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袍”的成語(23個)
本文整理了袍笏登場、割須換袍、綈袍戀戀等含“袍”的成語23個,其中“袍”開頭的成語2個,“袍”結(jié)尾的成語7個,“袍”在中間的成語1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袍”開頭的成語【第1句】:袍笏登場[páo hù dēng chǎng]
【解釋】笏:古代官員上朝時手中拿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員打扮,上場演戲。現(xiàn)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諷刺之意)。
【出處】清·趙翼《數(shù)月內(nèi)頻送南雷述庵淑齋諸人赴京補官戲作之二》:“袍笏登場也等閑。”
【示例】關(guān)于組織臨時政府的問題,段已通電北方各省征求意見,只等回電一到,就要袍笏登場。(陶菊隱《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第二十七章)
【第2句】:袍澤之誼[páo zé zhī yì]
【解釋】袍澤:長袍與內(nèi)衣,泛指軍隊中的同事。指軍隊中同事的交情、友誼。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示例】他是洪承疇統(tǒng)率下援救錦州的八總兵之一,與吳三桂有袍澤之誼。 ——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七章
“袍”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割須換袍[gē xū huàn páo]
【解釋】須:胡須。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聞之,即扯旗角包頸而逃。”
【示例】請不要笑曹操割須換袍的事。
【第2句】:擐甲披袍[huàn jiǎ pī páo]
【解釋】擐:套;披:穿。套上鎧甲,穿上戰(zhàn)袍。指做好戰(zhàn)斗準備。
【出處】元·無名氏《破天陣》第三折:“有英雄虎將,開弓蹬弩,擐甲披袍。”
【示例】擐甲披袍大丈夫,英雄敢勇有誰知。 ——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三折
【第3句】:割須棄袍[gē xū qì pào]
【解釋】割掉胡須,丟掉外袍。形容戰(zhàn)敗落魄的樣子。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聞之,即扯旗角包頸而逃。”
【示例】曹操“割須棄袍”的事跡廣為流傳。
【第4句】:詩成得袍[shī chéng dé páo]
【解釋】奪錦:相傳武則天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賞錦袍。指科舉及第或競賽優(yōu)勝者。也用以稱贊文才出眾或被寵賜。
【出處】《新唐書·宋之問傳》:“武后游洛南龍門,詔從臣賦詩,左史東方虬詩先成,后賜錦袍,之問俄頃獻,后鑒之嗟賞,更奪袍以賜。”
【第5句】:葛巾布袍[gé jīn bù páo]
【解釋】葛巾:用葛布做的頭巾。戴葛布頭巾穿粗布衣服。指隱士或道士的服飾。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干葛巾布袍,駕一只小舟,徑到周瑜寨中。”
【第6句】:方巾長袍[fāng jīn cháng páo]
【解釋】方形頭巾,長袍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儒生。
【出處】魯迅《病后雜談之余》:“國畫呢,方巾長袍,或短褐椎髻,從沒有見過一條我所記得的辮子。”
【第7句】:秉笏披袍[bǐng hù pī páo]
【解釋】秉: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的手板;披袍:身穿朝服。比喻作官。
【出處】明·無名氏《破風(fēng)詩》第二折:“圣朝輔佐必良才,野有賢人久困埋,今朝察訪當(dāng)推舉,秉笏披袍拜御街。”
“袍”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綈袍戀戀[tí páo liàn liàn]
【解釋】綈袍:粗絲絹袍子;戀戀:留戀。指不忘舊情。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7回:“汝所以不得死者,以綈袍戀戀,尚有故人之情。”
【第2句】:脫袍退位[tuō páo tuì wèi]
【解釋】比喻去職。
【出處】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第二部:“擁護張主任,請郭主任脫袍退位。”
【示例】我不想這么早就脫袍退位。
【第3句】:黃袍加身[huáng páo jiā shēn]
【解釋】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fā)動政變獲得成功。
【出處】《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示例】黃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紛爭從此休。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一回
【第4句】:披袍擐甲[pī páo huàn jiǎ]
【解釋】披:穿;擐:套。穿上戰(zhàn)袍,套上鎧甲。指做好戰(zhàn)斗準備。
【出處】元·無名氏《鞭打單雄信》第三折:“俺元帥遇難逢危,迭不的披袍擐甲。”
【第5句】:缊袍不恥[yùn páo bù chǐ]
【解釋】缊袍:以亂麻、亂棉絮成的袍子,指古代貧者之衣;恥:丟臉。雖然穿得很破,而不認為丟臉。形容人窮志不窮。
【出處】《論語·子罕》:“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示例】服之不衰,身之災(zāi)也;缊袍不恥,志獨超歟。(明·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衣服》)
【第6句】:粗袍糲食[cū páo lì shí]
【解釋】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出處】《后漢書·袁京傳》:“[袁彭]行至清,為吏粗袍糲食,終于議郎。”
【第7句】:同袍同澤[tóng páo tóng zé]
【解釋】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nèi)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guān)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第8句】:綈袍之義[tí páo zhī yì]
【解釋】綈袍:粗綈做的袍子。比喻不忘舊日的交情。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載;唐·高適《詠史》詩:“尚有綈袍贈,應(yīng)念范叔寒。”
【示例】彼行雖賤,而祖德朱斬;且與君為故人,亦宜有綈袍之義。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霞》
【第9句】:蟒袍玉帶[mǎng páo yù dài]
【解釋】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tǒng)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覺闍黎一念錯投胎》:“又故意把蟒袍玉帶、錦繡幞頭之類放在面前,金銀、彩幣、錦繡堆積如山。”
【示例】但見高卷簾櫳,正面一張?zhí)珟熞紊希晃皇l(fā)金冠、蟒袍玉帶的王爺,兩邊有多少內(nèi)輔伺候。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七回
【第10句】:黃袍加體[huáng páo jiā tǐ]
【解釋】比喻發(fā)動政變獲得成功。同“黃袍加身”。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一回:“五代干戈未肯休,黃袍加體始無憂。”
【第11句】:冠袍帶履[guān páo dài lǚ]
【解釋】帽子、袍子、帶子、鞋子。原指舊時帝王官宦上朝時或聚會時穿的服裝。現(xiàn)泛指隨身的必須用品。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8回:“一個捧著文房四寶,一個捧著冠袍帶履。”
【示例】昌平王冠袍帶履穿戴好了,起身走出來上了轎。 ——陳蔭榮《興唐傳·鬧花燈》第15回
【第12句】:綈袍之贈[tí páo zhī zèng]
【解釋】綈袍:粗綈做的袍子。比喻不忘舊日的交情。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載;唐·高適《詠史》詩:“尚有綈袍贈,應(yīng)念范叔寒。”
【第13句】:寬袍大袖[kuān páo dà xiù]
【解釋】指舊時人們穿的各式肥大服裝或傳統(tǒng)戲曲服裝。
【出處】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我見這會稽城市中的人,有穿著那寬衫大袖的喬文假醋。”
【示例】只見他寬袍大袖,舉手邁步極盡夸張之能事。 ——鄧拓《高甲戲的藝術(shù)特色》
【第14句】:紫袍玉帶[zǐ páo yù dài]
【解釋】穿紫袍,系玉帶。比喻高官。
【出處】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三折:“戶列簪纓姓字香,紫袍玉帶氣昂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