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劍”的成語大全(89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劍老無芒,人老無剛、舌槍唇劍、拔劍論功等含“劍”的成語89個,其中“劍”開頭的12個,“劍”結尾的33個,“劍”在中間的44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劍”開頭的成語
【第1句】:劍老無芒,人老無剛[jiàn lǎo wú máng,rén lǎo wú gāng]
【解釋】芒:鋒芒。劍用久了就會失去鋒芒,人衰老之時也失去剛性。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二回:“桓公雖然是個英主,卻不道劍老無芒,人老無剛。”
【第2句】:劍及履及[jiàn jí lǚ jí]
【解釋】形容行動堅決迅速。同“劍及屨及”。
【出處】《新華日報》19【第43句】:【第1句】:31:“社會上各界領袖,能以身作則,劍及履及的來做,則移風易俗,也絕不是挾泰山以超北海的難事。”
【第3句】:劍頭一吷[jiàn tóu yī xuè]
【解釋】劍頭:指劍環頭小孔;吷:象聲詞,形容聲音微小。比喻言論無足輕重。
【出處】《莊子·則陽》:“夫吹筦也,猶有嗃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于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
【示例】榻上雙痕凜然在,劍頭一吷何須角。 ——宋·蘇軾《再游徑山》詩
【第4句】:劍樹刀山[jiàn shù dāo shān]
【解釋】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示例】那怕她一把刀,就是劍樹刀山,我也不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
【第5句】:劍戟森森[jiàn jǐ sēn sēn]
【解釋】比喻人心機多,很厲害。
【出處】《北史·李義深傳》:“劍戟森森李義深。”
【第6句】:劍膽琴心[jiàn dǎn qín xīn]
【解釋】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出處】元·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示例】說實在話,簡直是出類拔萃,劍膽琴心。 ——歐陽山《三家巷》二十
【第7句】:劍及屨及[jiàn jí jù jí]
【解釋】屨:鞋;及:趕上。形容行動堅決迅速。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于窒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示例】滇軍師長張開儒、方聲濤等,尤摩拳擦掌,大有劍及屨及之勢。 ——鄒魯《督軍稱兵與復辟》
【第8句】:劍態簫心[jiàn tai xiāo xīn]
【解釋】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同“劍氣簫心”。
【出處】柳亞子《自題磨劍室詩詞后》:“劍態簫心不可羈,已教終古負初期。”
【第9句】:劍氣簫心[jiàn qì xiāo xīn]
【解釋】猶劍膽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出處】清·龔自珍《已亥雜詩》:“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
【示例】塵寰從此知音稀,劍氣簫心誰與抗。 ——周實《哭洗醒》詩
【第10句】:劍拔弩張[jiàn bá nǔ zhāng]
【解釋】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出處】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六章:“大部分的時候是含精養銳的,必要時才一用力,正不必面紅耳赤,箭拔弩張的。”
【示例】馮永祥看他們劍拔弩張,形勢不妙,趕緊站起來,走到他們當中。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
【第11句】:劍履上殿[jiàn lǚ shàng diàn]
【解釋】履:鞋。佩著劍,穿著鞋上朝。指受到極大的優待。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示例】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
【第12句】:劍首一吷[jiàn shǒu yī guī]
【解釋】吷:象聲詞,形容聲音微小。比喻言論無足輕重。同“劍頭一吷”。
【出處】清·徐芳《<書影>序》:“櫟園天才絕世,其詩文皆卓然大家;即以雜著,此其劍首一吷也,而富如此。”
“劍”結尾的成語
【第1句】:舌槍唇劍[shé qiāng chún jiàn]
【解釋】舌如槍,唇象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出處】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示例】雙方舌槍唇劍,互不相讓。 ——劉鳳舞《民國春秋》第二十一章
【第2句】:帷燈匣劍[wéi dēng xiá jiàn]
【解釋】以帷罩燈,以匣藏劍。比喻真相難明,令人猜疑。
【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杯影蛇弓魔人幻,帷燈匣劍鬼生疑。”
【第3句】:刻舟求劍[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示例】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第4句】:瞋目案劍[chēn mù àn jiàn]
【解釋】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圓雙眼,握著寶劍。形容帶劍者怒目圓睜的樣子。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
【第5句】:十年磨一劍[shí nián mó yī jiàn]
【解釋】用十年時間磨一把好劍。比喻多年刻苦磨練。
【出處】唐·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第6句】:牽鬼上劍[qiān guǐ shàng jiàn]
【解釋】比喻非常困難。
【出處】明·單本《蕉帕記·下湖》:“讀書牽鬼上劍,飲酒車水灌田。”
【第7句】:明珠按劍[míng zhū àn jiàn]
【解釋】一方以夜明珠相投,另一方則用手壓住劍柄。比喻一方事前未申明自己的舉動出于好意,另一方因誤會而反以敵意回報。
【出處】明·朱之瑜《朱舜永集·德始堂記》:“今與賢之相知也新,而又語言不能通,不當有明珠按劍之舉。”
【示例】如予此篇,明珠按劍及鯤鵬斥鷃,皆與流螢無效涉,可以知詩之難矣。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三
【第8句】:買犁賣劍[mǎi lí mài jiàn]
【解釋】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同“買犁賣劍”。
【出處】宋·陳亮《賀新郎·懷辛幼安用前韻》詞:“天下適安耕且老,看買犁賣劍平家鐵。”
【第9句】:批鱗請劍[pī lín qǐng jiàn]
【解釋】指敢于直言犯上請斬巨奸。
【出處】漢成帝時,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書請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師)以厲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事見《漢書·朱云傳》。
【示例】吾平生志在批鱗請劍,以忠鯁南遷。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
【第10句】:買牛賣劍[mǎi niú mài jiàn]
【解釋】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同“買犁賣劍”。
【出處】宋·吳禮之《驀山溪》詞:“買牛賣劍,便作兒孫計。”
【示例】紫塞冒風沙,謾區區兩鬢生華。歸來好向林泉下。買牛賣劍,求田問舍,學圃耘瓜。 ——元·朱庭玉《青杏子·歸隱》套曲
【第11句】:項莊舞劍[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解釋】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處】清·劉坤一《致張香濤書》:“[定興]乃于署督篆任內,奏參銀元局及淮山鹽務,牽涉敝署,不無激射之詞,論者謂為項莊舞劍,而弟因未嘗稍存芥蒂也。”
【示例】清·劉坤一《致張香濤書》:“不無激射之詞,論者謂為項莊舞劍,而弟因未嘗稍存芥蒂也。”
【第12句】:馳馬試劍[chí mǎ shì jiàn]
【解釋】馳馬:騎馬飛跑;試:用。跑馬舞劍。形容人騎馬練劍習武。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
【示例】因此終日教導瓊英馳馬試劍。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8回
【第13句】:結纓伏劍[jié yīng fú jiàn]
【解釋】結纓:系好帽子上的帶子。系好帽帶,以身伏劍。比喻從容就義。
【出處】《左傳·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南朝·梁·江淹《獄中上建平王書》:“常欲結纓伏劍,少謝萬一。”
【示例】南朝·梁·江淹《獄中上建平王書》:“常欲結纓伏劍,少射萬一。”
【第14句】:尚方寶劍[shàng fāng bǎo jiàn]
【解釋】上方寶劍。比喻極大的權力。
【出處】清·石玉昆《小五義》第一回:“御賜尚方寶劍,先斬后奏,一路上代理民詞。”
【示例】我已給了他先斬后奏的尚方寶劍。
【第15句】:帷燈篋劍[wéi dēng qiè jiàn]
【解釋】比喻真相難明,令人猜疑。同“帷燈匣劍”。
【出處】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如帷燈篋劍,如暮鼓晨鐘,隱隱約約,莫非正喻相關,真正令我難解。”
【第16句】:封刀掛劍[fēng dāo guà jiàn]
【解釋】比喻運動員結束競技生涯,不再參加正式比賽。
【出處】《羊城晚報》19【第84句】:【第8句】:25:“中國女排完成'三連冠’偉業之后,隊伍將作小的調整。據悉二十七歲的老大姐周曉蘭和隊長張蓉芳將要封刀掛劍。”
【第17句】:深情故劍[shēn qíng gù jiàn]
【解釋】故劍:比喻結發之妻。結發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出處】《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后。”
【示例】老淚長門掬,深情故劍知。 ——章炳麟《臺北旅館書懷寄呈南海先生》
【第18句】:畏刀避劍[wèi dāo bì jiàn]
【解釋】指貪生怕死。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都是些畏刀避劍的,恁不去出力。”
【示例】姜尚有元帥之名,無元帥之行,畏刀避劍,豈是丈夫所為!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回
【第19句】:飄零書劍[piāo líng shū jiàn]
【解釋】古時謂文人攜帶書劍,游學四方,到處飄泊。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56回:“如今雖是飄零書劍,家里也還有一百畝田,三四帶房子住著。”
【第20句】:舌芒于劍[shé máng yú jiàn]
【解釋】言辭比劍還鋒利。形容口才好,言辭鋒利。
【出處】漢·黃憲《天祿閣外史》卷二:“一激之怒炎于火,三寸之舌芒于劍。”
【第21句】:學書學劍[xué shū xué jiàn]
【解釋】學文練武。
【出處】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學書不成,去,學劍。”
【示例】柳亞子《次韻分寄康弼大覺》:“學書學劍成何濟,閑煞屠龍倚馬才。”
【第22句】:微時故劍[wēi shí gù jiàn]
【解釋】微時:貧賤的時候,沒有發跡的時候;故劍:舊劍。比喻原來的妻子。
【出處】《漢書·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后傳》:“是時公卿議更立皇后,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婕妤為皇后。”
【第23句】:松枝掛劍[sōng zhī guà jiàn]
【解釋】比喻重信義的美德。
【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示例】唐·張九齡《大唐故光祿大夫徐文公神道碑》:“松枝掛劍,碑字生金。”
【第24句】:盤水加劍[pán shuǐ jiā jiàn]
【解釋】漢代大臣自殺處死的一種表示。加劍:自殺。
【出處】《漢書·賈誼傳》:“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上不執縛系引而行也。”
【示例】太祖常與侍臣論待大臣之禮,太史令劉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盤水加劍,詣請室自裁,未嘗輕折辱之,所以存大臣之體。’ ——《明史·刑法志三》
【第25句】:上方寶劍[shàng fāng bǎo jiàn]
【解釋】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寶劍。古代天子派大臣處理重大案件時,常賜以上方寶劍,表示授于全權,可以先斬后奏。現用以比喻來自上級的口頭指示或書面文件。
【出處】達理《路障》:“秦越終于拿到了一把上方寶劍了。”
【示例】秦越終于拿到一把上方寶劍了。他指示市委印刷廠印了幾千份,分發給各有關單位。 ——達理《路障》六
【第26句】:契船求劍[qì chuán qiú jiàn]
【解釋】比喻拘泥成法,不知變通。后多作“刻舟求劍”。
【出處】語本《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示例】世易俗異,事執舛殊,不能通其變,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也。 ——《后漢書·張衡傳》
【第27句】:棄書捐劍[qì shū juān jiàn]
【解釋】比喻胸懷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第28句】:刻船求劍[kè chuán qiú jiàn]
【解釋】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出處】唐·劉知畿《史通·因習》:“夫事有貿遷,而言無變革,此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船以求劍也。”
【第29句】:季禮掛劍[jì lǐ guà jiàn]
【解釋】季禮:春秋時吳國人,重信義。比喻重信義的美德。
【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第30句】:唇槍舌劍[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解釋】舌如劍,唇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
【出處】金·丘處機《神光燦》:“不在唇槍舌劍,人前斗,惺惺廣學多知。”
【示例】日內瓦,話重說。換唇槍舌劍,議傾壇席。 ——陳毅《滿江紅·送周總理赴日內瓦》詞
【第31句】:口蜜腹劍[kǒu mì fù jiàn]
【解釋】嘴上說的很甜美,凡里卻懷著害人的主意。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示例】這廝口蜜腹劍,正所為慝怨而友者也。 ——明·王世楨《鳴鳳記》第二十五出
【第32句】:十年磨劍[shí nián mó jiàn]
【解釋】比喻多年刻苦磨練。
【出處】唐·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示例】十年磨劍,五陵結客,把平生涕淚都飄盡。 ——清·朱彝尊《解珮令·自題詞集》
【第33句】:風刀霜劍[fēng dāo shuāng jiàn]
【解釋】寒風象刀,嚴霜象劍。形容氣候寒冷,刺人肌膚。也比喻惡劣的環境。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辭》:“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劍”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拔劍論功[bá jiàn lùn gōng]
【解釋】指爭論功勞激烈到幾乎動武。
【出處】語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示例】當時拔劍論功者,矢口何人說紀生。 ——金·元好問《讀紀信傳》詩
【第2句】:懸劍空壟[xuán jiàn kōng lǒng]
【解釋】比喻心許朋友的事,不因人死而改變。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示例】自然想借以增加讀者的興趣,但也有些所謂'懸劍空壟’的意思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海上述林>下卷序言》
【第3句】:琴劍飄零[qín jiàn piāo líng]
【解釋】琴:樂器;劍:兵器;飄:飄泊;零:孤零。指文人潦倒失意,落拓四方。
【出處】明·錢曄《贈周歧鳳》:“琴劍飄零西復東,舊游清興幾時同?”
【示例】琴劍飄零千里別,江湖涕淚一身多。 ——陳巢南《歸家雜感》
【第4句】:刀山劍樹[dāo shān jiàn shù]
【解釋】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示例】我本來不大喜歡下地獄,因為不但是滿眼只有刀山劍樹,看得太單調,痛苦也怕很難當。 ——魯迅《華蓋集續編·廈門通信(二)》
【第5句】:屨及劍及[jù jí jiàn jí]
【解釋】屨:鞋;及:趕上。形容行動堅決、迅速。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屨及于窒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示例】楚莊投袂,屨及劍及,即日伐宋。 ——清·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
【第6句】:豐城劍氣[fēng chéng jiàn qì]
【解釋】指寶物是無法埋沒的。
【出處】《晉書·張華傳》:傳說在吳滅晉興之時,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雷煥知是“寶劍之精,上徹于天”,其地在豐城。尚書張華到任后,于獄中挖出寶劍兩把,一名太阿,一名龍泉,紫氣也就消失了。
【示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三卷:“那'豐城劍氣’是怎么說?”
【第7句】:故劍情深[gù jiàn qíng shēn]
【解釋】故劍:比喻結發之妻。結發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婕妤為皇后。”
【示例】如今卻說李彥青探明曹三意旨,知他故劍情深,不忘喜奎。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8回
【第8句】:鳴劍抵掌[míng jiàn dǐ zhǎng]
【解釋】抵掌:擊掌。用擊劍來表示志向。比喻勇士非常勇敢。
【出處】《后漢書·臧宮傳論》:“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于伊吾之北矣。”
【第9句】:刀槍劍戟[dāo qiāng jiàn jǐ]
【解釋】戟:古代一種兵器,合戈、矛為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古代用于砍、刺的四種常用兵器。亦用于泛指兵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卻教帳中排開七重劊子手,刀槍劍戟,燦若霜雪。”
【示例】曾樸《孽海花》第六回:“精的槍,快的炮,黃旗軍里夾洋操,刀槍劍戟如何當得了!如何當得了!”
【第10句】:刀山劍林[dāo shān jiàn lín]
【解釋】比喻險惡的境地。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7回:“慢說是開封府,就是刀山劍林,也是要走走的。”
【示例】為了得到她的愛,就是刀山劍林,他也敢去。
【第11句】:賣劍買犢[mài jiàn mǎi dú]
【解釋】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同“賣劍買牛”。
【出處】明·張居正《答殷石汀言宜終功名答知遇書》:“撫民愿焚械歸籍,此即古人賣劍買犢之化也。”
【第12句】:賣劍買琴[mài jiàn mǎi qín]
【解釋】指沒有功名意識,志在歸隱。
【出處】清·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賣劍買琴,斗瓦輸銅。”
【示例】他賣劍買琴,退出江湖。
【第13句】:路見不平,拔劍相助[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zhù]
【解釋】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出處】明·洪楩《楊溫攔路虎傳》:“今見將軍,乃是我恩人,卻在此被劫,自當效力相助!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示例】路見不平,拔劍相助,這是很正常的事。
【第14句】:匣劍何時躍[xiá jiàn hé shí yuè]
【解釋】匣劍:藏在匣子里的寶劍。比喻未被重用的人才,感慨什么時候才能施展本領。
【出處】唐·韋莊《冬日長安感志》:“未知匣劍何時躍,但恐鉛刀不再铦。”
【第15句】:弩張劍拔[nǔ zhāng jiàn bá]
【解釋】比喻雄健。亦作“劍拔弩張”。
【出處】明豐道生《真賞齋賦》:“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壇山,吉日癸巳,親題材石間,弩張劍拔,虎跳龍盤。”
【示例】輕裾長袖難為伍,一卷吟哦蓬藿門。莫道而今詩思澹,弩張劍拔氣猶存。 ——沈礪《題近作后》詩
【第16句】:鑄劍為犁[zhù jiàn wéi lí]
【解釋】銷熔武器以制造務農器具。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鑄劍習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斗之患。”
【第17句】:提劍汗馬[tí jiàn hàn mǎ]
【解釋】汗馬:所騎戰馬奔馳出汗。手提寶劍,身跨戰馬。比喻在戰場上建立功勛。
【出處】《周書·宇文貴傳》:“男兒當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為博士也。”
【第18句】:一劍之任[yī jiàn zhī rèn]
【解釋】指以一人一劍之力。指作戰的士兵,猶言一人之勇。亦指獨力擔任艱巨的任務。
【出處】《尉繚子·武議》:“臨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戰國策·齊策六》:“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于壇位之上。”
【示例】秦貪我賂,而信我辭,則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 ——《燕丹子》卷上
【第19句】:琴心劍膽[qín xīn jiàn dǎn]
【解釋】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出處】元·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示例】你如莫邪剛,并剪快,哀梨脆,琴心劍膽羞姿媚。 ——清·嬴宗季女《六月霜》第三出
【第20句】:學書不成,學劍不成[xué shū bù chéng,xué jiàn bù chéng]
【解釋】學習書法沒學好,學習劍術也沒學到手。指學習一無所成。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籍(羽)少,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第21句】:齒劍如歸[chǐ jiàn rú guī]
【解釋】猶言視死如歸。
【出處】《晉書·列女傳論》:“比夫懸梁靡顧,齒劍如歸,異日齊風,可以激揚千載矣。”
【第22句】:路見不平,拔劍相為[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wéi]
【解釋】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寧卓禪師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還有路見不平,拔劍相為底么。”
【第23句】:解劍拜仇[jiě jiàn bài chóu]
【解釋】指息爭釋怨。
【出處】漢許荊兄子世嘗殺人,仇者將殺世,荊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沒,只一子,原殺身代之。”仇者曰:“許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示例】公不謀聲訓,而楚夏移情,故能使解劍拜仇,歸田息訟。 ——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
【第24句】:槍刀劍戟[qiāng dāo jiàn jǐ]
【解釋】戟:古代一種兵器,合戈、矛為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古代四種常用兵器。泛指兵器。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回:“關前擺著槍刀劍戟,弓弩戈矛,四邊都是檑木炮石。”
【第25句】:延津劍合[yán jīn jiàn hé]
【解釋】指晉時龍泉、太阿兩劍在延津會合的故事。后比喻因緣會合。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三卷:“方知兩劍分而復合,以此變化而去也。至今人說因緣湊巧,多用'延津劍合’故事。”
【第26句】:以劍補履[yǐ jiàn bǔ lǚ]
【解釋】用寶劍來補鞋子。指所用的方法、措施無法解決問題。比喻運用不當。
【出處】唐·李觀《上陸相公書》:“誠用之未當,令驥捕鼠,則何由得也;以劍補履,則無由克也。”
【第27句】:項莊舞劍,志在沛公[xiàng zhuāng wǔ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
【解釋】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處】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名動也不動,已自愧悔。”
【示例】《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為之意,志在成各,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各也不動,已自愧悔。”
【第28句】:書劍飄零[shū jiàn piāo líng]
【解釋】書劍:書籍和寶劍,指讀書做官,仗劍從軍。本指做官或從軍,離鄉背井,飄流在外。后指因求取功名而出門在外、久游未歸。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小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示例】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玉簪記·旅邸相思>》:“癡呆,柯于無言難打孩,哀哉,書劍飄零甚日回。”
【第29句】:故劍之求[gù jiàn zhī qiú]
【解釋】故劍:比喻結發之妻。結發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出處】《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后。”
【示例】自遭強暴,無意人世,郎君今貴,乃無故劍之求,抑何忍也。 ——清·王韜《淞隱漫錄·鵑紅女史》
【第30句】:揮劍成河[huī jīn chéng hé]
【解釋】將寶劍一揮,就變出一條河。形容法術高明,神通廣大,實力雄厚。
【出處】元·無名氏《龐掠四郡》第二折:“為上將者,揮劍成河,撒豆成兵。”
【第31句】:匣劍帷燈[xiá jiàn wéi dēng]
【解釋】帷:帳幕。匣里的寶劍,帳里的明燈,劍氣燈光,若隱若現。比喻事情無法掩藏,或故意露出消息引人注意。
【出處】《西京雜記》卷一:“高帝斬白蛇劍,劍上有七采珠,九華玉以為飾,雜廁五色琉璃為劍匣,劍在室中,光景猶照於外,與挺劍不殊。”
【示例】匣劍帷燈法。 ——清·唐文治《國文經緯貫通大法》
【第32句】:彈劍作歌[tán jiàn zuò gē]
【解釋】比喻懷才不遇。
【出處】唐·李白《行路難·其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第33句】:弓弩上弦,刀劍出鞘[gōng nǔ shàng xián,dāo jiàn chū qiào]
【解釋】弦:弓上的牛筋繩子;鞘:裝刀劍的套子。弓張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戰斗準備。
【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不許交頭接耳,不許語笑喧嘩,弓弩上弦,刀劍出鞘。”
【第34句】:刃樹劍山[rèn shù jiàn shān]
【解釋】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獄酷刑。后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地方。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刃樹劍山,焦湯猛火。”
【第35句】:刀頭劍首[dāo tóu jiàn shǒu]
【解釋】極喻危險的境遇。
【出處】清·錢謙益《苕上吳子德輿作丁丑紀聞詩六首蓋悲余之逮系而喜其獄之漸解也感而和之》之五:“刀頭劍首度冬春,欲殺何當有百身。”
【第36句】:項莊之劍,志在沛公[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
【解釋】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處】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蓋項莊之劍,志在沛公,青島之用兵,不在報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約,殆欲借端以樹兵威于我大陸,作強暴要索之先聲耳。”
【示例】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蓋項莊之劍,志在沛公,青島之用兵,不在報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約。”
【第37句】:案劍瞋目[àn jiàn chēn mù]
【解釋】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寶劍,瞪大雙眼。
【出處】《莊子·盜跖》:“案劍瞋目,聲如乳虎。”《莊子·盜跖》:“案劍瞋目,聲如乳虎。”
【第38句】:明槍容易躲,暗劍最難防[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
【解釋】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于防備。同“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出處】明·葉憲祖《鸞鎞記·挫權》:“待我到丞相跟前去,背他一場是非,叫他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第39句】:賣劍買牛[mài jiàn mǎi niú]
【解釋】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出處】《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示例】惟有躬耕差可為,賣劍買牛悔不早。 ——宋·陸游《貧甚作短歌排悶》詩
【第40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
【解釋】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示例】在討論會上,他的一番話卻暗有所指,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第41句】:借劍殺人[jiè jiàn shā rén]
【解釋】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害人。同“借刀殺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劍殺人’,'引風吹火’,'站干岸兒’,'推倒了油瓶不扶’,都是全掛子的本事。”
【第42句】:蜜口劍腹[mì kǒu jiàn fù]
【解釋】蜜:比喻甘美。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
【出處】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二》:“李林甫之蜜口劍腹,賈似道之牢籠言路,合而為一,其患可勝道哉。”
【示例】得小心那些蜜口劍腹的上司
【第43句】:刀光劍影[dāo guāng jiàn yǐng]
【解釋】隱約顯現出刀劍的閃光和影子。形容環境充滿了兇險的氣氛。
【出處】南朝·梁·吳筠《戰城南四首》:“劍光揮夜電,馬汗晝夜泥。”
【示例】多年闊別,一旦重逢尤其在此刀光劍影的北中國一隅聚首,使人發生無限的感喟。 ——范長江《塞上行·從嘉峪關到山海關》
【第44句】:舌劍唇槍[shé jiàn chún qiāng]
【解釋】舌如劍,唇象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出處】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示例】顯吹彈歌舞,論角徵宮商,使心猿意馬,逞舌劍唇槍。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