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浪花的少女》鑒賞
作者: 樊洛平
查干
她的裙裾,是雪白的,
遠遠望去,象一只白天鵝,
墨綠色的海,襯托著她。
汐來了,那是大海永不間斷的嘆息。
汐退她追,提著裙子,輕盈得象掠過水面的海燕。
汐來她退,提著裙子,歡樂得象含苞待放的睡蓮花。
她,有過憂愁嗎?我這樣想。
她的面前,一定是一個歡樂的世界吧。
站在《鷹翔亭》上,我遠望著她。整整兩個小時,她醉心地追逐浪花玩兒。
我有些羨慕她了。心里說,歡樂啊,分給我一些吧,哪怕是一丁點兒……
遠處,金豆似的漁火,在海面上倏然一閃,那是夜的無聲的寂寞。
不知為什么?少女驀然不動了,凝視著漁火,象一尊玉雕。
海水,啃噬著她的腳。
風,吹佛著她的長發,象旗幟一樣飄……
汐,悄悄地在退,又悄悄地在進,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愁緒。
明月,在空中徘徊,用她清亮的眼睛,在注視著世界。
歡樂與憂愁的距離,究竟多遠呢?我問自己。
然而,浪不斷地在飛躍、沖擊。
那漁火,也因浪的飛動而飛動,那是生命的韻律,是力的詩的閃爍,在海面上。
動與靜,沉思與歡躍,都是一種現象,然而它們的內應力才是
世界的希望……
這篇散文與其說是在寫一個少女,不如說是在描繪一種畫面,一種情緒,一種意境,一種人生。
白裙飄動的少女,浪花翻飛的大海,構成了強烈的畫面感。這是一幅流動的水彩畫,大海平靜,少女象白天鵝翩翩起舞;浪濤涌起,少女如海燕飛掠海面;潮汐退去,少女似睡蓮花含苞欲放。這又是一幅凝固的油畫,漁火點點,海風陣陣,少女長發飄飄,獨坐岸邊。追逐浪花的少女,以她不同的情緒,不同的形象,構成這一幅幅畫面的情感旋律。
作者不是單純地為你展示這些畫面,而是在其中蘊藏了深刻的題旨。開篇極言少女追逐浪花的歡躍,把生命力的蓬勃煥發,少女對美與自然的癡情迷戀,表現得淋漓盡致,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歡樂女神的形象。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情緒陡跌,盡寫少女凝視海面的靜默,把少女夜晚漁火中的沉思,海風拂面中的愁緒,體味得真切深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憂思少女的玉雕。從歡樂的場景到沉思的畫面,從少女的躍動到少女的靜默,這種色調與情緒的大幅度轉換,蘊含的是一個少女豐富易感的生活情懷,是作者對生命現象的獨特感悟,是作者對美的創造與美的意境的深入開掘。常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生命帶給我們七情六欲,生活賦予我們喜怒哀樂,大自然引發我們無限情懷。當心靈與生活與自然發生碰撞時,如同琴弦奏響,會發出千般感應,萬種轟鳴。透過飛揚的浪花,喧囂的大海,人們能感受到一種力量的涌動,生命的激揚;面對碧綠似玉、一望無邊的海洋,人們能體味到一種闊大的心胸,幽深的境界;徜徉在明月、海風之中,飄動的漁火也會勾起你一懷愁緒,滿腔情思。大自然因為人而變得千情萬緒,人也因為大自然而顯得豐富多感。正是由于這種人與自然的感應,心與生活的共鳴,人生的喜怒哀樂才有了這樣生動的意義,心靈的起伏飛揚才有了那般真切的內容,生命與美才有了如此輝煌的創造。
文中畫面的展示,采用了多種藝術手法,給人以強烈的美感。擬物的描寫,使少女忽而成為白天鵝,忽而成為海燕,忽而成為睡蓮花,引人遐思的形象美不勝收。鮮明的襯托,使大海構成一幅幅的美妙的背景,或靜謐,或喧囂,或沉思,把這闊大背景上活動的少女映襯得多姿多彩,生意盎然。特別是對比手法的運用,貫穿全文始終,別具一番藝術魅力。白天鵝一樣的少女與墨綠色的大海,構成鮮明的色彩對比,映照出綠意幽深的生命世界和冰清玉潔的少女志趣;在追逐浪花的少女與凝視漁火的少女那里,歡樂與憂思的情緒對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表現出姑娘對自然與人生的敏銳感應和豐富情懷;再看少女的白天嬉鬧與夜晚靜穆,這種動與靜的狀態對照,折射的又是人物心靈情緒的陡然轉折。至于那充滿詩意的語言,更是色彩繽紛,含蓄蘊藉,以美的風采,營造出一個情景交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