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違”的成語大全(58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違天悖理、陽奉陰違、用違所長等含“違”的成語58個,其中“違”開頭的21個,“違”結尾的19個,“違”在中間的1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違”開頭的成語
【第1句】:違天悖理[wéi tiān bèi lǐ]
【解釋】做事殘忍,違背天道倫理。同“違天逆理”。
【出處】《明史·王直傳》:“今敵肆猖獗,違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
【第2句】:違世絕俗[wéi shì jué sú]
【解釋】違背世俗常情,與眾不同。同“違時絕俗”。
【出處】宋·陳師道《上蘇公書》:“謝公江海之士,違世絕俗乃其常耳。”
【第3句】:違信背約[wéi xìn bèi yuē]
【解釋】違:違背。失信于人,背棄約定,毫無信義可言。
【出處】《周書·武帝紀下》:“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p>
【示例】我們不能干違信背約的事。
【第4句】:違時絕俗[wéi shí jué sú]
【解釋】違背世俗常情,與眾不同。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范冉》:“冉好違時絕俗,為激詭之行?!?/p>
【示例】這篇文章違時絕俗,讓人耳目一新。
【第5句】:違天害理[wéi tiān hài lǐ]
【解釋】做事殘忍,違背天道倫理。同“違天逆理”。
【出處】《南齊書·魏虜傳》:“武帝之胤悉被誅戮,初見報效,而反為今主盡節(jié),違天害理?!?/p>
【示例】當初這廝在日,專一違天害理,貪財好色,奸騙人家妻子。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一回
【第6句】:違利赴譽[wéi lì fù yù]
【解釋】違:離去,引申為放棄;赴:奔走。去利欲而求名譽。指圖名不圖利。
【出處】漢·王充《論衡·答佞》:“棄宗養(yǎng)身,違利赴名,竹帛所載?!?/p>
【第7句】:違心之論[wéi xīn zhī lùn]
【解釋】與內(nèi)心相違背的話。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若說過多,不獨太偏,竟是'違心之論’了?!?/p>
【示例】我不能夠站到講臺上,滔滔不絕地盡說些違心之論。 ——葉圣陶《英文教授》
【第8句】:違條舞法[wéi tiáo wǔ fǎ]
【解釋】違犯法律條文。同“違條犯法”。
【出處】宋·蘇軾《論綱梢欠折利害狀》:“一船點檢,即二十九只船皆須住岸侍候,顯是違條舞法,析文破敕。”
【第9句】:違法亂紀[wéi fǎ luàn jì]
【解釋】違犯法令,破壞綱紀。
【出處】鄧小平《克服目前西南黨內(nèi)的不良傾向》:“而且還會做出違反共同綱領和政策的事情,作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使自己完全居于無理和被動地位?!?/p>
【示例】毫無疑問,這是一起地地道道的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違法亂紀事件。 ——任斌武《無聲的浩歌》
【第10句】:違害就利[wéi hài jiù lì]
【解釋】避開禍害,追求利益。
【出處】《吳子·圖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yè)守成。”
【第11句】:違天逆理[wéi tiān nì lǐ]
【解釋】做事殘忍,違背天道倫理。
【出處】《周書·文帝紀上》:“侯莫陳悅違天逆理,酷害良臣,自以專戮罪重,不恭詔命,阻兵水洛,強梁秦隴?!?/p>
【第12句】:違條犯法[wéi tiáo fàn fǎ]
【解釋】違犯法律條文。
【出處】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他做了違條犯法的事,昨已斬了。”
【示例】另設牌二十四面,分類標明,如有違條犯法者,許被害抱牌進告。 ——清·大汕《海外紀事》卷二
【第13句】:違心之言[wéi xīn zhī yán]
【解釋】違;違背。違背個人心意的言論。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8回:“仙凡路隔,尤不應以違心之言,釋當日之恨?!?/p>
【示例】迫于他的壓力,我只好說違心之言了。
【第14句】:違強凌弱[wéi qiáng líng ruò]
【解釋】違:避去;凌:欺侮。避回躲開強者,欺侮凌辱弱者。
【出處】《左傳·定公四年》:“違強凌弱,非勇也。”
【示例】我們不要違強凌弱。
【第15句】:違恩負義[wéi ēn fù yì]
【解釋】辜負了別人對自己的恩德、情誼,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出處】《南齊書·扶南國傳》:“永不恭從,違恩負義,叛主之愆,天不容載?!?/p>
【示例】你不要違恩負義。
【第16句】:違世異俗[wéi shì yì sú]
【解釋】違背世俗常情,與眾不同。同“違時絕俗”。
【出處】《宣和書譜·宣召記》:“米芾性好潔,世號'水淫’,違世異俗,每與物迕,人又名米顛。”
【第17句】:違世乖俗[wéi shì guāi sú]
【解釋】違背世俗常情,與眾不同。同“違時絕俗”。
【出處】清·管同《餓鄉(xiāng)記》:“故非違世乖俗,廉恥禮儀之士,不得至是鄉(xiāng)?!?/p>
【第18句】:違強陵弱[wéi qiáng líng ruò]
【解釋】避開強暴的,欺凌弱小的。
【出處】《左傳·定公四年》:“《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御。’唯仁者能之。違強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
【第19句】:違利赴名[wéi lì fù míng]
【解釋】舍去利欲而求取名聲。
【出處】漢·王充《論衡·答佞》:“上世列傳,棄榮養(yǎng)身,違利赴名,竹帛所載?!?/p>
【第20句】:違天悖人[wéi tiān bèi rén]
【解釋】違背天理人情。
【出處】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八:“若浚(張浚)此舉違天悖人,可取浚頭歸苗傅,不然,一有退縮,悉以軍法從事。”
【第21句】:違鄉(xiāng)負俗[wéi xiāng fù sú]
【解釋】離別家鄉(xiāng),違背世俗。
【出處】南朝·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昔蘇季、張儀違鄉(xiāng)負俗,尚復招三方以事趙,請六國以尊秦。”
“違”結尾的成語
【第1句】:陽奉陰違[yáng fèng yīn wéi]
【解釋】陽:表面上;奉:遵守,聽從;陰:暗地里。指玩弄兩面派手法,表面上遵從,暗地里違背。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七回:“亦曾當面勸過他,無如卜知府陽奉陰違,也就奈何他不得。”
【示例】我們說話、做事都應老老實實,不要陽奉陰違。
【第2句】:事與心違[shì yù xīn wéi]
【解釋】事實與愿望相違背。同“事與原違”。
【出處】北齊·魏收《魏書·王叡傳》:“誠思竭盡力命,以報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彼巍W陽修《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p>
【示例】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事與心違。 ——清·陳維崧《金菊對芙蓉·姜學在掃墓歸過訪》詞
【第3句】:事與原違[shì yǔ yuán wéi]
【解釋】事實與愿望相違背。
【第4句】:德音莫違[dé yīn mò wéi]
【解釋】德音:善言;莫違:不要違背。別人的好話不要不聽。
【出處】《詩經(jīng)·邶風·谷風》:“德音莫為,及爾同死?!?/p>
【第5句】:言與心違[yán yǔ xīn wéi]
【解釋】言語與心意相違背。
【出處】《吳子·圖國》:“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
【示例】茍非其人,必將有言與心違之病。 ——清·閻爾梅《〈泊水齋詩〉序》
【第6句】:靖言庸違[jìng yán yōng wéi]
【解釋】指言語巧飾而行動乖違。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王尊傳》:“傷害陰陽,為國家憂,無承用詔書之意,靖言庸違,象龔滔天?!?/p>
【示例】此乃欺罔天聽,靖言庸違,當伏共兜之誅,以清唐虞之治。 ——宋·司馬光《辭知制誥第四狀》
【第7句】:事與愿違[shì yǔ yuàn wéi]
【解釋】事實與愿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出處】三國魏·嵇康《幽憤》詩:“事與愿違,遘茲淹留。”
【示例】不料后來事與愿違,現(xiàn)在這點局面小得很,應酬不開! ——茅盾《子夜》十六
【第8句】:靜言庸違[jìng yán yōng wéi]
【解釋】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
【出處】《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孔傳:“靜,謀,滔,漫也。言共工自為謀言,起用行事而違背之。”蔡沈集傳:“靜則能言,用則違背也。”
【第9句】:實與華違[shí yù huá wéi]
【解釋】實:果實;華:花;違:違反。結的果與開的花不相符。比喻人的才華相當而結局不同。
【出處】唐·韓愈《上考功崔虞部書》:“其一人則莫之聞矣,實與華違,行與時乖。”
【第10句】:色仁行違[sè rén xíng wéi]
【解釋】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顏淵》:“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p>
【示例】見色仁行違,先德后賊,如王莽輩者。 ——唐·白居易《有木詩》序
【第11句】:糾繆繩違[jiū miù shéng wéi]
【解釋】繆:通“謬”。糾正錯誤,對違法者繩之以法。
【出處】《舊五代史·唐書·崔沂傳》:“入梁,為御史司憲,糾繆繩違,不避豪右?!?/p>
【第12句】:繩愆糾違[shéng qiān jiū wéi]
【解釋】改正過失,糾正錯誤。同“繩愆糾謬”。
【出處】《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職,非徒繩愆糾違,亦當顧國家大體。”
【第13句】:面從背違[miàn cóng bèi wéi]
【解釋】面:當面;從:順從;背:背后。當面順從,背后有意見,說壞話。
【出處】《尚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p>
【示例】自古人心難測,面從背違;知外而不知內(nèi),如內(nèi)而不知心。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一回
【第14句】:循道不違[xún dào bù wéi]
【解釋】遵循道德規(guī)范而不違背它。
【出處】唐·韓愈《河南府法曹參軍盧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銘》:“循道不違,厥聲彌劭;三女有從,二男知教?!?/p>
【第15句】:樂行憂違[lè xíng yōu wéi]
【解釋】指所樂的事就去做,所憂的事則避開。
【出處】語出《易·干》:“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示例】不但多用韻,抑且多用偶,即如'樂行憂違’,偶也;'長人合禮’,偶也。 ——清·阮元《文言說》
【第16句】:滅德立違[miè dé lì wéi]
【解釋】滅:消滅。敗壞道德,做違背道德的事。
【出處】《左傳·桓公二年》:“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p>
【示例】君人者昭德塞違,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太廟,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 ——《舊唐書·褚遂良傳》
【第17句】:面從心違[miàn cóng xīn wéi]
【解釋】表面順從,心里不以為然。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三回:“世兄果為嫌家伯語重,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誹?!?/p>
【示例】倘面從心違,致失朝廷實事求是本旨,非朕所望也。 ——《清史稿·德宗本紀二》
【第18句】:遷善塞違[qiān shàn sāi wéi]
【解釋】猶言向善而防堵邪惡。
【出處】清·譚嗣同《劉淞芙<湘報館章程>跋》:“聞見既溥,法戒乃興,遷善塞違,教治以懋?!?/p>
【第19句】:昭德塞違[zhāo dé sè wéi]
【解釋】彰明美德,杜絕錯誤。
【出處】《左傳·恒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笨追f達疏:“昭德,謂昭明善德,使德益彰聞也;塞違,謂閉塞違邪,使違命止息也?!?/p>
【示例】要選擇典型,廣泛進行宣傳,予以表揚,昭德塞違,以正黨風。 ——《天津日報》19【第79句】:【第12句】:31
“違”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用違所長[yòng wéi suǒ cháng]
【解釋】違:違背。用人沒有使用他的專長
【出處】《宋史·郭逵傳論》:“逵料葛懷敏之敗,如燭照龜卜,一時最為知兵。雖南征無功,用違其長,又何尤焉?!?/p>
【示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5回:“只看世上那班分明造極登峰的,也會變生不測,任是爭強好勝的,偏逢用違所長?!?/p>
【第2句】:依違兩可[yī wéi liǎng kě]
【解釋】依:贊成;違:反對;兩可:二者都可以。指對問題態(tài)度猶豫,沒有確定的意見。
【出處】明·歸有光《與傅體元書》:“昨見子敬寄來丁田文字,不論文字工拙,但依違兩可,主意不定?!?/p>
【示例】剛正不撓,無所阿響者,君子也;依違兩可,工于趨避者,小人也。 ——《清史稿·倭仁傳》
【第3句】:久違謦欬[jiǔ wén qǐng kài]
【解釋】謦欬:咳嗽聲,引申為言笑。指長久沒有聽到對方的談笑聲。即很久不通消息。
【出處】《莊子·徐無鬼》:“雙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
【第4句】:不得違誤[bù dé wéi wù]
【解釋】公文用語,不得違反命令,耽誤公事。
【示例】軍情緊急,現(xiàn)派你們出發(fā)偵察,三小時后必須回來,不得違誤。
【第5句】:依違兩端[yī wéi liǎng duān]
【解釋】依:贊成;違:反對;兩端:二者都可以。指對問題態(tài)度猶豫,沒有確定的意見。
【出處】明·歸有光《與傅體元書》:“昨見子敬寄來丁田文字,不論文字工拙,但依違兩可,主意不定?!?/p>
【示例】再召,會有三王并封之議,叔承遺書數(shù)千言,謂當引大義以去就力爭,不當依違兩端,負主恩,辜物望。 ——《明史·王叔承傳》
【第6句】:天違人愿[tiān wéi rén yuàn]
【解釋】天:天意;違:違背。天意和人的愿望相違背。比喻事不遂心。
【出處】《魏書·南安王傳》:“但自此月一日以來,霖雨連并,可謂天違人愿。”
【示例】孰知天違人愿,致有殷洪、馬元抗違,今已授首。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
【第7句】:棄信違義[qì xìn wéi yì]
【解釋】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出處】清·陳確《分三秦論》:“棄信違義,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雖得天下,其亡益違。”
【第8句】:逆理違天[nì lǐ wéi tiān]
【解釋】逆:違反;悖:違背。違背天道常理。
【出處】漢·荀悅《漢紀·孝武帝紀》:“身滅祀絕,為天下笑,天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誠逆天違理而不見時也?!?/p>
【示例】我薦仁義,肯從他逆理違天。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寶劍記·避難遇義》
【第9句】:避跡違心[bì jì wéi xīn]
【解釋】指違背本意而隱匿。
【出處】清·陳確《答張考夫書》:“其為荊公與非荊公,亦難逃后世之公,某萬不敢避跡違心,以負兄夙所教督之意?!?/p>
【第10句】:負心違愿[fù xīn wéi yuàn]
【解釋】負:辜負。辜負和違背自己的心愿。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浩不能忘舊情,乃遣惠寂密告鶯曰:'浩非負心,實被季父所逼,復與孫氏結親,負心違愿,痛徹心髓?!?/p>
【第11句】:忠不違君[zhōng bù wéi jūn]
【解釋】違:違背。忠心耿耿,絕不違背君主。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吾聞之也,義不背親,忠不違君,故東宗本州以為親援,中扶郡將以安社稷,一舉二得以徼忠孝,何以為非?”
【第12句】:用違其長[yòng wéi suǒ cháng]
【解釋】違:違背。用人沒有使用其特長。
【出處】《宋史·曹利用等傳論》:“逵料葛懷敏之敗,如燭照龜卜,一時最為知兵。雖南征無功,用違其長,又何尤焉?!?/p>
【示例】吳主卻令他分將父兵,真所謂用違其長了。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四回
【第13句】:泥古違今[nì gǔ wéi jīn]
【解釋】泥:拘泥,約束限制。比喻用古代的陳規(guī)硬套今天的事物。
【出處】宋·樓鑰《薦黃膚卿林椅札子》:“既非泥古以違今,直可據(jù)經(jīng)而從事?!?/p>
【第14句】:逆天違眾[nì tiān wéi zhòng]
【解釋】指違背天理人情。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伍被傳》:“夫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也?誠逆天違眾而不見時也?!?/p>
【第15句】:逆天違理[nì tiān wéi lǐ]
【解釋】指違背天道常理。
【出處】漢·荀悅《漢紀·孝武帝紀》:“身滅祀絕,為天下笑,天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誠逆天違理而不見時也?!?/p>
【第16句】:不違農(nóng)時[bù wéi nóng shí]
【解釋】違:不遵守。不耽誤農(nóng)作物的耕種時節(jié)。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示例】不違農(nóng)時,減少誤工,也十分重要。 ——毛澤東《減租和生產(chǎn)是保衛(wèi)解放區(qū)的兩件大事》
【第17句】:予違汝弼[yú wéi rǔ bì]
【解釋】違:過失;弼:糾正。我有過失,你就來糾正。古代帝王鼓勵臣下隨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話。
【出處】《尚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
【示例】奮厲威嚴以震群工,喜諂諛而惡鯁直,厭封駁而樂順從。古帝王予違汝弼,似不如此。 ——《明史·張養(yǎng)蒙傳》
【第18句】:不相違背[bù xiāng wéi bèi]
【解釋】指不會互相不符。
【出處】毛澤東《關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結束其傳統(tǒng)的對外妥協(xié),對內(nèi)用兵、對民壓迫的錯誤政策,將國民黨引導到和人民愿望不相違背的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