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羊”的成語大全(111個(gè))
小編為您整理了羊公鶴、臧谷亡羊、懸羊頭,賣狗肉等含“羊”的成語111個(gè),其中“羊”開頭的34個(gè),“羊”結(jié)尾的31個(gè),“羊”在中間的46個(gè),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羊”開頭的成語
【第1句】:羊公鶴[yáng gōng hè]
【解釋】比喻名不副實(shí)。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庾失小望,遂名之為羊公鶴。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qū)來,氃氋而不肯舞,故稱比之。”
【示例】恰似羊公鶴,可憐生氃氋。 ——唐·寒山《詩》
【第2句】:羊真孔草[yáng zhēn kǒng cǎo]
【解釋】南朝宋羊欣擅長(zhǎng)隸書,孔琳之草書,名重一時(shí),并稱為“羊真孔草”。
【出處】唐·張彥遠(yuǎn)《書法要錄》卷二:“羊真孔草,蕭行范篆,各一時(shí)絕妙。”
【示例】清·李漁《意中緣·畫遇》:“若要古人的,有羊真孔草,蕭行范篆。”
【第3句】:羊撞籬笆[yáng zhuàng lí bā]
【解釋】比喻進(jìn)退兩難。
【出處】《周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
【第4句】:羊入虎口[yáng rù hǔ kǒu]
【解釋】羊落在虎口里。比喻弱者陷入險(xiǎn)惡的境地,面臨被殘害的處境。
【出處】明·羅貫中《粉妝樓》第七回:“俺們是不怕他的,明日恐怕他們來尋你們,你們卻是弄他不過,那時(shí)羊入虎口,怎生是好?”
【示例】再勸三位,莫上青城。羊入虎口,有死無生。 ——金庸《天龍八部》第三回
【第5句】:羊腸鳥道[yáng cháng niǎo dào]
【解釋】形容山路狹窄,曲折而險(xiǎn)峻。
【出處】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示例】千崖萬壑供野宿,羊腸鳥道笑津迷。 ——陳毅《樂安宜黃道中聞捷》
【第6句】:羊群里頭出駱駝[yáng qún lǐ tóu chū luò tuó]
【解釋】比喻在普通的地方里出了有名的人或事物。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八十八回:“如今你還了得,羊群里跑出駱駝來了。就只你大,你又會(huì)做文章了。”
【第7句】:羊破菜園[yáng pò cài yuán]
【解釋】平時(shí)常吃疏菜,偶然猛食羊肉,好像被羊踏破肚皮一樣。比喻偶貪葷食而致腹疾。
【出處】隋·侯白《啟顏錄》:“有人常食菜蔬,忽食羊,夢(mèng)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
【第8句】:羊腸小徑[yáng cháng xiǎo jìng]
【解釋】形容曲折崎嶇的小路。同“羊腸小道”。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十七回:“說畢,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成斑,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
【示例】進(jìn)了這道門,他們即發(fā)現(xiàn)一條羊腸小徑躺在竹林中間。 ——巴金《家》十四
【第9句】:羊腸小道[yáng cháng xiǎo dào]
【解釋】曲折而極窄的路(多指山路)。
【出處】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示例】前面彎彎曲曲,盡是羊腸小道,岔路甚多,甚難分辨。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九回
【第10句】:羊毛塵量[yáng máo chén liàng]
【解釋】羊毛尖上塵土的重量。比喻微不足道的東西。
【出處】《俱舍論·分別世品》:“積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量。”
【第11句】:羊踏菜園[yáng tà cài yuán]
【解釋】喻慣吃蔬菜的人偶食葷腥美食。
【出處】三國·魏·邯鄲淳《笑林》:“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夢(mèng)五藏神曰:'羊踏菜園!’”
【示例】二哥在山中,已是長(zhǎng)素,忽寄若干肉至,得無羊踏菜園乎?然不欲虛妹一片至情,為妹一飽食,然后復(fù)素。 ——清·韓廷錫《山中答孟韓妹書》
【第12句】:羊鶴不舞[yáng hè bù wǔ]
【解釋】比喻雖然訓(xùn)練有素,但臨場(chǎng)表現(xiàn)失常。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庾失小望,遂名之為羊公鶴。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qū)來,氃氋而不肯舞,故稱比之。”
【示例】目前固不必急急速求奇效,徒亂人心,制器則畫虎不成,臨陣則羊鶴不舞。 ——清·金安清《洋務(wù)宜遵祖訓(xùn)安內(nèi)攘外自有成效說》
【第13句】:羊歧忘返[yáng qí wàng fǎn]
【解釋】羊歧:歧路。在歧途上忘記了返回。比喻因辨不清正確方向而誤入歧途。
【出處】唐·陸龜蒙《幽居賦》:“豹管閑窺,羊歧忘返。”
【第14句】:羊很狼貪[yáng hěn láng tān]
【解釋】比喻狠毒貪婪 。
【出處】語出《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qiáng)不可使者,皆斬之。’”
【示例】孰為邦蟊,節(jié)根之螟;羊很狼貪,以口覆城。 ——唐·韓愈《鄆州谿堂詩》
【第15句】:羊腸九曲[yáng cháng jiǔ qǔ]
【解釋】羊腸:像羊腸一樣崎嶇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許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嶇曲折的小徑和彎彎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艱難。
【第16句】:羊羔美酒[yán gāo měi jiǔ]
【解釋】羊羔:酒名,因釀制材料中有羊肉,故名。味兒醇厚的好酒。
【出處】宋·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xué)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示例】我雖比他尊貴,但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七回
【第17句】:羊落虎口[yáng luò hǔ kǒu]
【解釋】比喻處于險(xiǎn)境,有死無生。
【出處】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俺家姓楊,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這個(gè)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cè):“郁四一死,必定難制,托以孤兒寡婦,會(huì)變成羊落虎口。”
【第18句】:羊狠狼貪[yáng hěn láng tān]
【解釋】狠:兇狠。原指為人兇狠,爭(zhēng)奪權(quán)勢(shì)。后比喻貪官污吏的殘酷剝削。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因下令軍中曰:' 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qiáng)不可使者,皆斬之。’”
【示例】羊狠狼貪,竟玷人臣之節(jié)。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席方平》
【第19句】:羊毛出在羊身上[yáng máo chū zài yáng shēn shàng]
【解釋】比喻表面上給了人家好處,但實(shí)際上這好處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價(jià)里。
【出處】明·唐順之《公移·牌》:“稍稍借貸度日,有收之年送還田主。諺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示例】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 ——鄒韜奮《萍蹤憶語》
【第20句】:羊入虎群[yáng rù hǔ qún]
【解釋】比喻好人落入壞人的手中,處境極端危險(xiǎn)。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竊意羊入虎群,狼藉已不堪矣。”
【第21句】:羊裘垂釣[yáng qiú chuí diào]
【解釋】漢代嚴(yán)光和與劉秀一起游學(xué),劉秀即帝位,嚴(yán)光變名披羊裘隱釣濟(jì)中。比喻隱居生活。
【出處】《漢書·嚴(yán)光傳》
【第22句】:羊體嵇心[yáng tǐ jí xīn]
【解釋】羊:南朝宋羊蓋;嵇:南朝宋嵇元榮。指精于琴藝,深得琴師心法和技巧。
【出處】《南史·柳惲傳》:“卿巧越嵇心,妙臻羊體。”
【示例】雅擅潘文樂旨,妙參羊體嵇心。 ——清·吳偉業(yè)《偶成》
【第23句】:羊觸藩籬[yáng chù fān lí]
【解釋】羊角勾掛在籬笆上。形容既不能進(jìn),也不能退。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一回:“前無所往,退無所歸,羊觸藩籬,進(jìn)退兩難。”
【示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1回:“前無所往,退無所歸,羊觸藩籬,進(jìn)退兩難。”
【第24句】:羊頭狗肉[yáng tóu gǒu ròu]
【解釋】比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
【出處】清·錢大昕《恒言錄》卷六:“《晏子春秋》:'懸羊頭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世祖賜丁邯詔曰:'懸牛頭,賣馬脯;盜跖行,孔子語。’今俗語小變,以羊狗易牛馬,意仍不異也,”
【示例】在我們凡百事情都是羊頭狗肉的中國,一切原則都要生出例外。 ——郭沫若《文藝論集·太戈?duì)杹砣A的我見》
【第25句】:羊群里跑出駱駝來[yáng qún lǐ pǎo chū luò tuó lái]
【解釋】比喻在普通的地方里出了有名的人或事物。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八十八回:“如今你還了得,羊群里跑出駱駝來了。就只你大,你又會(huì)做文章了。”
【第26句】:羊左之交[yáng zuǒ zhī jiāo]
【解釋】羊左:羊角哀與左伯桃,春秋時(shí)期燕國人。像羊角哀與左伯桃那樣的交情。比喻生死之交的朋友。
【出處】漢·劉向《列士傳》:“六國時(shí),羊角哀與左伯桃為友,聞楚王賢,俱往仕,至梁山,逢雪,糧盡,度不兩全,遂并糧與角哀。角哀至楚,楚用為上卿,后來收葬伯桃。”
【第27句】:羊棗昌歜[yáng zǎo chāng chù]
【解釋】曾晳嗜羊棗,楚文王嗜昌歜。比喻人之癖好。
【出處】明·呂坤《答孫月峰書》:“吾輩若不叛孔子,即博涉此書,為羊棗昌歜,有何不可?”
【示例】詩文六藝與博雜記問,昔嘗強(qiáng)力好之,近始覺其羊棗昌歜之嗜。 ——明·唐順之《與王堯衢書》
【第28句】:羊質(zhì)虎形[yáng zhì hǔ xíng]
【解釋】質(zhì):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fā)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qiáng)大而實(shí)際上很膽小。
【出處】漢·揚(yáng)雄《法言·吾子》:“羊質(zhì)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
【示例】看似新機(jī)勃發(fā),政局昌明,其實(shí)是徒襲皮毛,未得精髓,羊質(zhì)虎形,濟(jì)什么事? ——蔡?hào)|藩《慈禧太后演義》第十三回
【第29句】:羊續(xù)懸魚[yáng xù xuán yú]
【解釋】羊續(xù),漢時(shí)官吏。羊續(xù)把生魚懸于庭。形容為官清廉,拒受賄賂。
【出處】《后漢書·羊續(xù)傳》:“續(xù)為南陽太守……時(shí)權(quán)豪之家多尚奢麗,續(xù)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車馬羸敗。府丞嘗獻(xiàn)其生魚,續(xù)受而懸于庭;丞后又進(jìn)之,續(xù)乃出所懸者,以杜其意。”
【示例】不見裴寬瘞鹿,且看羊續(xù)懸魚。 ——清·蒲松齡《官吏聽許財(cái)物》
【第30句】:羊質(zhì)虎皮[yáng zhì hǔ pí]
【解釋】質(zhì):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fā)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qiáng)大而實(shí)際上很膽小。
【出處】漢·揚(yáng)雄《法言·吾子》:“羊質(zhì)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
【示例】羊質(zhì)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
【第31句】:羊公之鶴[yáng gōng zhī hè]
【解釋】羊公:指晉朝征南大將軍羊祜。原指羊公不舞之鶴。現(xiàn)比喻名不副實(shí)。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庾失小望,遂名之為羊公鶴。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qū)來,氃氋而不肯舞,故稱比之。”
【第32句】:羊頭馬脯[yáng tóu mǎ fǔ]
【解釋】掛著招攬生意的是羊頭,而實(shí)際上賣的是馬肉。比喻用假貨欺騙人。
【出處】《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君使服之于內(nèi),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也。”《后漢書·百官志》:“懸牛頭,賣馬脯,盜跖行,孔子語。”
【第33句】:羊貪狼狠[yáng tān láng hěn]
【解釋】狠:兇狠。原指為人兇狠,爭(zhēng)奪權(quán)勢(shì)。后比喻貪官污吏的殘酷剝削。
【出處】《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qiáng)不可使者,皆斬之。’”
【示例】見良人終身有托,要脫離風(fēng)月排場(chǎng)。老虔婆羊貪狼狠,逼令他改嫁茶商。 ——元·馬致遠(yuǎn)《青衫淚》第四折
【第34句】:羊碑猶泣[yáng bēi yóu qì]
【解釋】晉朝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長(zhǎng)達(dá)十年,死后,州人為之罷市巷泣,其部屬為其建碑立廟,每年祭祀,見碑者莫不流淚。比喻對(duì)死者的懷念。
【出處】南朝·梁·劉孝綽《棲隱寺碑銘》:“召棠且思,羊碑猶泣。”
“羊”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臧谷亡羊[zāng gǔ wáng yáng]
【解釋】后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實(shí)則一。
【出處】《莊子·駢拇》:“臧、谷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宋·蘇軾《和劉道原〈詠史〉》:“仲尼憂世接輿狂,藏谷雖殊竟兩亡。”
【第2句】:臧谷之羊[zāng gǔ zhī yáng]
【解釋】臧、谷:兩個(gè)人名。臧和谷的羊。形容做事馬虎大意,不專心。
【出處】《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莢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yè)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第3句】:擔(dān)酒牽羊[dān jiǔ qiān yáng]
【解釋】牽著羊,挑著酒。表示向人慰勞或慶賀
【出處】清·無名氏《劉公案》第78回:“擔(dān)酒牽羊無其數(shù),慌忙齊跪地流平。”
【第4句】:叱石成羊[chì shí chéng yáng]
【解釋】叱:呼喊。一聲呼喊能把石頭變成許多只羊。形容法力神奇。
【出處】晉·葛洪《神仙傳·黃初平》:“兄問:'羊安在?’曰:'近在山東耳。’初起往視之不見。但見白石而還。初平與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石皆成羊。”
【示例】神仙叱石成羊只是騙局而已。
【第5句】:買王得羊[mǎi wáng dé yáng]
【解釋】①指想買王獻(xiàn)之字,卻得到了羊欣的字。意為差強(qiáng)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畫雖然逼真而終差一等。
【出處】唐·張懷瑾《書斷》:“時(shí)人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
【示例】或云趙書有疵筆,出俞紫芝手。果爾,所謂買王得羊耳。 ——明·王世貞《十絕句詩畫跋》
【第6句】:餓虎攢羊[è hǔ cuán yáng]
【解釋】攢:向一個(gè)目標(biāo)簇?fù)怼O耩囸I的老虎向羊簇?fù)磉^去一樣。形容動(dòng)作而猛烈。
【出處】清·無名氏《照世杯》第四回:“可憐歐滁山被那大漢捉住,又有許多漢子來幫打,像餓虎攢羊一般,直打得個(gè)落花流水。”
【第7句】:歧路亡羊[qí lù wáng yáng]
【解釋】歧路:岔路;亡:丟失。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fù)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huì)誤入歧途。
【出處】《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xué)者以多方喪生。”
【示例】而諸儒之言,故為糾紛,徒俾歧路亡羊。總以此等區(qū)處,一字不審,則入迷津。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三
【第8句】:失馬亡羊[shī mǎ wáng yáng]
【解釋】泛指禍福得失。
【出處】明·單本《蕉帕記·揭柬》:“耳不聞斬蛇逐鹿,口不言失馬亡羊,一任他桑田變海,海變桑田。”
【示例】失馬亡羊不必太在意。
【第9句】:餓虎撲羊[è hǔ pū yáng]
【解釋】象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dòng)作猛烈而迅速。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么紅蓮記》:“一個(gè)初侵女色,由(猶)如餓虎吞羊。”
【示例】敵人像餓虎撲羊一樣撲向解放區(qū)。
【第10句】:愛禮存羊[ài lǐ cún yáng]
【解釋】由于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hù)根本而保留有關(guān)儀節(jié)。
【出處】《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示例】本朝監(jiān)學(xué)之法,雖參以天下之士,而于國子加厚矣。蓋愛禮存羊,以有待也。 ——宋·陳亮《國子》
【第11句】:餓虎逢羊[è hǔ féng yáng]
【解釋】逢:碰到,遇到。饑餓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出處】明·馮夢(mèng)龍《喻世明言》第23卷:“他兩個(gè)正是曠夫怨女,相見如饑虎逢羊,蒼蠅見血。”
【第12句】:系頸牽羊[xì jǐng qiān yáng]
【解釋】系:拴縛。用繩系住脖子,用手牽著羊。形容投降請(qǐng)罪的樣子。
【出處】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宋帝顯德佑二年》:“祺讀至'免系頸牽羊’之語,太后泣謂帝曰:'荷天子圣恩,汝宜拜謝。”
【第13句】:賣狗懸羊[mài gǒu xuán yáng]
【解釋】猶言掛羊頭賣狗肉。意指名不副實(shí)。
【出處】《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君使服之于內(nèi),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脯于內(nèi)也。”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卷十六:“懸羊頭,賣狗肉,壞后進(jìn),初幾滅。”
【示例】一個(gè)個(gè)蛇吞象,一個(gè)個(gè)兔趕獐,一個(gè)個(gè)賣狗懸羊。 ——明·薛論道《水仙子·憤世》曲
【第14句】:爭(zhēng)雞失羊[zhēng jī shī yáng]
【解釋】比喻貪小失大。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卷八:“爭(zhēng)雞失羊,亡其金囊。”
【第15句】:臧穀亡羊[zāng gǔ wáng yáng]
【解釋】《莊子·駢拇》載,臧、穀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穀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實(shí)則一。
【出處】宋·蘇軾《和劉道原〈詠史〉》:“仲尼憂世接輿狂,藏穀雖殊竟兩亡。”
【第16句】:多歧亡羊[duō qí wáng yáng]
【解釋】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fù)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huì)誤入歧途。也比喻學(xué)習(xí)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出處】《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xué)者以多方喪生。”
【示例】然嘗聞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第17句】:告朔餼羊[gù shuò xì yáng]
【解釋】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只羊應(yīng)付一下。后比喻照例應(yīng)付,敷衍了事。
【出處】《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愾羊。”
【示例】不過外蒙古一部分,已不啻告朔餼羊,名存實(shí)亡了。 ——蔡?hào)|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八
【第18句】:替罪羊[tì zuì yáng]
【解釋】古代猶太教祭禮是替人承擔(dān)罪過的羊。比喻代人受過。
【示例】我不想成為你的替罪羊。
【第19句】: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dù zhuó pōu liáng zhù,wén méng zǒu niú yáng]
【解釋】蟲蛀鳥啄能使梁柱毀壞,蚊虻的叮咬可使牛羊奔跑。比喻微小的有害因素,可以釀成大禍。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xùn)》:“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謂也。”
【第20句】:當(dāng)為秋霜,無為檻羊[dāng wéi qiū shuāng,wú wéi jiàn yáng]
【解釋】檻:關(guān)家畜的柵欄。指應(yīng)當(dāng)成為秋霜而不是柵欄中的羔羊。比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受制于人,任人擺布。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荊書與東海王疆曰:'當(dāng)為秋霜,無為檻羊。’”
【第21句】:餓虎擒羊[è hǔ qín yáng]
【解釋】像饑餓的老虎捕食羔羊一樣。比喻迅猛貪婪。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回:“兄聽得索郎郎的叉盤聲響,使個(gè)'餓虎擒羊’勢(shì),叫道:'你敢來么?’”
【示例】他做出一個(gè)餓虎擒羊的動(dòng)作讓大家哄堂大笑。
【第22句】:蘇武牧羊[sū wǔ mù yáng]
【解釋】蘇武:漢朝時(shí)人。蘇武寧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38回:“他取筆就畫了一幅蘇武牧羊,畫了又要我題。”
【示例】我們要學(xué)蘇武牧羊的精神。
【第23句】:舍策追羊[shě cè zhuī yáng]
【解釋】放下手中書本去尋找丟失的羊。比喻發(fā)生錯(cuò)誤以后,設(shè)法補(bǔ)救。
【出處】語出《莊子·駢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游。”陸德明釋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簡(jiǎn)也。古以寫書,長(zhǎng)二尺四寸。”
【示例】宋·葉適《陳待制挽詩》:“昔年行往偶相同,舍策追羊徑未通。只么空歸在何處,一竿紅日海門東。”
【第24句】:屠所牛羊[tú suǒ niú yáng]
【解釋】比喻臨近死亡的人。
【出處】《大涅磐經(jīng)·迦葉品》:“如囚趨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dòng)谕浪!?/p>
【第25句】:肉袒牽羊[ròu tǎn qiān yáng]
【解釋】牽羊:牽著羊,表示犒勞軍隊(duì)。古代戰(zhàn)敗投降的儀式。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示例】行至逵路,鄭襄公肉袒牽羊,以迎楚師。 ——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三回
【第26句】:鼠穴尋羊[shǔ xué xún yáng]
【解釋】比喻沒有功效的做法。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bǔ)遺》卷四:“有某公課士,以賦得蜻蜓立釣絲,限'蜻’字,七排四十韻。人以為難。余笑曰:'此之謂鼠穴尋羊,蜂窠唱戲,非以詩學(xué)教人之道也。’”
【第27句】:如狼牧羊[rú láng mù yáng]
【解釋】如同狼放養(yǎng)羊一般。比喻官吏殘酷地欺壓人民。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寧成為濟(jì)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
【第28句】:素絲羔羊[sù sī gāo yáng]
【解釋】指正直廉潔的官吏。
【出處】《詩經(jīng)·周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陀,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示例】其令將相大夫會(huì)葬,加賜錢十萬,及其在殯,以全素絲羔羊之潔焉。 ——《后漢書·宋弘傳》
【第29句】:餓虎吞羊[è hǔ tūn yáng]
【解釋】饑餓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一個(gè)初侵女色,由如餓虎吞羊。”
【示例】他的吃相就像餓虎吞羊。
【第30句】:順手牽羊[shùn shǒu qiān yáng]
【解釋】順手把人家的羊牽走。比喻趁勢(shì)將敵手捉住或乘機(jī)利用別人。現(xiàn)比喻乘機(jī)拿走別人的東西。
【出處】《禮記·曲禮上》:“效馬效羊者右牽之。”
【示例】據(jù)說座山雕的部下有個(gè)順手牽羊的老方子,一撮毛可能是想施展這個(gè)伎倆。 ——曲波《林海雪原》十二
【第31句】:餓虎見羊[è hǔ jiàn yáng]
【解釋】饑餓的老虎見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出處】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20卷:“一見了,猶如餓虎見羊,不勾大嚼,頃刻吃個(gè)干凈。”
“羊”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懸羊頭,賣狗肉[xuán yáng tóu,mài gǒu ròu]
【解釋】掛著羊頭,賣的卻是狗肉。比喻以好的名義做招牌,實(shí)際上兜售低劣的貨色。
【出處】《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君使服之于內(nèi),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脯于內(nèi)也。”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卷十六:“懸羊頭,賣狗肉,壞后進(jìn),初幾滅。”
【示例】清·汪琬《菎山選佛場(chǎng)性空臻禪師塔銘》:“問:懸羊頭,賣狗肉意旨如何?師云:看破不值分文。”
【第2句】:使羊?qū)⒗荹shǐ yáng jiàng láng]
【解釋】將:統(tǒng)率,指揮。派羊去指揮狼。比喻不足以統(tǒng)率指揮。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駕馭強(qiáng)橫而有野心的人,這要壞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qū)⒗且病!?/p>
【示例】弱者,猶使羊?qū)⒗且玻鋪y必矣。 ——西漢·桓寬《鹽鐵論·除狹》
【第3句】:羝羊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