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血痕中》鑒賞
作者: 王振鐸
魯迅
目前的造物主,還是一個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變地異,卻不敢毀滅一個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尸體;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濃;暗暗地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
他專為他的同類——人類中的怯弱者——設想,用廢墟荒墳來襯托華屋,用時光來沖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為度,遞給人間,使飲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無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須使一切也欲生;他還沒有滅盡人類的勇氣。
幾片廢墟和幾個荒墳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們都在其間咀嚼著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棄,以為究竟勝于空虛,各各自稱為“天之謬民”(1);以作咀嚼著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辯解,而且悚息著靜待新的悲苦的到來。新的,這就使他們恐懼,而又渴欲相遇
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這樣。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這些造物主的良民們。
造物主,怯弱者,羞慚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變色。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
1926年的“3·18”慘案過去還不到一個月,戰士的尸體埋掉了,猛士的血跡退去了,人們對段祺瑞政府槍殺徒手學生的罪行也漸漸淡忘了。歷史依然停頓如故,社會照舊沉寂如死,人類還是似醉如夢,大家各自咀嚼著人我之間渺渺茫茫的悲苦。
這種世相,這種心態,正是當時國民的一大悲哀。作為革命家、思想家的魯迅,不同常人之處,就在于他不健忘。他牢牢記著過去,記著那鮮紅的血色,發熱的尸體。他紀念著,思索著,探究著,想像著。人怎么會這樣怯弱呢?莫非造物主原本就是一個怯弱者嗎?他造就出他的同類——怯弱的人們,并用廢墟和荒墳襯托華夏文明,用流逝的時光來沖淡劇烈的苦痛和鮮濃的血痕。死者活生生地死去了,生者死沉沉地生活著,將來的未生者呢,熙熙攘攘地繼續來到人間。這些造物主的良民們,怎么會這樣半死不活、雖生如死而又世世代代延續下去呢?
這是魯迅先生對舊中國人情世態的藝術寫照。其中飽含著悲憤,充溢著激情,但也寄存著變革的希望——
人間應當生出叛逆的猛士!這猛士屹立于世界,能洞悉變幻的歷史,記住深遠的苦痛,正視人間的鮮血和生命,識破造物主施展的傳統把戲,促使人類復蘇更生。終將有一天,“天地將在猛士的眼中變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實現了魯迅的希望,又把他的詩篇作為珍貴的藝術懸掛在歷史的墻壁上。
魯迅以散文抒寫詩思,將嚴酷的現實過程,化為深沉的藝術永恒。使半個世紀以后的人們仿佛還聽到歷史的足音和詩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