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蹈”的成語大全(69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蹈常襲故、手舞足蹈、赴蹈湯火等含“蹈”的成語69個,其中“蹈”開頭的23個,“蹈”結尾的4個,“蹈”在中間的42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蹈”開頭的成語
【第1句】:蹈常襲故[dǎo cháng xí gù]
【解釋】蹈:踩,引伸為遵循;常:常規,老規矩;襲:沿襲;故:老辦法。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出處】明·焦竑《焦氏筆乘·<尚書>敘錄》:“學者蹈常襲故,漫不復有所尋者。”
【示例】即唐詩亦非無蹈常襲故,充其膚廓,而神理蔑如者。 ——清·黃宗羲《張心友詩序》
【第2句】:蹈厲奮發[dǎo lì fèn fā]
【解釋】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激勵。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9回:“吾父老子弟,尤當蹈厲奮發,為民前軀。”
【示例】我們要蹈厲奮發,刻苦學習。
【第3句】:蹈火赴湯[dǎo huǒ fù tāng]
【解釋】比喻不避艱險。
【出處】李瑛《深夜里發生的故事》詩:“五里遠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湯。”
【第4句】:蹈仁履義[dǎo rén lǚ yì]
【解釋】遵循仁義之道。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論安老爺這個人蹈仁履義,折矩周規,不得不謂之醇儒。”
【第5句】:蹈厲發揚[dǎo lì fā yáng]
【解釋】蹈厲:踏地猛厲;發揚:奮發。比喻奮勇直前。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
【示例】梅圣俞,蘇子美起而矯之,盡翻科臼,蹈厲發揚,才力體制,非不高于前人。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下卷
【第6句】:蹈矩循彟[dǎo jǔ xún yuē]
【解釋】指遵守規矩。同“蹈矩循規”。
【出處】明·宋濂《佛慧圓明無邊廣照普利大禪師塔銘》:“七歲即就外傅,諸書經目輒成誦,出入蹈矩循彟,有若成人。”
【第7句】:蹈故習常[dǎo gù xí cháng]
【解釋】指按照老規矩和老辦法辦事。同“蹈常習故”。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八回:“生死存亡,近在眉睫,豈可蹈故習常,依違容忍?”
【第8句】:蹈襲前人[dǎo xí qián rén]
【解釋】蹈襲:因襲,沿用。因襲前人,缺乏創新。
【出處】《宋史·米芾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
【示例】作詩極刻苦,喜出奇語,不蹈襲前人。 ——《金史·李經傳》
【第9句】:蹈機握杼[dǎo jī wò zhù]
【解釋】腳踩布機,手握筘梭。比喻掌握著事物發展變化的樞鍵。
【出處】漢·徐幹《中論·爵祿》:“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圣人蹈機握杼,織成天地之化,使萬物順焉。”
【第10句】:蹈人舊轍[dǎo rén jiù zhé]
【解釋】轍:車跡,指道路。走別人走過的路。指因循舊說,無主見地人云亦云。
【出處】宋·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秉筆之士所用故實,有淹貫所不究者,有蹈前人舊轍而不討論所從來者,譬侏儒觀戲,人笑亦笑。”
【示例】蹈人舊轍的人是蠢蛋。
【第11句】:蹈襲覆轍[dǎo xí fù zhé]
【解釋】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出處】《宋史·米芾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軋轍。”
【第12句】:蹈其覆轍[dǎo qì fù zhé]
【解釋】蹈:踩;覆:顛倒;轍:車跡,指道路。重走別人翻車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訓,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
【出處】《漢書·賈誼傳》:“前車覆,后車誡。”
【示例】實因鑒于自己看了翻版之《芥子園》而恨及創始之王氏兄弟,不俗自蹈其覆轍也。 ——魯迅《書信·致鄭正鐸》
【第13句】:蹈規循矩[dǎo guī xún jǔ]
【解釋】指遵守規矩。同“蹈矩循規”。
【出處】明·徐霖《繡襦記·偽儒樂聘》:“空窮讀數行書,蹈規循矩沒是非。”
【第14句】:蹈鋒飲血[dǎo fēng yǐn xuè]
【解釋】形容勇敢,不怕犧牲。
【出處】清·吳敏樹《唐子方方伯夢硯齋銘》:“公驟起鄉閭,捐家室,誓徒旅,蹈鋒飲血,其軍最為雄健矣。”
【第15句】:蹈矩踐墨[dǎo jǔ jiàn mò]
【解釋】指遵守規矩。同“蹈矩循規”。
【出處】明·唐順之《與嚴介溪相公書》:“其如某最迂闊樗散,徒有蹈矩踐墨之小節,本無經時理物之長才。”
【第16句】:蹈赴湯火[dǎo fù tāng huǒ]
【解釋】比喻不避艱險。同“蹈湯赴火”。
【出處】唐·孫揆《靈應傳》:“君子殺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湯火,旁雪不平,乃寶之志也。”
【示例】犬馬之報,惟力是視,雖蹈赴湯火所不辭。 ——清·王韜《代上廣府馮太守書》
【第17句】:蹈刃不旋[dǎo rèn bù xuán]
【解釋】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臨危險而不返回。
【出處】《孫臏兵法·善者》:“故民見進而不見退,蹈白刃而不旋踵。”
【第18句】:蹈常習故[dǎo cháng xí gù]
【解釋】指按照老規矩和老辦法辦事。
【出處】宋·蘇軾《伊尹論》:“后之君子,蹈常而習故,惴惴焉懼不免于天下。”
【示例】而舊有的文學則蹈常習故,始終不脫古人的窠臼。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二
【第19句】:蹈厲之志[dǎo lì zhī zhì]
【解釋】蹈厲: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動作威武有力。比喻奮發向上的志向。
【出處】明·劉基《齊侯襲莒》:“發揚蹈厲之志,以成從簡尚功之俗。”
【示例】他從小就有蹈厲之志。
【第20句】:蹈湯赴火[dǎo tāng fù huǒ]
【解釋】比喻不避艱險。
【出處】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且須散金帛,犒師旅,使聞鼓而蹈湯赴火,聞金而星布云合。”
【示例】他張迪,官家的這條忠實走狗,蹈湯赴火,也要去竭力辦到。 ——徐興業《金甌缺》第一部第三章
【第21句】:蹈矩循規[dǎo jǔ xún guī]
【解釋】指遵守規矩。
【出處】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積善存仁,蹈矩循規太古民。”
【第22句】:蹈火探湯[dǎo huǒ tàn tāng]
【解釋】比喻不避艱險。同“蹈湯赴火”。
【第23句】:蹈節死義[dǎo jié sǐ yì]
【解釋】蹈:履行,實行。堅守節操,以身殉義。
【出處】《晉書·元帝紀》:“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斧鉞之誅。”
“蹈”結尾的成語
【第1句】:手舞足蹈[shǒu wǔ zú dǎo]
【解釋】蹈:頓足踏地。兩手舞動,兩只腳也跳了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也指手亂舞、腳亂跳的狂態。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序》:“永(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示例】當下劉姥姥聽見這般音樂,且又有了酒,越發喜得手舞足蹈起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第2句】:高舉遠蹈[gāo jǔ yuǎn dǎo]
【解釋】舉:起飛;蹈:踩上。指遠離官場,隱居起來。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上》:“唯其高舉遠蹈,不受世紛,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義亦足見矣。”
【第3句】:循規矩蹈[xún guī jǔ dǎo]
【解釋】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為的準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出處】宋·蘇軾《擬進士御試策》:“敬無知人之明,則循規蹈矩,繩墨以求寡過。”
【第4句】:擇地而蹈[zé dì ér dǎo]
【解釋】選擇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謹慎。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
【示例】學生定要擇地而蹈,寧可失之嚴,不可失之縱也!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八回
“蹈”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赴蹈湯火[fù dǎo tāng huǒ]
【解釋】赴:前往;蹈:踩;湯:熱水。形容不畏艱難險阻,奮不顧身。
【出處】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示例】臣是顧命大臣,義當以死報國,雖赴蹈湯火,皆所不避。 ——明·張居正《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
【第2句】:復蹈其轍[fù dǎo qí zhé]
【解釋】蹈:踏上;轍: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不吸取教訓,重犯錯誤。
【出處】《宋史·子砥傳》:“今復蹈其轍,譬人畏虎,唁虎以肉,食盡終必食人。”
【示例】孟嘗、平原,皆為秦所羈,幸而得免,公子不可復蹈其轍。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2回
【第3句】:履險蹈危[lǚ xiǎn dǎo wēi]
【解釋】指經歷危險。
【出處】宋·歐陽修《畫坊齋記》:“周易之象,至于履險蹈難,必曰涉川。”
【示例】大要料敵欲審,見機欲決,原非履險蹈危幸功于萬一者也。 ——明·無名氏《草廬經略·迅速》
【第4句】:復蹈前轍[fù dǎo qián zhé]
【解釋】蹈:踏上;前轍: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踏上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不吸取教訓,重犯錯誤。
【出處】《后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示例】文帝陰靈,白日顯現,故此煬帝也覺寒心,不敢復蹈前轍。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十九回
【第5句】:發奮蹈厲[fā fèn dǎo lì]
【解釋】發:奮發,振作;蹈:跳、踏;厲:猛烈,有力。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風發昂揚。
【出處】鄒韜奮《萍蹤寄語》:“總以為社會大眾謀幸福為第一義;發奮蹈厲,艱苦備嘗,為的是這件事。”
【第6句】:襲蹈前人[xí dǎo qián rén]
【解釋】襲:因襲;蹈:踩,引申為遵循。因襲前人,缺乏創新。
【出處】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然而必出于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
【示例】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 ——《新唐書·韓愈傳》
【第7句】:羽蹈烈火[yǔ dǎo liè huǒ]
【解釋】比喻不自量力而自取災禍。
【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三》:“若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若以指繞沸,入則焦沒耳。”
【第8句】:高蹈遠引[gāo dǎo yuǎn yǐn]
【解釋】蹈:踩上;引:避開。指遠離官場,隱居起來。
【出處】明·李贄《焚書·復焦弱侯》:“況乎以一時之喜怒,以一人之愛憎,而欲視天下高蹈遠引之士,混俗和光之徒,皮毛臭穢之夫,如周丘其人者哉!”
【第9句】:履湯蹈火[lǚ tāng dǎo huǒ]
【解釋】身入湯火。比喻處苦難之境。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李從俊傳》:“復御家不法,其奴仆若履湯蹈火,忤其意者,或鞭之,或刃之。”
【第10句】:循規蹈矩[xún guī dǎo jǔ]
【解釋】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為的準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出處】宋·朱熹《答方賓王書》:“循涂守轍,猶言循規蹈矩云爾。”
【示例】這唐僧循規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凈,牽馬挑擔,徑入山門。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八回
【第11句】:乘虛蹈隙[chéng xū dǎo xì]
【解釋】猶言切中窾竅。比喻叩擊中節。
【出處】《老殘游記》第十回:“黃龍舉起磬擊子來,在磬上鏗鏗鏘鏘的亂擊,協律諧聲,乘虛蹈隙。”
【第12句】:拾陳蹈故[shí chén dǎo gù]
【解釋】因襲陳詞濫調。
【出處】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三》:“觀其妙趣天得,自成一家,不肯拾陳蹈故。”
【第13句】:師心而不蹈跡[shī xīn ér bù dǎo jì]
【解釋】師:效法;跡:前人留下的言論。學習前人的理論只能學習它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它的具體做法。
【出處】宋·晁補之《跋董元畫》:“乃知自昔學者皆師心而不蹈跡。”
【第14句】:高蹈遠舉[gāo dǎo yuǎn jǔ]
【解釋】意為隱居避世。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示例】是以高蹈遠舉,全身遠害,飄然不戀爵祿,走上太行。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五十八回
【第15句】:赴湯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釋】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出處】《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示例】有三個人,義膽包身,武藝出眾,敢赴湯蹈火,同死同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五回
【第16句】:發揚蹈厲[fā yáng dǎo lì]
【解釋】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
【示例】優游國域決行藏,攪海翻江驚天地。發揚蹈厲,功名萬里。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五十五回
【第17句】:奮發蹈厲[fèn fā dǎo lì]
【解釋】奮:振作;發:激勵;蹈:踩,引申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示例】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奮發蹈厲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線,不讓男同胞專美。 ——鄒韜奮《抗戰以來·自動奮發的千萬青年》
【第18句】:履常蹈故[lǚ cháng dǎo gù]
【解釋】指因襲保守,不求建樹。
【出處】《后漢書·仲長統傳》:“又中世之選三公也,務于清箻謹慎,循常習故者。”
【示例】溺于所習,履常蹈故;讀書綴文,趣了目前。 ——宋·孫覿《鴻莊莊士集·切韻類例子》
【第19句】:循蹈規矩[xún dǎo guī jǔ]
【解釋】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為的準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出處】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九:“近歲有一二少年,雖開言有可喜者,而不肯循蹈規矩,好奇尚怪,遇事輒發。”
【第20句】:魯連蹈海[lǔ lián dǎo hǎi]
【解釋】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不滿秦王稱帝的計劃,曾說,秦如稱帝,則蹈東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寧死而不受強敵屈辱的氣節、情操。
【出處】明·許時泉《武陵春》:“棄禮義而尚有功,魯連蹈海;墮名城以殺豪杰,李耳出關。”
【示例】畢竟此生恥秦帝,忍學魯連蹈海計。 ——龐樹柏《朱舜水祠落成征詩敬賦》
【第21句】:發揚蹈勵[fā yáng dǎo lì]
【解釋】發:奮發,振作;揚:昂揚;蹈:跳、踏。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風發昂揚。
【出處】明·唐順之《寄趙浚谷》:“至若老呂,以鷹揚稱,以發揚蹈勵稱,未免露出將才氣象,此老呂不及老伊處也。”
【第22句】:足蹈手舞[zú dǎo shǒu wǔ]
【解釋】猶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悅到極點時的樣子。
【出處】唐·陸贄《圣人苑中射落飛雁賦》:“聞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駭心惕。”
【示例】聞者欠伸屢作,欲睡欲遁,而誦者足蹈手舞,茫不自覺。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苗生》
【第23句】:重蹈覆轍[chóng dǎo fù zhé]
【解釋】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出處】《后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示例】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第24句】:抵瑕蹈隙[dǐ xiá dǎo xì]
【解釋】隙:裂縫,間隙。指攻擊別人的弱點或錯誤。
【出處】唐·柳宗元《答問》:“而仆乃蹇淺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示例】要請人幫忙,想抵瑕蹈隙揀人的便宜,要先懂萬國公法,不然處處授人權柄。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25句】:攻瑕蹈隙[gōng xiá dǎo xì]
【解釋】瑕:瑕疵;蹈:踩。攻擊瑕疵,蹈住縫隙。比喻利用對方的弱點進行攻擊。
【出處】章炳麟《讀<日本國治>》:“忠憤者因是以攻瑕蹈隙,欲致屆幕府而先倡攮夷之議。”
【第26句】:再蹈覆轍[zài dǎo fù zhé]
【解釋】再:重復;蹈:踩、踏;轍:車跡、道路。重復走翻車的道路,指不接受教訓
【出處】郭沫若《抱箭集·第二輯·曼陀羅華》:“這也是一種經驗呢,我們都是年青人,將來還有生育的機會,我們可以不再蹈覆轍了。”
【第27句】:如蹈湯火[rú dǎo tāng huǒ]
【解釋】蹈:踩;湯:滾水。如同在滾水、烈火中行走一樣。比喻處境艱險。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湯火。”
【示例】入入公門,如蹈湯火。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冤獄》
【第28句】:窒隙蹈瑕[zhì xì dǎo xiá]
【解釋】窒:阻塞不通;隙:縫;蹈:踩;瑕:污點。堵塞縫隙,踩住短處。比喻抓住別人缺點趁機謀利。
【出處】漢·揚雄《解嘲》:“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窒隙蹈瑕而無所詘也。”
【示例】矯情役智,揚逸名利之間;窒隙蹈瑕,干沒翹之地。(唐·王勃《平臺秘略論十首·褒客七》)
【第29句】:襲凡蹈故[xí fán dǎo gù]
【解釋】因襲俗套,遵循舊規。
【出處】明·方孝孺《與舒君書》:“世人或不察其立辭之說,而徒取其所謂襲凡蹈故,綴輯成篇者。”
【第30句】:辭金蹈海[cí jīn dǎo hǎi]
【解釋】比喻不慕富貴,慷慨有氣節。
【出處】《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載:戰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齊人魯仲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昭王為帝,并表示若秦王為帝,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秦軍退后,趙平原君以千金謝之,魯仲連卻不受,以為為人排難解紛而取酬,是商賈之事。
【示例】受爵能讓,懷辭金蹈海之風;成功不居,從辟谷封留之請。 ——明·武宗《劉基贈謚太師文成誥》
【第31句】:履險蹈難[lǚ xiǎn dǎo nàn]
【解釋】履:行走;蹈:踩、踏。指走險路,過難關。比喻冒險前進,歷盡艱辛。
【出處】宋·歐陽修《畫坊齋記》:“周易之象,至于履險蹈難,必曰涉川。”
【第32句】:襲故蹈常[xí gù dǎo cháng]
【解釋】襲:沿襲;故:老辦法;蹈:踩,引伸為遵循;常:常規,老規矩。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出處】宋·蘇軾《伊尹論》:“后之君子,蹈常而襲故,惴惴焉懼不免于天下。”
【第33句】:臨危蹈難[lín wēi dǎo nàn]
【解釋】臨:面對、靠近;蹈:用腳踩。面對危險的局勢,勇于赴湯蹈火,慷慨就義。
【出處】唐·韓愈《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敵攻無堅,城守必完,臨危蹈難,歔欷感發。”
【第34句】:應規蹈矩[yìng guī dǎo jǔ]
【解釋】應:順應;規:圓規;蹈:履行;矩:角尺。夫和矩分別是定圓和方的標準工具,借指禮儀、法度。指謹遵禮法,不越分寸。
【出處】《隋書·音樂志中》:“齊之以禮,相趨帝庭,應規蹈矩,玉色金聲。”
【第35句】:赴火蹈刃[fù huǒ dǎo rèn]
【解釋】沖入火海,踏上尖刃。形容奮勇向前,不惜生命。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教也。”
【示例】西漢·劉向《說苑·指武》:“軍之法令,賞罰之數,使士赴火蹈刃,陷陣取將,死不旋踵者。”
【第36句】:躬蹈矢石[gōng dǎo shǐ shí]
【解釋】指將帥親臨前線,冒著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
【出處】三國·魏·曹操《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卿在郡以來,擒奸討暴,百姓獲安,躬蹈矢石,年征輒克。”
【第37句】:履盈蹈滿[lǚ yíng dǎo mǎn]
【解釋】指榮顯至極。
【出處】《明史·邵經邦傳》:“如徒加以非分之任,使之履盈蹈滿,犯天人之怒,亦非璁等福也。”
【第38句】:如蹈水火[rú dǎo shuǐ huǒ]
【解釋】像走入水火之中。比喻處境艱難。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湯火。”
【示例】若宰民者,頭會箕斂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為害尤甚。 ——《元史·張德輝傳》
【第39句】:探湯蹈火[tàn tāng dǎo huǒ]
【解釋】猶言赴湯蹈火。比喻不怕任何艱險。
【出處】《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第40句】:滌瑕蹈隙[dí xiá dǎo xī]
【解釋】指攻擊別人的弱點或錯誤。
【第41句】:踐律蹈禮[jiàn lǜ dǎo lǐ]
【解釋】指遵循禮法。
【出處】《北齊書·文宣帝紀》:“以王踐律蹈禮,軌物蒼生。”
【第42句】:履仁蹈義[lǚ rén dǎo yì]
【解釋】履、蹈:執行。指實行仁義之道。
【出處】三國·魏·應璩《薦和慮則箋》:“切見同郡和模,字慮則,質性純粹,體度貞正,履仁蹈義,動循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