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爾哈侖,愛彌爾作品分析
【介紹】:
比利時法語詩人、劇作家、文藝評論家,前期象征主義*文學運動的重要成員。他生在安特維普附近的圣——阿芒鎮的一個小業主家庭。中學畢業后曾在家庭油坊中工作一年。1874年入盧萬大學學習法學。1881年在布魯塞爾當見習律師,同時開始寫詩。188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弗拉芒德女人》。1891年開始接觸工人運動。1892年加入比利時工人黨,并積極參加建立“人民之家”藝術分會活動。1898年魏爾哈侖離開布魯塞爾到法國的巴黎定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立的比利時受到侵犯和蹂躪。他發表詩作,四處奔波講演,抗議德國的野蠻行徑,在一次講演途中不慎,于里昂被火車壓死。
維爾哈侖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1883-1890年為第一期。除《弗拉芒德女人》外,他還發表了第二本詩集《修道士》(1886),著名的“陰暗三部曲”*:《黃昏》、《瓦解》、《黑色的火炬》(1887-1890)。他這時的創作具有頹廢派傾向,然而創作方法是象征主義的,有著較為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1891-1897年為第二期,由于接觸工人運動,他的詩歌開始注意廣泛的社會問題。此間,發表了一些反映階級斗爭和城鄉對立內容的社會詩歌。詩集有《妄想的農村》(1893)、《觸手般擴展的城市》(1895)、《幻想的村莊》(1895)。由于詩人歌頌工人階級對現代機器文明的創造,歌頌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都市文明,因而獲得“力的詩人”和“現代生活的詩人”的光榮稱號。1898-1913年為第三期。這時他在法國發表了兩組各為五冊的詩歌,獻給自己的祖國。一組以歌頌各國人民友誼和團結為主題的:《生活的面貌》(1899)、《喧囂的力量》(1902)、《復合的光彩》(1906)、《最高的節奏》(1910)、《熊熊的火焰》(1917);一組以懷念故鄉的人民為主題的:《最初的柔情》(1904)、《沙丘的花環》(1907)、《英雄》(1908)、《尖屋頂的城市》(1910)、《波浪起伏的麥子》(1912)·1914-1916年為第四期。有散文集《浴血的比利時》(1915)、詩集《德國的罪行》(1915)、《戰爭火紅的翅膀》(1916)。這兩本詩集是對德國入侵和蹂躪比利時嚴正的抗議。
除詩集外,魏爾哈侖還寫有詩劇《黎明》(1898)、歷史劇《菲力浦二世》(1901)、《斯巴達的海倫》(1909)和對于著名畫家倫勃朗、魯本斯的評傳以及其他文藝論文等。維爾哈侖的創作,早期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中后期作品以社會詩歌為主,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于光明的信心與力量,詩風也變得較為開闊、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