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結(jié)尾的成語84個(含解釋和出處)
百問中文為您整理了孑然一身、銅臭滿身、科班出身、病魔纏身等“身”結(jié)尾的成語84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孑然一身[jié rán yī shēn]
【解釋】孑:單獨。孤孤單單一個人。
【出處】《三國志·吳書·陸瑁傳》:“若實孑然,無所憑賴,其畏怖遠迸,或難卒滅。”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八:“兼渠孑然一身,無所依倚,處性不能自立。”
【示例】只是公子孑然一身,又沒盤纏,怎能夠裝載回去。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七
【第2句】:銅臭滿身[tóng chòu mǎn shēn]
【解釋】渾身散發(fā)著銅錢的臭氣。常用以譏諷有錢的或是唯利是圖的人。
【出處】《后漢書·崔寔傳》:“論者嫌其銅臭。”
【第3句】:科班出身[kē bān chū shēn]
【解釋】比喻具有受過正規(guī)教育或訓(xùn)練的資格。
【示例】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科班出身的人越來越多。
【第4句】:病魔纏身[bìng mó chán shēn]
【解釋】指長期患病。
【出處】《辭海·詞語分冊下》:“(病魔)謂疾病纏身。”
【示例】他一直病魔纏身,至今還沒有康復(fù)。
【第5句】:奮不慮身[fèn bù lǜ shēn]
【解釋】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宋史·趙汝愚傳論》:“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于頃刻。”
【第6句】:青紫被身[qīng zǐ pī shēn]
【解釋】青紫:古時公卿服飾,借喻高官顯爵;被:同“披”。指身居高官。
【出處】漢·揚雄《解嘲》:“紆青拖紫。”李善注引《東觀漢記》:“印綬,漢制公侯紫綬,九卿青綬。”劉良注:“青紫,并貴者服飾也。”
【第7句】:勤以立身[qín yǐ lì shēn]
【解釋】勤儉才能生存下去。
【示例】我們要學(xué)習(xí)宋濂勤以立身的精神。
【第8句】:碌碌終身[lù lù zhōng shēn]
【解釋】碌碌:平庸。一輩子庸庸碌碌,沒有成就。
【出處】《韓山書院碑記》:“修之于家而獻之于國者,又未知其何若也,微論碌碌終身,縱一旦博青紫,茍富貴,馳騁當路,囂然得志于時者之所為。”
【示例】逗留在他記憶里的是那些碌碌終身、默默無聞的藝術(shù)家,或筵前賣笑的妓女,戲院里賣糖的孩子。 ——楊逄《讀〈柯靈選集〉》
【第9句】:尾生喪身[wěi shēng sàng shēn]
【解釋】傳說魯國人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會面,水漲,尾生不愿失信,抱著橋柱被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quán)衡利害關(guān)系。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第10句】:膽大包身[dǎn dà bāo shēn]
【解釋】膽比整個身體都大。形容膽量極大,無所畏懼。
【出處】《舊唐書·李昭德傳》:“臣觀其膽,乃大于身,鼻息所沖,上拂云漢。”
【示例】你口快便施恩,則除是膽大自包身。我其實精皮膚捱不過那批頭棍。 ——元·鄭庭玉《包龍圖智勘后花園》第一折
【第11句】:吞炭漆身[tūn tàn qī shēn]
【解釋】以之為忍辱含垢,矢志復(fù)仇的典實。
【出處】戰(zhàn)國時,豫讓受知于智伯。后,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fù)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zhàn)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示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我這番舉動,也就如古人的臥薪嘗膽、吞炭漆身一般。”
【第12句】:著書等身[zhù shū děng shēn]
【解釋】形容著述極多,迭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出處】《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
【示例】黟汪先生南士,績學(xué)敦行,著書等身,以稽古余力,重為蒐補。(魯迅《古集序跋集·關(guān)于汪輯本〈謝承后漢書〉》)
【第13句】:立命安身[lì mìng ān shēn]
【解釋】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著落。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僧問:'學(xué)人不據(jù)地時如何?’師云:'汝向什么處安身立命?’”
【示例】不但這樣,還要給他立命安身。那時才算當完了老哥哥的差。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
【第14句】:知命安身[zhī mìng ān shēn]
【解釋】服從命運,安于自身所處的地位。
【出處】元·無名氏《滓范叔》第一折:“量范雎是一愚瞽之夫,則可待時守分,知命安身,未敢希望功名也。”
【第15句】:重氣輕身[zhòng qì qīng shēn]
【解釋】指重義節(jié)而輕生死。
【出處】唐·張說《巡邊在河北作》詩:“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場磧路何為爾,重氣輕身知許國。”
【第16句】:藝多不壓身[yì duō bù yā shēn]
【解釋】藝:技藝。技藝多不會壓垮身體。比喻人學(xué)會的技藝越多越好。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四回:“這孫海仙說了這些江湖本領(lǐng),不耕而食,不織而衣,遨游海內(nèi),藝不壓身。”
【第17句】:人百其身[rén bǎi qí shēn]
【解釋】百其身:自身死一百次。別人愿意死一百次來換取死者的復(fù)生。表示對死者極沉痛的悼念。
【出處】《詩·秦風(fēng)·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示例】你之犧牲是革命長恨,人百其身贖不回。 ——陳毅《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
【第18句】: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jī cái qiān wàn,bù rú bó jì zài shēn]
【解釋】積蓄財產(chǎn),不如學(xué)點技術(shù)。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xí)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第19句】:頂名替身[dǐng míng tì shēn]
【解釋】猶言頂名冒姓。
【出處】《西游記》第十五回:“頂名替身者取首級,交頭互耳者取首級。”
【第20句】:膽大于身[dǎn dà yú shēn]
【解釋】猶言膽大如斗。指無所忌憚。
【出處】語出《舊唐書·李昭德傳》載丘愔劾奏李昭德語:“臣觀其膽,乃大于身,鼻息所沖,上拂云漢。”
【第21句】:粉骨碎身[fěn gǔ suì shēn]
【解釋】指身軀粉碎,犧牲生命。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愿,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蘭孫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雖粉骨碎身,無可報答。’”
【示例】俺不免乘此,到那廝跟前,痛罵一場,出了這口憤氣。便粉骨碎身,也說不得了。 ——清·洪昇《長生殿·罵賊》
【第22句】:眇眇之身[miǎo miǎo zhī shēn]
【解釋】眇眇:微小。指一個人的身軀和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出處】《漢書·文帝紀》:“遺詔曰: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示例】發(fā)是時也,加富爾以眇眇之身,兼任總理大臣、外務(wù)大臣、軍務(wù)大臣之各要職。 ——清·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十六節(jié)
【第23句】:毀不危身[huǐ bù wēi shēn]
【解釋】儒家喪制。指居喪哀毀,但不應(yīng)因此喪生。同“毀不滅性”。
【出處】《禮記·檀弓下》:“喪不慮居,毀不危身。喪不慮居,為無廟也;毀不危身,為無后也。”
【第24句】:行伍出身[háng wǔ chū shēn]
【解釋】行伍:舊時軍隊編制,五人為一伍,五伍為一行。當兵出身的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三回:“幸虧炮船上統(tǒng)帶趙大人是行伍出身,天生海量。”
【示例】我是一個行伍出身的人,常常感覺自己讀書太少,學(xué)識不足。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八章
【第25句】:降志辱身[jiàng zhì rǔ shēn]
【解釋】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與世俗同流合污。
【出處】《論語·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示例】怪不得我問他做甚事,他不肯說,說怕辱沒了師傅。不知你肯降志辱身,做這等事,正是為人所不能為呢! ——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四回
【第26句】:持祿養(yǎng)身[chí lù yǎng shēn]
【解釋】保住祿位以養(yǎng)自身。指大臣庸祿無為。
【出處】《清史稿·熊賜履傳》:“部院臣工大率緘默瞻顧,外托老成慎重之名,內(nèi)懷持祿養(yǎng)身之念。”
【第27句】:明哲保身[míng zhé bǎo shēn]
【解釋】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現(xiàn)指因怕連累自己而回避原則斗爭的處世態(tài)度。
【出處】《詩·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示例】高節(jié)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漢,甚至于一些虛無主義者。 ——朱自清《論氣節(jié)》
【第28句】:仰望終身[yǎng wàng zhōng shēn]
【解釋】仰望:依賴,指望。封建禮教要求婦女從一而終,所以一輩子都要把丈夫當成唯一的依靠。
【出處】《孟子·離婁下》:“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示例】一來使二女得嫁賢人,有所仰望終身;二來就可試他待父母如何。 ——清·無名氏《小五義》第二十二回
【第29句】:棄智遺身[qì zhì yí shēn]
【解釋】指不與人斗智爭利,忘記自身的存在。
【出處】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琴詩自樂,遠游可珍。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
【第30句】:驗明正身[yàn míng zhèng shēn]
【解釋】驗清楚確是其本人,而非冒名頂替者。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只要'驗明正身’,不是冒充,他們陳家族長來不來,倒也不生關(guān)系。”
【示例】罪犯已經(jīng)被驗明正身,執(zhí)行死刑。
【第31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
【解釋】牽動一根頭發(fā)就會涉及整個身體。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出處】宋·蘇軾《成都大悲閣記》:“吾頭發(fā)不可勝數(shù),而身之毛孔亦不可勝數(shù),牽一發(fā)而頭為之動,撥一毛而身為之變,然則發(fā)皆吾頭,而毛孔皆吾身也。”
【示例】一發(fā)不可牽,牽之動全身。 ——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觸》
【第32句】:感慨殺身[gǎn kǎi shā shēn]
【解釋】感慨:因有所感觸而慨嘆;殺身:舍棄生命。因憤慨而舍棄性命。
【出處】宋·朱熹、呂祖謙《近思錄·政事》:“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第33句】:單丁之身[dān dīng zhī shēn]
【解釋】丁:成年男子;單丁:獨子。指沒有兄弟的成年男子。
【出處】《南齊書·武帝紀》:“凡單丁之身及煢獨而秩養(yǎng)孤者,并蠲今年田租。”
【第34句】:花月之身[huā yuè zhī shēn]
【解釋】花容月貌之身。形容女子美麗的身姿。舊時也指妓女。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他為你生小綠珠花月身,尋一個金谷綺羅里石季倫。”
【第35句】:惹火上身[rě huǒ shàng shēn]
【解釋】惹:招引。比喻自己招災(zāi)惹禍害自己。
【示例】請不要自己惹火上身。
【第36句】:芒刺在身[máng cì zài shēn]
【解釋】芒刺:谷類殼上的細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形容心中內(nèi)心惶恐,坐立不安。
【出處】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13章:“他覺得那個姓周的在背后盯住他,使他有如芒刺在身,脊梁骨癢癢,可又不敢回頭。”
【第37句】:惹火燒身[rě huǒ shāo shēn]
【解釋】惹:引;身:本身。引火燒自己。比喻自找麻煩或自找苦吃。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莊上人見典史親來捉獲,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燒身,連忙把余琳并馮氏,都送將出來。”
【示例】今日與你盤纏,遲延,少待乞大拳,披麻惹火燒身怨,莫待等江心補漏船。 ——明·無名氏《白兔記·逼書》
【第38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解釋】以:拿;治:懲處。用別人的辦法來懲治別人。
【出處】宋·朱熹《中庸集注》:“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示例】對于敵人的挑釁,我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第39句】:斷發(fā)文身[duàn fà wén shēn]
【解釋】剪短頭發(fā),身上刺著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fēng)俗。
【出處】《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fā)文身,祼以為飾,豈禮也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示例】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斷發(fā)文身。 ——漢·曹操《善哉行》詩
【第40句】:奮不顧身[fèn bù gù shēn]
【解釋】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示例】部下弟子,雖不敢謂久經(jīng)訓(xùn)練,有勇知方,惟大義所在,卻是奮不顧身。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十五回
【第41句】:得蔭忘身[dé yīn wàng shēn]
【解釋】蔭:遮蔽。原指蟬得到蔭涼的地方遮蔽就忘了自身的安全。比喻只圖眼前的享受而不顧后患。
【出處】《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zhí)翳而搏之。”
【第42句】:渺然一身[miǎo rán yī shēn]
【解釋】渺然:微小的樣子。孤孤單單一個人。形容力量微小。
【出處】《漢書·文帝紀》:“遺詔曰: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示例】古之君子以渺然一身而能與天地并立者,豈周旋上下委曲彌逢之所能辦哉。 ——宋·陳亮《與石應(yīng)之》
【第43句】:獨善一身[dú shàn yī shēn]
【解釋】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同“獨善其身”。
【出處】唐·白居易《新制布裘》詩:“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示例】吾欲力紹絕業(yè),鋟木宣布有可成之資,第未有任其責者耳,獨善一身曷若與天下共之。 ——金·元好問《通真子墓碣銘》
【第44句】:憂國忘身[yōu guó wàng shēn]
【解釋】憂勞國事,不顧個人安危得失。
【出處】《晉書·淮南忠壯王允傳》:“故淮南王允忠孝篤誠,憂國忘身,討亂奮發(fā),幾于克捷。”
【示例】《明史·于謙傳》:“至性過人,憂國忘身。”
【第45句】: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ān bù lí mǎ bèi,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
【解釋】甲:鎧甲。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tài)。
【出處】《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示例】他傳令將士做到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處于高度戒備狀態(tài)。
【第46句】:反治其身[fǎn zhì qí shēn]
【解釋】治:整治;身:身體;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別人的方法所治服。
【第47句】:容頭過身[róng tóu guò shēn]
【解釋】只要頭容得下,身子就過得去。比喻得過且過。
【出處】《后漢書·西羌傳》:“今三郡未復(fù),園陵單外,而公卿選懦,容頭過身。”
【第48句】:衣不遮身[yī bù zhē shēn]
【解釋】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曹州有一個窮漢,叫做賈仁。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
【示例】清·石玉昆《小五義》第107回:“一個個蓬頭垢面,衣不遮身,滿臉的污泥。”
【第49句】:獨善其身[dú shàn qí shēn]
【解釋】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yǎng)好自身。現(xiàn)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出處】《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示例】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第50句】:著述等身[zhù shù děng shēn]
【解釋】著述:編寫的著作。寫的書摞起來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極多。亦作“著作等身”。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自是以外,雖著述等身,聲華蓋代,總聽其自貯名山,不得入此門一步焉,先圣之志也。”
【示例】偉烈君通天算之學(xué),生平著述等身,而精勤惕厲,未嘗一日廢書不觀也。 ——清·王韜《瀛壖雜志》卷六
【第51句】:斷臂燃身[duàn bì rán shēn]
【解釋】斷臂:砍斷手臂。砍斷手臂,燃肉身燈。指做事專誠。
【出處】明·李贄《詠古》:“斷臂燃身未足夸,何當垂老問年華。”
【第52句】:養(yǎng)虎傷身[yǎng hǔ shāng shēn]
【解釋】飼養(yǎng)老虎,自傷其身。比喻縱敵留患。
【出處】明·沈采《千金記·入關(guān)》:“大王,你只宜乘早擊之,若遲便有養(yǎng)虎傷身之害矣。”
【示例】兀術(shù)聽了,大叫道:'罷了,罷了!此乃養(yǎng)虎傷身也!’ ——《說岳全傳》第五七回
【第53句】:著作等身[zhù zuò děng shēn]
【解釋】形容著述極多,迭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出處】《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
【示例】會上陳列了他多年來的全部著作,那時他已是著作等身了。 ——曹禺《我們尊敬的老舍先生》
【第54句】:獨善吾身[dú shàn wú shēn]
【解釋】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同“獨善其身”。
【出處】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在這高天厚地之中發(fā)誓宣明:我只能離群索居,獨善吾身!”
【第55句】:遠害全身[yuǎn hài quán shēn]
【解釋】促使自身,遠離禍害。同“全身遠害”。
【出處】《梁書·袁昂傳》:“豈若翻然改圖,自招多福,進則遠害全身,退則長守祿位。”宋·王禹偁《四皓廟碑》:“遠害全身,矯世勵俗。”明·無名氏《破風(fēng)詩》第一折:“我為甚走入深山改姓名,我則是遠害全身。”
【示例】但我對于有關(guān)面子的人物,仍然都不用真姓名,將羅馬字來替代。既非歐化,也不是'隱惡揚善’,只不過'遠害全身’。 ——魯迅《而已集·談所謂·〈大內(nèi)檔案〉》
【第56句】:鞍不離馬,甲不離身[ān bù lí mǎ,jiǎ bù lí shēn]
【解釋】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tài)。
【出處】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第57句】:藐茲一身[miǎo zī yī shēn]
【解釋】藐:微小。指一個人的身軀和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出處】《漢書·文帝紀》:“遺詔曰: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示例】藐茲一身,其墮落于窮谷中不克自拔矣。 ——孫中山《倫敦蒙難記》四
【第58句】:三省吾身[sān xǐng wú shēn]
【解釋】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出處】《論語·學(xué)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示例】三省吾身,謂予無愆。 ——宋·洪邁《容齋續(xù)筆·十五·逐貧賦》
【第59句】:斷發(fā)紋身[duàn fā wén shēn]
【解釋】剪短頭發(fā),身上刺著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fēng)俗。同“斷發(fā)文身”。
【出處】馮至《伍子胥》九:“在吳越的邊境上還有許多野人,他們是斷發(fā)紋身的。”
【第60句】:忿不顧身[fèn bù gù shēn]
【解釋】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同“奮不顧身”。
【出處】《鏡花緣》第三七回:“林兄因感世子之情,唐兄只知惟義是趨,都是忿不顧身,竟將王宮內(nèi)院視為兒戲。”
【第61句】:黃袍加身[huáng páo jiā shēn]
【解釋】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fā)動政變獲得成功。
【出處】《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示例】黃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紛爭從此休。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一回
【第62句】: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jí yǐ qírén zhīdào,huán zhì qírén zhīshēn]
【解釋】就用那個人對付別人的辦法返回來對付那個人自己。
【出處】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示例】況這班奸黨,不知屈害多少忠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極是快心之事。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二回
【第63句】:大膽包身[dà dǎn bāo shēn]
【解釋】指膽量極大。
【出處】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關(guān)云長雄略蓋世,趙子龍大膽包身。”
【第64句】:才廣妨身[cái guǎng fáng shēn]
【解釋】妨:妨害。自恃才能廣博,有時反而害了自己。
【出處】妨:妨害。自恃才能廣博,有時反而害了自己。
【第65句】:以義滅身[yǐ yì miè shēn]
【解釋】滅身:犧牲生命。為追求道義而犧牲。
【出處】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及至袁紹據(jù)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
【第66句】:藝不壓身[yì bù yā shēn]
【解釋】藝:技藝。技藝不會壓垮身體。比喻人學(xué)會的技藝越多越好。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四回:“這孫海仙說了這些江湖本領(lǐng),不耕而食,不織而衣,遨游海內(nèi),藝不壓身。”
【第67句】:退步抽身[tuì bù chōu shēn]
【解釋】指辭去官職,退居家中。
【第68句】:殉義忘身[xùn yì wàng shēn]
【解釋】殉:獻出生命。為追求正義而獻身。
【出處】《陳書·魯廣達傳論》:“魯廣達全忠守道,殉義忘身,蓋亦陳代之良臣也。”
【第69句】:恫瘝在身[tōng guān zào shēn]
【解釋】恫瘝:病痛,比喻疾苦。病痛在自己身上。古時形容愛民的殷切,人民的痛苦就像在自己身上一樣。
【出處】《尚書·康誥》:“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
【示例】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處處恫瘝在身,非特一詩人云爾也。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二
【第70句】:憤不顧身[fèn bù gù shēn]
【解釋】奮勇直前,不顧自身安危。
【出處】宋·樂史《綠珠傳》:“蓋一婢子,不知書,而能感主恩,憤不顧身,其志烈懔懔,誠足使后人仰慕歌詠也。”
【示例】清軍自得漢陽,湖南人士均憤不顧身,頗有滅此朝食之慨。 ——郭孝成《湖南光復(fù)紀事》
【第71句】:以養(yǎng)傷身[yǐ yǎng shāng shēn]
【解釋】為了獲得養(yǎng)育自己的條件,反而使身體受到損害。比喻得不償失。
【出處】《莊子·讓王》:“夫人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按,此語亦見《呂氏春秋·審為》與《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
【第72句】:潤屋潤身[rùn wū rùn shēn]
【解釋】后用為恭賀新屋落成的題辭。
【出處】《禮記·大學(xué)》:“富潤屋,德潤身。”
【第73句】:徇國忘身[xùn guó wàng shēn]
【解釋】徇:為國獻身。為國盡忠而將個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
【出處】唐·白居易《贈裴垍官制》:“故太子賓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為理,事君盡禮,徇國忘身。”
【第74句】:感遇忘身[gǎn yù wàng shēn]
【解釋】感遇:感激恩遇;忘身:愿舍身相報。舊時士大夫向皇帝謝恩,表示忠心的套話。
【出處】《晉書·庚亮傳》:“且先帝謬顧,情同布衣,感今恩重命輕,遂感遇忘身。”
【第75句】:披發(fā)文身[pī fà wén shēn]
【解釋】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fēng)俗。頭發(fā)披散,身刺花紋。
【出處】《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示例】禹入裸國,披發(fā)文身;墨子入楚,錦衣吹笙。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第76句】:門里出身[mén lǐ chū shēn]
【解釋】出身于有某種行業(yè)或技藝傳統(tǒng)的家庭。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三:“門里出身易,身里出門難。”
【示例】你雖說是門里出身,可到底也沒管過柜上的事兒,成色啦,價錢啦,恐怕也弄不太準。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三章
【第77句】:薄技在身[bó jì zài shēn]
【解釋】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示例】我們要有薄技在身,才不會被淘汰。
【第78句】:象齒焚身[xiàng chǐ fén shēn]
【解釋】焚身:喪生。象因為有珍貴的牙齒而遭到捕殺。比喻人因為有錢財而招禍。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示例】正是:山木自寇,象齒焚身。恫哉李督!死不分明。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二一回
【第79句】:引火燒身[yǐn huǒ shāo shēn]
【解釋】原比喻自討苦吃或自取滅亡。現(xiàn)多比喻主動暴露自己的缺點錯誤,以爭取大家的批評幫助。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莊上人見典史親來捉獲,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燒身,連忙把余琳并馮都送將出來。”
【示例】借洋兵是引火燒身的事,最好請他慎重一點。 ——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一幕
【第80句】:指敵忘身[zhǐ dí wàng shēn]
【解釋】指敵:指向敵人。同敵人作戰(zhàn),忘記了自己的生死。形容勇猛殺敵,舍生忘死。
【出處】戰(zhàn)國·尉繚《尉繚子·兵教下》:“兵有五致:為將忘家,逾垠忘親,指敵忘身,必死則生,急勝為下。百人被刃,陷行亂陳;千人被刃,擒敵殺將;萬人被刃,橫行天下。”
【第81句】:祝發(fā)文身[zhù fā wén shēn]
【解釋】削短頭發(fā),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qū)異族的風(fēng)俗服制。
【出處】《轂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fā)文身。”晉·孫綽《喻道論》:“周之泰伯遠棄骨肉,托跡異域,祝發(fā)文身,存之不反,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
【示例】晉·孫綽《喻道論》:“周之泰伯遠棄骨肉,托跡異域,祝發(fā)文身,存之不反,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
【第82句】:粉骨糜身[fěn gǔ mí shēn]
【解釋】猶言粉骨碎身。
【出處】宋·岳飛《奏乞解軍務(wù)札子》:“茍非木石,寧不自知?每誓粉骨糜身,以圖報稱。”
【第83句】:被發(fā)文身[pī fà wén shēn]
【解釋】被發(fā):散發(fā);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fēng)俗。后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fēng)俗。
【出處】《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
【示例】禹入裸國,被發(fā)文身,墨子入楚,錦衣吹笙,非樂而為此也。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第84句】:碎骨粉身[suì gǔ fěn shēn]
【解釋】指死亡。多指為某種目的而獻身。同“碎身粉骨”。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回:“崇黑虎大怒罵曰:'好匹夫!蘇護違犯天條,有碎骨粉身之禍;你皆是反賊逆黨,敢如此大膽,妄出狂言。’”
【示例】夫人遇妾,誼逾所生,常恨碎骨粉身,不足為報。(清·徐瑤《太恨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