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格言成語典故匯集80句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治家格言成語典故匯集80句

家風家訓的故事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家風家訓的故事,歡迎閱讀。

我出生在教師世家,從祖父呂瑞往下排,老少四代有十人當過教師。爺爺在莊河“昌隆義”大戶人家教私塾,家訓自然離不開“四書五經”。爺爺過世太早,伯父和父親繼承了儒家思想,在教學之余,便用孔子和《論語》的思想來教育兒女子孫。孔子宗尚仁、義、禮、知、信和溫、良、恭、儉、讓,表達了他對理想社會秩序的追求,有封建糟粕,應當批判剔除;但他在做人,為學,從政等方面的論說,精華的格言、警句,仍不乏有益于社會的內涵。我的兄弟姐妹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童年時,因為家貧,常穿帶補丁的衣裳上學,冬天還要穿“烏拉”鞋(豬皮縫的,里邊楦草的鞋子)。在同學中間顯得格外寒磣。回家就哭著、鬧著向媽媽要好衣服、好鞋子穿。父親就把我拉過來說:“孔夫子講,讀書人追求的是做人的道理,總是認為破衣糙食是可恥的事兒,不足以和他談論大道理”(論語《里仁》第四:“土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又講孔子學生顏回苦學的.故事來教育我:顏回居在貧民窟中,用竹筒盛飯,用瓢飲水(沒有水碗),別人不堪其憂,顏回卻不改其樂。(《雍也》第六:“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后來想想,是這么個理兒,穿小“烏拉”上學也不以為恥,就發憤讀書,在班級,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我14歲那年,哥哥參加人民解放軍,爹爹行醫,家里地沒人種,我只好輟學在家種地,鏟地、扶犁都會。閑暇時,總愛和農家小朋友下“五福棋”玩,爹爹看我學業荒疏,又引孔子的話“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子罕》第九)來開導我,爹爹說:“做人要向圣人學,你種地是暫時的,你要立志學習,不能再貪玩了。聽村上人說軍屬可以享受代耕,那時你就可以上學了,不能再貪玩。咱家有的是書,你要抓住古人詩文、數學兩門,不懂就問我。《禮記》上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讀書人的愿望,你應該懷抱這樣的理想。”

“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爹爹年青時,曾做教師,是一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先生,口碑極佳。日本鬼子侵占東三省,爹爹反對教日語而棄教學中醫,但他對子女的教育依然是那樣認真仔細,不厭其煩。

爹爹時常叫幾個孩子和他一起干農活,一般是拔草間菜。這時他的興致最好,就出小賬讓我們算。什么“雞兔同籠”,“蝸牛上樹”、“行程問題”等等。他對家庭教學喜形于色,不是等你去問他,總是帶啟發式先來問你。譬如“樹高一丈,蝸牛日上三尺夜退二尺,問幾天可以上到樹頂?”這自然是小兒科,但需腦筋急轉彎。妹妹搶著答:“九天。”爹爹說:“你的腦筋還沒轉過彎來,最后一天,蝸牛已經上到樹頂了,上了三尺等于一天,你讓它退回二尺干什么?所以多算了一天。又讓我列個公式,我想:蝸牛日上三尺夜退二尺,等于一天只上一尺;最后上三尺,等于一天。我列出公式:10-3+1=8,爹爹會心地笑了。

爹爹這種“誨人不倦”地教學方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點點滴滴,潛易默化影響了我,我后來在莊河高中教書,我對學生的輔導也能見縫插針,誨人不倦。記得1977年恢復高考前夕,幾年前的(莊河)高中畢業生,一幫一幫地,前來找我輔導語文,白天上課,晚上專場給他們補課,批改作文。有一天,我患病實在不能起身,就躺在土炕上為全寶武(當年考在“東財大”)輔導古文,全寶武半蹲半跪在地上記著筆記,傾心諦聽,36年過去了,那場面依然歷歷在目。我是從來不收輔導費的。

“勸君莫打枝頭鳥”

14歲以前,我也淘氣,夏天里,好到粳池壩邊摸青蛙,有一次,用柳條串了十幾只青蛙拿到爹爹面前顯擺,自以為摸給鴨子吃,爹爹會表揚我,誰知,卻遭到爹爹的嚴厲斥責:“你臭美呀,是不是?把你也串起來,好不好?”稍頃,父親消了消氣說:“青蛙有益于人類呀,它吃害蟲,保護莊稼。一只青蛙每年可吃掉一萬多只害蟲,青蛙一般可活五年,能消滅五~六萬只害蟲呢!白居易詩云:‘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鳥兒也是益禽,青蛙和它一樣,都是人們消滅害蟲的好幫手。

住了一會兒,爹爹講故事給我聽:孔子周游列國,與弟子過一道山梁,見到雌野雞在飛就說:“時哉,時哉!”孔子是贊嘆野雞得其時的,反襯自己生不逢時,子路(孔子弟子)理解錯了,以為老師要嘗時鮮,就打來一只野雞燒成菜,端給孔子吃,孔子不高興,只是聞了幾聞,就起身走了[《鄉黨》第十:子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共,通供;作,起身)]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能愛護鳥,我們今天為什么不能愛護青蛙一類小動物呢?這年冬天,屯里獵戶用網捕到一對小狐貍,戰戰兢兢地,爹爹不忍見其被殘殺,用錢買下來放到狐貍洞里。哥哥和我放晚學去狐貍洞為其送食喂養。也真怪,我們到達洞口,只要敲敲瓢缽,狐貍就會到洞口把瓢缽叨到洞里去吃,吃完再把瓢缽送回來。

……

想起來,這些都是6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我在父親長期的儒教過程中漸次長大,慢慢地接受了孔子,他的做人之道、為學之道、從政之道,論述得相當精辟、具體,切實可行,許多都是有益的教誨。他的學說,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也是鳳毛麟角,絕無僅有。這也成為“孔子學院”鳳靡全球的緣由,成語詞典里,像見賢思齊、溫故知新、當仁不讓、殺身成仁、發憤忘食、溫良恭儉讓等上百條成語皆出自《論語》,《論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發展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匯總

【第1句】: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后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第2句】: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第3句】:總統教子自立

曾任過美國總統的里根,不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嚴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絕不讓他們依賴父母。兒子失業后,一邊尋找工作,一邊靠領取救濟金度日。

【第4句】: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征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后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第5句】: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鐘書的父親。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鐘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鐘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鐘書過不了關,于是挨了打。

1929年,錢鐘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后,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后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鐘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鐘書,不過出于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第6句】: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于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范。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對于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沒忘了夸一夸女婿、兒媳。

【第7句】:梁濟對梁漱溟“信任且放任”

1918年11月7日,自殺前三天,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在北京大學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梁濟離開了家。

梁漱溟亦兩度欲自殺,但最終,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人生問題縈繞著他,他不停思考,積極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寬、梁培恕,對于他們,給予最大自由空間。接受采訪時,梁培恕說:“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這種教育,也與梁漱溟受到梁濟的影響有關,梁濟對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式傳家”。

梁培寬追憶梁漱溟時,時常會提到一次考試。當時,梁培寬考了59分,內心忐忑地拿著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梁培寬說,他后來明白父親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相比于課堂成績,梁漱溟更在意教人過社會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第8句】:胡適倡導“獨立、合群、重學”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個子女,女兒五歲時夭折,長子胡祖望、小兒子胡思杜圍繞在江冬秀身邊,胡適忙于公務,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僅讀了幾年私塾,又酷愛打牌,對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責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群、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希望鍛煉他過獨立、合群、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趕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這時,胡祖望十歲,離開父母,獨自在外上學,父親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會感到“壓力山大”。次年,胡適即大失所望,接到學校發來的“成績欠佳”的報告單,怒道:“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己看看這表。”

最終,胡祖望雖然上過大學,但遠未達到胡適對他的期望;胡思杜讀了兩所大學都未能畢業,卻染上了不少壞習氣。晚年,胡適對秘書說:“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系。”可謂沉痛之語,意味深長。

在給江冬秀的信中,胡適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第9句】:豐子愷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后,子女各自獨立生活,并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后,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名人的家風家訓的故事

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小編收集名人的家風家訓的故事,歡迎閱讀。
 

【第1句】: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后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第2句】: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家風家訓的故事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家風家訓的故事,歡迎閱讀。

我出生在教師世家,從祖父呂瑞往下排,老少四代有十人當過教師。爺爺在莊河“昌隆義”大戶人家教私塾,家訓自然離不開“四書五經”。爺爺過世太早,伯父和父親繼承了儒家思想,在教學之余,便用孔子和《論語》的思想來教育兒女子孫。孔子宗尚仁、義、禮、知、信和溫、良、恭、儉、讓,表達了他對理想社會秩序的追求,有封建糟粕,應當批判剔除;但他在做人,為學,從政等方面的論說,精華的格言、警句,仍不乏有益于社會的內涵。我的兄弟姐妹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童年時,因為家貧,常穿帶補丁的衣裳上學,冬天還要穿“烏拉”鞋(豬皮縫的,里邊楦草的鞋子)。在同學中間顯得格外寒磣。回家就哭著、鬧著向媽媽要好衣服、好鞋子穿。父親就把我拉過來說:“孔夫子講,讀書人追求的是做人的道理,總是認為破衣糙食是可恥的事兒,不足以和他談論大道理”(論語《里仁》第四:“土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又講孔子學生顏回苦學的.故事來教育我:顏回居在貧民窟中,用竹筒盛飯,用瓢飲水(沒有水碗),別人不堪其憂,顏回卻不改其樂。(《雍也》第六:“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后來想想,是這么個理兒,穿小“烏拉”上學也不以為恥,就發憤讀書,在班級,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我14歲那年,哥哥參加人民解放軍,爹爹行醫,家里地沒人種,我只好輟學在家種地,鏟地、扶犁都會。閑暇時,總愛和農家小朋友下“五福棋”玩,爹爹看我學業荒疏,又引孔子的話“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子罕》第九)來開導我,爹爹說:“做人要向圣人學,你種地是暫時的,你要立志學習,不能再貪玩了。聽村上人說軍屬可以享受代耕,那時你就可以上學了,不能再貪玩。咱家有的是書,你要抓住古人詩文、數學兩門,不懂就問我。《禮記》上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讀書人的愿望,你應該懷抱這樣的理想。”

“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爹爹年青時,曾做教師,是一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先生,口碑極佳。日本鬼子侵占東三省,爹爹反對教日語而棄教學中醫,但他對子女的教育依然是那樣認真仔細,不厭其煩。

爹爹時常叫幾個孩子和他一起干農活,一般是拔草間菜。這時他的興致最好,就出小賬讓我們算。什么“雞兔同籠”,“蝸牛上樹”、“行程問題”等等。他對家庭教學喜形于色,不是等你去問他,總是帶啟發式先來問你。譬如“樹高一丈,蝸牛日上三尺夜退二尺,問幾天可以上到樹頂?”這自然是小兒科,但需腦筋急轉彎。妹妹搶著答:“九天。”爹爹說:“你的腦筋還沒轉過彎來,最后一天,蝸牛已經上到樹頂了,上了三尺等于一天,你讓它退回二尺干什么?所以多算了一天。又讓我列個公式,我想:蝸牛日上三尺夜退二尺,等于一天只上一尺;最后上三尺,等于一天。我列出公式:10-3+1=8,爹爹會心地笑了。

爹爹這種“誨人不倦”地教學方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點點滴滴,潛易默化影響了我,我后來在莊河高中教書,我對學生的輔導也能見縫插針,誨人不倦。記得1977年恢復高考前夕,幾年前的(莊河)高中畢業生,一幫一幫地,前來找我輔導語文,白天上課,晚上專場給他們補課,批改作文。有一天,我患病實在不能起身,就躺在土炕上為全寶武(當年考在“東財大”)輔導古文,全寶武半蹲半跪在地上記著筆記,傾心諦聽,36年過去了,那場面依然歷歷在目。我是從來不收輔導費的。

“勸君莫打枝頭鳥”

14歲以前,我也淘氣,夏天里,好到粳池壩邊摸青蛙,有一次,用柳條串了十幾只青蛙拿到爹爹面前顯擺,自以為摸給鴨子吃,爹爹會表揚我,誰知,卻遭到爹爹的嚴厲斥責:“你臭美呀,是不是?把你也串起來,好不好?”稍頃,父親消了消氣說:“青蛙有益于人類呀,它吃害蟲,保護莊稼。一只青蛙每年可吃掉一萬多只害蟲,青蛙一般可活五年,能消滅五~六萬只害蟲呢!白居易詩云:‘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鳥兒也是益禽,青蛙和它一樣,都是人們消滅害蟲的好幫手。

住了一會兒,爹爹講故事給我聽:孔子周游列國,與弟子過一道山梁,見到雌野雞在飛就說:“時哉,時哉!”孔子是贊嘆野雞得其時的,反襯自己生不逢時,子路(孔子弟子)理解錯了,以為老師要嘗時鮮,就打來一只野雞燒成菜,端給孔子吃,孔子不高興,只是聞了幾聞,就起身走了[《鄉黨》第十:子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共,通供;作,起身)]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能愛護鳥,我們今天為什么不能愛護青蛙一類小動物呢?這年冬天,屯里獵戶用網捕到一對小狐貍,戰戰兢兢地,爹爹不忍見其被殘殺,用錢買下來放到狐貍洞里。哥哥和我放晚學去狐貍洞為其送食喂養。也真怪,我們到達洞口,只要敲敲瓢缽,狐貍就會到洞口把瓢缽叨到洞里去吃,吃完再把瓢缽送回來。

……

想起來,這些都是6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我在父親長期的儒教過程中漸次長大,慢慢地接受了孔子,他的做人之道、為學之道、從政之道,論述得相當精辟、具體,切實可行,許多都是有益的教誨。他的學說,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也是鳳毛麟角,絕無僅有。這也成為“孔子學院”鳳靡全球的緣由,成語詞典里,像見賢思齊、溫故知新、當仁不讓、殺身成仁、發憤忘食、溫良恭儉讓等上百條成語皆出自《論語》,《論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發展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做a爱片久久蜜桃| 老外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大香伊人蕉在人依线|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一级片| 777四色米奇欧美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97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日韩一区欧美一区a| 国产成人精品2021| 欧美在线观看免费一区视频| 五月婷婷在线免费观看| 在免费jizzjizz在线播| 欧美一级看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久久精品久噜噜噜久久| 全彩本子acg里番本子| 国产高清乱理伦片中文电影| 星空无限传媒好闺蜜2| 美国一级大黄一片免费网站| 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国产精品污视频| 日本一本二本免费播放视频| 竹菊影视国产精品| 国产香蕉在线精彩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在线观看国产91| 护士的诱惑电影| 欧美激情亚洲色图|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18禁裸乳无遮挡啪啪无码免费| 中文字幕23页| 九一在线完整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