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臣”的成語大全(78個(gè))
小編為您整理了臣心如水、逆子貳臣、功臣自居等含“臣”的成語78個(gè),其中“臣”開頭的2個(gè),“臣”結(jié)尾的34個(gè),“臣”在中間的42個(gè),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臣”開頭的成語
【第1句】:臣心如水[chén xīn rú shuǐ]
【解釋】心地潔凈如水。比喻為官清廉。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鄭崇傳》:“上責(zé)崇曰:'君門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對(duì)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
【示例】我神志很清明,卻又混沌,一切感想都不起,只停在'臣心如水’的狀態(tài)之中。 ——冰心《寄小讀者》九
【第2句】:臣門如市[chén mén rú shì]
【解釋】舊時(shí)形容居高位、掌大權(quán)的人賓客極多。
【出處】《漢書·鄭崇傳》:“臣門如市,臣心如水。”
【示例】而且有些人見不到,第二天起早再來的:真正合了古人一句話,叫做“臣門如市”。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九回
“臣”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逆子貳臣[nì zǐ èr chén]
【解釋】貳臣:由舊朝投降后在新朝又擔(dān)任官職的人。忤逆不孝的兒子,不忠的大臣。
【出處】瞿秋白《魯迅的精神》:“魯迅從進(jìn)化論進(jìn)到階級(jí)論,從紳士階級(jí)的逆子貳臣進(jìn)到無產(chǎn)階級(jí)和勞動(dòng)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戰(zhàn)士。”
【第2句】:逋逃之臣[bū táo zhī chén]
【解釋】逃亡的罪臣。
【出處】漢·荀悅《漢紀(jì)·成帝紀(jì)》:“以單于屈體稱臣奉使朝賀,無有二心,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
【第3句】:折沖之臣[zhé chōng zhī chén]
【解釋】指忠勇之臣。
【出處】《漢書·王尊傳》:“刺譏不憚將相,誅惡不避豪強(qiáng),誅不制之賊,解國家之憂,功著職修,威信不廢,誠國家爪牙之吏,折沖之臣。”
【示例】斛律明月,齊朝折沖之臣,無罪被誅,將士解體,周人始有吞齊之志。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慕賢》
【第4句】:草莽之臣[cǎo mǎng zhī chén]
【解釋】草莽:草野,草叢。指草野間未作官的人。
【出處】《左傳·昭公元年》:“若野賜之,是委君兄于草莽也。”《孟子·萬章下》:“在野曰草莽之臣。”
【第5句】:茵席之臣[yīn xí zhī chén]
【解釋】茵席:鋪墊的東西,褥墊、草席。指侍奉于皇帝左右的近臣。
【出處】語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公曰:'請(qǐng)進(jìn)服裘。’對(duì)曰:'嬰非君茵席之臣也,敢辭。’”
【第6句】:有功之臣[yǒu gōng zhī chén]
【解釋】指有功勞的人。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庶百姓知陛下寬仁大度,納諫容流,而保護(hù)有功之臣。是一舉兩得之意,愿陛下準(zhǔn)臣施行。”
【示例】他可是你的有功之臣。
【第7句】:竊簪之臣[qiè zān zhī chén]
【解釋】比喻有一小技可解危難者。
【出處】漢·王充《論衡·逢遇》:“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雞鳴之客是也。”
【第8句】:柱石之臣[zhù shí zhī chén]
【解釋】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舊時(shí)指擔(dān)負(fù)國家重任的大臣。
【出處】《漢書·元后傳》:“位歷將相,國家柱石臣也。”
【示例】卿等皆國家柱石之臣也,若能同心輔朕之子,朕死亦瞑目矣!(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
【第9句】:貴極人臣[guì jí rén chén]
【解釋】君主時(shí)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出處】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高陽王寺》:“貴極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宮。”
【示例】貴極人臣,獨(dú)不可見其子為卿監(jiān)法從乎! ——宋·陳亮《祭王道甫母太宜人文》
【第10句】:孽子孤臣[niè zǐ gū chén]
【解釋】被疏遠(yuǎn)、孤立的臣子與失寵的庶子。
【出處】《孟子·盡心上》:“獨(dú)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dá)。”
【示例】但孽子孤臣,義夫節(jié)婦,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一百二十回
【第11句】:亡國之臣[wáng guó zhī chén]
【解釋】使國家滅亡的臣子。現(xiàn)比喻對(duì)國家有損害的官員。
【出處】《史記·蘇秦列傳》:“夫驕君必好利,而亡國之臣必貪于財(cái)。”
【示例】照你說來,我吳某只能做亡國之臣? ——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三章
【第12句】:逆子賊臣[nì zǐ zéi chén]
【解釋】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唯有逆臣賊子,欲謀王之國政,懷邪抱佞,不謹(jǐn)風(fēng)謠。”
【第13句】:位極人臣[wèi jí rén chén]
【解釋】君主時(shí)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答李嚴(yán)書》:“吾本東方下士,誤用于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
【示例】雖位極人臣,皆行尸走骨矣。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六十
【第14句】:負(fù)險(xiǎn)不臣[fù xiǎn bù chén]
【解釋】猶言負(fù)固不服。
【出處】《明史·林潤傳》:“龍文卜筑深山,乘軒衣蟒,有負(fù)險(xiǎn)不臣之心。”
【第15句】:不按君臣[bù àn jūn chén]
【解釋】中醫(yī)處方,以君臣相配為原則。君是主藥,臣是輔藥。不按君臣,就是違反藥理,胡亂用藥。引申為使用毒藥的隱語。
【出處】《水滸傳》第一一一回:“解寶身邊取出不按君臣的藥頭,張人眼慢,放在酒壺里。”
【示例】宋四公懷中取出酸餡,著些個(gè)不按君臣作怪的藥,入在里面。 ——《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第16句】:北面稱臣[běi miàn chēng chén]
【解釋】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指臣服于人。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君主宜郊迎,北面稱臣。”
【示例】追慕南越,嬰齊入侍,北面稱臣,伏聽告策。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
【第17句】:草茅之臣[cǎo máo zhī chén]
【解釋】草茅:雜草。比喻在野無權(quán)的人。
【出處】《儀禮·士相見禮》:“在野則曰草茅之臣。”
【第18句】:割地稱臣[gē dì chēng chén]
【解釋】割讓土地,臣服于對(duì)方。
【出處】明·馮夢(mèng)龍《喻世明言》第32卷:“若放我南歸,愿為金邦細(xì)作。僥幸一朝得志,必當(dāng)主持和議,使南朝割地稱臣。”
【示例】割地稱臣的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
【第19句】:骨鯁之臣[gǔ gěng zhī chén]
【解釋】骨鯁:比喻剛直。剛正忠直的官員。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nèi)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
【示例】君雖圣,必賴賢臣以調(diào)燮之。近雖有二三骨鯁之臣,位卑祿薄,信任未專。 ——《清史稿·李棲鳳傳》
【第20句】:欽差大臣[qīn chāi dà chén]
【解釋】過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現(xiàn)在用來諷刺從上級(jí)機(jī)關(guān)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況就指手畫腳發(fā)號(hào)施令的人。
【出處】清·阮葵生《茶余客話·欽差官使》:“三品以上用欽差大臣關(guān)防,四品以下用欽差官員關(guān)防。”
【示例】雯青因是欽差大臣,上海道特地派了一只官輪來接,走了一夜,次早就抵埠頭。 ——清·曾樸《孽海花》第九回
【第21句】:九錫寵臣[jiǔ xī chǒng chén]
【解釋】九錫:古代帝王賜給重臣的車馬、虎賁等九種器物。形容位高權(quán)重,深受皇帝寵信的大臣。
【第22句】:一朝天子一朝臣[yī cháo tiān zǐ yī cháo chén]
【解釋】指一個(gè)人上臺(tái),下面的工作人員就另外換一批。
【出處】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三折:“咱王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示例】萬里江山萬里塵,一朝天子一朝臣。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五出
【第23句】:納貢稱臣[nà gòng chēng chén]
【解釋】繳納貢品,自稱為臣下。后來也用以比喻心悅誠服,甘拜下風(fēng)。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八回:“陳柳雖然大賣私鹽,誰知這久慣鹽徒都與這巡鹽的民壯結(jié)成一伙,四時(shí)八節(jié)都與那巡役納貢稱臣,所以任憑那鹽徒四處橫行,壅阻鹽法。”
【示例】宜要其納貢稱臣,以黃河為界。 ——柯劭忞《清史稿·太宗本紀(jì)》
【第24句】:四近之臣[sì jìn nnnzhī chén]
【解釋】四近:四輔,古代天子身邊的四個(gè)輔臣。舊指輔佐天子的四位大臣。喻指皇帝身邊的近臣。
【出處】《孔叢子·論書》:“王者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輔,右有弼,謂之四近。言前后左右近臣,當(dāng)畏敬之,不可以非其人也。”
【第25句】:開國功臣[kāi guó gōng chén]
【解釋】指為建立新的國家或朝代立下汗馬功勞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四回:“看那呼延灼一表非俗,正是:開國功臣后裔,先朝良將玄孫。”
【示例】以后元璋作了皇帝,淮西諸將和幕府僚屬都成了開國功臣。 ——吳晗《朱元璋傳》
【第26句】:遺老孤臣[yí lǎo gū chén]
【解釋】指改朝換代后已經(jīng)失勢(shì)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
【出處】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昔者改姓易代,興亡倏忽,一二遺老孤臣,不忍見宗社之傾,君父之辱,猶或黃冠草履,歌哭空山,亂礁窮島,相望飲泣。”
【第27句】:羈旅之臣[jī lǚ zhī chén]
【解釋】羈旅:寄居在外。指寄居在外的官員。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史記·陳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負(fù)擔(dān)。”
【第28句】:壟畝之臣[lǒng mǔ zhī chén]
【解釋】壟母:田間。在野的臣民。
【出處】《后漢書·馮衍傳》:“疏遠(yuǎn)壟母之臣,無望高闕之下。”
【第29句】:賊子亂臣[zéi zǐ luàn chén]
【解釋】指心懷異志、為奸作惡的人。
【出處】唐·魏徵壽《隋書·許善心傳》:“國惡雖諱,君舉必書,故賊子亂臣,天下大懼,元龜明鏡,昭然可察。”
【示例】忠臣義士,盡陷羅網(wǎng)之中;賊子亂臣,咸置廟廊之上。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三回
【第30句】:社稷之臣[shè jì zhī chén]
【解釋】稱春秋時(shí)附庸于大國的小國。也稱身負(fù)國家重任的大臣。
【出處】《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示例】若論此子,乃社稷之臣,棟梁之材。 ——元·李文蔚《蔣神靈仙》第二折
【第31句】:股肱之臣[gǔ gōng zhī chén]
【解釋】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指輔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與親信。
【出處】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豈可去孤左右?”
【第32句】:市井之臣[shì jǐng zhī chén]
【解釋】市井:古時(shí)稱做買賣的地方。舊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出處】《管子·小匡》:“處商必就市井。”《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
【示例】在國曰市井之臣,廛而不征,法而不廛。 ——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四
【第33句】:一代宗臣[yī dài zōng chén]
【解釋】一個(gè)時(shí)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
【出處】《漢書·蕭何曹參傳贊》:“淮陰黥布等已滅,唯何參擅功名,位冠群臣,聲施后世,為一代之宗臣。”
【第34句】:一代鼎臣[yī dài dǐng chén]
【解釋】一個(gè)時(shí)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同“一代宗臣”。
【出處】《南史·丘靈鞠傳》:“公為一代鼎臣,不可復(fù)為覆餗sù。”
“臣”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功臣自居[gōng chén zì jū]
【解釋】功臣:有功的人;居:任,當(dāng)。做了一定有益的事情,認(rèn)為自己是功臣而了不起。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shí)期史話》第三章:“這些功臣自居,驕傲自滿的將軍們都不把焦都督放在眼下。”
【第2句】:謀臣武將[móu chén wǔ jiàng]
【解釋】指有計(jì)謀的大臣和勇猛的戰(zhàn)將。
【出處】漢·張衡《南都賦》:“爾其則有謀臣武將,皆能攫戾執(zhí)猛,破堅(jiān)摧剛。”
【示例】今曹操擁兵二十余萬,謀臣武將數(shù)十員,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黨,天下幸甚。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第3句】:忠臣烈士[zhōng chén liè shì]
【解釋】忠義剛烈的臣子。
【出處】《隋書·李文博傳》:“每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烈士,未嘗不反復(fù)吟玩。”
【示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1回:“今日之下,其所以家喻戶曉,知他為忠臣烈士,名垂千古者,皆由無心而傳。”
【第4句】:主憂臣辱[zhǔ yōu chén rǔ]
【解釋】君主有憂患是作臣子的恥辱。
【出處】宋·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條列事目、調(diào)遣將士,凡所以為速發(fā)之計(jì)者,靡微不周。”
【示例】清·侯方域《為司徒公與寧南侯書》:“固以主憂臣辱,金革之義,不敢控辭;亦緣與將軍知契素深,相須如左右手,倘得憑先聲。”
【第5句】:君圣臣賢[jūn shèng chén xián]
【解釋】君主圣明,臣子賢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出處】《舊唐書·馬燧傳》:“道無不行,謀無不臧,君圣臣賢,運(yùn)泰時(shí)康。”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十九回:“當(dāng)今乃堯舜之世,君圣臣賢。”
【示例】君圣臣賢國運(yùn)昌,不須遷務(wù)長生方。 ——好古主人《趙太祖三下南唐》第五十一回
【第6句】:君射臣決[jūn shè chén jué]
【解釋】射:射箭;決:射箭用具,即扳指,用以鉤弦。君主喜好射箭,臣下自然經(jīng)常帶著射箭用具。比喻上司的愛好,隨從者自然極力效法。
【出處】《荀子·君首》:“君射則臣決。楚莊王好細(xì)腰,故朝有餓人。”
【第7句】:君唱臣和[jūn chàng chén hè]
【解釋】唱:歌唱,吟詠;和:應(yīng)和。形容臣子緊緊遵循君主的旨意辦事。
【出處】《晏子外編》:“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示例】君唱臣和,君先臣隨。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
【第8句】:君暗臣蔽[jūn àn chén bì]
【解釋】暗:昏庸;蔽:欺瞞。君主昏庸無道,臣子欺瞞蒙騙。
【出處】《清史稿·太守本紀(jì)》:“君暗臣蔽,枉殺至此。夫?qū)⑹勘磺芷蚪担蛊淇哨H,猶當(dāng)贖之,奈何戮其妻子!”
【示例】究竟原因只在如今君暗臣蔽,所以枉殺多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九章
【第9句】:主辱臣死[zhǔ rǔ chén sǐ]
【解釋】主:君主。君主蒙受恥辱時(shí),作臣子的就應(yīng)當(dāng)效忠而死。指以死報(bào)效君王。
【出處】《國語·越語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huì)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qǐng)從會(huì)稽之誅。”
【示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敢懷二心乎?(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四回)
【第10句】:主賢臣良[zhǔ xián chén liáng]
【解釋】君主圣明,臣子忠誠。比喻上行下效。
【出處】《漢書·薛廣德傳》:“臣聞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橋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聽。”
【第11句】:君臣佐使[jūn chén zuǒ shǐ]
【解釋】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藥處方中的各味藥的不同作用。
【出處】《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yǎng)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yǎng)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
【示例】開中藥處方時(shí),要安排好各味藥的君臣佐使關(guān)系。
【第12句】:買臣覆水[mǎi chén fù shuǐ]
【解釋】覆:潑。比喻事成定局,無法挽回。
【出處】相傳漢代朱買臣貧賤時(shí),其妻出走,顯達(dá)后,其妻又回來,朱買臣潑水于地,令妻收回。
【示例】今日無意忽逢,雖不能有相如解渴之情,卻悵然有買臣覆水之悲。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回
【第13句】:主圣臣良[zhǔ shèng chén liáng]
【解釋】君主圣明,臣下忠良。比喻上行下效。亦作“主明臣直”、“主圣臣直”、“主賢臣良”。
【出處】《北史·仲方傳》:“況主圣臣良,兵強(qiáng)國富,陳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險(xiǎn)無百二之固,眾非九國之師,獨(dú)此島夷,而稽天討!”
【第14句】:謀臣似雨,猛將如云[móu chén sì yǔ,měng jiàng rú yún]
【解釋】形容謀士武將非常多,人才濟(jì)濟(jì)。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當(dāng)此之時(shí),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
【示例】然則便因你說的他那猛將如云,謀臣似雨,覺得我動(dòng)不得他?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第15句】:名臣碩老[míng chén shuò lǎo]
【解釋】碩:大;老:對(duì)古代公卿大夫的尊稱。指有名望的大臣。
【出處】明·焦竑《玉堂叢語·序》:“夫國家二百年來,名臣碩老,強(qiáng)半出自玉堂精選。”
【第16句】:君辱臣死[jūn rǔ chén sǐ]
【解釋】封建禮教認(rèn)為,帝王遭受恥辱,臣僚應(yīng)當(dāng)死節(jié)。
【出處】《國語·越語下》:“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
【示例】“君辱臣死”,吾被李傕所殺,乃分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第17句】: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
【解釋】忠臣絕不輔佐兩個(gè)朝代的君主;貞烈的婦女決不再嫁第二個(gè)丈夫,這是封建時(shí)代的倫理道德。比喻忠誠堅(jiān)貞,絕無二心。
【出處】《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忠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于野。”
【示例】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bào)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十九回)
【第18句】:猛將如云,謀臣似雨[měng jiàng rú yún,móu chén sì yǔ]
【解釋】形容謀士武將非常多,人才濟(jì)濟(jì)。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當(dāng)此之時(shí),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
【示例】然則便因你說的他那猛將如云,謀臣似雨,覺得我動(dòng)不得他?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第19句】: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zhēn nǚ bù gēng èr fū]
【解釋】事:侍奉,服侍。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gè)朝代的君主;貞節(jié)的婦女,不再嫁第二個(gè)丈夫。指忠誠不二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子野。”
【第20句】:主憂臣勞[zhǔ yōu chén láo]
【解釋】君主有憂慮,作臣子的要立即效勞。
【出處】《國語·越語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huì)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qǐng)從會(huì)稽之誅。”
【示例】主憂臣勞,孰不祗懔。(晉·潘岳《關(guān)中詩十六首》其八)
【第21句】:忠臣良將[zhōng chén liáng jiàng]
【解釋】忠實(shí)的大臣和優(yōu)秀的將帥。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36回:“襲人道:'忠臣良將,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第22句】:亂臣賊子[luàn chén zéi zǐ]
【解釋】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出處】《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
【示例】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yán)也。 ——清·愛新覺羅·多爾袞《致史可法書》
【第23句】:猛將如云,謀臣如雨[měng jiàng rú yún,móu chén rú yǔ]
【解釋】指文臣武將很多,勢(shì)力強(qiáng)大。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1回:“與其坐承大統(tǒng),兵精糧足,手下猛將如云,謀臣如雨。”
【示例】他的手上真是猛將如云,謀臣如雨呵! ——郭沫若《蔡文姬》第二幕
【第24句】:賊臣逆子[zéi chén nì zǐ]
【解釋】指心懷異志、為奸作惡的人。同“賊臣亂子”。
【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賊臣逆子設(shè)陰謀,慮恐國破人消滅。”
【示例】且聞之,自古代有屯剝,賊臣逆子,無世無之。 ——唐·魏徵壽《隋書·煬三子傳》
【第25句】:賊臣亂子[zéi chén luàn zǐ]
【解釋】指心懷異志、為奸作惡的人。
【出處】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崔慧景傳》:“臣竊惟太祖、高宗之孝子忠臣,而昏主之賊臣亂子者,江夏王與陛下,先臣與鎮(zhèn)軍是也。”
【第26句】:亂臣逆子[luàn chén nì zǐ]
【解釋】亂臣:叛亂之臣;逆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近漢氏淮南、阜陵,皆為亂臣逆子,而猶或及身而復(fù)國,或至子而錫土。”
【示例】載垣、端華、肅順等亂臣逆子,傷乎理,違乎易,所擬年號(hào)'祺祥’二字,不吉不利,群議之,則廢。 ——趙輝《同治皇帝》第五章
【第27句】:謀臣如雨[móu chén rú yǔ]
【解釋】形容智謀之士極多。
【出處】西漢·李陵《答蘇武書》:“當(dāng)此之時(shí),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
【示例】南岳會(huì)議是在十一月尾上召開的,我只是在閉幕的一天趕去參加了一次,依然是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場面。 ——郭沫若《洪波曲》第16章
【第28句】:忠臣孝子[zhōng chén xiào zǐ]
【解釋】對(duì)君主盡忠對(duì)父母盡孝的人。
【出處】《荀子·禮論》:“使生死終始若一,一足以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
【示例】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25回:“大凡忠臣孝子,存心最正,去仙最近。”
【第29句】:君仁臣直[jūn rén chén zhí]
【解釋】仁:仁義;直:正直。君主仁愛,臣下才能直言相諫。
【出處】充·劉向《新序·雜事》:“臣聞其君仁者其臣直,向者,翟黃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
【第30句】:孤臣孽子[gū chén niè zǐ]
【解釋】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無援的遠(yuǎn)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艱難困苦的人。
【出處】《孟子·盡心上》:“獨(dú)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dá)。”
【示例】我一個(gè)人留在蘇州,真正成了一個(gè)孤臣孽子了。 ——郭沫若《革命春秋·脫離蔣介石以后》
【第31句】:謀臣猛將[móu chén měng jiāng]
【解釋】善于謀劃的文臣和勇猛善戰(zhàn)的將帥。
【出處】漢·張衡《南都賦》:“爾其則有謀臣武將,皆能攫戾執(zhí)猛,破堅(jiān)摧剛。”
【示例】方元昊強(qiáng)時(shí),謀臣猛將盡其智力,十年而敢近。 ——宋·蘇軾《代滕甫論西夏書》
【第32句】:忠臣義士[zhōng chén yì shì]
【解釋】忠誠而有節(jié)操的臣民。
【出處】《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
【示例】清·錢彩《說岳全傳》第73回:“忠臣義士,盡陷羅網(wǎng)之中;亂臣賊子,咸置廟廊之上。”
【第33句】:為臣死忠,為子死孝[wé chén sī zhōng,wéi zǐ sǐ xiào]
【解釋】為:作為;臣:臣子。封建社會(huì)認(rèn)為當(dāng)臣子的應(yīng)當(dāng)不惜生命忠于帝王,為兒女的應(yīng)當(dāng)不惜生命孝敬父母。
【出處】宋·文天祥《沁園春》詞:“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示例】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刬的說這等言語也。 ——明·無名氏《岳飛精忠》頭折
【第34句】:遷臣逐客[qiān chén zhú kè]
【解釋】指遭貶官放逐的人。
【出處】宋·張端義《<貴耳集>自序》:“子錄非《資治通鑒》,奚益于遷臣逐客?火之久矣。”
【示例】遷臣逐客皆前輩,幕長郎官盡上才。 ——元·范悙《休日出郊》
【第35句】:逆臣賊子[nì chén zéi zǐ]
【解釋】逆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出處】《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示例】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晉書·王導(dǎo)傳》)
【第36句】:為子死孝,為臣死忠[wéi zǐ sǐ xiào,wé chén sī zhōng]
【解釋】為:作為;臣:臣子。封建社會(huì)認(rèn)為做兒女的應(yīng)當(dāng)不惜生命孝敬父母,當(dāng)臣子的應(yīng)當(dāng)不惜生命忠于帝王。
【出處】宋·文天祥《沁園春》詞:“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示例】為子死孝,為臣死忠,分也!忽將從子糾于地下,安能受桎梏之辱? ——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
【第37句】:主明臣直[zhǔ míng chén zhí]
【解釋】君主圣明,臣子忠誠。比喻上行下效。
【出處】《北史·張晏之傳》:“天下有道,主明臣直;雖休勿休,永貽世則。”
【示例】妾聞主明臣直,今朝有直臣魏征,就是陛下的圣明呢。(蔡?hào)|藩《唐史演義》第十八回)
【第38句】:不臣之心[bù chén zhī xīn]
【解釋】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會(huì)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亂的野心。
【出處】《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是時(shí)術(shù)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主,外托公義以答拒之。”《晉書·周處傳》:“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恆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示例】后又結(jié)托朝貴,遂任顯官,統(tǒng)西州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第39句】:主圣臣直[zhǔ shèng chén zhí]
【解釋】君主圣明,臣子忠誠。比喻上行下效。
【出處】《漢書·薛廣德傳》:“臣聞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橋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聽。”
【示例】臣聞主圣臣直。今既遇圣主,輒為直臣,上答殊私,下塞群謗,誓除國蠹,無以家為。(《舊唐書·裴度傳》)
【第40句】:上求材,臣?xì)埬綶shàng qiú cái,chén cán mù]
【解釋】指只要上級(jí)有所要求,下邊的人就竭意奉承。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xùn)》:“上求材臣?xì)埬荆锨篝~臣干谷,上求楫而下致船。”
【第41句】:稱臣納貢[chēng chén nà gòng]
【解釋】舊時(shí)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jìn)貢。
【出處】舊時(shí)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jìn)貢。
【示例】我們不能干稱臣納貢的事。
【第42句】:奸臣當(dāng)?shù)繹jiān chén dāng dào]
【解釋】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指壞人當(dāng)權(quán)。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15回:“此時(shí)因紂王失政,妲己殘害生靈,奸臣當(dāng)?shù)溃蚶菨M朝,故此天心不順。”
【示例】奸臣當(dāng)?shù)溃习傩站蜎]有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