻乘墉伏莽之狀也。”
【第18句】:兄弟鬩于墻[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
【解釋】鬩:爭吵;墻:門屏。原指兄弟互相爭吵。后比喻兄弟紛爭。
【出處】《詩經(jīng)·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示例】季羨林《牛棚雜憶》:“則夫妻離婚者有之,父子反目者有之,至少也是'兄弟鬩于墻’,天天在家里吵架。”
【第19句】:變起蕭墻[biàn qǐ xiāo qiáng]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比喻內(nèi)部。指禍變發(fā)生在內(nèi)部。
【出處】《晉書·文帝紀(jì)》:“乃者王室之難,變起蕭墻,賴公之靈,弘濟(jì)艱險(xiǎn)。”
【示例】他書后明說著:釁生他族,變起蕭墻。 ——明·湯顯祖《南柯記·疑懼》
【第20句】:峻宇雕墻[jùn yǔ diāo qiáng]
【解釋】高大的屋宇和彩繪的墻壁。形容居處豪華奢侈。
【出處】《書·五子之歌》:“內(nèi)作色荒,處作禽荒,甘灑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示例】一朝財(cái)?shù)镁悠酵粒畹駢σ彦崤d。 ——宋陸游《<讀夏>書》詩
【第21句】:鄰女窺墻[lín nǚ kuī qiáng]
【解釋】戰(zhàn)國時(shí)宋玉鄰家有美女傾心于他,三年間常爬上墻頭偷窺,但宋玉從未動(dòng)心。后形容女子對(duì)男子的傾慕。
【出處】先秦·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
【第22句】:禍生蕭墻[huò shēng xiāo qiáng]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比喻內(nèi)部。指禍亂發(fā)生在內(nèi)部。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5回:“豈知禍生蕭墻,元旦災(zāi)來,反了股肱重臣,追之不及。”
【第23句】:一語撞倒墻[yī yǔ zhuàng dǎo qiáng]
【解釋】一句話可以把墻壁撞倒。比喻言語生硬、莽撞。
【出處】一句話可以把墻壁撞倒。比喻言語生硬、莽撞。
【示例】立朝綱勁,須推老兄;然一語撞倒墻,亦是老兄。 ——清·趙翼《陔余叢考·成語》
【第24句】:死狗扶不上墻[sǐ gǒu fú bù shàng qiáng]
【解釋】比喻不受別人尊重,不識(shí)抬舉或沒有培養(yǎng)前途。
【出處】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我說來么,你可不依我,這死狗扶不上墻。”
【示例】正是咬人腳后跟底貨,大是死狗扶不上墻也。 ——清·傅山《霜集·雜記》卷二十五
【第25句】:夫子之墻[fū zǐ zhī qiáng]
【解釋】指學(xué)問道德高深莫測(cè)。后用以比喻高不可攀,令人向往。
【出處】《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第26句】:觀者如堵墻[guān zhě rú dǔ qiáng]
【解釋】堵:墻壁。形容觀看人數(shù)眾多。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射義》:“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
【示例】衛(wèi)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墻。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第27句】:禍發(fā)蕭墻[huò fā xiāo qiáng]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比喻內(nèi)部。指禍亂發(fā)生在內(nèi)部。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示例】內(nèi)違同盟之誓,外失戎狄之心,兵興州壞,禍發(fā)蕭墻,將以定霸,不亦難乎? ——漢·袁紹《與公孫瓚書》
【第28句】:事在蕭墻[shì zài xiāo qiáng]
【解釋】謂禍亂出自內(nèi)部。事,變故;蕭墻,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
【出處】語出《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示例】釁起他族,事在蕭墻。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第29句】:禍起蕭墻[huò qǐ xiāo qiáng]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出處】《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示例】不照這么辦法,恐禍起蕭墻,勢(shì)且波及全國,總統(tǒng)不如通權(quán)達(dá)變,暫歇風(fēng)潮為是。 ——蔡?hào)|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回
【第30句】:土扶成墻[tǔ fú chéng qiáng]
【解釋】比喻人應(yīng)該互相扶助。
【出處】《北史·尉景傳》:“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
【第31句】:峻宇彫墻[jùn yǔ diāo qiáng]
【解釋】高大的屋宇和彩繪的墻壁。形容居處豪華奢侈。
【第32句】:禍興蕭墻[huò xīng xiāo qiáng]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比喻內(nèi)部。指禍亂發(fā)生在內(nèi)部。
【出處】唐·鮑溶《長城作》:“禍興蕭墻內(nèi),萬里防禍根。”
【第33句】:釁發(fā)蕭墻[xìn fā xiāo qiáng]
【解釋】釁:縫隙,引申為爭端,事端。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引申為內(nèi)部。比喻事端或?yàn)?zāi)禍發(fā)生在內(nèi)部。
【出處】《后漢書·傅燮傳》:“今張角起于趙、魏,黃巾亂于六州。此皆釁發(fā)蕭墻,而禍延四海者也。”
【示例】止恐禍生匕首,釁發(fā)蕭墻,空以七尺之軀,懸賞千金之購,可為酸鼻者也。 ——《北史·王弘傳》
【第34句】:拆東墻補(bǔ)西墻[chāi dōng qiáng bǔ xī qiáng]
【解釋】拆倒東邊的墻,以修補(bǔ)西邊的墻。比喻臨時(shí)勉強(qiáng)應(yīng)付。亦比喻臨時(shí)救急,不是根本辦法。
【出處】《中國民歌資料·納布鞋》:“拆東墻,補(bǔ)西墻,先要顧前方。”
【示例】戚祖勝無力還債,只好再去騙,拆東墻補(bǔ)西墻,騙的更大,債主更多,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新華文摘》1981年11期
【第35句】:鐵壁銅墻[tiě bì tóng qiáng]
【解釋】像銅鐵筑成的墻壁一樣。比喻十分堅(jiān)固,不可摧毀的事物。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梧》楔子:“隨他銅墻鐵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示例】張弓硬弩護(hù)轅門,鐵壁銅墻齊隊(duì)伍。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一回
【第36句】:一句撞倒墻[yī jù zhuàng dǎo qiáng]
【解釋】一句話可以把墻壁撞倒。比喻言語生硬、莽撞。
【出處】宋·胡程《蒼梧集》:“立朝剛勁,須推老兄,然一語撞倒墻,亦是老兄。”
【第37句】:鉆穴逾墻[zuān xué yú qiáng]
【解釋】穴:洞。逾:越過。鉆洞爬墻。舊時(shí)常比喻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戀的行為。后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竊。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示例】那里有鉆穴逾墻閔子騫。 ——元·喬孟符《金錢兒》第二折
【第38句】:桃李門墻[táo lǐ mén qiáng]
【解釋】門墻:指師門。指他人的學(xué)生或所栽培的后輩。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你待打、打這哇哇,桃李門墻,險(xiǎn)把負(fù)荊人唬煞。”
【示例】為代作一二首以實(shí)之,以夸其桃李門墻之盛。 ——清·錢泳《履園叢話·笑柄》
【第39句】:引水入墻[yǐn shuǐ rù qiáng]
【解釋】比喻自招災(zāi)禍。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墻,開門揖盜么。”
【第40句】:東向而望,不見西墻[dōng xiàng ér wàng,bù jiàn xī qiáng]
【解釋】向東面看,看不到西面的墻。比喻主觀片面,顧此失彼。
【出處】《呂氏春秋·去尤其》:“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xiāng)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示例】會(huì)己則嗟諷,民我且沮棄,各執(zhí)一隅之角,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墻”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扶墻摸壁[fú qiáng mō bì]
【解釋】撫摸著墻壁。比喻言論主張比較軟弱平庸。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回:“這兩個(gè)鳥男女,正在缸里扶墻摸壁扎掙。”
【示例】不過說到開國會(huì),定憲法,都是些扶墻摸壁的政論,沒一個(gè)揮戈回日的奇才。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九回
【第2句】:鬩墻之釁[xì qiáng zhī xìn]
【解釋】鬩墻:兄弟相爭于內(nèi);釁:縫隙,引申為爭端。原指兄弟互相爭吵。后比喻兄弟紛爭。
【出處】《詩經(jīng)·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示例】宋禮立又蹄之約,希蝸角之爭。莫大以對(duì)床之情,消鬩墻之釁。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
【第3句】:蕭墻之危[xiāo qiáng zhī wēi]
【解釋】因內(nèi)部問題而引起的危機(jī)。
【出處】《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今社稷之難,急于隴、蜀,操外吞天子,內(nèi)殘群寮,朝廷有蕭墻之危而御侮未建,可為寒心。”
【示例】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朝廷有蕭墻之危而御侮未建,可為寒心。”
【第4句】:逾墻避命[yú qiáng bì mìng]
【解釋】越墻而逃,躲避被召之命。指隱士隱居不仕。
【出處】《后漢書·喬玄傳》:“昔段干木逾墻而避文侯之命,泄柳閉門不納穆公之請(qǐng)。”
【第5句】:連墻接棟[lián qiáng jiē dòng]
【解釋】形容房屋連片。
【出處】明·陳子龍《霍光論》:“嬌妻勁奴,縱橫長安中,連墻接棟,比擬宸極,此豈復(fù)人臣也哉!”
【第6句】:逾墻窺蠙[yú qiáng kuī pín]
【解釋】指男女偷情。同“逾墻鉆穴”。
【第7句】:面墻而立[miàn qiáng ér lì]
【解釋】比喻不學(xué)之人,如面對(duì)墻壁而立,一無所見。
【出處】《尚書·周官》:“不學(xué)墻面。”孔安國傳:“人而不學(xué),其猶正墻面而立。”
【示例】古今成敗,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觀典籍,面墻而立,不成人也。 ——《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
【第8句】: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wài yù qí wǔ]
【解釋】鬩:爭吵;墻:門屏。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nèi)部雖有分歧,但能團(tuán)結(jié)起來對(duì)付外來的侵略。
【出處】《詩經(jīng)·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示例】正是,兄弟鬩墻,外御其侮。蝸角紛爭,惟利是務(wù)。 ——蔡?hào)|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回
【第9句】:羹墻之思[gēng qiáng zhī sī]
【解釋】羮:羮湯;墻:墻壁;思:思念。從墻壁上,從羮湯中能看到所思慕人的影子。比喻對(duì)先賢的思慕。
【出處】《后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于墻,食則睹堯于羹。斯所謂聿追來孝,不失臣子之節(jié)也。”
【示例】而奏書之速,不淹三時(shí),上足以慰羹墻之思,下足以厭薦紳之望,非獨(dú)此數(shù)人者畢精竭思之力也。 ——宋·陸游《除修史上殿札子》
【第10句】:豐墻峭阯[fēng qiáng qiào zhǐ]
【解釋】墻高大而地基陡直。比喻根基不牢。阯,同“址”。
【第11句】:蕭墻禍起[xiāo qiáng huò qǐ]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出處】《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示例】蕭墻禍起片時(shí)間,到如今反為難上難。 ——明·馮夢(mèng)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八
【第12句】:鬩墻御侮[xì qiáng yù wǔ]
【解釋】鬩:爭吵;鬩墻:兄弟相爭于內(nèi);御侮:抵御外敵。比喻雖有內(nèi)部爭吵,仍能一致對(duì)外。
【出處】《詩經(jīng)·小雅·棠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wù)(侮)。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示例】凡我國民,務(wù)念鬩墻御侮之忠言,懔同室操戈之大戒,折衷真理,互相提攜,忍此小嫌,同扶大局。 ——蔡?hào)|藩、許廑父《民國演義》第一二回
【第13句】:路柳墻花[lù liǔ qiáng huā]
【解釋】路邊的柳,墻旁的花。比喻不被尊重的女子,指妓女。
【出處】元·王曄《水仙子·答》曲:“從來道水性難拿,從他赸過,由他演撒,終只是個(gè)路柳墻花。”
【示例】先生差矣,妾等乃巫山洛水之儔,非路柳墻花之比。 ——明·馮夢(mèng)龍《警世通言》
【第14句】:雷擊墻壓[léi jī qiáng yā]
【解釋】形容來勢(shì)猛烈。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六:“其刑罰繁而信,其誅殺猛而必,闇然如雷擊之,如墻壓之。”
【第15句】:逾墻鉆隙[yú qiáng zuān xì]
【解釋】逾:越過;鉆:穿孔,打眼。越墻、鉆洞。指對(duì)女子作挑逗的行為。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示例】妾與君無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逾墻鉆隙,何能白首。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
【第16句】:逾墻鉆穴[yú qiáng zuàn xué]
【解釋】指男女偷情。
【出處】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示例】兄留麗人獨(dú)居,難保無逾墻鉆穴之事。 ——明·馮夢(mèng)龍《警世通言·杜十娘怨沉百寶箱》
【第17句】:鬩墻誶帚[xì qiáng suì zhǒu]
【解釋】指家庭內(nèi)部爭吵不和。誶帚,指婦女吵罵。
【出處】梁啟超《新民說》:“若是者,雖未見其鬩墻誶帚,我知其家必不治。”
【第18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dù zhòng mù zhé,xì dà qiáng huài]
【解釋】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縫隙大了,墻就要倒塌。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zāi)禍。
【出處】《商君書·修權(quán)》:“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第19句】:豐墻峭址[fēng qiáng qiào zhǐ]
【解釋】墻高大而地基陡直。比喻根基不牢。址,同“址”。
【第20句】:蕭墻之變[xiāo qiáng zhī biàn]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產(chǎn)生于家中的禍亂,比喻由內(nèi)部原因所致的災(zāi)禍、變亂。
【出處】《金史·后妃傳·熙宗悼平皇后》:“海陵本懷覬覦,因之疑畏愈甚,蕭墻之變,從此萌生矣。”
【第21句】:飛墻走壁[fēi qiáng zǒu bì]
【解釋】飛:形容迅速如飛。指能飛越房檐,攀登墻壁。形容武藝高強(qiáng),身體矯捷如飛。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5回:“拿出飛墻走壁的本事,進(jìn)到庵中。”
【第22句】:銅墻鐵壁[tóng qiáng tiě bì]
【解釋】原比喻防御十分堅(jiān)固,不可摧毀。也比喻團(tuán)結(jié)一致。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梧》楔子:“隨他銅墻鐵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示例】宋江自引了前部人馬,轉(zhuǎn)過獨(dú)龍崗后面來看祝家莊時(shí),后面都是銅墻鐵壁,把得嚴(yán)整。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八回
【第23句】:避世墻東[bì shì qiáng dōng]
【解釋】指隱居于市井販夫之中。
【出處】《后漢書·逸民傳·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亂獨(dú)不去,儈牛自隱。時(shí)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
【示例】著書何必向函關(guān),避世墻東也駐顏。 ——清·毛奇齡《平太翁初度》詩之二
【第24句】:朽木不雕,糞墻不圬[xiǔ mù bù diāo,fèn qiáng bū wū]
【解釋】圬:抹灰等瓦工作。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污穢的土墻無法粉刷。比喻沒有培養(yǎng)前途的人。
【出處】《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第25句】:蕭墻之禍[xiāo qiáng zhī huò]
【解釋】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dāng)門的小墻。產(chǎn)生于家中的禍亂,比喻災(zāi)禍、變亂皆由內(nèi)部原因所致。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董卓議立陳留王》:“速提雄虎之師,克定蕭墻之禍。”
【示例】我們要盡量避免蕭墻之禍。
【第26句】:逾墻鉆蠙[yú qiáng zuàn pín]
【解釋】指男女偷情。同“逾墻鉆穴”。
【第27句】:隙大墻壞[xì dà qiáng huài]
【解釋】墻縫大了就要倒。比喻錯(cuò)誤不及時(shí)糾正,就會(huì)造成禍害。
【出處】《商君書·修權(quán)》:“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第28句】:糞土之墻不可杇[fèn tú zhī qiáng bù kě wū]
【解釋】糞土:穢土;杇:指粉刷。用穢土筑成的墻壁難以粉刷好。比喻很難教養(yǎng)。
【出處】《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示例】斗筲之器成何用,糞土之墻不可杇。 ——元·王氏《寄情人》
【第29句】:東墻處子[dōng qiáng chǔ zǐ]
【解釋】指鄰居的處女。
【出處】《孟子·告子下》:“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示例】第四笑,鄉(xiāng)閭輩,更誰將古道誇,盼東墻處子摟來嫁。 ——明·孫仁孺《東郭記·綿駒》
【第30句】: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
【解釋】須:應(yīng)當(dāng)。指秘密的言談也可能泄漏。
【出處】元·孟德耀《舉案齊眉》第二折:“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這小賤人無理,瞞著老夫,引著梅香去書房中看梁鴻去了。”
【示例】那曉得:隔墻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2回
【第31句】:門墻桃李[mén qiáng táo lǐ]
【解釋】門墻:指師長之門;桃李:比喻后進(jìn)者或?qū)W生。稱他人的學(xué)生。
【出處】《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shí);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
【示例】天下文章同軌轍,門墻桃李半公卿。 ——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二
【第32句】:雕墻峻宇[diāo qiáng jùn yǔ]
【解釋】彩繪的墻壁和高大的屋宇。形容居處豪華奢侈。同“峻宇雕墻”。
【出處】《周書·武帝紀(jì)下》:“非直雕墻峻宇,深戒前王,而締構(gòu)弘敞,有逾清廟。”
【示例】是有雕墻峻宇,列冠蓋于宜城;塞陌填街,考春秋于太學(xué)。 ——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孔子廟堂碑》
【第33句】:東墻窺宋[dōng qiáng quī sòng]
【解釋】指美貌女子傾心于男子。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序:“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
【示例】悔當(dāng)日東墻窺宋,有心教夫婿乘龍。見如今天寒地凍,知他共何人陪奉。 ——元·姚燧《新水令·冬怨》
【第34句】:挖墻角[wā qiáng jiǎo]
【解釋】比喻破壞對(duì)方的基礎(chǔ),拆對(duì)方的臺(tái)。
【示例】彼此不挖墻角,彼此不在對(duì)方黨政軍內(nèi)組織秘密支部。 ——毛澤東《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dú)立自主問題》
【第35句】:蕭墻之釁[xiāo qiáng zhī xìn]
【解釋】因內(nèi)部問題而引起的危機(jī)。
【出處】《宋書·謝晦傳》:“廬陵之事,不由傍人,內(nèi)積蕭墻之釁,外行叔段之罰,既制之有主,臣何預(yù)焉。”
【示例】乘厥蕭墻之釁,藉其分崩之隙,東據(jù)歷陽,兼指瓜步,緣江鎮(zhèn)戍,達(dá)于荊郢。 ——《魏書·源賀傳》
【第36句】:見墻見羹[jiàn qiáng jiàn gēng]
【解釋】比喻念念不忘先賢。
【出處】《后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于墻,食則睹堯于羹。”
【第37句】:粉墻朱戶[fěn qiáng zhū hù]
【解釋】粉:涂飾;朱:紅色。白粉墻磚紅漆大門。指富貴人家。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知遠(yuǎn)將身奔入那莊門,只見粉墻朱戶,畫閣瓊樓。”
【第38句】:豐墻磽下[fēng qiáng qiāo xià]
【解釋】垣墻高大,而基址峻峭。比喻根基不固。
【第39句】:挖墻腳[wā qiáng jiǎo]
【解釋】比喻拆臺(tái)。
【出處】毛澤東《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獨(dú)立自主問題》:“彼此不挖墻腳,彼此不在對(duì)方軍政軍內(nèi)組織秘密支部。”
【示例】他盡干些挖墻腳的事。
【第40句】:兄弟鬩墻,外御其侮[xiōng dì xì qiáng,wài yù qí wǔ]
【解釋】鬩:爭吵;墻:門屏;御:抵御。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nèi)部雖有分歧,但能一致對(duì)外
【出處】蔡?hào)|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0回:“兄弟鬩墻,外御其侮。蝸角紛爭,惟利是務(wù)。”
【第41句】:巖墻之下[yán qiáng zhī xià]
【解釋】巖墻:危險(xiǎn)的高墻。在危墻下面。比喻處境非常危險(xiǎn)。
【出處】《孟子·盡心上》:“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示例】何期鐘守凈仁善真僧,不能圓寂歸西,可憐橫死于巖墻之下。 ——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第十五回
【第42句】:宮墻重仞[gōng qiáng chóng rèn]
【解釋】宮:宮殿,古時(shí)也指一般房屋;仞:古代長度單位,一仞合七八尺。房屋的墻高達(dá)數(shù)仞。比喻老師學(xué)識(shí)淵博,不可能一下接觸到。
【出處】《論語·子張》:“譬之宮墻……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漢·蔡邕《郭林宗碑文》:“宮墻數(shù)仞,允得其門。”
【示例】漢·蔡邕《郭林宗碑文》:“宮墻重仞,允得其門。”
【第43句】:帷墻之制[wéi qiáng zhī zhì]
【解釋】帷墻:帷幕,比喻侍衛(wèi)者和妻妾;制:牽制。指偏見私情的牽制。
【出處】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文》:“今人主沈諂諛之辭,牽帷墻之制。”
【第44句】:賜墻及肩[cì qiáng jí jiān]
【解釋】比喻才學(xué)淺陋。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
【示例】賜墻及肩人得見,公才槃槃一都會(huì)。 ——宋·陳師道《次韻蘇公西湖徙魚》
【第45句】:隔墻有耳[gé qiáng yǒu ěr]
【解釋】隔著一道墻,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別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
【出處】《管子·君臣下》:“墻有耳,伏寇在側(cè)。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示例】又誰料知己傾談,忘了隔墻有耳,全灌進(jìn)了楊子衢的耳中。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三回
【第46句】:循墻而走[xún qiáng ér zǒu]
【解釋】沿著墻走。形容恭順謹(jǐn)慎。
【出處】《左傳·昭公七年》:“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
【示例】溥質(zhì)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jǐn),每入朝,循墻而走。 ——《明史·楊溥傳》
【第47句】:逾墻窺隙[yú qiáng kuī xì]
【解釋】指男女偷情。
【出處】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示例】輕則欲火煎熬,憂患病死;甚且逾墻窺隙,貪淫犯法而不之顧。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一回
【第48句】:馬上墻頭[mǎ shàng qiáng tóu]
【解釋】指男女青年相戀的地方。
【出處】宋·晁端禮《水龍吟》詞:“馬上墻頭,縱教瞥見,也難相認(rèn)。”
【示例】遮莫馬上墻頭,桃花人面,忍令春無主。 ——清·謝學(xué)崇《念奴嬌》詞
【第49句】:逾墻越舍[yú qiáng yuè shě]
【解釋】指翻墻越舍很快就走了。
【出處】唐·皇甫氏《原化記·崔慎思》:“言訖而別,遂逾墻越舍而去。”
【第50句】:蕭墻之患[xiāo qiáng zhī huàn]
【解釋】因內(nèi)部問題而引起的禍患。
【出處】《韓非子·用人》:“不謹(jǐn)蕭墻之患,而固金城于遠(yuǎ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