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水旱祈禱》譯文與賞析
水旱祈禱
水旱祈禱
【原文】
海內雨腸[1]之數,郡異而縣不同,為守為令,能以民事介心[2],必自知以時禱祈[3],不待上命也。而省部循案故例[4],但視天府為節,下之諸道轉運司,使巡內州縣,各詣名山靈祠,精潔致禱[5],然固難以一概論。乾道九年秋,贛、吉連雨暴漲。予守贛,方多備土囊,壅諸城門,以杜水入[6],凡二日乃退。而臺符令禱雨,予格之不下,但據實報之。已而聞吉州于小廳設祈晴道場,大廳祈雨。問其故,郡守曰:“請霽者,本郡以淫潦為災,而請雨者,朝旨也。”其不知變如此,殆為侮惑神天,幽冥之下,將何所據憑哉?俚語笑林謂“兩商人入神廟,其一陸行欲晴,許賽以豬頭,其一水行欲雨,許賽羊頭。神顧小鬼言:‘晴干吃豬頭,雨落吃羊頭,有何不可。'”正謂此耳。坡詩云:“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此意未易為庸俗道也。
【注釋】
[1]雨腸:旱澇。[2]民事介心: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3]自知以時禱祈:一定會按照當時的情況對上天祈禱。[4]循案故例:遵循三省六部的慣例。[5]精潔致禱:真誠的祈禱。[6]以杜水入:阻止大水進入。
【譯文】
全國各地出現旱澇的次數,各郡縣都不相同,做知州或縣令的,能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的,一定會知道按照當時的狀況進行祈禱,不會等待上級下發的命令。而如果要是按照三省六部遵循慣例,就只能以都城的情況為準,下命令給各路轉運司,派遣巡視州縣,各自去名山和靈寺等地方,真誠的進行祈禱,但有些事情實在難以一概而論。乾道九年秋天,贛州、吉州接連下雨,河水暴漲。我此時掌管贛州,正在想盡辦法準備大量土袋來堵住各城門,以防止大量洪水進入,整整兩天以后洪水才退去。但朝廷卻命令此時求雨,我壓著命令不下發,根據這里的實情上奏了朝廷。不久聽說吉州的知州在一所小房子里設置了祈求晴天的道場,而在一所大房子里設置祈求下雨的道場,問他們這樣做的原因,知州回答說:“祈求天晴,是因為本州連續降雨導致洪澇災害;而祈求下雨,是朝廷下達的旨意。”他們竟然不知道變通到這種程度,簡直就是在侮辱迷惑上天。幽冥之下,現在上天在下雨和天晴中該選擇哪一個呢?《俚語笑林》中說:兩個商人進入神廟祈求,其中一位商人要走陸地便祈禱晴天,許下諾言說會用豬頭來感謝,另一位商人要走水路祈求下雨,也許下諾言說會用羊頭酬謝。于是大神就對小鬼說:“晴天吃豬頭,下雨吃羊頭,怎么就不行呢!”蘇軾的詩說:“耕田的人希望下雨,收獲的人希望晴天,去的人求得順風,與他逆行的人就會抱怨。假如每個人的祈禱都實現了,造物主應一天變化千次。”這一層意思不容易對庸俗的人說清楚。
【評析】
人要懂得變通,做事要靈活,不能總是拘泥于常規。就像文章中的一樣,贛州和吉州同時遭遇了洪水災害,洪邁掌管的贛州,由于儲備了很多沙包,做好了充分的防洪準備,安然無事。而吉州卻洪澇成災,更可笑的是,吉州的人們不知變通,還按朝廷的指示設壇求雨。洪邁認為祈禱也是“其不知變如此,殆為侮惑神天。”并且還引用了《俚語笑林》中的一則笑話,“兩商人入神廟,其一陸行欲晴,許賽以豬頭,其一水行欲雨,許賽羊頭,神顧小鬼言:晴乾吃豬頭,雨落吃羊頭,有何不可”。諷刺了那些不懂得變通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