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
簡介
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亦作慧能,俗姓盧氏,河北燕山(今涿州)人,生于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佛教禪宗祖師,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李顯追謚大鑒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髙僧之一。
人物小記
惠能3歲喪父,母親李氏含辛茹苦將其養大。惠能24歲那年,一天去集市上賣柴,忽然聽到有人誦讀佛經,便上前詢問那人讀的是什么書。那人告訴他,讀的是《金剛經》。慧能又問對方:“從何處來?如何得到此經?”客人回答說,在蘄州黃梅縣東山寺有一位弘忍大師在主持傳法,門徒有1000多人,自己在那里聽受此經。
惠能一聽,心生羨慕,萌發了去黃梅縣跟從弘忍大師學習佛法的念頭。那人本是一位熱心的信徒,見惠能對佛法如此虔誠,便贈送他十兩紋銀,讓他回去安置好老母親的衣食生活,再到黃梅縣去參見弘忍法師。
可是,當惠能的舅舅得知此事后,不讓他去。見惠能意志如此堅定,舅舅便指著門前一塊大石說:“你若能把大石拜開,我就讓你出家,否則在家里好好侍奉母親,別再提出家學佛之事。”惠能聽后,向著大石磕頭,其真誠之心感動了大石,最終大石被拜開了。舅舅無奈,只好答應惠能的請求,允許其北上到黃梅縣弘忍大師處出家求法。后來,那塊石頭被后人稱之為“別母石”。
主要思想
惠能佛教學說的哲學基礎是性凈自悟,要旨有四:
一、一切眾性皆有佛性。慧能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因為人人都具有佛性。佛性的“性”原為“界”,不是“質”,而是“因”的意思,即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或根據。
二、無念為宗。《壇經》提出“世人性凈”,人人都具有清凈的佛性。但由于有妄念浮云遮蓋,清凈的佛性顯現不出來。所以要下一番工夫把妄念浮云吹散,使清凈的佛性顯現出來。而要吹散妄念浮云,并非難事,只要“無念”即可,“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
三、頓悟成佛。佛的境界是需要經過長期修行才可達到,還是當下覺悟就可達到?即所謂漸悟還是頓悟?慧能主張頓悟。“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只要一念與教義一致,就可成佛。
四、行住坐臥皆是坐禪。慧能以前的禪宗都把坐禪當成修行成佛的重要方法。慧能則反對坐禪,認為坐禪不但不能使人成佛,反而會使人離佛更遠。他還對禪定做出新的解說:“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離相就是不執取外境,內不亂就是無妄念。不于外著境和“無妄念都是“無念”,只要做到“無念”,就體現了禪定功夫。這是對禪學理論的重大發展。
慧能的佛教理論比三論宗、天臺宗、唯識宗、華嚴宗的學說都更為明快簡易,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信徒,流行也更為久遠。他的禪學思想對中唐以后的佛教及宋明理學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