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齊”的成語大全(10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齊足并驅、參差不齊、一齊眾楚等含“齊”的成語106個,其中“齊”開頭的37個,“齊”結尾的21個,“齊”在中間的4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齊”開頭的成語
【第1句】:齊足并驅[qí zú bìng qū]
【解釋】指齊頭并進,不分高下。
【出處】《三國志·蜀書·彭羕傳》:“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并驅。”
【第2句】:齊整如一[qí zhěng rú yī]
【解釋】整齊一律。
【出處】《三國志·魏志·鄭渾傳》:“入魏群界,村落齊整如一,民得財足用饒。”
【第3句】:齊心滌慮[qí xīn dí lǜ]
【解釋】凈潔身心,清除雜念。同“齋心滌慮”。
【第4句】:齊眉舉案[qí méi jǔ àn]
【解釋】案:古時有腳的托盤。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處】《后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示例】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第5句】:齊心合力[qí xīn hé lì]
【解釋】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墨子·尚賢》:“《湯誓》曰:'聿求元圣,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示例】工人們齊心合力,只用一天時間就把道路修好了。
【第6句】:齊梁世界[qí liáng shì jiè]
【解釋】齊、梁是六朝時的兩個王朝,因為政治腐敗,故統治時間短暫。比喻國家衰弱混亂。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本朝若不是永樂振作一番,信著建文軟弱,久已弄成個齊梁世界了。”
【第7句】:齊王舍牛[qí wáng shě niú]
【解釋】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示例】聯祇膺靈命,撫遂群生,言念亭育,無忘鑒眛。殷帝去網,庶踵前修;齊王舍牛,實符本志。 ——唐·高祖《禁行刑屠殺詔》
【第8句】:齊足并馳[qí zú bìng chí]
【解釋】齊足:前進的速度相同;并馳:共同快跑。比喻齊頭并進,不分前后。
【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
【第9句】:齊天洪福[qí tiān hóng fú]
【解釋】洪:大。舊時頌揚人福氣極大。
【出處】元·關漢卿《西蜀夢》:“這南陽排叟村諸葛,輔佐著洪福齊天漢帝王。”
【第10句】:齊驅并驟[qí qū bìng zhòu]
【解釋】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同“齊驅并駕”。
【出處】宋·王安石《上邵學士書》:“則韓、李、蔣邵之名,各齊驅并驟,與此金石之刻不朽矣。”
【第11句】:齊心戮力[qí xīn lù lì]
【解釋】戮:合。指同心合力。
【出處】《墨子·尚賢》:“《湯誓》曰:'聿求元圣,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示例】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志。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
【第12句】:齊心併力[qí xīn bìng lì]
【解釋】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同“齊心協力”。
【第13句】:齊心并力[qí xīn bìng lì]
【解釋】眾人一心,共同努力。亦作“齊心同力”、“朋心合力”、“齊心協力”、“齊心合力”。
【出處】《后漢書·王常傳》:“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于是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遂俱進,破殺甄阜、梁丘賜。”
【示例】今夜只看紅燈為號,齊心并力捉拿梁山泊賊人解官請賞。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第14句】:齊量等觀[qí liàng děng guān]
【解釋】指對有差別的事物同等看待。同“等量齊觀”。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子安》清·何守奇評:“齊量等觀,則詞林諸公,安非出于造物之戲也?”
【示例】這兩個問題不能齊量等觀。
【第15句】:齊大非偶[qí dà fēi ǒu]
【解釋】指辭婚者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示例】陸徉為不知,以齊大非偶,再以年貌懸殊,故意峻拒。 ——《掃迷帚》第七回
【第16句】:齊天大圣[qí tiān dà shèng]
【解釋】指神通廣大的人。
【出處】元·楊景賢《西游記》第三本第九出:“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齊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示例】其實是主考的車子一過了盧溝橋,就送關節的送關節,交條子的交條子,一個個齊天大圣,大圣齊天了。 ——清·王濬卿《冷眼觀》第十七回
【第17句】:齊東野語[qí dōng yě yǔ]
【解釋】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出處】《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示例】聽說明的方孝孺,就被永樂皇帝滅十族,其一是“師”,但也許是齊東野語,我沒有考查過這事的真偽。 ——魯迅《兩地書》二六
【第18句】:齊驅并駕[qí qū bìng jià]
【解釋】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同“齊驅并駕”。
【出處】宋·張戒《歲寒堂詩話》下卷:“氣象廓然,可與《兩都》、《三京》齊驅并駕矣。”
【示例】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五回:“至于各地各洞的地仙散仙,以及各處各山的妖魔鬼怪,最高的不過和他齊驅并駕罷了。”
【第19句】:齊趨并駕[qí qū bìng jià]
【解釋】猶言并駕齊驅。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1回:“甲寅以后為文明華敷之世,雖燦爛可觀,尚不足與他國齊趨并駕。”
【第20句】:齊軌連轡[qí guǐ lián pèi]
【解釋】猶言并駕齊驅。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出處】清·王灼《游歙西徐氏園記》:“且吾數人暫合于此,一日別去,將欲從數百里外齊軌連轡,復為此窮日之游,其又可得邪?”
【第21句】:齊名并價[qí míng bìng jià]
【解釋】有同等的名望和身價。
【出處】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而二公齊名并價,莫可軒輊。”
【第22句】:齊心一致[qí xīn yī zhì]
【解釋】眾人心齊,一致向一個目標。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此時我們的任務,在于動員全國民眾,齊心一致,絕不動搖地堅持戰爭,把統一戰線擴大和鞏固起來。”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難道就不能自己人齊心一致,從洋人手里把便宜占回來?”
【第23句】:齊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解釋】舊時凡因不是門當戶對而辭婚的,常用此話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出處】《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示例】臣聞齊大非耦,著者前誥。辭霍不婚,垂稱往烈。 ——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
【第24句】:齊紈魯縞[qí wán lǔ gǎo]
【解釋】古代齊國和魯國生產的白色細絹。后也泛指名貴的絲織品。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謝敕赍納袈裟啟》:“荀針秦縷,因制緝而成文;魯縞齊紈,藉馨漿而受彩。”唐·杜甫《憶昔》詩:“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示例】衣服輕細如霧,非齊紈魯縞之比。 ——唐·鄭還古《博異記·岑文本》
【第25句】:齊驅并進[qí qū bìng jìn]
【解釋】多方面同時前進。多形容幾件事情或幾項工作同時進行。同“齊頭并進”。
【出處】沙汀《淘金記》:“在進行當中就又逐漸分化起來,談話的便變成了好幾組了,各不相涉地齊驅并進。”
【第26句】:齊傅楚咻[qí fù chǔ xiū]
【解釋】傅:輔助,教導;咻:吵鬧。齊人輔導,楚人干擾。比喻勢孤力單,觀點或意見支持的人很少。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第27句】:齊齊整整[qí qí zhěng zhěng]
【解釋】保持整潔和有條不紊。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6回:“正說著,忽見史湘云穿的齊齊整整的走來辭說家里打發人來接他。”
【第28句】:齊心協力[qí xīn xié lì]
【解釋】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墨子·尚賢》:“《湯誓》曰:'聿求元圣,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示例】往后咱們齊心協力,一塊打反動派! ——馮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第29句】:齊心一力[qí xīn yī lì]
【解釋】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同“齊心協力”。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臧洪傳》:“凡我同盟,齊心一力,以致臣節,隕首喪元,必無二志。”
【第30句】:齊鑣并驅[qí biāo bìng qū]
【解釋】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同“齊驅并駕”。
【出處】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劉將軍》:“吾嘗覽《后魏書》,見楊大眼者,武伎絕倫,戰功居最,其妻潘氏,頗善騎射,至于攻戰游獵之際,潘于戎裝,齊鑣并驅。”
【第31句】:齊州九點[qí zhōu jiǔ diǎn]
【解釋】齊州:指中國。俯視九州,小如煙點。
【出處】唐·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第32句】:齊世庸人[qí shì yōng rén]
【解釋】齊世:同于世俗的;庸人:平庸的人,也指見識短淺的人。比喻與世俗同俯仰或見識短淺的人。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殊路》:“今齊世庸士之人,不好學問,專以己之愚而荷負巨任。”
【第33句】:齊家治國[qí jiā zhì guó]
【解釋】整治家庭和治理國家。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大學》:“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示例】君臣父子全忠孝,齊家治國諳經略。 ——明·馮惟敏《點絳唇·改官謝恩》
【第34句】:齊人攫金[qí rén jué jīn]
【解釋】攫:奪取。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顧一切。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金而去。”
【示例】你知道“齊人攫金”的故事?
【第35句】:齊頭并進[qí tóu bìng jìn]
【解釋】多方面同時前進。多形容幾件事情或幾項工作同時進行。
【出處】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實事求是,循序前進,齊頭并進,迎頭趕上。”
【示例】實事求是,循序漸進,齊頭并進,迎頭趕上。
【第36句】:齊煙九點[qí yān jiǔ diǎn]
【解釋】齊:齊州,指中國。俯視九州,小如煙點。
【出處】唐·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示例】再瞧那渺渺茫茫的天邊,揚起一帶煙塵。那不是什么“齊煙九點”,同伴告訴我說那也許是煉鐵廠。 ——楊朔《泰山極頂》
【第37句】:齊心同力[qí xīn tóng lì]
【解釋】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同“齊心協力”。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常傳》:“齊心同力,銳氣益壯。”
“齊”結尾的成語
【第1句】:參差不齊[cēn cī bù qí]
【解釋】參差:長短、高低不齊。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齊。
【出處】參差:長短、高低不齊。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齊。
【示例】禮生見他們參差不齊,也只好由著他們敷衍了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
【第2句】:地丑德齊[dì chǒu dé qí]
【解釋】丑:同類。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條件一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
【示例】余與谷林定交且二十年,分題刻燭,良亦多矣。妄不自揣,以為當在地丑德齊之意。 ——清·全祖望《愛日堂吟稿·序》
【第3句】:大時不齊[dà shí bù qí]
【解釋】大時:天時。指天時生殺萬物不在同一時令。
【出處】《禮記·學記》:“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第4句】:文齊福不齊[wén qī fú bǔ qí]
【解釋】文:文才;齊:全。文才足夠嶄露頭角,可是命運不濟。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第5句】:錯落不齊[cuò luò bù qí]
【解釋】形容極不整齊。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隨侯明月,錯落其間。”《晉書·衛恒傳》:“纖波濃點,錯落期間。”
【示例】十多封來信……開口處錯落不齊,是隨手撕的。 ——葉圣陶《皮包》
【第6句】:權均力齊[quán jūn lì qí]
【解釋】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
【出處】晉·袁宏《后漢紀·光武帝紀》:“不同心并力則不能自守,權均力齊又不相率,當推一人為將軍,共全五郡,觀世變動。”
【第7句】:權鈞力齊[quán jūn lì qí]
【解釋】鈞:通“均”,平均,平等;力齊:協力。齊心協力用權,不專權。
【出處】《后漢書·竇融傳》:“今天下擾亂,未知所歸。河西斗絕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復無以相率。”
【第8句】:稂莠不齊[láng yǒu bù qí]
【解釋】有好人也有壞人,好的壞的混在一起。
【示例】這班學生因為稂莠不齊,所以管教不易。
【第9句】:天年不齊[tiān nián bù qí]
【解釋】指命運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運道不好。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張教頭道:'賢婿,甚么言語!你是天年不齊,遭了橫事,又不是你作將出來的。’”
【第10句】:舛錯不齊[chuǎn cuò bù qí]
【解釋】參差錯雜。
【示例】請把這些舛錯不齊的物品整理好。
【第11句】:良莠不齊[liáng yǒu bù qí]
【解釋】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一起。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侯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示例】兼之人品良莠不齊,誠恐因逸生事。 ——太平天國·洪秀全《整頓屬員詔》
【第12句】:萬類不齊[wàn lèi bù qí]
【解釋】萬類:指一切東西。指世上一切事物并不整齊劃一而是各有各的特殊情況。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不然,七十二猴,縱說萬類不齊,那禮家記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斷為雀入大水為蛤哉。”
【第13句】:時運不齊[shí yùn bù jì]
【解釋】齊:同“濟”。遭遇逆境,命運不好。亦作“時運不濟”。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詩序》:“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示例】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投筆記·桑園勸夫>》:“此際青衫濕更多,時運不齊奈若何。”
【第14句】:鑼齊鼓不齊[luó qí gǔ bù qí]
【解釋】比喻人到不齊或條件不具備。
【示例】鑼齊鼓不齊,我們何時才能開一個團圓會。
【第15句】:整整齊齊[zhěng zhěng qí qí]
【解釋】保持整潔和有條不紊。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長老選了吉日良時,教鳴鐘擊鼓,就法堂內會集大眾,整整齊齊,五六百僧人,盡披袈裟,都到法座下合掌作禮,分作兩班。”
【示例】請把座位排得整整齊齊。
【第16句】:福與天齊[fú yǔ tiān qí]
【解釋】形容福氣極好。
【出處】明·無名氏《群仙朝圣》第一折:“因當今福與天齊,行仁孝神圣皆知。”
【第17句】:萬有不齊[wàn yǒu bù qí]
【解釋】指世上一切事物并不整齊劃一而是各有各的特殊情況。
【示例】橫轉各有五子,而萬有不齊之聲攝于此矣。 ——《清史稿·劉獻廷傳》
【第18句】:斗重山齊[dǒu zhòng shān qí]
【解釋】像北斗星一樣令人敬仰,如泰山一樣崇高。形容人德才兼備,享有很高的威望。
【出處】《群英類選·〈鳴鳳記·典刑死節〉》:“痛追思舊日相隨,德業文章,斗重山齊。”
【第19句】:見賢思齊[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釋】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示例】則為他和曲填詞,移宮換羽,使老夫見賢思齊,回嗔作喜。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
【第20句】:見德思齊[jiàn dé sī qí]
【解釋】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同“見賢思齊”。
【出處】《隋書·李德林傳》:“有教無類,童子羞于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于圣業。”
【第21句】:積甲山齊[jī jiǎ shān qí]
【解釋】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
【出處】《后漢書·劉盆子傳》:“樊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劍及玉璧各一,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齊。”
【示例】積甲山齊而有余,收馬谷量而未盡。 ——唐·張說《贈涼州都督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郭君碑》
“齊”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一齊眾楚[yī qí zhòng chǔ]
【解釋】猶一傅眾咻。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出處】明·王守仁《與辰中諸生書》:“絕學之馀,求道者少,一齊眾楚,最易搖奪。”
【示例】明·王守仁《與辰中諸生書》:“絕學之余,求道者少,一齊眾楚,最易搖奪。”
【第2句】:整齊畫一[zhěng qí huà yī]
【解釋】畫一:一致。形容有秩序,不凌亂。
【示例】因為是懸了賞,財帛動人心,堂下不約而同地嗷然應聲,整齊畫一,如打了個暴雷似地。(高陽《草莽英雄》第四章)
【第3句】:并轡齊驅[bìng pèi qí qū]
【解釋】轡:駕馭牲口的韁繩;齊驅:一齊快跑。幾匹馬并排拉著車一齊奔跑。比喻齊頭并進,不分前后高低。
【出處】郭沫若《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墨家差不多完全揚棄了神鬼的尊崇,而和名家并轡齊驅地突入于辨論的明察與客觀世界的解剖。”
【第4句】:福齊南山[fú qí nán shān]
【解釋】祝頌之辭。指福分如南山一樣高。
【出處】《南齊書·豫章獻王嶷傳》:“常謂福齊南山,慶鐘仁壽。”
【第5句】:雙管齊下[shuāng guǎn qí xià]
【解釋】管:指筆。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后比喻做一件事兩個方面同時進行或兩種方法同時使用。
【出處】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故事拾遺》:“唐張璪員外畫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畫松特出意象,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干,勢凌風雨,氣傲煙霞。”
【示例】如此雙管齊下,就有可能克服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投降危險并爭取時局的好轉前途。 ——毛澤東《克服投降危險,力爭時局好轉》
【第6句】:火齊木難[huǒ jì mù nán]
【解釋】火齊:寶石名;木難:寶珠名。比喻珍奇難得之物。多指詩文書畫等。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三國·魏·曹植《美女篇》:“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示例】時而火齊木難,錯落照眼,應接不暇。 ——清·馬位《秋窗隨筆》卷四十五
【第7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xiū shēn qí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
【解釋】提高自身修養,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區,最后使全國安寧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第8句】:衣冠齊楚[yī guān qí chǔ]
【解釋】齊楚:整齊、鮮明的樣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出處】《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示例】見那些童生紛紛進來,也有小的,也有老的,儀表端正的,獐頭鼠目的,衣冠齊楚的,襤褸破爛的。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第9句】:與日月齊光[yǔ rì yuè qí guāng]
【解釋】與太陽、月亮的光芒相當。常用以稱贊人的精神、功業偉大。
【出處】《楚辭·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示例】不過謂為善之人,死則上通高明,其極品則與日月齊光。 ——《元史·劉因傳》
【第10句】:萬花齊放[wàn huā qí fàng]
【解釋】萬花:泛指各種花卉;齊:同時。千百種花同時開放,爭奇斗艷。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0回:“妾見木蘭庭上,萬花齊放,故差奴婢們迎請陛下一賞。”
【第11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bǎi huā qí fàng,bǎi jiā zhēng míng]
【解釋】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出處】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示例】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正在有情無思間》:“在科學文化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12句】:洪福齊天[hóng fú qí tiān]
【解釋】洪:大。舊時頌揚人福氣極大。
【出處】元·關漢卿《西蜀夢》:“這南陽排叟村諸葛,輔佐著洪福齊天漢帝王。”
【示例】我居然逃過了這一關,真是洪福齊天,就是每年開一次慶祝會也不算過分。 ——魯迅《集外集拾遺·我的種痘》
【第13句】:一齊天下[yī qí tiān xià]
【解釋】齊:治理;天下:指全國。指統一全國。
【出處】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三》:“今陛下臨制海內,一齊天下,口雖未言,聲疾雷電,令雖未發,行化如神。”
【示例】棰笞暴國,一齊天下,莫之能傾,是大儒之勛。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
【第14句】:整齊劃一[zhěng qí huà yī]
【解釋】有秩序,協調一致。
【出處】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紀律方面,提高到整齊劃一令行禁止的程度,消滅自由和散漫的現象。”
【第15句】:金鼓齊鳴[jīn gǔ qí míng]
【解釋】金鼓:指金鉦和戰鼓。金鉦戰鼓一齊響起。形容戰斗氣氛緊張激烈。
【出處】《呂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
【示例】走不到百十步,只見四下里金鼓齊鳴,喊聲枕地,一路都是火把。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回
【第16句】:百花齊放[bǎi huā qí fàng]
【解釋】形容百花盛開,豐富多彩。比喻各種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藝術自由發展。也形容藝術界的繁榮景象。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顧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齊放。”
【示例】美術展覽會上展出了許多新作品,百花齊放,各具風格。
【第17句】:協力齊心[xié lì qí xīn]
【解釋】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協心同力”、“協力同心”。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周書·崔謙傳》:“然后與宇文行臺,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勛,復興于茲日矣。”
【示例】為此牌仰本官上緊親行督諭各頭目及土兵人等,俱要協力齊心,竭忠報效,務圖剿滅,以絕禍根。 ——明·王陽明《知行錄·戒諭土目》
【第18句】:福壽齊天[fú shòu qí tiān]
【解釋】福壽與天一樣高。是祝頌之辭。
【出處】明·無名氏《賀元宵》第三折:“俺從神圣降臨下方,慶賀了元宵,祝延圣主福壽齊天也。”
【示例】會眾官同來稱賀,齊祝贊福壽齊天。 ——明·無名氏《廣成子》第三折
【第19句】:比量齊觀[bǐ liàng qí guān]
【解釋】指同等看待。
【出處】廖仲愷《中國的實業的現狀及產業落后的原因》:“而且他們的輸出東西,又是工藝品,是精制品;我們的輸出東西,是農產品,是原料。因此我們的輸出,必不能和輸入比量齊觀。”
【第20句】:明齊日月[míng qí rì yuè]
【解釋】光輝燦爛可以與日月相比擬。舊時多用于稱頌圣賢、帝王。
【出處】《禮記·經解》:“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
【示例】皇矣尼父,圣哲之杰,德比天地,明齊日月。 ——晉·孫楚《尼父頌》
【第21句】:鄒纓齊紫[zōu yīng qí zǐ]
【解釋】鄒纓:春秋時鄒國國君系在脖子上的帽帶;齊紫:春秋時齊國國君穿的紫色服裝。比喻上行下效。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
【示例】是以鄒纓齊紫,且以移俗。 ——《南史·儒林傳論》
【第22句】:治國齊家[zhì guó qí jiā]
【解釋】齊:整治。整治家庭和治理國家。
【出處】《禮記·大學》:“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示例】說與你夫人愛女休禽犢,館明師茶飯須清楚。你看俺治國齊家、也則是數卷書。 ——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
【第23句】:鼓角齊鳴[gǔ jiǎo qí míng]
【解釋】鼓:戰鼓;角:古代軍隊中的樂器,即號角。戰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第24句】:令之以文,齊之以武[lìng zhī yǐ wén,qí zhī yǐ wǔ]
【解釋】令:命名,引申為施教;齊:使整齊。指用政治道義教育部隊,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伐。
【出處】《孫子兵法·行軍篇》:“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第25句】:方駕齊驅[fāng jià qí qū]
【解釋】方駕:并排駕馬車;齊驅:一齊快跑。并排套著幾匹馬一齊快跑。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能等不相上下。
【出處】《北史·周宣帝紀》:“令四后方駕齊驅,或有先后,便加譴責。”
【示例】文昭武穆,方駕齊驅;公子王孫,朱輪華榖。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
【第26句】:等量齊觀[děng liàng qí guān]
【解釋】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齊:一齊,同樣。指對有差別的事物同等看待。
【出處】清·況周頤《惠風詞話》:“托雨露而成潤,意境可以稍變,然而烏可等量齊觀也。”
【示例】后來列國紛紛稱王,國王更不算回事,他們至多能和宋、魯等小國君主等量齊觀罷了。 ——朱自清《經典常談·戰國策八》
【第27句】:舉案齊眉[jǔ àn qí méi]
【解釋】案:古時有腳的托盤。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處】《后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示例】次日,蘧公孫上廳謝親,設席飲酒。席終,歸到新房里,重新擺酒,夫妻舉案齊眉。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第28句】:并駕齊驅[bìng jià qí qū]
【解釋】并駕:幾匹馬并排拉著一輛車;齊驅:一齊快跑。并排套著的幾匹馬一齊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是以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并駕齊驅,而一轂統福。”
【示例】若讓我估量這本書的總價值,我以為只遜于《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駕齊驅的。 ——朱自清《歧路燈》
【第29句】:岑樓齊末[cén lóu qí mò]
【解釋】只比較末端,方寸的木頭也可高過高樓。比喻不從本著手,則無法認清事實。
【出處】《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岑樓齊末,不識高卑。”
【第30句】:導德齊禮[dǎo dé qí lǐ]
【解釋】指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讓百姓歸服。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示例】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舊唐書·裴矩傳》
【第31句】:比翼齊飛[bǐ yì qí fēi]
【解釋】比翼:翅膀挨著翅膀。齊飛:成雙的并飛。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業上并肩前進。
【出處】《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
【示例】居里夫婦在科學征途上比翼齊飛。
【第32句】:一化齊俗[yī huā qí sú]
【解釋】統一教化,整齊風俗。
【出處】三國·魏·嵇康《管蔡論》:“成王大悟,周公顯復,一化齊俗,義以斷恩。”
【第33句】:修齊治平[xiū qí zhì píng]
【解釋】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示例】先生倡行易知難之說及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于修齊治平之道。 ——廖仲愷《孫文主義叢刊序》
【第34句】:白首齊眉[bái shǒu qí méi]
【解釋】猶白首相莊。指夫婦到老猶相敬愛。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鄒夫人白首齊眉,然晚歲喪明,家計亦薄。”
【第35句】:鼓樂齊鳴[gǔ yuè qí míng]
【解釋】擊鼓和奏樂聲一齊響。形容熱鬧景象。
【出處】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眾起來,鼓樂齊鳴。”
【示例】一時間,張燈結彩,鼓樂齊鳴,大街上熱鬧非凡。
【第36句】:修身齊家[xiū shēn qí jiā]
【解釋】指修養自身,理好家政。
【出處】《禮記·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示例】父親,有甚么修身齊家的事,訓教你兒者。 ——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
【第37句】:齒如齊貝[chǐ rú qí bèi]
【解釋】形容牙齒整齊潔白。貝,白色螺殼。
【出處】《莊子·盜跖》:“唇如激丹,齒如含貝。”
【第38句】:一齊二整[yī qí èr zhěng]
【解釋】形容穿戴整齊的樣子。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百三回:“作速走,不必一齊二整。”
【第39句】:一齊眾咻[yī qí zhòng xiū]
【解釋】咻:喧鬧。一個人教導,眾人吵鬧干擾。比喻學習的環境不好,干擾很大。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齊也,不可得矣。”
【第40句】:魯縞齊紈[lǔ gǎo qí wán]
【解釋】古代齊國和魯國生產的白色細絹。后也泛指名貴的絲織品。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謝敕赍納袈裟啟》:“荀針秦縷,因制緝而成文;魯縞齊紈,藉馨漿而受彩。”
【第41句】:萬馬齊喑[wàn mǎ qí yīn]
【解釋】喑:啞。所有的馬都沉寂無聲。舊時形容人民不敢講話。現也比喻沉悶的政治局面。
【出處】宋·蘇軾《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瘖。”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風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示例】他的發言把會場上萬馬齊喑的沉悶空氣打破了。
【第42句】:人心齊,泰山移[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
【解釋】只要大家一心,就能發揮出極大的力量。
【出處】王朔《一點正經沒有》:“人心齊泰山移螞蚱還有四兩肉一個蘿卜一個坑咱們怎么就不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呢?”
【示例】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我們一定能成功的。
【第43句】:鵬鴳齊致[péng yàn qí zhì]
【解釋】鵬:鵬鳥;鴳:即鷃雀,小鳥,飛不到一尺高。指兩種不同的事物一并而來。
【出處】唐·楊炯《從弟溢墓志銘》:“鵬鴳齊致,江湖兩忘。”
【第44句】:蘭桂齊芳[lán guì qí fāng]
【解釋】蘭桂:對他人兒孫的美稱;芳:比喻美德、美聲。舊指兒孫同時顯貴發達。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百順記·王曾祝壽》:“與階前蘭桂齊芳,應堂上椿萱同茂。”
【示例】現今榮寧兩府,善者修緣,惡者悔禍,將來蘭桂齊芳,家道復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第45句】:事齊事楚[shì qí shì chǔ]
【解釋】事:侍奉;齊、楚:春秋時兩大強國。依附齊國呢?還是依附楚國?比喻處在兩強之間,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示例】吾悲夫吾同胞之成事齊事楚任人掬拋之天性也。 ——清·鄒容《革命軍》第一章
【第46句】:戮力齊心[lù lì qí xīn]
【解釋】戮力:并力,合力。指齊心協力。同“戮力同心”。
【出處】《梁書·王僧辯傳》:“卿志格玄穹,精貫白日,戮力齊心,芟夷逆丑。”
【第47句】:比肩齊聲[bǐ jiān qí shēng]
【解釋】比喻地位、聲望相等或相近。
【出處】《三國志·吳書·吾粲傳》:“雖起孤傲,與同郡陸遜、卜靜等比肩齊聲矣。”
【第48句】:越女齊姬[yuè nǚ qí jī]
【解釋】相傳古代越國和齊國出美女,后泛指美女。
【出處】漢·枚乘《七發》:“越女侍前,齊姬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