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物品與集團理論
【4073】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物品與集團理論
(〔美〕曼瑟·奧爾森著,陳郁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5.5萬字,2018年1月第1版,46元)
△共6章:[1]集團和組織理論;[2]集團規模和集團行為;[3]工會和經濟自由;[4]國家和階級的正統理論;[5]壓力集團的正統理論;[6]“副產品”和“特殊利益”理論。
〇這本書成功地推翻了一個延續多年的所謂正統理論,它甚至被視作“公理”: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們一定會自愿和自動組織起來,為實現他們的共同利益而采取集體行動。
〇羅納德·科斯說過:如果你要使人們相信你的理論學說,你就得活得足夠長。科斯足夠長壽,一百零三歲去世,可科斯的名字即科斯定理在他六十多歲時就被寫進了經濟學教科書。但對于能否或可能獲諾貝爾獎而言,科斯的話有些道理。
〇奧爾森的結論是:小集團比大集團更容易組織起集體行動;具有選擇性地激勵機制的集團比沒有這種機制的集團更容易組織起集體行動。
〇傳統的集團行為理論毫無保留地認為,私人集團和社團運作所遵循的原則與支配市場中企業間關系或納稅人和國家關系的原則截然不同。
〇集團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進它的共同利益。
〇馬克思相信:“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是“有組織的人類利益集團”。社會階級也都是自私的;它們把階級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而且根本不關心對立階級的利益。
〇正如階級是自私的,個人也是自私的。
〇奧爾森在這本書中通過對各種利益集團(包括大、小集團)的分析,證明了“集體行動的困境”——個人的理性選擇往往導致集體或社會的非理性結果——這一公共選擇命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集體行動的邏輯》可以說是公共選擇理論的奠基之作。
〇曼瑟·奧爾森,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