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
【4156】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
(〔英〕菲利普·鮑爾著,何本國譯,譯林出版社,30.75印張,2018年3月第1版,88元)
△14章:[1]注視者的目光:畫室里的科學家;[2]擷取彩虹:關于顏色的物理學和化學;[3]火神的熔爐:古代的顏料技術;[4]秘方:煉金術的藝術遺產;[5]光影大師:文藝復興的榮光;[6]古老的黃金:簡樸調色板的復興;[7]多彩的金屬:合成色料與顏色化學的黎明;[8]光的統治:印象派的明亮效應;[9]對紫色的激情:染料,以及顏料的工業化;[10]午夜暗影:關于藍色;[11]時間這個畫家;[12]捕捉顏色:藝術如何在復制中顯現;[13]心勝于物:在現代主義中作為形式的顏色;[14]純粹的藝術:新的材料、新的視野。
〇讓·杜布菲(1973):“沒有顏色這種東西,只有帶顏色的材料”。菲利普·古斯頓:“顏料到底是什么?有色的泥土罷了。”
〇直到17世紀,三種現代原色,即紅色、黃色和藍色,才得到確立。
〇達·芬奇:“繪畫就是,光影組合與所有簡單和復雜色彩的多彩品質緊密結合在一起”。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論繪畫》:“我希望,所有種類的顏色盡可能地以一定的優雅和愉悅出現在繪畫中”。
〇化學家威廉·卡倫(約1766):“化學是這樣一門藝術……就各種藝術意圖來說,化學能產生比任何天然產物更為適用的多種人造物質”。
〇1961年加加林:“從太空中看,地球是藍色的”。
〇原則一如既往,技術卻日新月異。
〇梵高說過:“未來的畫家是此前從未有過的著色師”。
〇作者攪動煉金術的坩堝,聆聽畫家與畫材商的爭執,又拈起科學家的色卡和棱鏡,細膩地譜寫出夢想家與手藝協力合作、發明新顏料的漫長故事:千百年來,藝術需求刺激了化學工藝的演進,繪畫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色彩譜系又因科學而擴張。名畫背后的科技革新,給人們帶來了理解西方藝術史的獨特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