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鑒賞
作者: 耿紅炎
茅盾
海是深綠色的,說不上光滑;排了隊的小浪開正步走,數不清有多少,喊著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來了。擠到沙灘邊,啵澌!——隊伍解散,噴著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趕著撲上來了。
三只五只的白鷗輕輕地掠過,翅膀撲著波浪,——一點一點躁怒起來的波浪。
風在掌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象個大眼睛,閃射著金光。滿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躍。海塘下空隆空隆地騰起了喊殺。
而這些海的跳躍著的金眼睛重重疊疊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濃溢著血色的赤,連到天邊,成為紺金色的一抹。這上頭,半輪火紅的夕陽!
半邊天燒紅了,重甸甸地壓在夕陽的光頭上。
憤怒地掙扎的夕陽似乎在說:
——哦,哦!我已經盡了今天的歷史的使命,我已經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現在,現在,是我的休息時間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卻也是我的新生期快開始了!明天,從海的那一頭,我將威武地升起來,給你們光明,給你們溫暖,給你們快樂!
呼……呼……
風帶著永遠不會死的太陽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汪洋的太平洋,陰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銀的白光凍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陽都噴上了一口血焰!
兩點三點白鷗劃破了漸變為赭色的天空。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
象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
遠處有悲壯的笳聲。
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不單是風,有雷!風挾著雷聲!
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
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
《黃昏》是《雷雨前》的姐妹篇,發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如果說,在三十代中期黑暗的中國,《雷雨前》如同振奮人心的預言,信心百倍地預示了黑暗勢力必定覆滅,革命的大雷雨終將到來,那么《黃昏》則是一曲高吭激越的頌歌,熱情謳歌了革命斗爭的急風暴雨。
《黃昏》通過海濱日落、黃昏降臨時天和海種種變化的描寫,用象征手法表明,黃昏雖是黑暗與光明的交替,但光明必定要降臨,而促成這一變化的便是革命大風雨的到來。
作者先寫海邊日落時海天變化的情景。黃昏將近,海的顏色漸漸加深,風在“掌號”,浪在跳躍,“開正步走”;夕陽下,跳躍的波浪閃著金光,“滿海全是金眼睛”。一排排跳躍的金眼睛涌到天邊,“成為紺金色的一抹。這上頭,半輪火紅的夕陽!”這是一幅多么壯美熱烈的海上夕照圖!作者大量運用擬人、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使圖中每一筆都充滿了生命的躍動、流溢著生命的色彩。深綠的海水、金色的波浪、潔白的鷗鳥、天邊海浪形成的一抹紺金色,是夕陽給大海涂抹的顏色;一排排細浪擠到沙灘邊又散開發出的“澌啵”聲,風吹奏的“沖鋒號”聲,海塘下“空隆空隆的喊殺”聲,這是夕陽中演出的海的奏鳴曲。這畢竟是通向天亮的黃昏,光明正醞釀著嶄新的誕生。如火如荼的夕陽在宣言:“明天,從海的那一頭,我將威武地升起來,給你們光明,給你們溫暖,給你們快樂!”風,這光明的使者,立刻把太陽不死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一切,一切,夕陽都噴上了一口血焰!”黑暗是暫時的,短命的,光明是不息的,永恒的!這便是此處象征的寓意所在。
接下去,作者寫黃昏降臨后大海的變化。日落黃昏,漸變為赭色的天空中,幾點白鷗匆匆掠過,“風帶著夕陽的宣言去了”。沒有了風的呼號喧嘯,沸騰的大海仿佛一下子溶化了,黑夜迅速降下帷幕。在悲壯的笳聲烘托下,夜顯得那樣陰森可怖。就在黑暗勢力將要吞噬一切的時刻,風,回來了!“不,不單是風,有雷!”風挾著雷,“勃侖侖勃侖侖”地吶喊著,“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在作者筆下,大風雨來得是那樣生動而有活力,它象征著革命的轉機和斗爭高潮的到來,它將促成光明戰勝黑暗的歷史性演變!作品中,風,猶如一只呼雷喚雨的鷗鳥,它的出現總是伴隨著海的喧騰怒號,它使一切都顯得生機勃勃,充滿希望;風是大雷雨的先聲,是光明的使者,作者對它懷抱著熱切的期望,一寄托著熱烈的憧憬。
在藝術上,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含蓄蘊藉而又明朗顯豁,深沉雋永而又奔放熱情,精細入微而又恢宏闊大,技巧閱熟,獨具特色。文中,大海,白鷗,海風,夕陽,雷聲,加上作者的主觀感情,構成了一個壯闊深沉而又詩意盎然的藝術境界。作者充分調動摹聲、摹色、摹形等手段,將聲響、色彩、圖象匯聚一體,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作者狀物寫景,形神兼備,日落潮漲,肖似逼真,但用筆極簡,撮其主要特征以神似為目的。這正如劉勰所說:“寫意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徘徊。”傳神,傳時代精神之神,這是作者全力要達到的,作品描繪的海濱黃昏宏偉壯麗的景觀和風雷激蕩的聲勢,不正是中國政治與社會風云變幻的藝術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