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學革新——宋代詩文革新運動》賞析
文學革新——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點睛之筆】
詩文革新運動是北宋時期繼承唐代古文運動而興起的文學革新運動。
【經典解讀】
詩文革新運動主要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華艷浮靡的文風,強調繼承李白、杜甫的詩歌和韓愈、柳宗元的古文傳統,要求文學反映現實生活,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積極發揮它的社會教化作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宋太祖立國至真宗時期,是初期階段,有柳開、王禹偁(chēng)、穆修、石介等先驅者。這一時期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樸、宣揚教化等,反對浮靡文風,但在詩文理論方面沒有提出新穎切實的見解,在當時影響并不大,存在重道輕文,忽視文章語言形式的傾向。
第二階段在宋仁宗時期,是運動的高潮階段。代表作家有范仲淹、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等。歐陽修是整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在文學主張上他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提倡文章要有用于當世;在散文方面講求平易,提倡簡而有法,反對追求奇險。
第三階段是從宋英宗至哲宗時期,這是詩文革新運動的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以及黃庭堅、秦觀等人。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他強調寫文章要有感而發,重視文章的文學價值,要求作家要有細致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藝術修養,主張為文要從不同內容出發采取多種表現形式,要講究文理的自然和章法。他的詩文詞賦,都體現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唐代古文運動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學,特別是散文以及文論的發展推向更高一層,對后世影響很大。此后,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一直被奉為中國文學的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